教育论文美军战斗精神培育方式及特点.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31689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美军战斗精神培育方式及特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美军战斗精神培育方式及特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美军战斗精神培育方式及特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美军战斗精神培育方式及特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美军战斗精神培育方式及特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美军战斗精神培育方式及特点.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美军战斗精神培育方式及特点 美军战斗精神培育方式及特点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美军战斗精神培育方式及特点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美军战斗精神培育方式及特点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军队战斗力是由两种要素组成的:第一是物质,第二是精神,而精神要素处于关键位置。这种军队人为的因素就是战斗精神。军队的战斗精神直接影响着军人行为和战争态势,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关

2、键词美军 战斗精神 精神教育美国作为世界上头号军事强国,其军队也非常重视战斗精神的培养,并形成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作法,其中一些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注重院校与部队相结合的精神教育美军并不是典型的不讲精神作用的“唯武器论”者,在战斗精神方面的表现绝不逊于其它国家。美军很重视发挥军队院校和部队军事实践两方面的优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将精神教育贯穿于官兵军旅生话的整个过程,大力培育官兵的忠诚感和爱国心,确保了教育的连续性和长期性。1.整合教学资源。美军根据院校和部队的实际特点,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势互补,使精神教育内容更加全面。美军坚持开放式的办校方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经常邀

3、请高级将领、战斗英雄和优秀部队指挥官到军校讲课,或定期组织学员到部队参观、实习,亲身感受作战部队的战斗气氛。同时,为提高部队指挥员的教育技巧,美军定期安排部队指挥员到院校深造学习,并组织院校的优秀干部和专家到部队任职和讲课,增强了教育的效果。2.规范教育内容。为了突出教育目的和效果,美军将教育内容进行了重新分类和规范,集中开展思想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教育和军人职业道德教育等来培养军人的战争精神。比如,美军最为基本的精神教育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的爱国意识教育。美军认为,保卫国家利益是官兵参军打仗的最基本的思想基础。国家利益意识是军人的基本职业观念。美军从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出发,长期向军人灌输

4、美国国家利益在全球的意识,让官兵形成美国是世界当然的“领导者”和“保卫者”的观念。这样的灌输就为美军全球扩张披上了保卫国家利益的外衣。3.拓展教育手段。为避免官兵对精神教育产生逆反情绪,美军十分注重手段方式的灵活性和有效性,重视潜移默化的渗透性教育。除了为数不多的集中授课外,美军主要利用长官训话、读书看报、观看战争影视、参观纪念场馆、宣誓、升旗、表彰授勋等时机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灌输,将精神教育巧妙地融入军队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二、注重军队与社会相结合的环境熏陶战斗精神是国家与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反映,脱离了国家和社会的大环境,军人的战斗精神就失去了根基。因此,美军十分注重将战斗精神的培育放在国家

5、和社会的大环境下进行,营造全民崇武强军、居安思危的社会氛围。1.借助社会教育。美军重视军队与外部的关系,实行的是开放式管理。军队任务比较单一,就是训练、打仗,机构也比较精简,因此,在开展思想教育时多借助于社会的力量。从而让军人了解社会,增强职能意识。2.营造拥军氛围。美军经常利用地方大众传媒做广告,宣传军队成就和军人的形象。比如,美军的“新闻发布卡”制度,当士兵有什么突出成绩或受到表彰奖励时,军方填好“新闻发布卡”寄给有关士兵的家乡媒体,既增强了群众对军人的了解和热爱,又激发了军人服役的荣誉感和责任感。3.激发尚武热情。在全民爱兵、军营尚武的大环境下,军人很难不受感染和熏陶,自觉地将恪尽职守、

6、履行责任、爱惜荣誉、忠于国家当作军旅生涯的指针。比如,在美国成为一个军官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是一件非常光荣与骄傲的事。每年入选西点成为陆军军官,入选安纳波里斯海军军官学校成为海军军官,对于家人来说,在社区都是非常光荣的事情,报纸要登他们的家庭,父母是干什么的,兄弟是干什么的,这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一个民族把自己最优秀的青年推入到军队,表现出民族尚武的精神。三、注重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利益激发美军善于将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结合使用,以此来激发军人的战斗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精神奖励是重要手段。克劳塞维茨说过:“在一切高尚的感情中,荣誉感是人的最高尚的感情之一,是战争中使军队获得灵魂的真正

7、的生命力。”精神奖励就是通过表彰有功官兵来保护和激发军人的荣誉感,是世界各国军队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段。美军精神奖励的主要做法是颁发各类奖章。美军现行的统一勋章有17种,纪念章有20多种。此外,各军种还设有区别于其他军种的奖章。除了颁发各类勋章奖章以外,晋升军衔、为牺牲官兵举行隆重的追悼仪式、把有功官兵的名字刻在营房或武器装备上等作法也是各国军队广泛采用的手段。2.物质激励是重要保证。美军认为,单凭爱国心不足以引发以军队为职业的动力;只有官兵对生活质量满意,他们才愿意在军队服役;军人家庭决不能生活在贫困之中。美国兰德公司曾作过一项调查表明,物质福利是保持部队稳定的“最有效措施”。军人加薪10%,新

8、兵入伍率一般可提高39%,为此,美军多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军人的高工资、高补贴和高福利。美军薪金普遍高于地方同级人员15%。利用多种津贴对军人实施激励。这些津贴数目也很可观。解决官兵的家庭困难,免除军人后顾之忧。美军有较为完善的军人家庭援助计划。如当军营附近没有军人家属学校时,军人子女也可去费用昂贵的私立学校上学,由政府出资。美军的这些物质激励措施对官兵爱军习武意识的树立起了很好的思想导向作用。正如蒙哥马利士兵法案通过后,美国会议员蒙哥马利所言:“它将为美国更多的男女青年加入军队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解决了军队能够征召到更多的聪明军人的问题。”通过落实各种关怀和福利措施,美军增加上下级的相互信赖,

9、激发官兵奋发上进、为国奉献的热情。四、注重平战结合的实践磨练战斗精神的培养不仅需要教育的灌输、环境的熏陶、纪律的催生和利益的刺激,更需要在实践中反复锤炼,真正地体现其“战斗性”。1.提高战争意识。美军认为,对军队而言,只有战争和非战争时期,没有和平时期。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美军始终将“保持常备不懈,随时准备接受任何任务”当作军队教育训练的出发点。2.进行日常训练。美军认为“从纪律观念和服从意识中能够产生勇敢和信念,这是军队战斗力的源泉,而纪律观念和服从意识是日常训练的主要内容”,“日复一日的养成训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官兵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并使其最终转化为战场上弥足珍贵的职业本能”。因此,通

10、过目标明确的养成训练来强化军人的军事素质和心理品质,是美军战斗精神培育“贵教重养”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3.参与各类行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美军十分重视在训练、演习和作战中锤炼和检验官兵的作战意志。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军不断进行局部战争,除服务于政治目的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使军队始终得到战争实践的锻炼,保持应有的战斗精神和战斗状态。通过不断的磨练和摔打,官兵的作战技能得到了提高,并配合日益默契,对集体和战友高度负责的意识也大大增强,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作者单位:陆军航空兵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11、.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

12、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

13、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