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doc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935035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 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东北方言和东北文化在中华语言文化的花园中别具特色,它丰富了中华民族语言与文化宝库,在现代社会中又以其独具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所以研究、挖掘东北方言的形成原

2、因,了解东北方言的地域和文化的特色是很有必要的。关键词:东北方言;多元性;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丰富的语言文字创造和承载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东北方言和东北文化在中华语言文化的花园中又别具特色,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语言与文化宝库,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又以其独具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所以研究、挖掘东北方言的形成原因,了解东北方言的地域和文化的特色是很有必要的。一、东北方言的形成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其简洁、生动、形象、昂扬,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它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

3、言的形成,有助于我们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1.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肉和油变质)、“喇忽”(遇事疏忽)为满语;松花(白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的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2.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

4、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俄语)等。3.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读现象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我们)、“那嘎哒”(那个地方)、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老公母俩)、“干哈”(干啥)、“稀罕”(喜欢)都是误读而形成的。4.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如“

5、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近于“混蛋”的意思。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5.东北方言中的有待考查现象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比如,“埋汰”(脏)、“整个浪儿”(全部)等。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二、东北方言蕴含的多元民族文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特色会形成不同的人文

6、景观,自然会产生与之相随的民族文化。下面,我们从东北方言日常吃穿住行几方面了解一下东北方言中蕴含的多元性的民族文化特色。1.吃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东北的饮食文化也带有多元民族文化性。东北有很多特色食品,广为人知的像满族的“萨其玛”、“豌豆黄”,朝鲜族的“冷面”、“打糕”,但平时吃得最普遍的还是各种“饽饽”。在东北的一些农村,春天吃“豆面饽饽”又称“豆面卷子”,夏天做“玻璃叶饽饽”(或作“波罗叶”),秋冬时,往往蒸“粘豆包”,而且一般人家做得较多,冷天放在外面冻上,随吃随馏。此外,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苏子叶饽饽”,又叫“苏耗子”。做这些“粘饽饽”本是满族的风俗,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饥饿,便

7、于外出从事射猎活动食用,另外,粘饽饽还是他们祭祀用的食品。现在,在东北这些饽饽家家都会做,很多人都爱吃。由于清代山东人“闯关东”的较多,鲁菜在东北有较大的市场,再加上紧邻俄罗斯,与南北朝鲜交往频繁,亦受日本食风影响。“罗宋大菜”、“南韩烧烤”和“东洋料理”也传播到大部分城市,部分食馔也带点“洋味”。大酱应是山东人“闯关东”时带到关外的,就像山西人家家储备一缸陈醋一样,东北的农家多数有自制的大酱。农家中的大酱是有专人负责的,在晴天阴天雨天会有不同的保管方法。2.穿服饰文化“靰鞡”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鞋。“靰鞡”,也称“乌拉”,也有说是“兀刺”的音译。“兀刺”是女真四部落之一,“乌拉”,是来自女真族的

8、语言。靰鞡鞋里要絮靰鞡草(也作乌拉草),靰鞡鞋即由靰鞡草得名。东北有句由此产生的歇后语,“靰鞡头子迈门槛先进者儿”。“者儿”与“褶儿”谐音,以靰鞡鞋头的面褶多故。除了有“草”、“皮”、“棉”外,还有“鱼皮”。整个东北地区都有这种“靰鞡”鞋式的存在,充分体现出简洁实用的美感。由于传统狩猎生活的影响,东北少数民族穿的服饰多数是用兽皮加工制作的,如萨满袍、赫哲人的鱼皮鞋和衣等,因此,他们加工兽皮的技艺高超。3.住建筑文化东北有“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俗语,说的就是满族的传统居室特点。“地窨子”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所,赫哲语为“胡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时居住。它是1945年以前赫哲族的

9、主要居所,现作为渔猎时的临时住房。“马架子”曾经是鄂温克、赫哲、锡伯等民族旧时的一种传统居室,是在地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北现在还有一种称为“马架子”的简陋住房,多为看护瓜菜时的临时住处,也叫“窝棚”。4.行用具文化“悠车(儿)”是悬在空中可以悠荡的摇篮,是满、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传统的育儿用具,在东北汉族农村地区也比较流行。摇篮的四壁都涂彩绘画,有的在悠车的绳上系着铃铛和玩具。这就是东北俗谚所说的三大怪之一“养个孩子吊起来”。“爬犁”(雪橇)是东北林海雪原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有牛爬犁、马爬犁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赫哲人的狗爬犁。狗被赫哲人称为”金不换”,它不仅是猎人狩猎的助手,又是运输中拉雪

10、橇的能手。赫哲人素有养狗之俗,清朝的一些书籍将赫哲族地区称为“使犬部”或“狗国部”。元朝和以后的明清之际都在这里设置“狗站”。狗橇一般载重约250公斤左右。拉雪橇的狗最多可达十几条,少则两条以上,“狗橇”是当时冬季传递信息、运输货物的主要交通工具。现在东北的一些地方虽然还可以看到狗爬犁,不过大多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中的一个特色项目了。三、东北方言的发展和影响东北方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语言根基,也是一种情结,是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些年来,东北方言突破地域局限,逐步走向全国,说明东北方言有很强的感染力。小品演员赵本山就是在媒体传播东北方言的领军人物。1990年赵本山

11、小品登上央视春晚,紧接着黄宏和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与观众见面,东北方言通过春晚成为各方言中最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小品卖拐获得2001年“我最喜欢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小品类一等奖。接着,东北方言剧刘老根在央视一套播出,立刻奠定了东北方言剧的万人迷身份,“忽悠”之后,全国一片“咋整”声这些作品体现着浓厚的东北文化底蕴,通过方言表现人物形象,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东北人感到熟悉亲切,北方人感到新鲜有趣,南方人能看得懂听得懂。在文艺 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

12、,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百花园中又多了一朵奇葩,也为民族语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壮大了我国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声势和影响,弘扬了地域特色,促进了文化交流,并进一步激发了民营节目制作机构的电视剧创作热情,极大地推进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为此,展望东北农村题材小品剧和电视剧的健康发展之路,必须持之以恒地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更密切

13、地关注现实,更深刻地反映生活,在这一原则下,继承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恰当融入东北特有的诙谐、风趣、幽默元素,这样才能多出精品,进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回报。著名学者钱玄同曾说:“方言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方言文学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它们自己发达,它们永远存在。”我们祈愿东北方言和文化能以其独有的魅力创出精品,继续为丰富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添砖加瓦,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民族语言、文化之魂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马思周、姜光辉.东北方言词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2王尧.中华文化通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

14、1989。4韩耀旗、林乾.清代满族风情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5金启孮.满族的历史与生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

15、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

16、.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

17、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