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职教语文教学初探.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31690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职教语文教学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职教语文教学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职教语文教学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职教语文教学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职教语文教学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职教语文教学初探.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职教语文教学初探 职教语文教学初探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职教语文教学初探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职教语文教学初探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语文是富有诗意,又最具人文价值,蕴含深厚思想文化的学科。它承载了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意识的神圣使命,能更好地提高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本文从对职教语文教学的误区和正确认识两方面来谈职教的语文教学,让我们对职教

2、语文的教学有个正确的定位。关键词职教语文 人文性 工具性尽管职业教育中的语文与普高中的语文的要求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它的人文性。它那诗意般的内涵是不变的。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如何真正发挥它的人文性,并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这是每位职教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我在实践过程中就曾经走过弯路,有过误区,最后才在实践中慢慢得以转变。一、初入职教者对职教语文教学的认识误区1定位太高我是刚从义务教育转入职教的,所以刚进校时,自己觉得进入高中了,误以为高中语文教学定位就应该高,所以自己一时不知该咋办,而且心里也有种畏惧感。惟恐自己学识太浅,适应不了高中的教学。在教学时无形中就按着高的标

3、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认为字词教学太简单、太基础,可以略去不教;课文的分析不用太细,那样会给人以层次太低的感觉;认为每篇课文只要抓住文章的纲要,笼统的串讲一下,其余则由学生自学来完成,就连平时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也都太大太空,这样一来反而使学生不知如何入手回答。学生也极少有人能跟得上思路,大部分处于游神状态。2定位太低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如此纲要式、虚空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完全没有收获,反思后才明白,定位太高是因为没有把学生的基础估计准确。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又不高的学生。他们怎么可能去根据老师设定的总教学目标而自己一步步完成呢?此后,我便改变原来的教法,决定从基础入手,实实在在地教点

4、东西。于是从字词教学开始,要求学生要抄要记的必须不折不扣的完成;对课文的分析很具体,从生字的读音,字词义的分析到句、段的品读;从修辞手法的细究到文章布局结构、写作特色的研讨等等,把课文的方方面面照顾得周到、细致,并且还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做课堂摘抄,所有的板书都仔仔细细记录在书上。当时认为,这样至少可以让学生有事做,不会虚度时光,荒废时间。而且自认为学生肯定会有所收获。结果,我发现自己把语文课给肢解得支离破碎,只是一头扎在文章分块的分析上了,缺乏整体性,更缺乏文采和诗意,语文课变得乏味了,而且班级里仅有的那么两个语文功底好些的学生,就更觉得语文课没劲。于是又在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经历过两

5、个极端后,觉得自己的思维、认识也都有了改变。二、对职教语文的正确认识1挖掘文本的诗意,让语文课洋溢着诗意,使语文课的人文性得到充分体现语文文本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例如,水调歌头•大江东去的壮美与豪放,雨霖铃的婉约与柔情,背影的绵长回忆与感激,月下独酌的失意与孤独,提醒幸福的理性与睿智,洛阳诗韵的古美与奇绝语文文本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它所呈现的诗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能够达到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的作为,都是充满诗意的。它可以是生活的智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顿悟,可以是平常人等在生活中的那一点点欣喜和感动;可以是曹操把酒临风、横槊赋诗的豪迈,也可以是辛弃疾报国无门、把栏杆拍遍的悲叹

6、与愤慨语文教学的诗意就应如百花园中绽放的花朵,芳香各异。语文教师倘若不以激情去挖掘,去表现,那么再好的文本也黯然失色。一篇篇优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只有当教师充分挖掘了文本的诗意,在课堂上才能以此引导、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深味人类文化的精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长此以往的挖掘,并在课堂上给学生以熏陶,相信学生对语文会逐渐有所感悟的。2挖掘语文课的育人功效,使语文成为学生品德教育的好帮手教学的本源是在为学生的生命垫底。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一道亮丽的底色。让学生生成智

7、慧、丰富情感、锤炼意志、完善人格等,使他们知、情、意、行的发展和谐统一,成为一个完善的独立的人。通过语文的熏陶积淀学生的文字底蕴,让学生的精神生活更丰富,让他们的人格更向善。我们的职高学生大多是文化基础差,行为品德不大好的,因此职教老师也就肩负着更重的育人任务。综观我们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很多都是很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例如:列车上的偶然相遇让人明白机遇和个人的奋斗是多么的重要;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让人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国际地位声誉;感悟珍珠港则让我们记住历史,珍惜和平;尊严则告诉我们怎样维护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尊严;老王让我们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关心如此类的文章,我们

8、要充分利用它的价值和教育功效。虽然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但有效的利用这些文本,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情况,这对激励学生勤奋向上,树立志向,形成完善的人格是很有帮助的。此外,紧密联系语文的学习内容,像教到上面几课时,我还带领学生一起观看电影珍珠港更真切的让学生体验到和平的珍贵;观看东京大审判让学生铭记历史。这样做不仅使语文课起到教育人的效果,还增强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一旦培养了学生的兴趣,那学语文的效果就会更好,也就是让学生的厌学情绪有所减少。3挖掘语文课的工具性,使语文真正为学生所用语文是通过言语教育来实现学生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成长的。语文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装

9、盛知识的容器;而且知识也不是过去人们理解的那种抽象的知识、死的知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是有生命的。一个词为学生打开通向外部世界的一扇窗;一个句子,为他们打开一扇门;一篇文章,则为他们打开一个通道。每扇窗、每扇门、每个通道里都别有洞天。语文特别关注的是学生听、说、读、写、思、悟的言语经历,在言语经历中,学生把言语作品内化到他们自己的世界里去。语文既给学生实用的知识,又给孩子一个世界,一个非常充实的精神世界。语文除了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给他以诗意般的陶冶和情感价值的教育之外,结合职教学生今后的就业去向,我们还应该重视语文的实用价值,比如要求掌握应用文的写作,我们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学习

10、请假条、书信、申请书、报告、请柬、计划、合同、总结、规章制度、通知等日常应用文的写作,要求做到格式正确,语言得体,表达清楚,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效用。为了能使理论联系实际,我在学完几种简单的应用文之后,便结合班级开展的一次文艺演出活动,让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拟写活动计划、申请报告、给校领导的请柬和最后的活动总结,然后再予以讲评和批改。这种教法实用价值很高,学生的兴致也很浓。其实,语文永远是语文,不能因为年段而改变它的性质,我们只有真正充分挖掘其人文性,使之陶冶情操、积淀涵养,又充分利用其工具性,使之为学生服务,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于语文,也才能让语文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作者单位:浙江台州椒江区第

11、二职业技术学校)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

12、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

13、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