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谈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特点.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33303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谈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特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谈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特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谈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特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谈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特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谈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特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谈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特点.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谈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特点 谈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特点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谈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特点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谈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特点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随着高校篮球的竞技水平不断提高,高校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通过对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研究,分析了篮球体能训练的新特点,

2、希望对高校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高校篮球 体能训练 新特点1 前言十届CUBA和四届大超联赛的成功举办,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使高校篮球的竞技水平逐年提高,一批批大学生运动员茁壮成长。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裁判员,这些都为高校篮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UBA举办以前在我国高校篮球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对篮球体能训练还没有专门的概念,体能训练基本上只是脱离篮球运动专项特点的练习,例如用枯燥的田径场和杠铃训练代替了高强度的专项体能训练。他们只是根据自己以前的训练经验去指导体能训练,造成专项体能训练远远跟不上

3、发展着的篮球比赛节奏的需要。随着高校篮球竞技水平的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逐渐意识到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他们的体能训练也随之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通过新特点的阐述,总结了现阶段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希望对高校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以参加过近三届CUBA或大超联赛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汕头大学7所高校篮球男、女篮为调研对象。2.2研究方法2.2.1调查法2.2.1.1问卷调查法向以上7所高校的男、女运动员、教练员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有效回收率为92.67%。2.2.1.2访谈

4、法访问了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等篮球体能训练方面的专家。2.2.2观察法观摩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河南大学男、女篮的体能训练。3 结果和分析3.1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充分贯彻速度为核心、力量为基础、各种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由表1知,98.79%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把速度素质列入前三位,且列为第一位的达到53.24%;把力量素质排在第二位的也占45.16%,耐力素质排在第三位的有58.63%。运动员体能训练就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以第八届CUBA男八强、女四强赛为例,男队平均身高1.92米,女队平均身高1.80米,其中,男队后卫、前锋、中锋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88米、1.93米、1.95米。

5、由于高校篮球队各个位置身高差距不大,队员以20-24岁的年轻球员为主,所以应充分贯彻速度为核心、力量为基础、各种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速度是高校篮球运动员的灵魂,是体能水平最直接的反映,是胜利的前提和条件,所以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目的应该为速度服务。体能训练必须提高专项速度,必须以专项负荷刺激与速度为核心安排和设计。日益激烈的高校篮球运动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如果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要提高体能水平,掌握和运用技术是不可能的。力量素质是篮球运动员专项对抗能力、专项速度、专项技术掌握与完善的保证,是运动员技战术和体能训练的基础建设。此外,现在教练员也不

6、断加强运动员弹跳、灵敏、柔韧素质的训练,因为这些素质对运动员体能的发展、技战术水平的提高都有良好的辅助作用。3.2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高度专项化由表2可知,现阶段高校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与一般体能训练的比列约为41,专项体能训练中,有球和无球训练的比例约为1:1。原来枯燥、简单的田径场训练和杠铃练习日益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多样的高度专项化训练方法。例如,对篮球专项来说,速度耐力是指高速加速跑的速度耐力和高速度、大幅度的单个动作速度耐力,例如转身、抢断,而不是1500M或3200M的一般耐力,也不是短跑运动员绝对速度的速度耐力。所以在训练中就应处理好一般耐力训练和专项速度的关系。以不同距离的运

7、球跑、一对一抢截球练习或多人抢截球练习、半场战术跑位练习等为主,以800m1500m中长跑,以及短、中距离的快速跑和反复跑为辅。又如,发展篮球运动员灵敏素质时,就要与篮球技术动作特征相结合,采用各种对抗形式的、连续地变向运球躲闪、摆脱的训练方法发展灵敏素质。篮球运动中的体能训练是为其技战术的运用服务的,体能训练只是手段,合理有效地完成技战术才是其最终的目的,所以在平时的体能训练中应当有明确的专项特点。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必须结合篮球运动的特征和高校篮球运动员的特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3.3 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系统化教练员在执教高校篮球队时都有一个长期的、短期的目标和计划

8、,在调查中,所有的教练员都把体能训练计划列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练员深知现代篮球对运动员体能的要求。优良的体能是篮球比赛取得胜利的法宝,是运动员技战术成功运用的保证,但是体能训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运动员身体机能是在长期的重复训练中逐步发展和提高的,因此,必须进行有计划、系统而长期的训练,它几乎贯穿于运动员训练周期的始终。3.4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技术化随着高校篮球竞技水平的提高,体能的作用逐渐凸现出来,这就使教练员千方百计地提高体能训练的效率。篮球技术的训练追求规范化和创新化,很多教练把技术训练的方法移植到体能训练中出现了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技术化的特点,即:狠抓细节,使体能训

9、练量度化、规范化;创新方法,使体能训练新颖化、实用化。例如,以前有些教练经常用“全场持球跨步跳上篮”来发展运动员的弹跳素质,只规定跨步的动作,而很少做其它具体的要求。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却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就是这样的训练只有质的要求,而没有量的限定。现在教练员追求训练的技术化:即规定从一侧端线到另一侧端线必须跨8步,更重要的是根据个人的情况把每人每一步要到达的地点做出标记,这就使运动员弹跳素质的训练达到了量度化、规范化。此外在耐力素质训练中,二三人的反复快攻练习、球场见线折返跑等练习中,教练员都规定了跑到罚球线、中线等各标志线所需的时间。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把体能训练量度化、规范化

10、,加大了体能训练的强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高校篮球教练员非常重视体能训练的创新,创造出紧密结合专项、新颖实用的训练方法。例如,在弹跳素质训练中,跳出了简单的纵跳和杠铃训练,创造出如“W”跳、“L”跳、软梯训练等方法;耐力训练中从连续全场跑篮的方法创新出后场持球跳软梯,传球给罚球线接应队员然后接回传球上篮的反复练习等。这些创新的方法不仅更全面地发展了运动员的体能,而且使体能训练不再枯燥,减缓了运动员的心理疲劳,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体能训练的效率。4 建议4.1在高校篮球竞技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只有采用合理的、科学的体能训练,才能充分发挥体能训练的作用,提高高校篮球队竞技水平。4.2高校篮球运动员

11、的体能训练一定要与篮球专项技术结合,体能练习的动作特征要与篮球技术动作结构特征相吻合。4.3体能训练是高校篮球运动员训练的重要部分,必须贯彻在每个训练周期的始终。4.4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技术化的特点,能够保证体能训练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教练在实施中的驾驭水平,从而提高体能训练的效率。参考文献:1王保成,匡鲁彬.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2王兵.我国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的理论研究进展.武汉体育学院学报.3陈小平.当代运动训练热点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4 袁守龙.高水平竞技体能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

12、版社,2006.(作者单位:湖北武汉体育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

13、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

14、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

15、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