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浅谈高校贫困生成因与贫困生特点及类型.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34959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浅谈高校贫困生成因与贫困生特点及类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谈高校贫困生成因与贫困生特点及类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谈高校贫困生成因与贫困生特点及类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谈高校贫困生成因与贫困生特点及类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浅谈高校贫困生成因与贫困生特点及类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浅谈高校贫困生成因与贫困生特点及类型.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高校贫困生成因与贫困生特点及类型 浅谈高校贫困生成因与贫困生特点及类型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谈高校贫困生成因与贫困生特点及类型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谈高校贫困生成因与贫困生特点及类型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一、高校贫困生成因分析 高校贫困生的成因比较复杂,例如,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

2、加大,整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很多困难,贫困学生的家庭普遍存在家庭负担重且经济拮据的情况。同时,学费上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总的来说,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社会原因是贫困生问题凸现的根本原因 1.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在世界151个国家的排名中,我国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位居149位,低于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中国经济每年以高于7%的速度增长,教育费用却一直裹足不前。从总量上来看,虽然每年教育经费的投入都有较快地增加,增幅也较大,但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仍低于4%。从人均的角度来看,尽管教育投入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3、但人均教育支出仍很低,仅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4,在全球的排序中处于倒数的位置。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投资比例失衡是导致有些学生支付不起高等教育费用,这是引发贫困生产生的第一个深层原因。 2.高校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学杂费上涨幅度剧增,高等教育收费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不相适应 近年来,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并轨,尽管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有所不同,但学生人均年缴费大都在3 000元8 000元,其中师范、农林类院校在2 500元5 000元,普通高校普遍在5 000元8 000元,一些重点院校和热门专业高达万元,再加上住宿费和生活费用,培养一个大学生年均费用在1万元以上,对此一般家庭尚难以

4、支付,贫困家庭则更难承担,从而导致贫困生人数不断增多。 2003年,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 5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 427元,高校收费均值4 500元左右,是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两倍,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发达国家高校高收费的绝对额高于我国,但发达国家高校收费数额只占人均收入的10%左右,收费的相对比例远远低于我国。无论从人民群众的承受力还是从国际间比较看,我国高校收费都属偏高,这是导致有些学生承付不起高等教育费用,引发贫困生产生的第二个深层原因。 (二)家庭原因是贫困生问题凸现的直接原因 1.农村以农业为主的农民家庭经济拮据 由于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

5、副产品价格偏低等原因,一般农村家庭仅能维持生计,有些山区和偏远地区,由于地质或环境等原因,甚至不能解决全家人的温饱问题。虽然现在国家已经取消了对农业征税并给予土地一定的补偿,但对于这些贫困家庭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作用不大,许多人甚至放弃土地外出寻找生路。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如果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或这部分来源十分有限,仅凭农业收入,贫困的程度已是可想而知,若家里再供养一两个大学生,生活就更是苦不堪言了。有些家庭采取部分子女在外打工以供其他子女读书的办法,但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并不顺利,由于缺乏制度的保证,拖、赖农民工工资现象屡见不鲜;加之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发生工伤甚至死亡的现象也比较多,

6、从而造成家庭的进一步贫困。 2.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经济来源不稳定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部分工人面临着下岗问题,这部分群体多以年龄偏大、技术偏低、再就业竞争力小为特征,因此,一大部分以父母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学生因而失去经济支柱而陷入困境。 3.部分多子女家庭、单亲家庭和父母双亡家庭无力供养大学生 多项统计调查表明,很多贫困生为多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中几个兄弟姐妹同时在不同层次学校求学,单靠父母收入多数难以支撑子女上学所需费用,这种现象在农村尤其普遍。 父母离异或父母双亡的学生,在经历家庭变故或再婚组合的家庭中,情况复杂,学生经济上无依无靠,生活也比较困难。 (三)贫困生问

7、题的产生,学生自身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1.一些贫困生技能较差,自立程度较低,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部分学费和生活费难以实现 由于校园环境的局限性和高校打工岗位不足,勤工助学渠道不是很畅通,严重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走出校园,发掘社会资源也不理想,而且有些学校并不赞成学生走出校园勤工俭学或者由于校园位置导致不可能提供对外服务。尽管有些贫困生高考成绩并不低,但自立程度和各方面实践能力却较差,尤其是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的同学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2.某些贫困生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加剧了其贫困程度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自制力比较低,一些贫困生从农村进入城市,在都市的霓红闪烁、喧嚣绚丽中,在各种各样的诱惑下,极容易看花了眼

8、。互相攀比、尽情享受,有的还迷恋上网络游戏,甚至沉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对本身就贫困的状况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高校贫困生的特点及类型 高校贫困大学生在经济上的困难直接影响了他们在校期间的生活状况,这些学生的月生活费约为普通学生月生活费的二分之一,甚至更低,有的连最起码的吃饭问题都无法保证。他们在生活上大多比较拮据,不得不时刻限制着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花费,并时常陷入窘境。由于大多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与极度的自卑感,不愿意向别人吐露心声,害怕遭到耻笑。同时他们还肩负着家人的期望,导致思想压力大。一般来说,这些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是紧张的,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外,他们还要不断地寻找机会

9、外出打工赚钱,他们的思想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没有空闲时间,导致社交活动很少。这反映了很多贫困生的共同特性。但在贫困大学生中,由于成长经历、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他们在对待学习、生活和未来理想的态度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大致可分为积极上进型、中游稳妥型和消极滞后型三种。 (一)积极进取型 这类贫困生,虽然也同样面临着经济等方面的压力,但由于心理素质良好,在穷则思变、人穷志不短的思想引导下,发奋学习。大多数贫困大学生都把上大学作为他们儿时的梦想,现在他们终于圆了梦,有了接收良好教育、提高综合素质、锻炼适应社会能力的机会,他们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由于他们学习成绩优异,又能积极参加各种

10、活动,在学校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关心、关怀和帮助较多,得到助学贷款、奖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的机会较多,当学生班干部的机会也较多,在得到了锻炼的同时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在求职时就能从容应对,从而自信心也不断增强,面对同样的环境,因为个人素质不同,其结果也是不同的。 p class=(二)中游稳妥型 这类贫困生,大多数都有少许自卑感和心理压力,有些人甚至性格敏感而多疑,缺乏自信心,在学习上往往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在参加活动中也缺乏大胆展示自己才华的勇气,抱着随大流的态度,导致许多方面表现都不够突出,面对激烈的竞争,对自己的未来和前程比较担忧。正因为如此,这类贫困生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这类

11、贫困生的潜力较大,若加以正确的引导,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他们向积极进取型靠拢,使其对学习、生活、前程充满信心。 (三)消极落后型 本类型的贫困生,由于自身学业成绩不太理想,加之性格偏内向一些,心理更为敏感自卑,不愿意和同学交流,绝大部分对于参加各类活动没多大的兴致,很少受到赞许和表扬,又不符合助学贷款的条件,也不可能得到奖学金,面对经济、学业、就业的压力,自卑心强,无自信力,对于前程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甚至走上极端亦有可能。这类学生如果任其发展,结果必将成为社会的累赘,所以,他们才是我们在助贫工作中应该关注的重点中的重点,要通过思想教育和心理诱导,逐渐引导他们树立自信、自强、自

12、立的信念,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讨论 从高校贫困生成因分析来看,高校贫困生的成因及其特点和类型比较复杂,社会、家庭和学校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个人自身因素等是造成其贫困的主要原因。从贫困生特点及其类型来看,学校在对困难学生实施物质资助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困难学生实施精神救助,针对困难学生的思想情况、心理状况、精神状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自立自主能力、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较强的责任心,因此在各种资助措施中勤工助学和国家助学贷款就脱颖而出,成为各高校资助贫困生的首选方式,同时,在勤工助学和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对学

13、生进行精神解困、诚信教育和道德教育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p class=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

14、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

15、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

16、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