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幽深清远.doc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932429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幽深清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幽深清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幽深清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幽深清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幽深清远.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幽深清远 幽深清远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幽深清远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幽深清远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一)禅宗思想追求的是一种体验之美、生命之美和人生之美,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这审美趣味,是禅宗主体或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各种美的对象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特殊特定的爱好,他们以心证心,用心灵去感悟自然世界,以获得心物一体,物我合一,以至生命的永恒;他

2、们从山水自然中获得精神的解脱,灵魂的升华,以至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他们以这种心与物一体、物与我合一的方式去观照世界,于是便形成了空灵冲淡、幽深清远等类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趣味,具有永恒的生命活力与艺术魅力。山水诗代表着王维诗歌的最高成就,禅意深远,体现出空灵冲淡、幽深清远的美学情趣和审美趣味,是因为他受禅宗思想深刻影响的缘故。这些审美趣味,是诗人心灵的体验和生命的感受,渗透出无限的美学意蕴。欣赏其诗,体味其景,如与诗人心境相通,参禅悟道,悠游山水,共享心灵的自由与闲适、大自然的和谐与美丽,同时获得身心的愉悦性享受、心灵的美化与升华。这里只谈幽深清远。(二)王维被称为“诗佛”,其山水诗禅意

3、高妙,以禅思入画景,赋予自然山水以性灵,集中体现出禅宗思想之审美趣味,这主要表现为幽深清远。禅宗的一重要思想是“即心即佛”,指世间的一切诸法,都离不开自心自性,万法尽是自性见,只要人们了悟自心自性本来是佛,即可成圣作佛而不必向外四处寻觅。它肯定自性的绝对清静,在修养上强调“无念”、“无相”、“无住”思想,主观认识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与超脱,进入涅槃世界。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特别偏好宁静平和、淳朴自然、平淡无为的心灵境界,他们在对待山水环境时,又喜爱追求寂静幽深、素洁淡雅、朦胧悠远的美学意味。他们常常从大自然中感悟到生机勃勃的生命活力,注重从大自然中获得一种浑然天成、自然适意的诗意般生命情调

4、,并由此进入一种幽深清远的人生境界,于是,幽深的心境决定他们追求幽深的环境,幽深的环境又能激发他们的幽远之情,心境与环境融二为一,主体心灵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了,因此,幽深清远不仅仅指自然环境的幽静、清空和深邃悠远,更是一种自由宁静、平淡恬和、澹泊清净、悠然洒脱、清幽淡远的心灵境界和生命境界。幽,即幽静、清幽。举凡能够产生幽者,其形必曲,其景必静,光线暗淡,视野受到局限或遮掩,“曲径通幽”是谓也。幽深清远,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高远淡泊、闲和严静、超然洒脱的心境与情趣,追求一种清淡、幽寒、寂静、悠远的自然意境,融禅心、诗意、画景于一体,在山水诗中表现出来,则是一种清静深远、朦胧飘渺、平淡悠远

5、、冷寂凄清的审美趣味。读其诗句,如游画中,有水墨山水画家们追求平远、高远、深远的艺术境界、美学神韵。赏其景致,心无滞着,心境平和,有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之五)之悠闲情怀;观其美景,胸次洒脱,神游天外,有杜甫“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之浓浓禅意。幽深清远,首先表现为盎然的静趣。这种静,是环境的静寂、心灵的清静,它发端于禅宗的“自性本自清静”,发展于禅的禅定静修方式和自心的体悟。禅宗特别强调“静观默照”,参禅悟道必须保持环境的幽静,心灵的澄静、清净,心境的宁静空明,才能了悟心性,达到彼岸世界。幽深清远,也表现为淡雅、平淡和淡远。这反映于心灵深处,则是平淡、淡泊,自然而淡远,

6、是一种超越尘世的物俗追求和扰攘纷争,同时追求无限的自由与宁静的人格本体。禅心的艺术境界是以静为本,以淡远为神韵的,追求那种“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司空徒诗品典雅品)的典雅境界,常为中国大多数文人墨客所不懈追求,以提高艺术境界和人格境界。王维就是其中的著名代表之一。幽深清远,还表现为冷清、冷寂凄清。禅宗倡导“顿悟见性”,注重心悟,不离自心,他们的修持、习禅、禅定,几乎都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坐禅、参禅等不仅是独立完成,而且日日总是想着一个难题,执着一端,直到悟破为止。这种周而复始的参悟,不只沉闷乏味,而且十分辛苦,更苦的是心,是悟不着的苦,同时,他们认为世间一切皆苦,世间的一切事万相为幻有,而这幻

7、有的世界是冷寂凄清的,因此,他们的心是孤独的、寂寞的。王维山水诗中不乏表现冷寂凄清的名句。(三)王维山水诗中所体现出幽深清远的禅宗思想审美趣味,是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完美合一。它是心灵的自由境界,能吐纳万象,破有限为无限,于宁静中有盎然生机,虚空里涵盖宇宙万物,深邃而悠远。幽深清远,表现的是盎然的静趣,淡雅平淡,也表现为冷寂凄清的清冷美感和超然物外的意蕴,令人心神洒脱闲适,游心太玄,无拘无束,随缘任运。自然的幽深,是心灵澄静的反映;环境的淡雅,是内心超脱世俗的观照;景致的平淡,是个体精神自由的闪现。幽深清远,是禅宗思想在美学中追求本性清净、自性超越、精神解脱、宁静淡远、自然适意的审美折射,无疑

8、是中国美学中的一大景观,值得美学爱好者及探求美的人去深入研究和仔细体味,以发现更为深刻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趣味。王维山水诗中所体现的禅宗思想之审美趣味也有待美学爱好者及探求美的人去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以丰富和完善王维的美学思想,为美学界锦上添花。参考文献:1皮朝纲主编.审美与生存M.成都:巴蜀书社,1999. 2金丹元.禅意与化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3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4皮朝纲.禅宗美学史稿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9、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

10、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11、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