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家》中的觉新形象.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34702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家》中的觉新形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家》中的觉新形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家》中的觉新形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家》中的觉新形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家》中的觉新形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家》中的觉新形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家》中的觉新形象.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赣南师范学院本 科 毕 业 论 文浅析家中的觉新形象姓 名: 报名号: 011111100425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浅析家中的觉新形象摘要:高觉新是巴金的代表作家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也是贯穿于激流三部曲中的一个中心人物。作为封建时代的长子形象,他既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积极维护传统的封建秩序,又受过“五四”新思想和先进文化的影响,并始终对其怀着一种热爱与向往。高觉新的性格具有多重对立的因素,这种性格的形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五四”新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高觉新的悲剧亦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具有广泛性的社会悲剧,他只不过是这场悲剧的牺牲品罢了。这一形象意义,主要不在

2、于其不幸的遭遇,而在于其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渐趋向崩溃时期某些旧家庭出生的青年身上的双重性,反映了我们民族劣根性中“忍让,委曲求全”等特征。正确认识这一人物形象,对于我们理解整部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觉新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复杂性,性格形成的思想根源及其形象意义,分析高觉新的人物形象。家是一部家庭的历史,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封建势力的没落。它无意描绘一个具体家庭的兴衰变化,而是要通过高公馆的崩溃揭示出整个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使读者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关键词:高觉新;性格复杂;思想根源;形象意义; 熏陶懦弱一、觉新的多重性格30年

3、代的中国,不少人都在原有的旧家庭接触了一些新思想,可根深蒂固的旧意识,却差使他们时常上演着同样的悲剧。巴金的家是一个世代为官的大家庭,他亲眼目睹了一件件惨事,让他对这样的家庭失望至极。后来得知长兄李尧林自杀的消息,更激起了他对这个大家庭的愤恨。老家就是一个可怕的阴影,罩在了巴金的身上。于是在探索社会和人类解放的过程中,以老家为人生思考的起点,以熟悉的老家为写作素材,以自己身边的人为创作原形,创作了激流三部曲。在激流中,他愤怒地控诉了旧制度,旧礼教的灭绝人性的罪恶,宣判了旧制度必然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命运,尖锐地批判了向旧制度,旧礼教妥协、屈从的思想“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颂扬了“五

4、四”时代的民主“激流”一代新人的诞生。而在家中,高家的长房长孙高觉新,便成了“激流”中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个清醒的懦夫形象。觉新,他生来相貌清秀,自小聪慧。在家里得到双亲的钟爱,在私塾深受先生的赞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宁馨儿”。在中学里,他成绩优良,四年课程修满毕业时又名列第一。他对化学颇感兴趣,打算毕业后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大学里继续研究,并且想到德国留学深造。在学校中他学到了一些新思想。“五四”运动发生后,他如饥似渴地读着报纸上的新消息,讨论书报中的各种问题,信服新的理论,他应该是一个有志气有抱负有作为的新青年。可命运的捉弄,他生在一个封建的旧家庭中。他从小读着“四书五经”,受着谦

5、逊有礼的家教,长辈们且用严肃正经的手段塑造着他。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高觉新,无论做什么事,潜意识里总是以这种思想为准绳。中学毕业后,他的父亲让他留在家里帮忙,他无奈地答应了,求学之梦被无情地击碎了。他父亲死后,他平静地把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放在自己年轻的肩上去履行长房长孙的义务,维护那个所谓的封建伦理秩序。为了维护这传统的封建秩序,高觉新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他说:“我不反抗,因为我不愿反抗,我愿意做一个牺牲者。”因此无论什么事,只要是关系家族内部的事,他都诚心诚意地去办,以保证大家庭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兴旺。对于长辈的话,他唯命是从。他奉行的是“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以“作揖哲学”去换取别人对自己

6、的同情,以“不抵抗主义”去吸引长辈的注意,似乎“顺从”已成为他的本能。“婚姻大事该由父母做主”,于是他放弃了心爱的表妹钱梅芬,父亲却用拈阄的方法决定他的命运,让他去跟一个陌生的少女结婚;觉民吸取他的教训,大胆地逃婚,他却迫于压力四处奔走寻找,不惜求助于觉民的恋人琴表妹,要觉民也为之屈服,以不失这个家的“体面”;爷爷生病,陈姨太请人捉鬼,觉慧不肯,是他苦苦相劝;还有他的心爱之子海儿,也因他不愿违背“一口不吃两家药”的结果,延误了病情而夭折这一桩桩一件件的血泪恩怨,尽管是他不愿意见到,不愿承受的,但觉新这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失掉反抗性格的年轻人,为了维护那个“春也似冬,秋也似冬”的封建大家庭的秩序和

7、礼教,还是一次次甘愿充当了封建势力的驯服工具。在继承“家长”职务后,在艰难的“执政”过程中,觉新也逐渐看到了封建大家庭内部的“仇恨与斗争”,看到了在“仁义道德”面纱下掩盖着的腐败和丑恶,看到了“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的虚伪和残酷,也看清了“这个禽兽的世界”。受过新思想影响的他也不甘心人不人鬼不鬼地生活下去,热切地渴望着从大家庭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因此,他也时常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自我谴责,悔恨痛心。他心里有着是非爱憎的界限,同情那些受侮辱受迫害的弱者,希望他们能够得到幸福。于是,觉新也能为弟弟们的叛逆行动尽可能提供一些方便,觉慧的离家出走,觉民与琴的最终结合,淑英的离家,他都做过努力。面对帝

8、国主义的侵略,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深明大义,知道抗战会使民族获得新生,渴望能挺起胸膛来为国赴难,为国尽忠,但他没法狠心把人伦中的情义斩断,只能在“惶惑”中偷生。他活着却如一个没灵魂的躯壳。一方面他信服新的理论,跟两个兄弟在一起他就是一个新青年。另一方面,他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着,留给人们的是那挥之不去的懦弱、顺从和人性上的悲哀、凄苦。面对着这种矛盾与痛苦,他只好承认自己是一个懦夫,一个清醒的懦夫。那么,他这种双重复杂的性格到底如何形成的呢?二、觉新性格形成的思想根源1、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以及“长房长孙”的地位造就了他在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性格特征。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而儒

9、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学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在古代中国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演变,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家庭生活方面,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提出“孝悌”二字,作为“仁”的基础,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孟子也提出了以“明人伦”为目的教育,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而到了汉代,统治阶级为了统治思想,巩固其封建集权,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又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这种儒学伦理成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规范的主体。这种文化,对从小读着“四书五经”长大的中国

10、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精神包袱,觉新就是背着这种包袱长大的典型代表。觉新生长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首先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觉新的性格形成起了关键性作用,造就了他的悲剧。在这个大家庭中,凡事他不得不遵守封建传统思想框定的原则,以孝为先。他总是听从作为最高统治者象征的高老太爷的安排,不管这个安排是否准确。觉新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从一出生就决定了他的不平凡的地位,也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哀命运。为了树立长房长孙的形象,他势必以一个当家人的身份出现在大伙面前。因此,梅芬、瑞钰、鸣凤等亲人遭受迫害,觉新从来不为他们说句话,他认为这些都是正常事。这足以证明,封建旧制度、

11、旧思想在他的脑子里已经根深蒂固,长房长孙的责任意识,也让他充当了封建势力的驯服工具。正是由于他的这样一个特殊地位,加上他所受的教育,旧意识的沉重的十字架,已经将他的生命活力和棱角消磨殆尽,造就了他懦弱、顺从的性格。2、“五四”新思潮的影响造就觉新心灵上的撞击,使其在痛苦煎熬中迷惑徘徊。觉新所处的时代是封建社会趋于解体,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时代,也是反帝反封建的各种新思潮争相涌现的时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这个思想文化转型时代的颠覆宗法礼教的一场伦理革命,陈独秀、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健将纷纷对封建礼教“吃人”本性作出了深刻的批判和揭露。作为制度化儒学之骨干的礼教,其以三纲之说为核心的宗法封建性伦理规范,

12、受到西方现代性思想观念的全面挑战,而丧失了其伦理正当性。新文化运动对孔教的批判,锋芒直指其宗法主义家庭伦理道德。而中国古典社会立基于宗法家族制度,儒教家庭伦理是一种以教悌为轴心的等级化人伦秩序。这种以父权为中心的依附性家庭伦理,以血缘关系的温情罗网束缚人的个性和自由。马克思将现代化归结为由“人的依赖性”而“人的独立性”转型过程。追求个人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的最终目的,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就没有社会的进步。而儒教孝悌之说,则与个人独立主义相违,故孔子之道不合于现代生活。“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提出了“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婚姻自由”等新的思想,在觉新受伤的心灵上引起强烈的共鸣。小说

13、中有一段很典型的描述。过了两年“五四运动”发生了。报纸上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他的被忘却的青春。他和他的两个兄弟一起贪婪地读着本地报纸上转载的北京消息,以及后来上海、南京两地六月初大罢市的新闻。本地报纸上又转载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里的文章。于是他在本城唯一出售新书报的“华洋书报流通处”里买了一本最近出版的新青年,又买了两三份每周评论,这些刊物里面一个一个的字像火星一样点燃了他们弟兄的热情。那些新奇的议论和热烈的文句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压倒了他们三个人,使他们并不经过长期的思索就信服了。觉新从父亲肩上接过家庭担子的时候,就感觉有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箭向他射来,也看见了这个绅士家庭充满了仇恨和斗争。正因

14、为他看见了封建家庭的弱点,对此有所不满,所以他就容易接受“五四”时期的新思想,常和觉民觉慧一同读着新书新报。觉新虽然生长在封建的旧家庭当中,受的更多的是封建传统思想的熏陶,但是也由于他所处的时期是新思想注入旧社会的一个特殊时期,他同时受着两种思想体系的影响。在理论上他愿意接受西方新思潮,而在行动上却无法摆脱旧家庭的作派,以致在专制与压迫的面前做出妥协屈从。三、觉新形象的意义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就是表现人生价值被毁灭,受摧残的艺术,通过表现人生价值被否定来唤醒人们对否定的有价值人生的惋惜与同情。巴金的家里面就上演了一场悲剧。四川成都高公馆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礼教统治下

15、的“四世同堂”家庭,以高老太爷这个封建礼教旧制度的代表为中心。他的话在这“君君臣臣”的家中就是“圣旨”,他说一,别人不敢说二;他要把鸣凤送人,又有谁敢阻止呢?高老太爷用封建礼教为“纬”,以家庭旧制度为“经”,编织了一张很大很大的网,捕捉着有生命力的青年,使他们变成自己的傀儡、奴隶、牺牲品。高觉新就是其中最大的牺牲者。他所受的苦难可以说比其他任何人要深刻而持久:事业的选择是由封建家长所决定的;婚姻大事是由父母作主的;为了这个家,他苦苦支撑,愿做旧社会的傀儡、奴隶、牺牲者,埋葬自己的激情;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他向一切捉弄他的人微

16、笑,鞠躬,“和蔼”地领受“训示”;高老太爷死后,为避什么血光之灾,他亲手把妻子送到城外一破屋里生产,结果妻子瑞钰难产而死。他把自己在这个大家庭中仅剩的一点安慰,一点儿幸福也归还了这个大家庭,想做奴隶而不得。觉新虽不是下人,他是大少爷,但他却是十足的“奴隶”。刚开始时,他愤怒,他奋斗,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他的斗争毫无结果,反而会把他拖得更加疲惫。于是他选择敷衍家人,婶婶们说打牌,即使很累他也陪着,为的是讨他们欢心;兄弟们做错事,他也一声不吭地替他们受气。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把曾经的梦想全部抛弃。其实,在当时,作者意识到像觉新那

17、样的人太多,觉新的形象实际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觉新的个性性格和处世态度的形成是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使然,他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一形象有其深刻的典型意义,他揭穿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极端腐朽、残酷和虚伪。高觉新是一个受害者,同时又因为他的懦弱曾伤害了不少他最珍爱的人。他的懦弱,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社会所赋予他的,是长子这个特殊地位所赋予他的,他所做的只是在履行他的职责。我们应该理解他的懦弱和无抵抗背后是藏着他怎么样的无可奈何。封建的残余制度所产生的对人的奴化作用才是我们真正应该痛恨的,也是我们应当思考日后如何去真正消除那些残害人的成分!正如巴金老人家自己所

18、说:“我能够描写觉新,只是国为我熟悉这个人,我对他有感情。我为他花了这么多的笔墨,也无非想通过这个人来鞭挞旧制度。”觉新的悲剧命运同时也深刻地说明,对于旧制度,妥协、调和、屈从是绝无出路的,唯有叛逆才能拥有自由和幸福。作品中觉慧叛逆了,觉民叛逆了,于是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自由和爱情。当代诗人汪国真有一首诗嫁给幸福中有这样一句话:“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觉新把自己的青春和幸福输给妥协,妥协于长辈叔婶,妥协于这个家庭,妥协使他成了没有青春的行尸走肉。我想无论是在觉新那样的时代里,还是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妥协、屈从是永远没有出路的,它带给人类的只能是无止境的痛苦和失败。所谓“物极必反”,当

19、封建旧制度这样疯狂地长久地统治着人们,而新思潮又吹醒了人们,人们势必会渴望笼外自由的天空,新鲜的空气,反抗是必然的。激流三部曲从一方面看是反抗封建礼教,从另一方面看却也是为了呼唤自由,因为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在二三十年代正大张旗鼓地盛行,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刷新中国人的思想。尤其是最后觉新的牺牲,向当时青年人敲响了警钟。只有拥有自由,才会拥有出路。他的意义即使在现在的时代也没有过时,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不能向恶势力妥协。觉新作为一个长子,在一个价值观念,道德理论以及社会心态发生剧烈动荡嬗变的历史大转折的时代,他最后的觉醒无疑迈出了跨时代的一步。认识“觉新形象”,一方面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封

20、建礼教残酷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从这个人物形象的悲剧中获得一些启示。我们中国现在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要持续发展,需要的是坚定不移的开拓者,需要的是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创新者,而不是诸如觉新那样在新与旧之间犹疑的观望者,更不是诸如觉新那样用不抵抗主义来维持的懦弱者。“中国要想进步,要想太平,总得连根拔去双重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普通一分子,我们有义务肩负历史赋予的重担,不断开拓新思想,努力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四、觉新的悲剧色彩觉新是个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悲剧命运的悲哀的人。觉新不是觉慧那么纯粹的反抗者,毕也不是高老太爷、克安、克定那样纯粹的

21、封建卫道士。他介于两者之间,他既不被“爷爷”派接纳,因为他内心也有和觉慧相似的叛逆因子在跳跃;也不被弟弟们所真正理解,因为他是封建卫道士的帮凶,他不彻底地反抗封建恶势力。所以觉新是悲哀的,是不被人理解的,是不容于当时任何一派的。觉新不像阿Q那样愚昧麻木,他接受过五四新文化的洗礼,和弟弟们一样清楚地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的罪恶和必然会崩溃的结局。但他弟弟们的根本区别在于他本人就是这种家庭制度的产物长房长孙,他无法抛掉这个包袱,无法退卸掉这个包袱所带给他的沉重责任和负担,无法摆脱这个包袱对他的束缚和操控,他默默地自愿地接受命运的安排,甚至也做了残害别人的帮凶。为了保住自己与家人可怜的生存权利,他怯懦地

22、妥协与退让,不抵抗,他没有人格,没有自尊,没有自我地“赖”活着。他一次次向封建恶势力退让,退让的结果换来的是自己短暂的安宁,但却是以牺牲别人(包括他所爱的人)为代价的,当然他本人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觉新是封建末世的软弱的知识分子的代表。觉新是悲剧的。他生性敦厚、软弱,没有强烈的斗争和反抗意识。但他是善良的,是充满人情味的。一切指责、嘲讽、压制、迫害,他都甘愿一个人承担,也默默地一个人承受着,自我牺牲着。所以这是他的性格悲剧,正如哈姆雷特在优柔寡断、不坚定中造成了自己的悲剧一样。但觉新的悲剧还有命运的成分。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难逃命运对他的安排弑父娶母。觉新与他有相类似的命运悲剧。只不过俄狄

23、浦斯在命运面前做了自己的反抗和斗争,失败后还是沦入命运的安排。而觉新却没有那样的勇气和魄力,他隐忍地接受命运对他的安排长房长孙、孝子贤孙。纵然他心有不满、不远,但他也不予表露,依然唯唯诺诺地履行自己的使命,履行命运交付于他的,不容推脱的职责,同时他也难以摆脱那种根深蒂固的封建伦理观念。于情于理,他必须要坚守职责。他是封建旧家庭的殉葬者。更具悲剧色彩的是觉新是一个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悲剧人生的悲剧形象,而且他自愿、自觉地接受这样的人生。他清楚地知道他的悲剧命运的造成者是封建礼教,是封建旧家庭制度,他也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懦弱与无能,他更清楚地了解一个事实:自己无力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自己只能成为一个牺牲

24、品。这一切他都了如指掌,所以他选择在走向死亡的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孤独地承受着灭亡的痛苦和折磨,至少他的毁灭可以换来其他人的生存。这就加重了觉新这个形象的悲剧性。五、作者对觉新的态度这部小说是作者带着强烈的“激情”创作出的。对于觉新这样一个有着不彻底的思想觉悟的又生性懦弱的青年,又有着身不由心的行为当封建礼教帮凶的双重性格的人物,作者巴金对他的感情也是复杂的。巴金的大哥李尧枚在成都苦撑着日益破败的老家,上养继母,下养妻儿以及资助在外读书的两个弟弟,身心俱疲,还旧病缠身,巴金的大哥是个伤感的人,也接受过一点新文化,他把封建旧家庭的黑暗内幕向弟弟披露,于是巴金“决定用他大哥的性格、事迹及其委顿的人

25、格,来揭示一个旧式大家庭的衰败历史”。我想这应该是家的创作动机。1930年尧枚给巴金的信上有这样几句话:“我家的历史很可以代表一切家族的历史”,“希望你有余暇把他(即小说)写成”,“并且以我家人物为主人”。尧枚当时已经意识到写自己的家族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典型性,他极力鼓励弟弟写出自家的故事。可惜1931年4月,尧枚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大哥的死对巴金家的创作绝对产生了影响,如果他不死,难保家不会以另一种面貌出现。大哥的死激起了巴金这个旧家庭以及别房长辈的仇恨,而且也中断了巴金与这个大家庭别房亲戚的最后一丝联系。于是,他可以毫无顾忌地揭露封建旧家庭的黑暗,宣泄自己的不满与反抗,控诉与批判

26、,用半虚半实的笔法揭露高家大院里制造的桩桩血案,塑造出高老太爷、克安、克定等一大批没落地主的丑恶嘴脸。作者对觉新投入了很深的感情。我们知道觉新其实是以作者的大哥尧枚为原型塑造出的人物。如果说觉慧代表作者的思想,那么觉慧对觉新的评价和态度就是作者对大哥,也是对觉新的感情。小说中,觉慧用了两个词来归纳觉新的处世态度:“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这是对觉新最一针见血的概括,也隐含了略微的批判。觉慧对大哥有埋怨,有不解,有批判,有嘲讽,但是这些都只是一时的情绪,一时的冲动,平静下来,他对大哥更多的更浓的感情是同情,是兄弟亲情,是大哥被封建制度所吞噬的怨恨。因此,作者对觉新更多的是同情,是想通过描写觉

27、新的悲剧,引起社会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清醒认识和深刻反思,并唤醒社会上千千万万个“觉新”。相信读完了作品,人们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觉新身上投射的深情,可能巴金以前不是很理解大哥,通过家中的觉新,他对大哥肯定会有更深的理解了。觉新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的命运和责任。他没有因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放弃和逃避自己的职责,而义无反顾地自觉挑起了沉重的一房之主的重担,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制与迫害,努力维护着“家庭和平”。一个家里,有了冲突就应该有“和事佬”,觉新就是这个协调者,为弟弟们“挡箭”,给长辈们“消气”。这样的人是最难做的人。因此,觉新很辛苦,很矛盾,内心郁积了太多的苦楚。作者把觉新刻画得栩栩如生,使

28、得我们为觉新痛苦,为觉新矛盾,为觉新喜悦,为觉新身心俱疲。既然觉新已经意识到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结局,但自己又无力去推翻它,只有帮助有能力反抗它,有能力推翻它的人才行。所以他帮助了家里的“叛徒”逃出“囚笼”的控制,去开拓一片新天地,开创不存在吃人礼教的美好新生活。至少他成功解救出了一个“叛徒”,封建制度一定会被这些“叛徒”们摧毁。他心理上有了安慰,他的自我牺牲是值得的。总之,觉新是个值得同情的受害者,而不是该批判的封建卫道士。对于他,我们应以一颗仁爱之心去理解他,关怀他。简单的人好当,不简单的人不好做。就像世界上,伟大的人与邪恶的人是少数的,因为他们是“不简单”的。而平凡的人是大多数的,因为平凡

29、的人是“简单”的。再如演员要把握好角色的内心,平凡的角色就好把握一些,因为他们简单;而优秀的或邪恶的就不太容易把握,因为这样的不简单,他们的心理是复杂的。正如家中的各类人物,觉新的“爷爷”派与弟弟们都是比较单一化的人物,不是封建卫道士,就是进步的叛逆青年,所以这两类人好当。而真正难做的就觉新这类人,他非“正”(进步青年)非“邪”(封建卫道士),又亦“正”亦“邪”。他的两重性格,他的顾虑,他的苦衷,他的渴望,他的矛盾,他的思想斗争等带给他的是难,生存难,立足难。想想他的处境,绝对很艰难,他内心所承受的,是一般人所体会不到的沉痛。他是家里最沉重,最痛苦的一个人。这是我所解读的觉新,一个复杂而懦弱,

30、一直自我压制,自我牺牲的又人情味十足的人物。 这部小说是作者带着强烈的“激情”创作出的。对于觉新这样一个有着不彻底的思想觉悟的又生性懦弱的青年,又有着身不由心的行为当封建礼教帮凶的双重性格的人物,作者巴金对他的感情也是复杂的。巴金的大哥李尧枚在成都苦撑着日益破败的老家,上养继母,下养妻儿以及资助在外读书的两个弟弟,身心俱疲,还旧病缠身,巴金的大哥是个伤感的人,也接受过一点新文化,他把封建旧家庭的黑暗内幕向弟弟披露,于是巴金“决定用他大哥的性格、事迹及其委顿的人格,来揭示一个旧式大家庭的衰败历史”。我想这应该是家的创作动机。1930年尧枚给巴金的信上有这样几句话:“我家的历史很可以代表一切家族的

31、历史”,“希望你有余暇把他(即小说)写成”,“并且以我家人物为主人”。尧枚当时已经意识到写自己的家族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典型性,他极力鼓励弟弟写出自家的故事。可惜1931年4月,尧枚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大哥的死对巴金家的创作绝对产生了影响,如果他不死,难保家不会以另一种面貌出现。大哥的死激起了巴金这个旧家庭以及别房长辈的仇恨,而且也中断了巴金与这个大家庭别房亲戚的最后一丝联系。于是,他可以毫无顾忌地揭露封建旧家庭的黑暗,宣泄自己的不满与反抗,控诉与批判,用半虚半实的笔法揭露高家大院里制造的桩桩血案,塑造出高老太爷、克安、克定等一大批没落地主的丑恶嘴脸。作者对觉新投入了很深的感情。我们知

32、道觉新其实是以作者的大哥尧枚为原型塑造出的人物。如果说觉慧代表作者的思想,那么觉慧对觉新的评价和态度就是作者对大哥,也是对觉新的感情。小说中,觉慧用了两个词来归纳觉新的处世态度:“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这是对觉新最一针见血的概括,也隐含了略微的批判。觉慧对大哥有埋怨,有不解,有批判,有嘲讽,但是这些都只是一时的情绪,一时的冲动,平静下来,他对大哥更多的更浓的感情是同情,是兄弟亲情,是大哥被封建制度所吞噬的怨恨。因此,作者对觉新更多的是同情,是想通过描写觉新的悲剧,引起社会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清醒认识和深刻反思,并唤醒社会上千千万万个“觉新”。相信读完了作品,人们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觉新

33、身上投射的深情,可能巴金以前不是很理解大哥,通过家中的觉新,他对大哥肯定会有更深的理解了。觉新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的命运和责任。他没有因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放弃和逃避自己的职责,而义无反顾地自觉挑起了沉重的一房之主的重担,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制与迫害,努力维护着“家庭和平”。一个家里,有了冲突就应该有“和事佬”,觉新就是这个协调者,为弟弟们“挡箭”,给长辈们“消气”。这样的人是最难做的人。因此,觉新很辛苦,很矛盾,内心郁积了太多的苦楚。作者把觉新刻画得栩栩如生,使得我们为觉新痛苦,为觉新矛盾,为觉新喜悦,为觉新身心俱疲。既然觉新已经意识到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结局,但自己又无力去推翻它,只有帮助有能力

34、反抗它,有能力推翻它的人才行。所以他帮助了家里的“叛徒”逃出“囚笼”的控制,去开拓一片新天地,开创不存在吃人礼教的美好新生活。至少他成功解救出了一个“叛徒”,封建制度一定会被这些“叛徒”们摧毁。他心理上有了安慰,他的自我牺牲是值得的。总之,觉新是个值得同情的受害者,而不是该批判的封建卫道士。对于他,我们应以一颗仁爱之心去理解他,关怀他。简单的人好当,不简单的人不好做。就像世界上,伟大的人与邪恶的人是少数的,因为他们是“不简单”的。而平凡的人是大多数的,因为平凡的人是“简单”的。再如演员要把握好角色的内心,平凡的角色就好把握一些,因为他们简单;而优秀的或邪恶的就不太容易把握,因为这样的不简单,他

35、们的心理是复杂的。正如家中的各类人物,觉新的“爷爷”派与弟弟们都是比较单一化的人物,不是封建卫道士,就是进步的叛逆青年,所以这两类人好当。而真正难做的就觉新这类人,他非“正”(进步青年)非“邪”(封建卫道士),又亦“正”亦“邪”。他的两重性格,他的顾虑,他的苦衷,他的渴望,他的矛盾,他的思想斗争等带给他的是难,生存难,立足难。想想他的处境,绝对很艰难,他内心所承受的,是一般人所体会不到的沉痛。他是家里最沉重,最痛苦的一个人。这是我所解读的觉新,一个复杂而懦弱,一直自我压制,自我牺牲的又人情味十足的人物。参考文献:(1)陈思和、李辉:巴金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4月版。(2)吴晓明、孔庆东、程光炜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3)巴金著巴金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月版 (4)程裕祯著: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5)温儒敏编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6)谭元亨:中国文化史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十版。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