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关于公交车让座的社会公德之思考.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39388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8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关于公交车让座的社会公德之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毕业论文-关于公交车让座的社会公德之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毕业论文-关于公交车让座的社会公德之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毕业论文-关于公交车让座的社会公德之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毕业论文-关于公交车让座的社会公德之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关于公交车让座的社会公德之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关于公交车让座的社会公德之思考.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广西师范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目 录摘要1 前言1一、公交车让座的道德范畴探析2(一)公交车让座是一种社会公德行为21、公交车让座隶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22、公交车让座是社会公德的具体体现,是在公交车上一种特殊的社会公德2(二)公交车让座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21、公交车让座是中国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具体体现32、调查表明公交车让座是一种公德行为和美德,不是义务3二、南宁市民看待和践行公交车让座的现状及问题3(一)南宁市公交车让座的总体状况4(二)执行这一社会公德时出现的一些难题41、部分市民素质低下52、执行的自觉性不高53、让座后未达到预期目的陷入尴尬64、上班族的无奈7

2、5、各种心理因素的不良影响76、舆论和行动监督不足77、中小学生执行力不足88、受座者的需求不同和对座位的选择自由89、路程遥远,让座不实际810、不同的人立场不同8(三)让座特例-新时代对社会公德提出的挑战和疑问:公交车让座,我们需要什么品质?91、年老的人给年轻人让座92、年老的人给小孩让座9三、公交车让座出现难题的主客观原因分析9(一)个人主观方面101、理解认知能力不足,思考深度不够,道德判断能力不高102、关心他人,理解宽容的个性品质和情感欠缺103、让座者的自主意识不够强,意志不够坚定104、对社会公德的信念不足,动机不强烈115、行为缺乏自觉性和持久性,行动能力不足11(二)社会

3、外部环境和条件111、公交车设计不合理112、公交车司机工作不到位123、社会风气和环境影响124、舆论和监督不足125、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136、社会中社会公德教育不足137、学校教育内容、方法等的缺陷148、家庭教育的问题14四、促进公交车让座成为一种自觉公德意识并得以执行的措施14(一)个人141、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142、学会理解和宽容14、从自己做起,带动身边人15(二)家庭方面15、父母言传身教,减少说教,进行行动教育15、不能溺爱,让孩子实践社会公德15(三)学校方面15、进行关心教育,让爱心成为其内在的执行动力15、提倡体验教育,让社会公德真正成为中小学生的实践理性16、完

4、善德育教育的内容,使其更符合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教育规律164、创新教学方法和活动,反对社会公德教育模式化和形式化、口头化16(四)国家社会方面16、完善公交车设计,趋于人性化17、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和教育173、奖惩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全民都参与到公德建设中17参考文献17附录A19附录B22致谢23作者简介24声 明2525关于公交车让座社会公德的思考 -以南宁市公交车让座状况为例摘要公交车让座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再常见不过,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很多问题。本文在界定公交车让座是社会公德范畴的基础上,通过对南宁市公交车让座社会公德执行现状进行调查,并从调查中总结和发现一些问

5、题,结合知行转化理论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最后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几个方面提出解决的建议和意见。企图通过这一过程,探究和思考人们对公交车让座这一社会公德的看法,以及执行的困难,对我国公德建设和教育进行思考。关键词公交车让座;社会公德;知行转化Thoughts on the social moral of the bus seats offering - Taking the case of bus seats offering situation in Nanning for exampleAbstract:Bus seats offering is the most common

6、 thing in our daily life ,but ,in practical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hen it comes to practice. Basing on a concept that bus seats offering belongs to the social moral .This article concludes and finds out som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by making a research of the situation in Nanning city . Angliciz

7、ing with the theor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have been found out .At last , the article gives some suggestions and advices on the expects of personal , family, school, society. In this research, I want to figure out some idea

8、s of this subject and the problems and promote people to think about it. Key words:bus seat offering ; social moral ;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前言2006年联合国公布国民素质道德水平调查中,中国排名世界倒数第二位,这个结果不能说不让我们惊讶,但是惊讶之余我们也应该承认,中国国民素质和道德水平的确与世界其他国家水平存在差距,并且也深切感受到其低水平。这也映射出国民社会公德水平,而作为社会公德之一的公交车让座,看似如此简单

9、的一件事情,为什么执行起来就如此困难呢?本文试图通过南宁市民对公交车让座这一行为的调查访谈和思考,窥探中国国民素质道德水平低的一些细致和具体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改善建议。一、公交车让座的道德范畴探析公交车让座不仅是社会公德的一种具体体现,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这是本文的前提和基础。(一)公交车让座是一种社会公德行为 公交车让座是在公交车上的社会公德行为,是社会公德的一种具体表现。 1、公交车让座隶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 根据中国幸福学研究指出,道德就是人们为了维护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间的道德,就是人们为了维护我们社会

10、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同理,私德就是存在于小我群体中间的一种道德,就是为了维护我们小我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的内容是对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在我国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因此可见,公交车让座是涉及到社会公共部分的,人们为了维护社会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道德,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是其助人为乐的具体体现。而社会公德具有基础性的特点,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进行的最基本要求,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11、,是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2、公交车让座是社会公德的具体体现,是在公交车上一种特殊的社会公德社会公德的内容很多,而且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助人为乐在公交车上就表现为对老幼病残孕等弱势群体的关心与爱护,给他们让座就成为了公交车上特有的公德表现。而在公交车这么一个特殊的场合,它又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具体的要求。 (二)公交车让座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 道德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随着历史时代的不同,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内涵。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公德还是私德方面,中国都沉淀和积累了各种优秀的传统美德。1、公交车让座是中国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具体体现中华传统美

12、德的内容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罗映光 ,桑敬民.中国传统道德M. 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98.“修身”就是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如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儒家经典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齐家”就是家庭应具备的美德,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既是处世应具备的美德,主要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 公

13、交车让座体现了中国人的优良传统,礼和谦让,做到彬彬有礼,还能表现出一种谦让的态度和精神,同时,它也是家庭美德中尊老爱幼的延伸,延伸到公共美德就演变成助人为乐、关心弱者、为他人着想的处世美德。由此可见,公交车让座还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弘扬。2、调查表明公交车让座是一种公德行为和美德,不是义务调查实践证明,90%的人认为公交车让座就是一种社会公德行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并不是一种义务。因此,人们认为,公交车让座是一种自愿行为,不是强制行为,不能因人们是否让座而评判一个人的好坏。综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公交车让座是一种社会公德行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这是本文展开论述

14、的起点和价值取向基础。二、南宁市民看待和践行公交车让座的现状及问题伦理学问题存在于社会生活中,而社会公德问题具有公共性,因此,要真正了解其中的问题和情况,必须走到社会生活中,进行广泛而实证地调查。基于这个出发点,本文在为期一周时间的南宁市公交车让座调查。此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和网络调查等方法;访谈对象为南宁市803、206、44、90、608路等不同线路公交车上的20名乘客、10名司机,问卷发放对象为50名市民;调查目的是了解南宁市市民对公交车让座的认识和价值取向,即在将这一社会公德转化为行为时的现状和一些影响因素。最后,结合网络上网友的广泛讨论和历史资料,初步了解了以下一些情

15、况,发现了一些问题。(一)南宁市公交车让座的总体状况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包括教师、学生、护士、管理人员、老板、金融业人员、保安等)、不同学历、不同性格的市民的调查和访谈:总的来说,南宁市的公交车让座情况良好。首先,问卷调查表明,70%以上的人表示公交车上让座的多,不让坐的情况很少,约20%的人表示公交车上让座的情况多,但是不让座的人也多;其次,根据司机师傅的观察和了解,一些人虽然不能马上主动让座,但是语音提醒后也能让坐,不让座的情况极少;再次,通过在公交车上的观察,大部分的老年人在上车后都能得到座位;最后,跟一些老年人访谈后也发现,几乎所有的老人都对南宁公交车上让座的情况感

16、到满意,上车就有座。从认知角度上看,100%的人知道公交车让座这一社会公德行为标准,虽然有的人承认不是很清楚。由此可见,一方面政府社会的宣传效果明显,另一方面,南宁市民的社会公德认知水平比较高。从价值观念上看,如上部分所说,通过访谈和问卷,90%的人公认公交车让座是一种社会公德行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70%的人认为不让座是不道德的,而且公交车让座很有必要也有需要,这体现了南宁市民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公德意识的水平和层次。从实践上看,80%的人表示能主动让座,除了自己很累或者生病等迫不得已的情况,否则一般都会让,但是,说到能否会为他人找座或者提醒身边的人让座时只有20%的人表示会这么做。(二

17、)执行这一社会公德时出现的一些难题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可以看出,人们对公交车让座的认知水平不低,南宁市公交车让座情况良好,市民的社会公德水平较高;但是,在调查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1、部分市民素质低下虽然通过调查发现,南宁市公交车上不让座的情况很少,但是承认的是,还是存在这样的人和情况。问卷表明,约80%的市民认为这些不让座的人主要是因为素质比较低;而公交车司机则说,不让座的主要是农民工和一些街头小混混,也是因为他们素质比较低下。南宁作为一个首府城市,城市发展水平高,但是,仍然不能忽视中国整体国民道德素质较低的现状,仍存在部分素质较低的人群。根据2006年联合国对全世界168个国家包括身

18、体素质、精神面貌、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全民教育、经济条件,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等等体现国民素质的方面进行全球国民素质道德水平综合考察,中国排在第167名,名列倒数第二。而清华大学教授指出:中日国民素质有三十年的差距(日本国民素质道德水平排名第一),网络调查有六成的网友赞成这一观点,而认为中国人素质高些的只有7.6%。而南宁市本身的情况也决定了这部分低素质人群的存在。首先,南宁作为广西的首府,发展起点较低,城市发展水平比起同类省市的首府基础薄弱。其次,南宁外来人口多,人口构成复杂。据公安部门调查,2008年末,南宁市有201.16万个家庭,户籍人口691.69万人(其中流入人口51.33万);据南

19、宁市人口流动办公室今年6月调查,目前全市共有98.63万流动人口。户籍人口加上流入人口,全市需普查登记的调查对象有743.02万人。有关负责人说,2008年,南宁市户籍人口数占全区的13.7%,排全区第一,如果加上流动人口数量,不仅普查登记工作量是全区最大的,情况也是最复杂的。这样一来,各个层次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道德水平必然也不尽相同。最后,南宁建设东盟国际贸易区,城市气质开放、兼容,不排斥和限制任何背景、层次、地域和民族的人。这样,南宁广纳八方宾客,固然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驻扎,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相对较差,而且生活习惯和思维行为方式跟城市有一定差距,以及在适应和融入城市里的一些行为规范

20、和习惯上需要一定的时间,甚至造成冲突。因此,这一现状给公交车让座这一社会公德的实现造成了一定的障碍。2、执行的自觉性不高调查发现,100%的市民表示知道公交车让座这一社会公德行为,但是只有90%的人会主动让座,80%的人能在上车的时候就有让座意识,而最后会有60%的人在别人需要让座时如果没有语音提示忘记让座,20%的人在别人需要座位而自己不能提供的时候会提醒或者帮找座位。数字(虽然不甚准确和全面)表明,整个公交车让座行为的执行缺乏自觉性,行动力也不足。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即“理论上的长子,行动上的矮子”,知道了却不一定能做到,而做到了却不一定能做对。人们的知与行往往是不一致

21、的,尤其在这些关于道德选择的问题上,由于道德存在历史性,不同时代的道德有所不同,更加增加了各种不确定性。加之,人的“认知能力总是比执行能力强”。人们要将认识了的东西转化为行动,要经过一个过程,而在过程中会有许多的影响因素,即知、情、信、意、行的结合,这些由于个人的能力、个人修养的密切相关,还有客观的一些条件,因此,导致了自觉性的缺乏。3、让座后未达到预期目的陷入尴尬访谈中发现一种状况,就是人们让座后,受座者并未表现出感谢或者干脆不坐的现象,甚至觉得理所当然,这让很多让座的乘客感到不解甚至尴尬,导致一些乘客出现叛逆心理,表示以后不会再让座。情况一,让座后老人不坐。这里可能有两种心理,一种老人则认

22、为年轻人也累,自己只乘一两个站就下车,出于关心和理解不坐;另一种老人则认为自己也许没老到那个程度,需要你让座,出于面子上不愿意坐下。这就导致了年轻人不知道坐不坐的尴尬情况。情况二,让座后老人家一屁股就坐下了,没有半点感谢的意思,认为这个座是理所当然。这些老人一方面本人素质较低,不了解公交车让座的内涵和意义,不能理解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和感恩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这些老人倚老卖老,把老作为自己争得资源的资本,成为了习惯。这会让让座者产生一种厌恶心理,在心里谴责这些老人不懂人情世故,没礼貌。情况三,有的老人上来就要座,即便精神矍铄,没人让座了就破口大骂人素质低下。这样的老人虽然在调查中没有发现,但是也

23、是网上曝光的事情。这样的老人似乎已经把这个公德理解得太过了,把“德”理解成义务。这种极端的现象,很多年轻人本来想让座的都不会再让,尤其是见到这样的老人时,不和谐因素就出现,公交车让座就变味了。4、上班族的无奈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阶段,各种产业不断兴起,市场经济不断繁荣,随之而来的就是就业形势严峻,工作压力增大。在这样的形势下,人们纷纷走进公司企业,各行业的白领或者蓝领逐渐增多,但是这些人的上班时间受着严格的限制,加上工资水平不高,住房和交通问题就成为了他们头疼的问题。终而出现了上班高峰,而这些起早贪黑的上班族们都是拖着疲惫身躯挤上拥挤的公交车。面对这样的现实,“还要那些上班的让座,不如你给他们

24、让座”-一个公交车司机不忍地说,上班族大多是年轻人,如果按照严格意义上的公交车让座的规则,他们应该让座,可是,大家都不忍心,他们也需要一些人文关怀。一个20多岁的保安说,他们一天需要持续站立12个小时不能弯腰,这样的工作,在回家的路上还要让座,“不如让我直接倒下算了”。对于这种上班族的难处,我们有必要责怪么?他们是否也属于让座的类型?5、各种心理因素的不良影响经过实地观察和访谈发现,在公交车上,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主动让座,即不会只要见到需要就马上让座,一些人会进行观望后让座,一些人观望完了也不会让座,还有一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后迫不得已才让座。这些情况的出现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心理:心理一:别人不

25、让我也不让。心理二:他离得比我近应该他让而不是我。心理三:有年轻人都不让,我年龄比较大不应该让。心理四: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让座有点显摆。当然,这些心里因素只是少数人所有,一般只有那些素质较低,不让座的人出现的,但是,这些不良心理容易扩散和蔓延,一旦形成群体心理就会极大影响让座社会公德的实现。6、舆论和行动监督不足监督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司机的语音提醒和监督,由于司机工作状态不佳或者个人素质问题,可能忘记或者不好意思提醒,导致监督实效;另一方面,是乘客间的互相监督不足,通过观察和问卷调查,大约有60%的乘客即便看到有需要让座的乘客而无座也不会有任何举动,因为他们要么出于面子上问题,要么害怕得罪

26、人,要么就是懒得做,要么就是认为让不让座是个人自由等原因而没有行动。这就在外部监督上失去了保障。7、中小学生执行力不足在问卷中调查发现,在不让座的人群当中,除了一些素质较低的农民工和小混混,中小学生也在不让座的人群之中。这些小学生也不是不知道要让座,就是感觉行动力和执行力欠缺,不能很自觉地进行让座。这也让我们感觉很无奈。8、受座者的需求不同和对座位的选择自由通过在公交车上的观察,大多数老人都喜欢坐中间的老弱病残的座位,但是往往剩下的座位都是前排那些对面座,因此很多老人一旦发现下边的座位有空时会及时移动。这个现象说明一些老人不愿意坐别人让的前排对面座位的原因。另外,通过对乘客的调查,60%的乘客

27、在公交车很空的时候一般会选择后边的座位和中间的座位,因为这些座位一个可以避免让座的情况(尤其是后面),一个因为坐着比较舒服。这也对让座的不成功形成了一个不良的影响。9、路程遥远,让座不实际在乘公交车的过程中,我从起点站坐到终点站短的时间也需要80分钟长的需要120分钟以上,当问到司机一些人为什么不让座时,他们坦言一些乘客从起点坐到终点,让他们让座不实际,这也增加了他们的痛苦;而且对比那些只坐一两站的乘客,也就没有必要了。10、不同的人立场不同在公交车上,我们涉及到不同人不同的立场和利益,如司机、被让座者、让座者,学生、工作的人,工作的人中还有各种不同职业的人,他们都有不同的利益需要,这就导致在

28、公交车让座这一社会公德行为上的立场、意见和做法都会有所不同。然而在不同的情况下各种具体的情况都可能出现,因此,如何对这些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也就成了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成了公交车让座的一个难题了。因此在调查中,很多人都用“很难说”来回答问题,的确是值得思考的。(三)让座特例-新时代对社会公德提出的挑战和疑问:公交车让座,我们需要什么品质?在公交车让座这个问题上,我们承认它是一种社会公德,但是由于道德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也在具体的表现下发生着变化。在公交车让座这一社会公德问题上也有所表现。1、年老的人给年轻人让座本人在公交车上就遇到这样的情况:乘了一天的火车到南宁

29、,风尘仆仆,拎着大包小包行李乘上59路车四个站到学校,这时一个老奶奶叫我到她的位置坐下,顿时心里一股热气,虽然没有坐也连声道谢。在调查中也谈到这个现象,虽然情况比较少,但是仍然存在。为什么老人会给年轻人让座,把原来是年轻人给老人让座的规则和传统打破呢?析其原因,老人的道德素质较高,并且能理解和关心年轻人。这与上边那种给其让座没有感恩之意以及那种认为座位是理所当然的老人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在公交车让座上,我们是死板遵循所谓的公德与规则,还是人性化看待,具体分析一些情况。大家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这个没有年龄的限制,只有关心和关怀,理解和宽容别人,才能真正做到一些所谓的道德规范,才能走

30、出道德选择的困境。2、年老的人给小孩让座有事例表明,现在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情况,老人带着自己的孙子上车,位置只有一个,老人家把座位让给小孩,虽然自己也不能坐。如果孩子年龄很小,如幼儿园,可以理解,可是如果是小学三四年级或者初中以上就有点不能理解了。当问到这个问题时,有的乘客分析到,老人宁愿自己站着也不想抱着小孩坐在那里,因为要么座位太窄,要么是前排的对面座更加不安全。因此,具体分析各种情况和具体规范的执行也是有交叉的,同时也折射了一个家庭私德与社会公德的冲突,家庭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的问题。三、公交车让座出现难题的主客观原因分析基于90%的公民都对公交车让座这一社会公德有一定的认知以及较为一致的

31、价值取向,但是很多情况下不能实现,因此需要探讨其内在原因。不知而不行原因在于不知,要促进知才能为行打下基础,但是知而不行或知而错行的原因就不仅仅是促进知就能实现的,因此更加要探讨阻碍知转化为行的原因,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难题。通过各种公交车让座的现状和难题,纵观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一)个人主观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事物的发展,内因是动力,外因是条件。因此,社会公德作为一种道德,要实现主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把知、情、信、意、行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公德认知自觉转化为公德行为。1、理解认知能力不足,思考深度不够,道德判断能力不高由于中国国民教育水平

32、、知识水平、道德水平、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等各个方面素质水平和层次参差不齐,加之中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因此,国民对社会公德的理解认知能力未能达到要求的水平,尤其是那部分素质不高的市民或者农民工群体。而且,中国人在思维上存在惰性,思考不足,不愿意探究彼岸世界,这就在公交车让座这一社会公德的认知和思考上大打折扣,表现为不愿意具体分析各种情况对公德的执行和影响,什么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处理。这两个原因,使得在认知的层面上,大大减弱了人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不利于社会公德的执行。2、关心他人,理解宽容的个性品质和情感欠缺人是富有情感的动物,俗话说“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人性,会关心人,

33、理解人。但是在公交车让座的社会公德实现的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老人的无理现象,不感恩的现象,还有年老的人给年轻的人让座的现象。这些现象不禁让我们思考:公交车让座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品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在社会公德实现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和问题,如让座后得不到回报,上班族的劳累现象等,当这些现象出现时,我们是否还需要求全责备,是否能换位思考,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理解和宽容,这样,就会少了许多不理解,公交车上会更加和谐。 3、让座者的自主意识不够强,意志不够坚定正如前面所说,公交车让座是一种社会公德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但是由于中国文化经过了三次大的断层和重建,文化

34、的继承和承认度受到影响,因此才出现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仰危机。在现实中发现,有的心理的出现如让不让是自由,别人管不着等,而这种情况加上中国人自主意识的欠缺,求同心理泛化,人们都喜欢跟风,在心理上容易受到各种群体心理的影响。意志是知转化为行得助推器,没有意志的保证知无法转化为行动。4、对社会公德的信念不足,动机不强烈信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认知、情感、意志的有机统一,是三者的合金。当一个人坚信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观念是正确的,并使这种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成为自己的行为指南时,信念便产生了。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认知上,国民对公交车让座这一社会公德的认知

35、不深,加之情感上的欠缺和信仰不足,意志不坚定,阻碍信念的形成,没有信念的支撑,行动的动机不可能强烈,没有强烈的动机和信念,行动的转化就显得无力,也就出现了青少年行动力欠缺的难题。5、行为缺乏自觉性和持久性,行动能力不足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不同点之一就是外国人行动能力强,而中国人做事情前总要思前想后,行动力不足。加上中国人的认知自主性不足,社会公德意识缺乏深入思考,从而导致了自觉性不足,意志不坚定,最后致使行为缺乏持久性。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实现不仅需要大量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因素的参与,同时还需要各种行为能力进行保障。思想政治品德行为能力主要有思想政治品德应变能力、践履能力、迁移能力以及恰当

36、的行为方式。只有具备这些行为能力,才能保证社会公德行为得以顺利实行。(二)社会外部环境和条件在公交车让座这一社会公德的实现过程中,客观外部因素对认知转化为行动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1、公交车设计不合理老年人不愿意受座的原因之一就是前排的座位不舒服,而且大多数老年人都不愿意坐前排,阻碍了很多人的让座热情。其次,很多乘客坦言,他们会选择后边的座位,这样,剩下来的就是前排的座位了,这也不利于让座的实现。通过调查发现,公交车设计的不合理成为了阻碍人们进行公交车让座的因素之一。其中有三处:一,公交车座位设置太高,不利于老年人和怀抱婴儿等弱势群体上座;二,前排的对面坐设置不安全,不仅离车地面高度太高,而且面

37、对站着的乘客,没有扶手,容易摔下来;三,有的公交车从中间开始座位太少,一边只有一排,使得老弱病残的专座就减少了,站的人增多,这也不利于公交车上弱势群体的保护。2、公交车司机工作不到位在公交车上,很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公交车司机,社会公德的实现,不仅仅需要个人内部的动力和约束,有时还需要外部的提醒、监督和制约。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公交车司机就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个也是他的职责。当然,现在的公交车上具备了语音提醒的功能,能利用语音提醒乘客让座,但是,有的公交车上的语音提醒并非全自动,而且是定时的,这样,有的时候就需要公交车司机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提醒。但是,公交车司机可能忘记了,或者由于

38、不同的公交车司机素质也可能不同,也可能出现不提醒的情况,这也使得公交车让座一个很重要的提醒和监督手段的失灵。3、社会风气和环境影响马克思对人的属性定义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具有社会的属性,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受着社会的影响,也在影响着社会。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人的一切活动是受社会环境制约的,是受客观必然性支配的。因此,一个人的社会公德认知、情感、意志都会受到社会风气和环境的影响。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社会大背景和环境下,西方很多不良的意识、价值观、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中国人,比如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在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和社会公德要求相悖的文化影响下,社会风气

39、和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到人们的价值和行为,即便是再坚定的意志和信念,也可能受到影响。4、舆论和监督不足在中国,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言论公开,言论自由的氛围,人们由于顾及自己面子问题,声誉问题等都不能很好地公开表达自己的言论和意见,因此在舆论监督一块有所欠缺。然而,舆论的压力和监督对社会公德的宣传和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作为公德,是对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维护和保持,不像私德那样具有任意性和范围的狭小性,它是可以公开讨论而无伤大雅的事情,而且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和意见,并不是个人的单纯意见。但是,遗憾的是,中国的舆论作用没能很好发挥。其次,在行动的互相监督上更是没有办法施行。本来大家在公交车上如

40、果忘记让座提醒一下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还是“自扫门前雪”的心理和各种担心使得中国人没有办法在超出自己的利益的情况下去维护他人的利益或者说维护社会公德。因此,舆论和行动的互相监督不足也成为了公交车让座社会公德执行性差的原因之一。5、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正处于经济大发展的时期,但是还是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我国的经济水平还比较低,因此也必然决定了我国的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水平不高,国民素质跟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个是现实,也是暂时无法改变的客观。其次,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的重要时期,国家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综合

41、国力不断增强,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社会发展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竞争力不断增强。在这样的时期,人们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而作为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生产力水平低,人们为了生存,为了工作不断奔波,而国家还不能很好地提高各种生活保障的情况下,资源匮乏,也就出现了公交车上位置资源的缺乏,出现了公交车上睡着的上班族。这是现阶段我们无法改变的现状,也是阻碍社会公德实现的经济原因。6、社会中社会公德教育不足社会公德等道德教育,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教育很多,但是一旦出到社会上就发现,社会公德的教育就很缺乏了,似乎就没有了。这导致了的现象就是很多人在学校的时候公德意识很强,但是一旦工作后,受到社会不良影响后公德意识和

42、公德心就明显下降,最后就沦落为“缺德”分子。由此可见,在社会上对社会公德的教育明显不足。而人很多时候都是需要提醒和教育的,缺乏了就容易丧失自我,失掉本色。也许很多人认为在学校的教育已经足够,但是谁知社会在不断变化,加之出到社会就不那么单纯,各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使人们原来的信念和想法受到冲击,各种标准经受不住现实的考验而最后沦丧了。因此,社会中的公德教育不足也可能是公德意识不强的原因之一。7、学校教育内容、方法等的缺陷在当今中国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出现了道德教育内容倒挂、脱离实际、方法僵硬等问题。首先是道德教育内容倒挂,使得很多道德内容跟儿童的年龄发展规律相悖,不利于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实现,造成道德教育

43、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道德教育脱离实际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正面教育的不适度和超前,使得道德终究无法抵御现实的考验,最终导致人们的道德沦丧;而教育方法的僵硬则变成说教,让人反感,不利于接受和执行。因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德育教育路子,希望能从实践和问题中改变学校教育的现状,使中国德育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8、家庭教育的问题从公交车让座的特例中我们可以反思和窥视到中国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教育的冲突和问题。中国家庭教育存在溺爱现象严重,重说教轻言传等特点和问题,因此,家庭教育对社会公德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中国是一个宗族制国家,家庭是最重要的教育途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家庭教育

44、中存在的问题和家庭中教育的观念对社会公德的教育和实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四、促进公交车让座成为一种自觉公德意识并得以执行的措施(一)个人1、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从知、情、信、意、行的结合上去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和修养。首先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对道德问题的深入思考;其次,要从情感上去相信和体验这些道德要求,并做好自省的工作;第三,要强化自身的信念意识,找到自己的信仰,并不断形成各种牢固的道德信仰;第四,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毅力和意志,通过各种实践进行锻炼;最后,增强自身的行动能力,不要总也犹豫不决。2、学会理解和宽容首先,要深入思考一些问题。例如在公交车让座中的“让座对象的范畴和

45、标准”“群体心里:你不让我也不让的影响”“让座后得不到答谢甚至还遭到不屑怎么办”“自己很累了怎么办”“是不是别人让座更合适”“不让座是谁的责任,司机,年轻人,身旁挨着近的人”“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期望值”等,自己要有自己的答案;然后在答案跟他人或者大众的冲突时如何调整,如何确立自己的标准,不至于跟风;最后,对待很多道德选择困境,我们需要学会理解和宽容,以一种平和开放的心态去对待会使公交车上和一切涉及社会公德的场所更加和谐。、从自己做起,带动身边人公交车让座的社会公德是一种道德不是一种义务更不是一种法律,因此,由于个人的道德水平不同,素质不同,人人都有进行道德选择的自由,也有执行的自由,不能强制,也

46、不能求全责备。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自己做起,自己能按照社会公德标准做到做好,其次就是能提醒那些没有做到的人们一起来行动,以实际行动带动身边人,最终就会蔚然成风。(二)家庭方面、父母言传身教,减少说教,进行行动教育在家庭中,首先父母要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修养,做好孩子的榜样;其次父母要做好行动教育,用自己的良好的行为影响子女,而不要以为说教,一味的说教只能引起孩子的厌烦;最后,家庭要与学校联合起来,做到家校一致。、不能溺爱,让孩子实践社会公德要教育孩子,不能把孩子当作小皇帝,要什么给什么,不能溺爱孩子,溺爱不是爱,孩子感受不到,反而会有反效果。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和认知,不

47、能让家庭教育把公德意识给淹没了,要让孩子融入社会,在社会中培养公德意识,不要成为社会公德的“温室花朵”。(三)学校方面、进行关心教育,让爱心成为其内在的执行动力 要将知转化为行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情感,情感是行动的助推器,而在社会中,很多东西有规范确不完全是规范,规范是死的,人是活的,因此,要实现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内尔诺丁斯认为,道德教育不能仅仅是灌输性教育,而且,学校教育不是通向上流社会的阶梯,学会关心-是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是教育的突破口,人们的道德观和实践会在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的培养下不断形成。学会关心首先从关心自我开始,然后由近及远,到一切外部世界,最后到知识。培养个人的自我意识和爱心成为执行的内在动力。、提倡体验教育,让社会公德真正成为中小学生的实践理性毛泽东实践论对知行关系的唯物辩证法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方克立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毛泽东强调了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刘惊铎认为,道德需要体验,而道德体验的发生是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