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能力.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35260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能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能力.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能力 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能力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能力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能力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合理地进行动手操作,适合儿童好动的天性,能够促使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开拓学生思维。尤为重要的是,

2、进行动手操作,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内隐的数学规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动手操作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培养想象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操作 探索精神 想象能力今天,新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也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将动手操作渗入日常数学教学中,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合理地进行动手操作,适合儿童好动的天性,能够促使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开拓学生思维。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操作学具,

3、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而数学学具以它结构精巧、形式新颖、颜色醒目、便于操作等特点,刺激学生的感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地进行学具操作,在操作中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轻松、自然、高效。例如,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

4、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稳定性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的思维活动和谐的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二、操作学具,培养探索精神当代的小学生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勤于思考和富于探索的精神。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由于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就应该让学生从操

5、作12个小木块入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边操作边思考边记录整理。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发现12=234,12=1112, 12=261并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的教学,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再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让学生拿着钟表学具,动手拨一拨、看一看,自己得出1小时=60分的知识,印象深刻。几时几分是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转动指针,读出不同的时刻,掌握方法和技巧,很好地解决了难点,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三、拼图操作,培养探索精神对小学生来讲,真正的知识开始于客体的操作活动之中。

6、因此,实际操作即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法则、掌握新知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演示用两巧板拼的三幅图:小狗、老翁和帆船,并问学生会求这些图形的面积吗?学生看得一脸惊讶,显出急于学习的劲头。我接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延任意直线折成两巧板,一边长折一边说:“同学们不是也准备了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纸吗?请沿任意一直线折成两巧板,也拼与老师一样的图吧!”于是学生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他们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拼成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飞机、花瓶、蝴蝶我乘机要求学生求出这些图形的面

7、积。全班同学都摇头。过了一会,有个同学说:“把蝴蝶拼成原来的长方形,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不就可以了吗?”于是我问:“那个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蝴蝶面积又是多少呢?”学生恍然大悟,齐答道:24平方厘米。我“乘胜追击”:“那么你们会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学生在动手拼图的过程,手、眼、脑等协同并用,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学习,经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多边交流后自己获得了知识和方法。四、图表分析,培养探索精神四年级(上)“数学广解”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每只烧饼一面烙3分钟,两面烙6分钟,每次最多烙2个。烙2个烧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3个烧饼最少要用多长时间?此题用图表分析就显得非常清晰明了。图表把非常抽象

8、的烙饼程序与时间具体化和形象化,使学生的思维不再迷茫。在扫清探索障碍后,再进一步完整下列图象。学生分析图表热烈,此时像炸开了的油锅,声音此起彼伏:(1)我发现偶数个饼怎么求;(2)我发现奇数个饼怎么求;(3)我发现时间每次多了3分钟;(4)我发现时间是饼数的3倍;(5)我发现饼数3=时间;(6)我发现烙一面饼的时间饼数=烙饼的时间。没想到一张简单的图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竟然有如此丰富的发现,这无论如何是教师讲解所望尘莫及的。五、操作学具,培养想象能力一个人具有发明创造的可能性是与他的想象力分不开的,想象力丰富的人,解决问题时思路开阔、流畅,就有可能发明创造。操作学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

9、想象力。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量量,画画,数数,称称,分分,制作学具,拼摆图形。如在学了五年级(上)的密铺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制做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边形拼摆密铺的图形。学生积极性高涨,做得兴致盎然,我将孩子密铺的星星、各种不同色彩的地砖、不同图案的地砖、小屋、花边,机器人等展示出来,学生为自己指间竟蕴藏着这样丰富的智慧而自豪,不仅如此,孩子还能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还能猜想多个图形需要的各种图形的材料是几块,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平面图的深入了解,又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有所选择的采用不同的动手

10、操作的方法,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坚持着眼于使学生学会、会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操作活动机会,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参考文献:1梁镜清小学数学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谭拥军.充分发挥学具优势,促进学生主动学习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2)3丁浩清,宗占明.在学具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思维J.云南教育,2006(作者单位:浙江黄岩区北洋镇潮济小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

11、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

12、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

13、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