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胞外多糖液体发酵条件优化论文.doc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3938500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9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杏鲍菇胞外多糖液体发酵条件优化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杏鲍菇胞外多糖液体发酵条件优化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杏鲍菇胞外多糖液体发酵条件优化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杏鲍菇胞外多糖液体发酵条件优化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杏鲍菇胞外多糖液体发酵条件优化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杏鲍菇胞外多糖液体发酵条件优化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杏鲍菇胞外多糖液体发酵条件优化论文.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杏鲍菇胞外多糖液体发酵条件优化杏鲍菇胞外多糖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摘要 杏鲍菇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名贵珍稀食用菌,有很高的营养和食用价值,其营养 成分丰富,多糖含量在食用菌中位于前列。相关研究已经证明杏鲍菇多糖具有降血脂 等生物功能,因此通过液体发酵获得较高的杏鲍菇胞外多糖产量具有实际意义。本研 究以杏鲍菇菌丝体为实验对象,通过五个单因子实验确定杏鲍菇菌丝体发酵获得胞外 多糖产量最高的培养基组分。实验结果显示最佳碳源、氮源、无机离子、pH 值和培养 时间,依次分别为半乳糖、蛋白胨、磷酸二氢钾、6.0 和 9 天。在单因子实验的基础上, 本文通过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得到杏鲍菇胞外多糖产率最高的培养基配

2、方应为半 乳糖 30 g/L,蛋白胨 5 g/L,磷酸二氢钾 3 g/L 且初始 pH 调节至 6.0,按照上述条 件可得到的杏鲍菇胞外多糖得率为 5.920.84 g/L。 关键词 杏鲍菇;胞外多糖;培养基优化 AbstractAbstract Pleurotus eryngii is a kind of rare and precious fungus which has high nutritional and edible value. Further more, it is rich in polysaccharide content, which has been proved r

3、ecently to have lipid-lowering power in blood. Therefore, the study of fluid medium optimization of P. eryngii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duc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is full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study, we treat mycelium as experimental subject, and carry out five single

4、factor experiments to find out the best medium components, which are galactose as the best carbon source, peptone as the best nitrogen source, potassium dihydrogen phosphate as the best inorganic ions, 6.0 as the most suitable pH value and 9 days as the incubation time. Based on the single factor ex

5、periments, we proceed to an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which has four factors and three levels of each factor, and through this experiment we find out the optimal medium for the largest production of P. eryngii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which is galactose 30g/L, peptone 5g/L, potassium dihyd

6、rogen phosphate 3g/L and the initial pH value should be adjusted to 6.0. Under such conditions, the ratio of production of P. eryngii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is 5.920.84g per liter of fermentation liquor. KeywordsKeywords Pleurotus eryngii;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fluid medium optimization

7、 目录目录 1 1 引言引言.1 2 2 材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3 2.1 主要材料与试剂.3 2.1.1 生物材料.3 2.1.2 试剂.3 2.1.3 培养基.3 2.2 主要设备.3 2.3 试验方法.3 2.3.1 菌种活化.3 2.3.2 碳源单因子实验.4 2.3.3 氮源单因子实验.4 2.3.4 无机离子单因子实验.4 2.3.5 pH 值单因子实验.4 2.3.6 培养时间单因子实验.4 2.3.7 液体发酵培养条件正交试验.4 2.3.8 杏鲍菇菌丝体生物量测定.4 2.3.9 杏鲍菇胞外多糖的提取及定量.5 3 3 结果与讨论结果与讨论.6 3.1 单因子实验.6 3.1

8、.1 碳源单因子实验.6 3.1.2 氮源单因子实验.7 3.1.3 无机离子单因子实验.9 3.1.4 pH 值单因子实验.10 3.1.5 培养时间单因子实验.11 3.2 正交试验.13 4 4 结论结论.14 致谢.15 附录.16 毕业论文相关外文文献翻译.16 参考文献.19 1 1 引言引言 食用菌是一类可供食用的具有子实体的大型真菌,过去被称为“山珍” ,被誉为最 理想的保健食品。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担子菌类,少数属于子囊菌。全球可食用的真菌 有 2000 多种。我国目前能进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有 80 多种,其中可进行商业化栽培 的仅 30 余种1。 本文所关注的杏鲍菇(学名:Pl

9、eurotus eryngii) ,又称刺芹菇、刺芹侧耳, ,隶属 于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层菌纲(Hymenomycetes),无隔担子菌亚纲 (Homobasidiomycetidae),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 杏鲍菇属于侧耳属的最大一个种。杏鲍菇的名字源于其菌肉肥厚、营养丰富,具有杏 仁的香气和鲍鱼的口感,是一种品质上佳的名贵珍稀食用菌2。 杏鲍菇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区域、中东和北非,但也在亚洲部分地区生长。1974 年, Cailleux 用菌褶分离法获得杏鲍菇菌株并试栽成功。三年后,Fe

10、rri 首先进行了商业性 栽培的尝试。目前国内栽培的杏鲍菇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从欧洲引进的。 杏鲍菇菌丝白色,初期纤细,逐渐浓密蔓延。子实体单生或簇生,菌盖直径 213 厘米,初圆形,后变平,菌盖中央稍下凹,成熟时成漏斗状,表面干燥,灰褐色,菌 盖边缘稍内卷,菌肉白色,具杏仁味,菌褶乳白色,延生,菌柄长 515 厘米,多偏 生或侧生,也有中生,粗壮、先端细,中实,无菌环,孢子椭圆至纺锤形。 杏鲍菇的营养价值极高。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所占比例高,特别是普通 膳食中缺乏的赖氨酸、精氨酸含量丰富,同时钙、镁、钾、磷等无机元素含量也相当 丰富,而脂肪含量偏低,因寡糖含量丰富,与双歧杆菌共用,具有

11、整肠美容的效果, 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食品,早已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杏鲍菇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 各国推荐的食用菌品种,被列为 21 世纪最具开发潜力的十种食用菌之一。 本文对于胞外多糖的关注,顺应了多年来糖生物学的迅猛发展3。糖类是地球生 物不可缺少的化学物质,其最简单的形式成为生物体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但其最主 要的生物学功能则是以糖复合物或者多糖的形式出现的4。1988 年牛津大学德威克教 授在当年的生化年评杂志中撰写了以“糖生物学”为题的综述,这标志了糖生物 学这一新的分支学科的诞生。糖生物学是糖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 新兴学科,主要研究糖缀合物糖链的结构、生物合成和生物学功

12、能,其研究领域包括 糖化学、糖链生物合成、糖链在复杂生物系统中的功能和糖链操作技术等5。近几十 年来,随着糖化学、糖生物学、糖工程学、分子生物学及现代分析技术的建立和发展, 针对多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多糖物质具有重要的生 物学功能,涉及到有机体生命活动的整个时空序列,如:受精、着床、分化、发育、 免疫、感染、癌变和衰老等6。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多种新方法、新技术被应用于 多糖物质的研究中,一些不同生理活性的多糖物质被分离、纯化和鉴定,部分研究成 果所形成的产品已投放市场,并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2。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杏鲍菇中所含的真菌多糖能增强肌体免疫功能

13、7,具有抗 病毒,降低机体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等功能8。在杏鲍菇多糖的生物活性方面, 也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9, 10。杨立红11等以杏鲍菇子实体为材料,分离纯化了杏 鲍菇多糖,并利用 MDA(丙二醛)、GSHO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血清 GBT(谷 丙转氨酶)活力、GOT(谷草转氨酶)活力、GK(肌酸激酶)活力等指标研究杏鲍菇多糖对 力竭小鼠自由基代谢及心肌、肝脏、骨骼肌损伤的影响,以观察杏鲍菇多糖抗氧化、 抗损伤功效12。张俊会13等研究报道了杏鲍菇发酵多糖对亚油酸、菜油氧化以及离 体肝脏组织的脂质过氧化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本文所涉及的发酵技术为液体发酵14,液体发酵是食药用

14、菌液体培养的一种,它 是将菌种培养在发酵罐或锥形瓶内,通过不断通气搅拌或振荡,使菌体在液体深层处 繁育的方法15。通过液体深层培养即发酵的方式生产食用菌菌球,作为食用菌栽培的 种子或作为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深加工的原料。液体发酵技术属于现代生物技术之一, 它比传统的食(药)用真菌栽培生产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周期短、成本低、产量大, 且有工厂化生产前景16。 本实验立足于杏鲍菇卓越的保健功效和正在不断发现中的各种生物学活性,着眼 于杏鲍菇液体发酵产生的胞外多糖产量,通过单因子实验与正交试验的组合,以期筛 选出杏鲍菇液体发酵胞外多糖产量最高的碳氮源、无机离子和酸碱度的组合17。该试 验的结果将对食

15、用菌来源的抗氧化、降血脂等保健产品的生产、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 意义,为杏鲍菇多糖衍生食品和药物开发提供前期的理论和实验依据,令杏鲍菇及其 多糖产品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2 2 材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 2.12.1 主要材料与试剂主要材料与试剂 2.1.1 生物材料 杏鲍菇菌种:购自江苏省农科院。 2.1.2 试剂 2.1.2.1供试碳源 D-木糖,D-果糖,D-葡萄糖,L-阿拉伯糖,D-甘露糖,半乳糖,鼠李糖,乳糖, 麦芽糖,蔗糖,D-甘露醇,可溶性淀粉,D-山梨醇,糊精。 2.1.2.2供试氮源 蛋白胨,酵母提取物,牛肉膏,硫酸铵,尿素,胰胨,醋酸铵。 2.1.2.

16、3供试无机离子 七水合硫酸,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氯化钾,氯化钙。 2.1.2.4其他 盐酸,氢氧化钠,无水乙醇。 2.1.3 培养基 2.1.3.1菌种保藏培养基:PDA 斜面培养基 马铃薯 20%,葡萄糖 2%,琼脂 2%,pH 自然。 2.1.3.2种子培养基:商品 PDA 培养基 称量出商品 PDA 培养基粉末 46.0g(配方:马铃薯粉 6 g/L,葡萄糖 20 g/L,琼脂 20 g/L,pH 5.60.2) ,加入 1000ml 蒸馏水中,115高压灭菌 20 分钟。 2.1.3.3液体发酵培养基 葡萄糖 30 g/L,酵母提取物 5 g/L,蛋白胨 2 g/L,磷酸二氢钾 1

17、 g/L,七水合硫 酸镁 1 g/L,pH 自然。 2.22.2 主要设备主要设备 HYG-A 全温摇床柜,无菌操作台,恒温磁力搅拌器,立式蒸汽灭菌器,电子分析 天平,旋转蒸发仪 RE-52,循环水真空泵,酸度计,冰箱,微波炉,超声波清洗器, 电子天平。 2.32.3 试验方法试验方法 2.3.1 菌种活化 将保藏于斜面 PDA 培养基上的菌种转接于种子培养基上,25培养 9 天或至长满 培养基。选择菌丝生长最为旺盛的平板备用。 2.3.2 碳源单因子实验 分别用 D-木糖,D-果糖,D-葡萄糖,L-阿拉伯糖,D-甘露糖,半乳糖,鼠李糖, 乳糖,麦芽糖,蔗糖,D-甘露醇,可溶性淀粉,D-山梨醇

18、,糊精替代液体发酵培养基 中的等量碳源,其余成分保持不变,制成碳源单因子实验培养基,每一配方有三次生 物重复。每 150 ml 锥形瓶装入 50 ml 培养基,接种量 10%,于 25 ,150 r/min 培养 九天,最后测其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含量。 2.3.3 氮源单因子实验 分别用蛋白胨,酵母提取物,牛肉膏,硫酸铵,尿素,胰胨,醋酸铵替代液体发 酵培养基中的等量氮源,其余成分保持不变,制成氮源单因子实验培养基,每一配方 有三次生物重复。每 150 ml 锥形瓶装入 50 ml 培养基,接种量 10%,于 25 ,150 r/min 培养九天,最后测其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含量。 2.3.4 无机

19、离子单因子实验 分别用七水合硫酸,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氯化钾,氯化钙替代液体发酵培 养基中的等量无机离子,其余成分保持不变,制成无机离子单因子实验培养基,每一 配方有三次生物重复。每 150 ml 锥形瓶装入 50 ml 培养基,接种量 10%,于 25 , 150 r/min 培养九天,最后测其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含量。 2.3.5 pH 值单因子实验 采用液体发酵培养基,将 pH 值分别调至 5.0 、5.5 、6.0 、6.5 、7.0 ,误差不超 过 0.1,制成 pH 值单因子实验培养基,每一配方有三次生物重复。每 150 ml 锥形瓶装 入 50 ml 培养基,接种量 10%,于

20、25 ,150 r/min 培养九天,最后测其生物量和胞外 多糖含量。 2.3.6 培养时间单因子实验 采用采用液体发酵培养基,将培养时间依次设置为 7、8、9、10、11、12 天,制 成培养时间单因子实验培养基,每一配方有三次生物重复。每 150 ml 锥形瓶装入 50 ml 培养基,接种量 10%,于 25 ,150 r/min 培养九天,最后测其生物量和胞外多糖 含量。 2.3.7 液体发酵培养条件正交试验 利用单因子实验得到的最优碳源、氮源、无机离子和起始 ph 值四个因素,各取三 个水平,进行正交实验。培养时间为九天。实验因素水平设计见表 2-1。 表 2-1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A

21、:碳源B:氮源C:无机离子D:起始 pH 值 水平1 25g/L5g/L1g/L5.5 水平2 30g/L7g/L2g/L6 水平3 35g/L9g/L3g/L6.5 2.3.8 杏鲍菇菌丝体生物量测定 培养九天的发酵液经纱布过滤,并用蒸馏水反复冲洗菌丝体,置于 60 摄氏度恒温 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称重。生物量的计算依照如下公式: 菌丝生物量(mg/L)=菌丝体干重(mg) / 发酵液体积(ml) * 1000 2.3.9 杏鲍菇胞外多糖的提取及定量 本实验采用醇沉法提取杏鲍菇胞外多糖,具体的技术路线为:发酵液过滤菌丝 体利用旋转蒸发仪浓缩至原体积的 20%缓慢加入无水乙醇至原体积,即终体积分

22、数 为 80%四摄氏度下冰箱冷藏过夜离心弃去上清液将沉淀置于烘箱内干燥至恒重 得到醇沉粗多糖。 多糖提取率的计算依照如下公式: 多糖提取率(mg/L) = 粗多糖干重(mg) / 发酵液体积(ml) * 1000 3 3 结果与讨论结果与讨论 食用菌液体发酵的技术关键在于培养基的选取,不同的菌种对于培养基的需求均 有差异。本文通过单因子实验结合正交试验,以期得到胞外多糖产量最高的杏鲍菇液 体深层发酵培养基配方。 3.13.1 单因子实验单因子实验 3.1.1 碳源单因子实验 碳源单因子的实验结果如表 3-1,表中分别显示了其生物量和多糖提取率。不同碳 源对于菌丝体质量和多糖产量的影响如条形图

23、3-1 与 3-2。 在选取被试碳源时,我们考虑到了不同类别的糖类对于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其 中包含有单糖(D-木糖,D-果糖,D-葡萄糖,L-阿拉伯糖,D-甘露糖,半乳糖,鼠李 糖) ,二糖(乳糖,麦芽糖,蔗糖) ,多糖(可溶性淀粉,糊精)以及糖醇(D-甘露醇, D-山梨醇) 。 在单糖中,最适碳源是半乳糖。二糖中,多糖产量最高的碳源是乳糖。多糖明显 更利于真菌菌丝体的生长而不是产生胞外多糖。糖醇类则在菌丝体生长和产多糖两方 面都不具有明显的优势。 因为本实验着眼于培养基各元素对于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所以首要关注的是能 提高胞外多糖产量的碳源。从碳源单因子实验的结果看来,杏鲍菇胞外多糖得率最

24、高 的是半乳糖,其次是葡萄糖,再次是乳糖。以半乳糖作为碳源,多糖得率较葡萄糖高 出 12%,较乳糖高出 17%。 因此在后续试验中,半乳糖将作为最佳碳源加入培养基。 表 3-1. 不同碳源对于杏鲍菇菌丝体生物量及多糖得率的影响 碳源菌丝生物量 mg/L多糖得率 mg/L 半乳糖 705412.58 2466.6715.28 D-葡萄糖 710235.78 220017.32 乳糖 70492.29 210010.00 鼠李糖 63166.79 190035.36 D-山梨醇 783254.31 190021.21 麦芽糖 702521.99 1666.6728.87 L-阿拉伯糖 589911

25、.50 160010.00 D-甘露糖 688414.11 1533.335.77 D-木糖 53393.41 14509.57 蔗糖 806729.30 1333.335.77 D-果糖 777721.91 120010.00 D-甘露醇 790010.59100012.50 可溶性淀粉 9867123.39 20023.40 图 3-1. 不同碳源对于杏鲍菇菌丝体质量的影响 图 3-2. 不同碳源对于杏鲍菇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3.1.2 氮源单因子实验 氮源单因子的实验结果如表 3-2,表中分别显示了其生物量和多糖提取率。不同氮 源对于菌丝体质量和多糖产量的影响如条形图 3-3 与 3-4

26、。 供试氮源有无机氮源(硫酸铵,醋酸铵)和复杂有机氮源(蛋白胨,酵母提取物, 牛肉膏,尿素,胰胨) 。结果显示无机氮源无法促进菌丝体良好地生长,有机氮源在菌 丝体生长方面普遍效果显著,尤其是酵母提取物和牛肉膏。但在胞外多糖的获得率方 面,有机氮源蛋白胨的效果显然要更加理想,其多糖的得率显然要远远高于后面几种 备选的氮源。 因此,在后续实验中,蛋白胨将作为最佳氮源加入培养基。 表 3-2. 不同氮源对于杏鲍菇菌丝体生物量及多糖得率的影响 氮源菌丝生物量 mg/L多糖得率 mg/L 蛋白胨 63779.09 2243.58.11 牛肉膏 1133150.72 210021.68 酵母提取物 115

27、7320.86 171016.55 胰胨 418811.88 1412.6734.55 尿素 52693.90 7716.05 醋酸铵 28176.89 734.57.55 硫酸铵 53557.92 76046.16 图 3-3. 不同氮源对于杏鲍菇菌丝体质量的影响 图 3-4. 不同氮源对于杏鲍菇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3.1.3 无机离子单因子实验 无机离子单因子的实验结果如表 3-3,表中分别显示了其生物量和多糖提取率。不 同无机离子对于菌丝体质量和多糖产量的影响如条形图 3-5 与 3-6。 在无机离子的单因子实验中我们主要考虑了大量元素,而痕量元素因为在液体药 瓶中一般不添加而不在考虑范

28、围之内。大量元素中,我们挑选了镁离子、钾离子和钙 离子所谓主要的被试离子,其中钾离子考虑了其三种主要出现在培养基中的形式。 实验结果显示,钙离子显然最有利于菌丝体的生长,这与在大多数的真菌生长过 程中钙离子都与菌丝体延长的生理过程有关。但在多糖产率方面,钾离子的效果明显 好于其他两个被试离子。其中又以 KH2PO3的效果最为卓著,其多糖得率较次佳无机离 子 K2HPO3高 16.3%,比镁离子和钙离子分别高 172.5%和 203.3%。 因此,在后续实验中,KH2PO3将作为最佳无机离子加入培养基。 表 3-3. 不同无机离子对于杏鲍菇菌丝体生物量及多糖得率的影响 无机离子菌丝生物量 g/L

29、多糖得率 mg/L MgSO47H2O379439.88 2099.00 29.20 K2HPO340775.77 4918.67 17.83 KH2PO3326413.69 5720.67 8.89 CaCl2467817.68 1886.00 14.99 KCl35517.30 940.67 15.81 Control381310.55 558.67 5.09 图 3-5. 不同无机离子对于杏鲍菇菌丝体质量的影响 图 3-1. 不同无机离子对于杏鲍菇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3.1.4 pH 值单因子实验 pH 值单因子的实验结果如表 3-4,表中分别显示了其生物量和多糖提取率。不同 pH 值对

30、于菌丝体质量和多糖产量的影响如条形图 3-7 与 3-8。 可以看出杏鲍菇的菌丝体基本上对于 pH 值并不十分敏感,生物量和多糖得率在不 同 pH 条件下相差并不显著,但是仍可以清晰地看出 pH 为 6.0 时,菌丝体生长地更好, 且多糖得率也是最高的。 因此,在正交试验中,我们将以 pH6.0 为基准,看这一条件与其他条件是否能契 合。 表 3-4. 不同 pH 值对于杏鲍菇菌丝体生物量及多糖得率的影响 pH 值菌丝生物量 g/L多糖得率 mg/L 5.0 779112.06 380010.00 5.5 731513.29 4066.6711.55 6.0 907954.09 44000.0

31、0 6.5 813829.83 400025.82 7.0 892048.32 3333.33102.14 图 3-6. 不同 pH 值对于杏鲍菇菌丝体质量的影响 图 3-7. 不同 pH 值对于杏鲍菇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3.1.5 培养时间单因子实验 培养时间单因子的实验结果如表 3-5,表中分别显示了其生物量和多糖提取率。不 同培养时间对于菌丝体质量和多糖产量的影响如条形图 3-9 与 3-10。 有条形图可以明显的看出,对于菌丝体生长而言,11 天是最合适的长度,过长的 时间可能导致菌丝体快速老化,果断的时间菌丝体还有继续生长的潜力和空间。但对 于多糖得率而言则并不尽然,第七天就已经出现

32、的高峰可以解释为原来培养基中的糖 尚未得到完全的消耗,因此糖含量非常高。而在第八点的拐点之后,我们看到 9、10 两天的多糖产量相近且均高于之前与之后的时间。 因此,从节约发酵时间的角度出发,在第九天与第十天多糖产量相差不大的情况 下,我们认为最优的培养时间是九天。 表 3-5. 不同培养时间对于杏鲍菇菌丝体生物量及多糖得率的影响 培养时间菌丝生物量 g/L多糖得率 mg/L 7380911.37 240024.86 8435112.33 2196.674.21 9403921.68 2317.338.69 10570922.59 2322.6720.45 11639843.98 1925.3

33、329.26 12289331.90 180020.00 图 3-8. 不同培养时间对于杏鲍菇菌丝体质量的影响 图 3-9. 不同培养时间对于杏鲍菇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3.23.2 正交试验正交试验 正交试验(Orthogonal experiment)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又一种设计方法,它是根 据正交性从全面试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试验,这些有代表性的点具备了 “均匀分散,齐整可比”的特点。正交试验是分析因式设计的主要方,是一种高效率、 快速、经济的实验设计方法18。 正交试验的设计主要依据正交表。所谓正交表,也就是一套经过周密计算得出的 现成的实验方案,这套方案的总实验次数是远小于

34、每种情况都考虑后的实验次数的。 比如 3 水平 4 因素表就只有 9 行,即需要九次实验,远小于遍历试验的 81 次;同理可 推算出因素水平越多,试验的精简程度会越高。 本实验采取了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方案,四因素分别设置为碳源、氮源、无 机离子和 pH 值。其中,前三者分别采用之前的单因子实验所得到的最优碳源、氮源和 无机离子,依次为半乳糖、蛋白胨和磷酸二氢钾,而 pH 值则依据单因子实验得到的结 果,分别加减 0.5 设置水平。 正交试验结果及相关分析如下表所示: 表 3-6.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表 序号 半乳糖 g/L 蛋白胨 g/L 磷酸二氢钾 g/L pH 胞外多糖质量 g/L A

35、25515.5 0.81 0.17 B25726.0 1.15 0.30 C25936.5 1.14 0.03 D30526.5 1.69 0.22 E30735.5 1.67 0.45 F30916.0 0.96 0.29 G35536.0 5.92 0.84 H35716.5 2.45 0.46 I35925.5 4.04 0.33 K13.10 0.50 8.42 1.23 4.22 0.92 6.52 0.95 K24.32 0.96 5.27 1.21 6.88 0.85 8.03 1.43 K3 12.41 1.63 6.14 0.65 8.73 1.32 5.28 0.71 k1

36、1.03 0.17 2.81 0.41 1.41 0.31 2.17 0.32 k21.44 0.32 1.76 0.40 2.29 0.28 2.68 0.48 k34.14 0.54 2.05 0.22 2.91 0.44 1.76 0.24 R3.11 0.37 1.05 0.01 1.50 0.13 0.92 0.24 最佳水平 35536.0 上表中,K1,K2,K3分别为所在元素在三个水平上得到的多糖得率之和, k1,k2,k3则为所在列元素的多糖得率的平均值,R 值为平均值的极差。 依据该正交试验结果表,由 R 值的变化可知四个因素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 A(碳源,半乳糖)C(无机

37、离子,磷酸二氢钾)B(氮源,蛋白胨)pH。 依据三个平均值的变化,可以得到最佳的条件组合为 A3B1C3D2,也即在半乳糖浓 度为 30g/L,蛋白胨浓度为 5g/L,磷酸二氢钾浓度为 3g/L 且初始 pH 调节至 6.0 时,杏 鲍菇胞外多糖的产量最大,得率最高。 4 4 结论结论 本文以杏鲍菇菌丝体为实验对象,通过单因子实验确定杏鲍菇菌丝体发酵获得胞 外多糖产量最高的碳源、氮源、无机离子、pH 值和培养时间,分别为半乳糖、蛋白胨、 磷酸二氢钾、6.0 和 9 天。 在单因子实验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杏鲍菇胞外多糖产率最高的培养 基配方应为半乳糖 30 g/L,蛋白胨 5 g/L,

38、磷酸二氢钾 3 g/L 且初始 pH 调节至 6.0, 按照上述条件可得到的杏鲍菇胞外多糖得率为 5.920.84 g/L。 附录附录 毕业论文相关外文文献翻译毕业论文相关外文文献翻译 碳源、氮源和无机离子对于 Psathyerella atroumbonata(Pegler),一种尼日利亚食用 真菌,生长的影响17 摘要:摘要: 我们研究了简单有机物、无机物和复杂组分对于 Psathyerella atroumbonata(Pegler), 一种尼日利亚食用真菌,生长的影响。我们使用了多种碳源,其中葡萄糖对于菌体的 生长有最佳的刺激作用,其余依次是甘露糖、纤维素和甘露糖醇。山梨糖和肌醇对于

39、生长的效力最小。在所检测的氮源中,酵母提取物是最有效的,紧接着是麦芽提取物 和 L-色氨酸,硝酸钠和硫酸铵则是效果最差的。最佳的碳氮比是 2:3,最差的碳氮比是 5:1。最佳的大量元素是钙离子和镁离子,最佳的微量元素则是铜和锌。 1.简介简介 Psathyerella atroumbonata(Pegler)是一种可食用真菌,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目鬼伞科 (Alexopolous, Mims Makinen, 1977; Zoberi, 1972)。这种真菌在自然界 中广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森林落叶、土壤和倒木上都有发现 (Pegler, 1977; Nicholson, 1996)。对于

40、 Yoruba 人和尼日利亚很多其他部落来说,Psathyerella atroumbonata 都是一种极好的食物来源(Makinen, 1977; Oso, 1977a; Alofe, Odu Chandra Fasidi Hong, 1978; Chandra Oso, 1977a)。这种对葡 萄糖的喜爱可能是因为这种糖更容易通过代谢产生细胞能量(Garraway Jandaik Bolton for Agaricus campe stris)和 Fasidi and Olorunmaiye (1994; for Pleurotus tuber-regium)得到的并 不相同,这表明了

41、Psathyerella atroumbonata 有独特的营养需求。这种真菌在可忍受的 范围内均可以使用碳氮源(Jandaik forAgaricus campestris)和 Chandraand Purkayastha (1977; for Volvariella volvacea)。缺乏铜和锌离子的培养基效果最差,说明 他们在真菌生长过程中是必须的。尽管这两种元素的含量不同,但是它们在统计学上 的差异并不大(P=0.01) 。真菌酶活性同时需要铜和锌,但是锌是中间代谢所需要的 (Griffin, 1994)。在基础培养基上的生长非常差(负对照) ,意味着 Psathyerella at

42、roumbonata 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一些痕量元素(Griffin, 1994; Garraway 刘晓宇; 李信辉; 吴谋成. 杏鲍菇水溶性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J. 食品科 学, 2007, 28, 141-144. 2 潘晓恒. 杏鲍菇液体发酵多糖的提取及抗氧化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 2008. 3 Gabius, H. J.; Siebert, H. C.; Andr, S.; JimnezBarbero, J.; Rdiger, H. Chemical biology of the sugar code. ChemBioChem, 2004, 5, 740-764. 4 张树政. 糖生物

43、学: 生命科学中的新前沿. 生命的化学, 1999, 19, 103-106. 5 陈欣; 龚兰; 刘冠卉. 食用真菌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及其还原力的比较. 食品科 学, 2010, 31, 140-144. 6 周国英; 兰贵红; 何小燕. 食用菌多糖研究开发进展. 实用预防医学, 2004, 11, 203-204. 7 王常青; 李红卫. 多糖的生物活性及其研究进展. 山西食品工业, 1995, 16-18. 8 王健; 龚兴国. 多糖的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研究进展.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01, 22, 52-54. 9 周国华; 于国萍. 黑木耳多糖降血脂作用的研究. 现代食品科技, 2

44、005, 21, 46- 48. 10 杜梅; 张松. 食用菌多糖降血糖机理研究. 微生物学杂志, 2007, 27, 83-87. 11 杨立红; 史亚丽; 王晓洁; 卜庆梅; 蔡德华. 杏鲍菇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生物活 性的研究. 食品科技, 2005, 6, 18-21. 12 Okamura, T.; Takeno, T.; Dohi, M.; Yasumasa, I.; Hayashi, T.; Toyoda, M.; Noda, H.; Fukuda, S.; Horie, N.; Ohsugi, M. Development of mushrooms for thrombosis p

45、revention by protoplast fusion.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2000, 89, 474-478. 13 张俊会; 王谦. 杏鲍菇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中国食用菌, 2003, 22. 14 马立芝. 杏鲍菇液体菌种培养及贮藏工艺的研究 D.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15 Kim, H.; Lim, J.; Joo, J.; Kim, S.; Hwang, H.; Choi, J.; Yun, J. Optimization of submerged culture condition for the

46、production of mycelial biomass and exopolysaccharides by Agrocybe cylindracea.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5, 96, 1175-1182. 16 Xiao, J. H.; Chen, D. X.; Xiao, Y.; Liu, J. W.; Liu, Z. L.; Wan, W. H.; Fang, N.; Tan, B. B.; Liang, Z. Q.; Liu, A. Y. Optimization of submerged culture conditions for mycel

47、ial polysaccharide production in Cordyceps pruinosa. Process Biochemistry, 2004, 39, 2241-2247. 17 Jonathan, S.; Fasidi, I. Effect of carbon, nitrogen and mineral sources on growth of Psathyerella atroumbonata(Pegler), a Nigerian edible mushroom. Food Chemistry, 2001, 72, 479-483. 18 Peng, M.; Lemke

48、, P. A.; Shaw, J. J. Improved conditions for protoplast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Pleurotus ostreatus.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1993, 40, 101-106. 年产年产1001000 0吨珍稀杏鲍菇生产项目吨珍稀杏鲍菇生产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目 录录 第一章 总 论 1 1.1 项目概要1 1.2 项目提出的背景2 1.3 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5 第二章 .8 第三章 .9 第四章 技术与装备 12 4.

49、1 产品简介.12 4.2 工艺流程与工艺区划.12 4.3 技术方案.15 4.4 设备选择.18 第五章 生产模式与产业化 .20 5.1 产品生产特性.20 5.2 产业化开发.20 5.3 农户收益分析.22 5.4 项目带动作用.23 第六章 物料供应和公用设施 24 6.1 物料供应.24 6.2 动力要求.24 6.3 动力用量及公用设施.24 6.4 仓库及运输.25 第七章 建厂条件与园区布置 .25 7.1 厂址条件.25 7.2 市政配套.26 第八章 项目建设方案 .27 8.1 项目的构成和范围.27 8.2 生产环境要求.27 8.3 总图.27 8.4 土建.28 8.5 通风、空调.29 8.6 气体动力.29 8.7 给水排水.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