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质量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哈尼dd 文档编号:3939038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高质量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构建高质量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构建高质量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构建高质量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构建高质量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建高质量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高质量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毕业论文.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1 绪论1.1 选题意义东盟经济稳健增长,日益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地区之一。中国企业对东盟的投资也出现了快速增长态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东盟国家作为主要投资目的地。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研究我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经营战略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我国企业的贸易规模,加快推进投资便利化进程,同时推动我国双边贸易的发展,从而构建高质量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关于中国对东盟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内外学者主要在投资存在的问题以及战略选择方面各抒已见,各有千秋,又各显不足。1.2.1 国内研究现状孙建中(2000)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优势理论,指出综合优势表现

2、在三个方面:一是投资动机的多极化:二是差别优势的多元化;三是发展空间的多角化。该理论认为,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但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兼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呈现出多极化和综合型;同时与被投资的东道国相比又具有多层次、综合性的差别优势;而且对外直接投资的各个阶段并存、技术结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全方位性,这三个因素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促动,形成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优势,进而取得综合效益。方拥华(2006)把主要的问题来源归纳为两大类:东盟方面,存在各种不稳定因素,如个别国家社会治安恶化,构成了中国企业前往投资的最大的风险,缺乏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中

3、国国内方面,我国企业信息渠道不畅通、产业结构不合理、复合型的涉外经济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及核心技术缺乏。对于中小企业,信贷渠道狭窄,严重阻碍了其对东盟的投资能力。梅冰认为我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主要着重我国企业没有制定整体投资战略和和行业规划,也没有明确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导向,投资随意性很大。而董涛、蒋晓飞(2006)认为东盟投资环境对我国企业投资的不足之处归纳为以下四点:存在某种不稳定因素;缺乏稳定规范机制;基础设施不完善;东盟部分国家有较严重的腐败问题。朱珊(2004)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了我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应采取的战略,即人力资源战略、品牌战略和融资战略。官锡强(2007)认为,在

4、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实施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 的发展战略是中国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当前我国银行国际化程度低、金融信贷业务的滞后问题, 提出五大方面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提供信贷支持、建立保证度、咨询服务和投资保护等,为开拓东盟市场将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发展机遇。竺彩华(2005)不仅仅对民营企业的现状和条件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而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1.2.2 国外研究现状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跨国公司的著名教授刘易斯威尔斯(2003)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创性成果。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拥有的小规模制造技术,虽然无法与

5、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相比,但这却正是其特有的优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同时具有“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和低价产品营销战略的优势,这也使得他们能够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竞争。威尔斯还指出“保护出口市场”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当然“谋求低成本”、“分散资产”也是他们对外投资的动机。由小规模技术理论可知,即使是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较小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也能够进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参与国际竞争,这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英国学者拉奥(Lall,1983)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他认为第三世界跨

6、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虽然表现为规模小、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但是其中却包含着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有自己的“特定优势”。技术地方化理论的基本核心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不是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对引进的技术加以消化、改进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引进的技术赋予了新的活力,给引进技术的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从而使中国企业在当地市场和邻国市场具有竞争优势。邓宁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论,从动态角度解释各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邓宁将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与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结构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动态地描述了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投资发展周期论根据一国的人均GNP把

7、对外直接投资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得出一国的净对外直接投资地位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对战略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位选择、产业选择、目标市场选择和融资战略等方面,来自东南亚研究中心的一篇文章,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的研究主要分析产业选择,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小岛清的“边际产业发展论”和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联系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投资环境和产业结构特点,认为中国企业应该把以下产业作为投资的战略重点: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纺织与服装业、资源开发业和高科技产业,并对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的投资产业选择分为四个层次作进行具体的探讨。分析得相当有深度,而且理论联系了实际,因此这点是值得借鉴的地方

8、。1.3 研究思路及框架本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选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框架和思路、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阐述了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现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第三部分将影响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一些理论与我国企业如何对东盟进行直接投资相结合,探讨中国对东盟投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扩大我国贸易规模,进一步加大我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力度;第四部分根据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以及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来分析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第五部分为结论。1.4 相关概念的界定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企业以跨

9、国经营的方式所形成的国际间资本转移.一般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投资者为取得国外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有效控制权而输出资本,设备,技术和管理机能等无形资产的经济行为。2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1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现状2.1.1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1991年至2007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84.08亿美元增长到2025.5亿美元,增长了23倍。2005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13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其他五国的贸易额近320亿美元; 2006年我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已达16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4;2007年中国与东盟已经互为第四大贸易

10、伙伴,双边贸易额达2025亿美元,同比增长25.9%;随着中国与东盟贸易投资合作发展迅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顺利推进,区域合作不断深入,2008年,虽然受到国际金融海啸影响,但中国与东盟的相互投资和贸易仍不断扩大,双向投资额接近600亿美元,双边贸易额为2,311亿美元,同比增长14%,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如果按目前速度发展,估计2009年东盟与中国的贸易总量将超过中日贸易,从而使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10年将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首先与东盟6个老成员国实现贸易自由化,2015年再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如果发展顺利

11、,东盟甚至有可能在2015年之前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欧盟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2.1.2 投资领域和投资形式不断拓宽我国对东盟的投资领域早期主要以贸易和加工业为主,根据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和东盟各缔约方同意在农业、信息及通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以及湄公河盆地的开发等五个领域优先加强合作,还将扩展到银行、金融、旅游、工业合作、交通、电信、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环境、生物技术、渔业、林业及林业产品、矿业、能源以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成长三角、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东盟东部成长区、柬埔寨缅甸老挝越南经济发展区、中越“两廊一圈”等次区域经济合作。可见,中国与东盟间的投

12、资合作领域宽广,前景十分广阔。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企业在众多领域的技术装备水平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小规模制造技术也日趋成熟,取得了发达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针对东盟各国经济水平、产业结构梯度较大的特点,我国大中型企业可以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较发达国家投资,那里法制较为健全,市场成熟。目前正处于资源开发和电力设施的建设热潮期,利用我国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强与东盟国家在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森林和渔业等领域的开发合作,对于缓解我国的能源紧张意义重大;中国的小水电技术经验丰富,可以帮助水力资源丰富而又没有能力开发的东南亚国家发展小水电;东盟中下游国家目前普遍面临严

13、峻的就业形势,劳动力价格低廉,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电、机械、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到这些国家投资,不仅可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也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投资形式从直接投资发展到包括技术投资、BOT 等多种形式。2.1.3 投资比例仍然相对较低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投资基本上是单方面的,主要是东盟资金流向中国。虽然我国企业对东盟的投资出现了快速增长态势,东盟10国向中国企业敞开的商机也越来越多,但是,中国企业对对东盟直接投资比例仍然相对较低。投资金额较低,未能形成规模效应。目前,我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仍处于起步状态。据我国商务部统计,多年以来,东盟资本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直

14、接投资。截止到2003年底,东盟国家来华投资项目达22075个,协议投资金额645.9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323.7亿美元,占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6.46%。19952003年期间,我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仅占其全部吸引外资金额的0.29%,同欧盟(28.83%)、美国(16.47%)、日本(12.90%)相距甚远,未能形成规模与集聚效应。截止到2003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857个项目,总投资额9.41亿美元,仅为东盟对华投资的2.9%。截至2006年底,东盟国家在华累计直接投资达426亿美元。在华直接投资居前3位的东盟国家分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其中新加坡对华投资累计达300亿美元

15、,占东盟国家对华直接投资约70%。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9.37亿美元,占东盟吸收境外直接投资比重的1.79%。截至2007年底,中国实际使用外资7630亿美元,其中19.3%来自东盟、日本和韩国。在东亚国家设立的中资企业共计1950家,直接投资额达35.2亿美元。 对此,马来西亚原产部部长林敬益呼吁:“中国应在投资方面和东盟形成平衡,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日益推进的情况下,中国在马来西亚的企业,应该更多地以投资者而不是承包商的面目出现”。 菲律宾对中国的投资额已达20-30亿美元,而中国对其投资还不到1亿美元,菲律宾也需要中国企业加强投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时,需要较多的前期市场开发费用。在当前

16、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国应抓住契机尽快改变这一失衡局面,顺应国内产业扩张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东盟国家对中国资本的期盼,稳步增加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我相信,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的建立,将给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带来了一个广阔的区域性市场。2.1.4 投资在东盟各国分布极不均衡 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泰国、印尼、柬埔寨、新加坡和越南5国(表2-1),占投资总额的85%。这当然与这几个国家本身的经济和投资环境以及与中国长年的经贸往来密不可分。表2-1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流量 单位:万美元国家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文莱45150118柬埔寨34873487

17、219529525159816445印尼6437126806196118456949909老挝116610803562058480415435马来西亚44991978125672751-3282缅甸1781578409115412649231菲律宾9223955451930450新加坡38209-321479820331321539773泰国121283955731234347715847640越南26792719127516852077435211088合计1882665641193219556157713357596808注: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商务部2.2 中国对东盟国际

18、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2.2.1 来自东盟方面的问题 东道国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应对困难。在东盟地区,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尤其个别国家社会治安恶化,构成了中国企业前往投资的最大的风险。如在印尼,存在着极强的排华情绪;在菲律宾,曾发生过中国工作人员被绑架、抢劫、杀害等事件;尤其是“9.11”事件以来,东南亚地区成为恐怖袭击的重要受害区。 一些国家政局不稳,国家领导人经常更迭,其经济和吸引外资政策也随之改变,这种政策的不连贯性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开展,同时大大增加了投资风险。例如,企业反映在柬埔寨投资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政治风险,其领导人的变换对政策影响太大,因此在柬投资企业都在改国大选

19、前持观望态度,不轻易增加投资。 东盟欠发达国家缺乏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政策变化快,税收体系也不完善,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差,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尤其是与我国接壤的周边国家,外汇支付能力弱,使企业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存在较大的风险和制约。如很多中下游国家的道路、桥梁、电力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很差,对企业投资不利。 境外企业属地化问题。东盟部分国家的劳动力素质较差,责任意识不强。例如有的企业反映,在泰国和柬埔寨的工厂经常面临工人缺岗问题。很多工人说不来就不来,根本不同管理人员打招呼,尤其是发放月薪后,缺岗的工人就更多,直接影响工厂的正常开工运转。另外,一些国家假期时间过长。例如柬埔寨一年当中假期就占六七十

20、天,企业根本承担不起停工的成本损失。还有些国家政府腐败,官员贪污受贿盛行,境外企业经常要支付大量的关系疏通费,才能保证工厂的运行。总之,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必须仔细研究和充分考虑东道国的风俗习惯、人口特征等属地化问题,以最大程度的降低经营成本。 2.2.2 来自中国国内企业的问题 企业体制因素导致境外投资失败。在我国,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多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包括所有者和经营者在目标取向方面存在扭曲,责权不对称,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不足,使得国有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技术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

21、有一定差距,也是自己在国外竞争中处于劣势。 由于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重复性和无序竞争。我国在越南的摩托车生产就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出口的摩托车散件出现恶性竞争,致使一些产品质量下降,产品形象和利益受损。 中国企业缺乏对东盟投资的相关信息,同时东盟各国对中国企业的了解和信息交流也还不够。由于对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市场、行业和产品等信息缺乏深入了解,企业往往有对外投资的愿望,却无法实施相应的计划。有时即使实施了,也会因为信息缺乏而失败。 复合型的涉外经济人才匮乏。境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与形形色色的人员和部门打交道,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因此,拥有

22、通晓国际经济运行知识、懂技术、会外语、精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有些境外企业将那些对生产经营尤其是生产工艺、技术设施、质量控制等非常熟悉的国内企业员工作为首选目标,但他们的外语水平有限、外经贸知识水平不高,无法堪当重任。由于我国企业复合型人才十分短缺,甚至根本无人可派,严重制约了境外企业的发展壮大。 资金短缺。我国的国有企业由于长期低效率运行,基本上不具备依靠自有资金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而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国有银行体系并未与国际接轨,银行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和全面的评估,存在“惜贷”现象。 缺乏核心技术。从总体上看,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

23、势不足。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创新不够。即使是当前非常看好的家电行业,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靠进口。 3 扩大中国对东盟投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优势理论,指出综合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投资动机的多极化: 二是差别优势的多元化;三是发展空间的多角化。该理论认为, 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但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 兼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呈现出多极化和综合型; 同时与被投资的东道国相比又具有多层次、综合性的差别优势;而且对外直接投资的各个阶段并存、技术结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全方位性,这三个因素之间相互激励、

24、相互促动, 形成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优势, 进而取得综合效益,这些为我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强大保障。而东盟正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优先考虑的市场。 虽然中国对东盟投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阻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互投资的发展进程,但我认为,更应该看到有利于中国和东盟相互投资的许多积极因素,而且,积极因素占主导地位。我们对中国东盟相互投资未来发展的总体判断是:相互投资将继续稳步增长;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会呈现明显加快势头,发展速度将高于东盟对中国的投资。3.1 扩大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势在必行 从宏观上来讲,我国企业加大对东盟的投资,对我国具有以下战略性意义: 3.1.1 抢占市场,获取“先发优势”

25、 目前,我国已是WTO的成员,国内市场对外开放的同时,国外市场也同样对我国企业张开了欢迎的双臂,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东盟中下游国家),我国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而这些国家也比较容易吸收利用相近的高新技术和支持相应产品的消费。 3.1.2 缓解资源短缺瓶颈 我国地大物博,但任何资源,只要一除以13亿人口的基数,就会显得微乎其微(中国耕地和水资源的占有量仅占全球总量的7%,石油和天然气仅占3.5%)。近几年,外资大量涌入我国,令我国被冠上“世界工厂”的称号,实质却等于把对能源需求极大的产业转移到我国,尤其是石油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其他资源短缺的问题也同

26、样不容忽视。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当然还是从国内着手,努力降低能耗,节约使用各种有限的资源。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外部解决,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尽量将高能耗、高污染、国内严重过剩的行业向外转移;二是分散进口风险,在资源丰富,但自身缺少开发能力的国家,通过海外投资,参与国外资源的开发,或者通过直接收购,来获取能源供应的稳定股份。迄今为止, 我国企业已经与印尼、缅甸等东盟国家开始了能源方面的投资合作。 3.1.3 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目前国内家电、纺织、重化工和轻工等行业已普遍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技术设备闲置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国

27、内供需失衡的问题,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可以把传统的“夕阳”产业和一些“朝阳”产业中的“夕阳”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国外的科技资源来实现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 3.2 扩大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可行性 3.2.1 政治风险相对较低 经济上的高速发展与政治上的和平稳定是我国与东盟国家近年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这也成为各国的共识。目前,我国的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非常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东盟各国也都进入了发展经济的新阶段,纷纷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新世纪发展战略。我国与东盟都意识到,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安定的周边地区环境是必要条件。 3.2.2 双边关系

28、日益密切,共同推动相互投资 双方宣布互为战略伙伴,双方领导人之间有多种磋商机制,如“10+1”、“10+3”、APEC等,近几年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合作框架协议,从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到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文件的签订,以及永久性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都为双方的投资合作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有助于推动我国与东盟扩大相互投资合作的范围和空间。 3.2.3 区位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初期的区位选择通常都要遵循“就近原则”和“地区渐进原则”。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从邻近国家开始,因为对邻近国家的投资可以使经营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减缓

29、。我国与越南、老挝和缅甸三国直接接壤,与其他东盟国家也是近邻,拥有相互投资的地缘优势。可以说,东盟早已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在我国进行了较多的投资,在不久的将来,东盟也将成为我国大规模对外投资的首选对象。 3.2.4 经济上的互补性 在资源、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市场等方面,我国与东盟都有一定互补性,我国有可能成为东盟国家工业原料的更大市场,相互之间从初级产品到高技术产品都存在交换的可能,实用技术的转让具有广阔的前景。另外在农产品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互补性。从农产品比较优势角度来分析,我国与东盟都有较强出口竞争力的农产品种类是很少的,我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虽然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是两者之间的农产品贸易

30、主要是以互补性为主。4 我国对东盟国际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4.1 投资产业选择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落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位置,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依靠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中国加入WTO 后,中国政府对外承诺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目标,为东盟国家工商界提供了无限商机。企业科学地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的行业或项目,使我国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因此,现阶段我国企业对东盟投资产业选择的重点应包括高科技产业,资源开发业,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等。4.1.1 着重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我国高科技产业的技术水平拥有比较优势,比如我国的航天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都是

31、国际领先的。另外,为了加快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直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我们也有必要在前沿性科技领域开展“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所以,高科技企业的对外投资不能忽视。事实上,从2000年开始到2002年期间,我国共批准境外设立研发中心22家,投资总额达5003万美元,主要有软件开发、光电技术开发、通信技术开发、家电产品研究开发。这些海外投资企业可以直接、快捷地掌握国际上最新的技术、质量、价格信息,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有不可低估的作用。4.1.2 扩大对资源开发业的投资我国与东盟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和贸易商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东盟在原木、石油、天

32、然气、煤、天然橡胶等资源性产品上具有较大的优势。东盟发展境外资源类投资项目,开发国内紧缺的石油、天然气、森林、木材加工、造纸、采矿、海洋渔业等,可以大力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以此积累起来的资源及能力使我国企业尚有余力进入新的产业,从而更大限度、更高效率地利用企业的资源。4.1.3 加强对加工型制造业的投资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产业分布相对比较灵活,但基本以贸易和加工业为主,如对泰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机械制造、卷烟制药、贸易和房地产等产业;对柬埔寨主要投资于森林开采、农业种植、电力、纺织、制衣、家电组装等产业;对印尼主要投资于化工、家电和摩托车制造领域等领域;在新加坡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银

33、行、金融、保险、航空、海运、贸易等领域;对越南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农林渔业、房地产、宾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邮电、建筑业等。而且,我国TCL、华旗资讯等在内的一批知名企业已经在东盟国家市场占得先机,取得较好业绩。4.1.4 坚持对纺织服装业的投资纺织服装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技术设备水平高,产品质量好,一直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目前,纺织服装业也面临生产能力过剩、竞争激烈、经济效益下降的局面。纺织服装业对外投资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自然资源,推进我国产业的继续发展,是我国对外投资又一产业重点。4.2 区位选择战略4.2.1 选择多层次结构的区域,加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东盟中下游国家

34、是中国企业投资东盟的战略突破口。东盟各国经济实力差别很大。新加坡和文莱在人均收入水平上居东盟国家的第一层次;马来西亚和泰国属于第二层次;印尼和菲律宾属于第三层次;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是第四层次。东盟这种多层次的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正好与我国沿海内地的不同区域相互对应,形成产业结构上的互补。我国企业在东盟中下游国家进行投资有着独特的优势。 我国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中,通过不断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在石油化工、电站工程、电信、输变电、港口机械、有色金属、路桥工程施工等众多领域的技术装备水平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时利用自身劳动力相对优势,小规模制造技术也日趋成熟,取得了发达国家不

35、可比拟的优势。 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这无疑更适宜东盟中下游国家的就业政策。东盟中下游国家普遍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其投资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不如优先投资到能提供更多工作职位的产业,所以从东盟一些失业问题严重的国家的角度出发,吸收我国企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更有利于其解决经济中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适应东盟各国的市场需求规模,能从事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并且操作比较简单,技术含量不高;由于我国生产技术和层次与当地消费需求偏好相吻合,同时小规模技术也比较容易转产,所以有更高的设备运用率。4.2.2 选择以产业结构为主,经济互补为辅的区域为了有力地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防范经营风险,我国

36、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应该是东盟主要国家,在资源、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市场等方面,我国与东盟都有一定互补性,我国有可能成为东盟国家工业原料的更大市场,相互之间从初级产品到高技术产品都存在交换的可能,实用技术的转让具有广阔的前景。对于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的经营战略,应采取以产业结构为主、经济互补结合的发展模式。选择实力雄厚的外贸企业为基础,按照工贸结合、技贸结合、银贸结合、进出口结合的要求,一方面鼓励我国企业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活动,并给予贷款和保函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给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带来一个广阔的区域性市场,中国一些民营企业已经具备了开展海外投资的条件,如四通集团

37、、万向集团、新希望、华为、科龙、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引导和规范这些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和经营活动,鼓励各地根据地方特色,组织企业综合、深度开发某个市场,连片开发,并在贷款贴息、信息服务、海外投资保险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4.2.3 选择市场容量大、资源与劳动力丰富的区域资源寻求型企业是以开辟新市场、利用国外资源、增加产品销售为目标,因此应选择市场容量大、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市场容量大,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木材资源、石油资源等,由于这些国家的现代工业发展较慢,很多资源因资金缺乏开发不足, 我国可通过对这些国家资源开发型产业投资或共同开发资源,以减轻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压

38、力。因此,对于这些国家的投资,可以重点考虑能源、农业等行业,同时发挥我国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利用东道国较为低廉的人力成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保持竞争优势,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东盟中下游国家与我国存在一定的产业梯度,可以成为中国转移“边际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场所,加上这些国家劳动力价格低廉,也适于发展劳动密集型投资。而我国在东盟中下游国家有大量的援助项目,我国企业可以以政府优惠贷款为依托,发展对这些受援国的直接投资,以对外直接投资巩固援助的成果,起到相辅相承的效果。 4.2.4 区位比较优势准则即早半拍原则,如果甲比乙的发展早半拍,那么乙可能是甲对外投资

39、的最佳选择。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好于东盟(尤其好于东盟新成员国),但差距又不是很大,因此,我认为,东盟中下游国家是我们比较理想的投资对象。只要我国政府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顺势引导,我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必将迎来一个较高的增长期。4.3 区域集中化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给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带来一个广阔的区域性市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应过分依赖一些国家和地区,应树立多元化发展的观念,根据自己的经营目标、技术水平和实力来考虑目标市场战略。总体上来看,我国的企业实力、科技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我国企业借助对东盟直接投资作“跳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主要的目标市场,

40、它是一个全部由发展中国家成员组成的自由贸易区,也是我国参与建成的第一个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加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向资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换,获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为国内企业提供国际最新科技成果的信息,以带动国内技术的发展。4.3.1 开发巨大的内部市场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经济区,从而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巨大的内部市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都将为我国企业在区域内进行资本、商品和劳务的跨国流动带来较大的便利和商机。 4.3.2 参与东盟与周边国家的经贸

41、合作 东盟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组织,它不仅在内部建立了投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机制,而且作为一个整体,它还得到了包括日本、韩国乃至美国等周边国家的关注。这些国家与东盟组建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正在走向成熟。因此,我国加强对东盟直接投资,有利于更好的搞好东盟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4.3.3 加深产业合作 东盟10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内部产业结构已经具备一定的互补性。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较快的提升,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具备对内陆省份和周边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和辐射的能量。因此,加深产业合作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备条件。4.4 融资战略金融战略支持企业“走出去”,一方面可以利用其与投资

42、国政府、金融机构的关系,介绍国外银行为国内“走出去”的企业贷款;另一方面,金融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可帮助“走出去”的企业在东道国市场用先进手段进行项目融资或发行国际债券,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资金为我国企业服务。因此,因此就需要我国政府从宏观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从多个方面改善其融资状况。4.4.1 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创造宽松的宏观环境按照我国“走出去”发展战略目标,一方面,政府要和东盟各国通过签订多边经贸协定和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并加强对外交涉,维护我国企业的公平权益,减少和排除我国“走出去”企业的投资障碍。另一方面,国家要梳理现行的政策、法规等管理制度,逐步取消不

43、利于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上、体制上和制度上的限制,在融资政策、外汇管理制度、人员派出、项目审批程序等方面为企业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加快国内各项制度与国外制度接轨的工作加强政府为企业服务的功能,既要为外商投资国内牵线搭桥也要为国内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 4.4.2 抓住发展机遇,优化信贷结构要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我国企业带来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紧紧围绕中国-东盟博览会建设项目和我国优势经济等重点项目做好信贷营销,优化现有的贷款结构。一是调整新增贷款投放重点,大力支持优势产业、产品的发展。二是做好营销服务工作。要进一步增强营销意识,提高营销层次,改进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满足客

44、户特别是跨国企业客户的金融需求。要做好客户的跟踪服务工作,扩大服务内容,增强银行对客户的吸引力。三是优化信贷存量结构。要围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工贸易生产基地,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这一中心目标,优化信贷存量结构。4.4.3 加大创新力度,满足客户要求加快金融创新是提高我国银行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根本途径。为此,我国银行业要以客户为中心,加快全面创新步伐,要在产品、服务、科技等方面不断创新,满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过程中全方位、多层次的需要。不但要开展金融技术、金融产品、交易方法等创新,还要在制度、政策和市场方面开展创新。尤其是要围绕建立符合国际发展方向的管理制度,对不利于发

45、展的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为其他方面的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金融创新健康发展,满足金融资源分配规模不断扩大,以及金融需求多样化和金融效率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4.4.4 注重发展资本市场,并与东盟国家建立良好关系要注重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如鼓励民间担保投资公司,建立完善的融资担保体系,切实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还应在外交上积极同东盟国家建立良好关系,从而为企业在东道国融资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当然,中小企业也应该意识到提高其诚信度的重要性,从而在整体上改变信誉差,融资难的现状。4.5 人才资源战略人才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一项重要环节。由于各国在

46、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社会体制、法律规范、市场运作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目前派到国外的管理人员中,不少人实际上不具备管理海外企业的能力。所以,应该多方面努力,为境外企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主要表现四方面:一是加速培养自己的“国际工商管理硕士”,着力培养一批精通外语、法律、管理、财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承担公司海外经营的管理;二是加快金融人才的培养,使我们海外经营者不仅懂得公司产品的生产技术,而且要熟悉国际市场资本和金融运作规则;三是吸收中国留学生人员和华人华侨中的优秀人才加入境外企业的管理队伍;四是借鉴国外的经验,大力实施海外投资。5 结束语东盟经济稳健增长,日益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

47、活力地区之一。我国企业对东盟的投资也出现了快速增长态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东盟国家作为主要投资目的地。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深入研究我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我国企业的贸易规模,加快推进投资便利化进程,同时推动我国双边贸易的发展,从而构建高质量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我们应当抓住企业全球战略调整的时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主动进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调整,尽可能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为我国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区域性市场。我相信,通过对我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的研究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依靠其自身优势,把握机会,通过制定好投资战略,有效开展对外投资,积极投入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完善之中。参考文献1 方拥华.中国企业投资东盟的现状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05):222 投资东盟市场面临的风险及机遇J.与市场,2006,(05):64-663 梅冰.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中国金融,2003,(16):5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