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文学理论的非理性转向.doc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933191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文学理论的非理性转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文学理论的非理性转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文学理论的非理性转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文学理论的非理性转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文学理论的非理性转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文学理论的非理性转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文学理论的非理性转向.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文学理论的非理性转向 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文学理论的非理性转向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文学理论的非理性转向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文学理论的非理性转向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一、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特征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潮。科学主义思潮以尊重和相信科学为特征,把科学

2、当作哲学的依据,把科学方法(例如实验方法、分析方法、系统方法等)当作哲学方法的重要事实根据,认为哲学为各专门科学的方法提供理论根据。他们当然也谈论人的问题,但大多是用科学理性的观点来解释人。大部分流派还企图超越形而上学以及主客、心物、思有等二元分立,从而也超越传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由于科学总是与理性联系在一起,这一思潮有时又被称为理性主义思潮。总之,所谓科学主义,就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与之相对,当代西方

3、人本主义思潮强调人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反对把人归结为科学理性的存在,要求揭示人的生命、本能、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或超理性存在的意义;认为这些才是人的本真的、始源性的存在、应当成为哲学研究的核心,即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询世界的本质以及其它哲学问题。现代人本主义各派哲学在理论上最突出的特征,是以不同方式强调人在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在不同程度上把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总之。人本主义思潮既超越思辨理性,又超越单纯的自然主义,强调人的问题的哲学意义,苏格拉底对“认识你自己”这一箴言的被众多人本主义哲学家反复引述。无论是克尔凯郭尔的面对上帝的个人,还是尼采的排除上帝而作为权力意志化身的超人,都把人放在

4、哲学的核心地位。他们在反对绝对理性主义和自然主义时,往往走向极端,以致忽视、甚至抹煞人的存在及其理性的客观实在性,走向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这当然是极端的片面的。然而,他们毕竟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揭示了哲学和科学所研究的世界与人的能动性、创造性有密切联系。与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某种抽象的自然本质或理性本质、把哲学的使命归结为达到这种本质的传统哲学相比,他们更为重视人现有的处境及在这种处境下的行为,因而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更为重视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开始改变了以往哲学脱离现实生活和实践、追求抽象的自然本质或理性本质的方向。二、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众所周知,现代西方哲学是从

5、批判黑格尔哲学起家的。现代人本主义批判了黑格尔以绝对观念为本体的哲学体系,恢复了人在哲学中的本体地位。但与古典哲学上对人的关注已经大不相同。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是对人、对人的生活的思考与对知识、理性的追求是统一的。现代人本主义关注的既不是生物学上的自然的人,也不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社会的人,而是人的情感、意志,欲望或潜意识心理。他们基本上是从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观点,以非理性主义的方式、语言来谈论、认识人、理解人。当代人本主义思潮开始于十九世纪初,以叔本华以及其后的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主义。唯意志主义是把人的意志作为宇宙之本的哲学理论。他们认为宇宙的本原是人的意志,意志或表现为某种不

6、可遏制的欲望冲动,或表现为追求生存的生存意志,或表现为追求权利的权利意志。他们认为,人是意志的存在,意志表现为欲望,欲望永不能满足,人永远处在欲望的痛苦之中。唯意志主义对人生持悲观主义态度。作为第一代人本主义思潮,唯意志主义哲学理论充满着类比、隐喻,缺乏严谨的逻辑论证,加之那种把人的主观意志夸大为万物之本原的见解,难以抵挡实证主义的攻击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其衰落是必然的。由此进入了第二代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的第二代是以德国的狄尔泰和法国的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哲学。他们继承并修改了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意志,而是生命冲动本身。他们认为:人的生命冲动创造了整

7、个世界,从而成为宇宙的生命冲动,因而生命生冲动乃是万事万物的本质,而物质不过是生命冲动的余烬。生命冲动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流”,柏格森称之为“生命之流”回“绵延”,它只有时间状态而没有空间形式。在他们看来,对于这种生命之流,理性是无法认识的,因为科学、理性只有实际的、功利价值,而没有认识的价值。只有诉诸于非理性的直觉才能深入生命之流之中与之互相交融,从而真正体察到整个生命冲动的本质和意义,并进而把握真理。所以,他们认为,人们应该抛弃理性和科学,放弃认识外部世界的企图。返回自我意识自身中去体验自我生命的奥秘。在西方哲学史上,生命哲学第一次完整提出了非理性主义,强调了直觉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但

8、与唯意志主义反理性倾向一样,生命哲学注重选择类比、隐喻等诗性方式而排斥严密的逻辑论证,基本是一种书斋哲学,很快被现代人本主义的第三代存在主义所代替。存在主义哲学是人本主义哲学的典型代表,它坚持了人本主义原则把“人”的问题当作哲学的根本问题,但它用人的“存在”(自我的内心体验)取代了“生命之流”,存在主义更多地探讨了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它以其特有的方式从人的“存在”出发,谈论“人”的各方面的问题,建立起“人学”体系,比以前的人本主义更具有诱惑力、影响力。可以说,存在主义把人本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当然、基尔克戈尔的“存在”宗教哲学、尼采的意志主义与超人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分别为存在主义哲

9、学提供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换句话说,克尔凯郭尔的“存在”宗教哲学、尼采的意志主义与超人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存在主义哲学的直接思想渊源。作为一个哲学流派,存在主义最早出现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而本世纪最有影响的存在主义大师无疑是法国哲学家萨特。海德格尔是继克尔凯郭尔之后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最早探讨“人”的存在的本体论哲学家。基于对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的清醒认识,海德格尔认为,现代哲学的实质应是对现代化工业社会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否定或反对。他认为。传统哲学探讨的不是“存在”而是“存在物”,存在物代表着静态的或固定的实体,而存在是动态的

10、生成的过程。而作为世界本体的存在必须兼有两方面的特征:既是实体又是运动,既是存在物又同时是存在。也就是说只有“存在的存在物(人的存在)”才能作为本体。雅斯贝尔斯反对把哲学归于科学,更不能容忍科学凌驾于哲学之上。他的“生存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是以人为对象并以人为目的的人的哲学。他人为,人是个体的、自由的、主观性的、可能性的存在。他强调哲学是一种内心活动,是个人(自我)在一定状态中尤其是边缘状态中的心境和体验,因此,哲学不能认识客观世界,哲学只能体验主观世界。和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不承认自己为“存在主义 者”不同,萨特公开声称自己是“一个存在主义者”。作为激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萨特哲学

11、的一个基本主旨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价值论批判。人的存在始终是萨特哲学研究的中心。他用恶心、烦恼、孤寂、忧虑等存在情态来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存在的不真实,人的主观性和自由的丧失,从而说明现代资本主义的不人道、无价值。学界往往把萨特哲学思想分为三个阶段:现象学的存在主义、人本主义的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主义。这几个阶段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人的问题,而把人的存在作为哲学中心来研究的方向始终未变。 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文学理论的非理性转向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文学理论的非理性转向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

12、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文学理论的非理性转向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三、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非理性转向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广泛影响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其中,尤以对文学的影响最为显著。很多存在主义哲学家兼具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他们的哲学思想往往借助文学形式来表现和阐发。可以说,正是通过文学,使人本主义思潮广为传播,而人本主义思潮也为文学打开一扇全新的窗口,使文学这种表现“人的文学”得以更好地履行她的“职责

13、”。作为人本主义思潮直接反映的20世纪文学主流现代主义文学,虽然流派纷呈、手法各异,但它们的共同点是鲜明的:首先,与19世纪及其以前的文学传统的理性追求相比,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反理性、非理性化的特征。其次,从艺术表现的内容看,现代主义文学注重表现人性异化、非人化现象。正如有人说的,传统派与现代派文学的区别在于“人是人还是虫”。另外,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是以表现论为基础的,现代主义作家以“内心的现实”、“心理现实”来代替传统文学的现实的真实。在表现手法上,现代派文学尽管手法各异,但象征、意象、隐喻、意识流和荒诞等却是最通用的表达方式。文学创作的非理性化倾向总是与文学理论批评的非理性化倾

14、向密不可分。19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文论同古典哲学一样,是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早在古希腊时期,人就被看作理性的动物。人能认识和主宰世界的理性精神被看作人之为人、人高于动物的本质所在。文艺复兴时期,人对自身理性的发现和肯定代替了中世纪人对神的依附和盲从,科学的发展,更增强了人对自身理性的无限信心。用理性来建立一个新世界成为17、18世纪西方思想家的共同理想。从笛卡儿到康德到黑格尔,理性主义始终占统治地位。受此影响,文学理论从17世纪的法国古典文论到19世纪的黑格尔美学,贯穿其中主线的主线也是理性主义。到了20世纪,受当代人本主义思潮反科学、非理性主义影响,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文论认为,传统的科学理性

15、远远不能认识整个世界。尤其不足以认识人类无限丰富复杂的精神文化世界;在人类精神活动中,还存在一个远远大于科学理性范围的非科学、非理性、非逻辑的心灵活动领域,如处于自觉意识阈限一下的种种心理活动,像情感、直觉、无意识、意识流等。当代西方文论于是继承叔本华、尼采的思路,把目光从传统的理性原则转向长期被忽略或遗忘的非理性方面,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文学理论。如克罗齐、柏格森对直觉的推崇;弗洛依德、荣格、对无意识领域的开拓;卡西尔对“隐喻思维”的重视:海德格尔对“现行结构”的强调和用“思”与“诗”把语言从逻辑和语法中“拯救”出来的努力;伽达默尔“合法的前见”的提出:姚斯对“审美期待视野”的解释;德里达要“

16、涂去”概念的逻辑表达方式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挑战与突破,都是对人的本质力量中非理性方面的发现与张扬。这种非理性转向给当代西方文论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拓展。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

17、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

18、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

19、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