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战略论文试论高校文化力的提升.doc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935295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战略论文试论高校文化力的提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化战略论文试论高校文化力的提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化战略论文试论高校文化力的提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化战略论文试论高校文化力的提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战略论文试论高校文化力的提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战略论文试论高校文化力的提升.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试论高校文化力的提升 试论高校文化力的提升邬 惠(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部, 四川 绵阳 621000)【摘 要】 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高校文化力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 一所高校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校园文化力 ,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持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精心培育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才能与时俱进,构建和谐校园,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关键词】 文化力; 高校; 精神文化;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142(2010)03-0095-03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

2、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思想, 社会主义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此,如何提升学校文化力是摆在每一所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何谓学校文化力?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俞国良教授在校园文化导论一书中指出,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经由自身努力、外部影响、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学校文化, 这种学校文化力主要体现在学校所拥有的理念、制度、管理、校风、教风、学风等深厚底蕴之中,能够促进一种良好教育氛围的形成,能够为学校和个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支持力。 简言之,学

3、校文化力是学校文化所产生的“能量”,表现为学校文化对学校群体所有成员所产生的认知力、导向力、凝聚力、整合力、推动力和约束力,以及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识别力、辐射力、感染力甚至征服力。 学校文化力是一所学校的力量体现。 不过即便拥有良好的文化元素,也并不等于它就一定拥有良好的文化力。 一所学校只有创造性地、有效地运作学校文化元素,才能够促进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和战略目标的达成。 因此,大力张扬校园文化力,是提升学校软实力的核心,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那么, 在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培育和提升学校文化力呢?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要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教

4、师 杂志社社长石中英教授在其专著 教育学的文化性格中提到,“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尽管文化的表象形形色色, 但它们都是围绕着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的,价值观才是文化的基础或核心。 ”软实力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价值观问题。 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共同的道德目标、共同的是非观念、共同的文明准则等等,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学校文化建设,首要的就是学校价值观念建设。 谁抓住了学校价值观念建设, 谁就抓住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牛鼻子。 ”高校价值观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科学发展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

5、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全面系统地阐释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 培育和提升高校文化力,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统领,就会迷失方向,力不从心。 二 、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当今社会,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 文化多元化能促进不同文化沟通与碰撞, 促进文化的演进与繁荣。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已深深融入世界潮

6、流之中, 多元文化来势凶猛地影响着我们的校园文化。 对待多元文化,我们应该多一份宽容,多一些冷静,多一点接纳。 但是,高校毕竟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特殊之处突出表现在:它是为国家培养基础人才的集散地。 作为社会主义高校,我们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必须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 校园文化有先进、中性与落后的区别。 先进文化是高校文化力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最有力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根基与保障。 代表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是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的凝聚和积淀。 在先进文化的熏陶下,人的思想境界和基本素质必然会得到快速提升, 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

7、理念。 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日益丰富的背景下, 当前校园内日益盛行的却是中性文化,比如宿舍文化、课桌文化、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动漫文化等。 中性文化是一柄双刃剑,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范,就可能成为“负面杀手”。 坚持以先进文化为主导, 重视和发挥中性文化的积极作用,以先进文化引导中性文化,在弘扬先进文化的原则下提倡多元文化的融合, 是提升高校文化力应当坚持的重要原则。 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以先进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主流,唱响主旋律;另一方面,要尊重中性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与现实性,促进其与主流文化的融合,既要鼓励和推动其与主流价值观一致的文化取向,也要批评和指正其与主流

8、价值观对立的文化取向。 落后的校园文化则是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在校园生活中的反映,比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 落后文化对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和误导不可低估。 它消蚀人的理想和信念, 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不利于形成团结奋进的和谐校园环境。 提升高校文化力要坚决抵制落后文化的渗透和侵袭。 我们要丰富载体,拓宽途径,既要宣传教育强化养成,又要潜移默化滋养精神,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广大师生所感知、认同、理解、掌握,从而内化为意志品质,外化为群体意识,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和生命线。 三 、 要精心构建培育和提升高校文化力的立体网络高校文化力通过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和精神文

9、化外显出来。 培育和彰显校园文化力,要注意三种文化建设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高校物质文化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 因此,高校要据此对整个学校的物质文化进行发掘和整合。 一是丰富走廊楼道文化,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要精心布置教学大楼和学生公寓。 使其层层有主题,让常规、书画、大师形像、名言警句、课改理念等俯仰即见,使其真正成为师生们一扇思想启迪的窗口; 二是加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如张贴学生的习字习作、美术书法作品、科技电脑作品等等, 充分体现不同的集体和个人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形成各班独特的人文氛围;三是设计学校标识、校徽、校旗、校务公开栏、名师风采栏

10、和学生读报栏、校园指示牌、植物标识牌,创作校歌,统一办公用具、用品(办公桌椅、文件柜、文件夹、信纸、信封、文具、名片等)的图形及标志,使整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具有了形象载体,并得到强烈的凸现和宣传;四是在校园各个角落精心设置“温馨提示”、文化牌匾。 总之,校园处处都应散发浓浓的文化气息 ,呈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 要让校园里每一堵墙说话,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育人作用, 就要赋予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一细节以丰富的生命力,为学生搭建人文、科学、艺术、经典等多个平台,引导学生与科学对话、与艺术对话,与经典对话, 并使其成为陶冶感染学生的 “主体的画,

11、无声的诗。 ”高校制度作为高校显性的规范和准则, 体现出的是体制、规章、规范、模式及其操作程序,是刚性的、程序性的和可控的层面。 高校制度正是首先通过这种强制性的力量, 对校内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 引导和约束,从而形成制度所期望生成的高校文化,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达成内化。 高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核心,彰显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建设制度文化,着眼点是为了提升高校文化力,有效促进师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因此,要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高校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力的核心内容。

12、它主要包括全校趋同的教育理念、 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等意识形态,是一所高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一言以蔽之,校园精神文化就是“学校精神”。 良好的精神文化建设能够激发人们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的精神,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素质。 因此,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提升高校文化力的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在加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应该注意:首先,应该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集体是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精钢,但也可能是个染缸,会将白布染为黑布。 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很容易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 因此,一

13、所学校必须重视舆论文化建设,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 建设舆论文化, 要坚持宣传教育、道德实践和潜移默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共同的奋斗目标则反映了一所高校的育人取向和价值追求。 高校的育人取向要形成一种精神为全体教师所追求,这种精神的贯彻不仅是一种管理活动,更是对一种文化感召的内心向往。 只有做到这点,才能激发师生的创造力。 其次,应该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培育和尊重优秀的教师文化。 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 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 高校领导应该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强烈的服务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不

14、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挥好“领头羊”的作用。 其次,要狠抓教风建设。 高校教师应该从精神风貌、学养水平到仪表谈吐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教风引领学风,教风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基础,是育人工作的龙头。 只有广大教师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校园内才能充满激昂奋进的文化氛围。 学风建设是当前国内一个被广泛谈论的热点, 就其存在而言,学风弥漫于无形,却可观察于有形。 就其作用而言,学风不仅影响到当前的教学效果, 而且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如何将学风建设与教学工作、党建工作和安全教育相结合, 使学风建设渗透到校园的各个方面,是每所高校都必须面对的一个系统工程。 而教师文化是一种特质文化,

15、 是在贯彻育人取向过程中的主导文化。 具体而言,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及情绪的反应等。 如果教师的思想理念、价值体系与学校的办学思想不一致,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很可能与学校期望的行为相违背。 因此,建设校园文化要关注教师的发展,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 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校园才能成为教师文化蓬勃发展的精神家园。 再次,应该创造具有亲和力的高校人文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校长文化的独特作用。 高校管理者要在管理中淡化管理者的角色和地位, 把师生真正地当成服务的对象,与师生坦诚互动,平等交流,创

16、造具有亲和力的高校人文生态环境,使师生感受到民主、平等、友善、和谐,使学校成为让师生快乐留恋的地方,使教师真正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和从教的幸福。 作为管理团队的龙头,校长的角色至关重要,校长文化体现出一所学校的特质,校长要以德服人,以识教人,以情感人。 校长应做到办学原则体现情, 思想工作注入情, 精神鼓励蕴含情,物质激励寓于情,以情感人,以情治校,治学严谨,管理严格,教育得法,指导有方,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 文化部原副部长高占祥在其文化力一书中提出了“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这一观点。 他认为,文化之所以能称得起核心,是因为在软实力范畴,文化具有主导性,在硬实力范畴,文化具有先导性;且两者相辅

17、相成,缺一不可。 文化是文明基石。 文化力是文化活动的引擎,它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活动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凝聚成永恒的民族精神。 事实上,一所高校的科学发展,正是文化力这个推手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 ”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高校文化力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 一所高校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长足的发展, 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校文化力。 【参考文献】 俞国良.校园文化导论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1. 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