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生写作观察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34035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生写作观察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生写作观察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生写作观察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生写作观察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生写作观察力的培养.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中学生写作观察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写作观察力的培养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谈中学生写作观察力的培养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谈中学生写作观察力的培养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关键词中学生 观察力 培养“作文是学生认识和语言表达的体现。中学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但面对目前中学生空洞干巴的作文,难以达到

2、教学大纲的要求。究其原因是学生缺少观察生活,积累材料的能力、写出作文没有真情实感。一、授之以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1限量观察法。中学生观察,最大的毛病是粗糙或漫边无际。得到的材料不具体,感受也就不深。克服这一毛病,可指导学生“限量观察”,即观察某一事物时,只观察事物的某一、两个方面(如观察鱼在水中游泳,可只观察鱼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一两个部分,因观察内容单纯,要求明确,所以观察得必然细致、印象深刻。2分步观察。即要把观察的事物分为若干个层次,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观察。观察景物,可分为近景、中景、远景,或分为山水、建筑、花木等不同层次分步指导学生观察。这样指导观察,因层次清楚,每一

3、步观察目标较小,学生不但可以看准,也容易看得细致,可为作文提供条理的详细材料。3顺序观察法。即把要观察的事物,教师以预先确定好观察顺序,让学生按照指定顺序进行观察。如观察一个人,可按照头、身、四肢的顺序进行观察。还有一些事物,对它的观察或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或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或先中间后两边、先两边后中间怎样观察合理就怎样确定顺序,不可拘于一格。4对比观察法。即选择两个同类事物,通过对比观察,要学生同中求异。如观察湖水可与海水对比;观察乒乓球赛,可将对手作对比。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可以抓住事物的特点;学生把握了事物特点,写起作文来才不至于一般、空泛。5详略观察法。即对事物的主体、主要方面和主要

4、阶段,要作重点详细地观察,而对非主体、非主要方面和非主要阶段,只作一般性的粗略地观察。二、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作文训练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要观察事物也无奇不有。这就要求组织学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指导观察,培养写作兴趣。如有一次班里有位同学住院,借此机会进行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一次思品检测,以一个苹果为题,要求学生观察当时每个学生争先恐后请教师和班长带“一颗心”到病床前的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通过一个苹果写人的语言、行动、神态及人的心理活动。这篇文章同学个个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生动、形象。此外,还指导学生紧密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活动前布置写具体观察提纲;活动中指导

5、学生观察与要析;活动后帮助学生整理提炼。三、精心指导,养成坚持写好观察日记的习惯积累材料,平时只要注意观察和分析,就会获得很多写作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坚持写观察日记。观察日记可一日一记;可写一人一事一物,也可写一个侧面,一个场景,一个细节;可只写一个片断,也可写一篇完整的文章,日积月累,对写作大有好处。 (作者单位:山东菏泽牡丹区二郎庙中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

6、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

7、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