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知识联盟构建研究.docx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939493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知识联盟构建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毕业论文---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知识联盟构建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毕业论文---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知识联盟构建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毕业论文---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知识联盟构建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毕业论文---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知识联盟构建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知识联盟构建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知识联盟构建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目录一、引言1二、知识联盟产生的背景4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知识联盟的内涵4(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5(二)知识联盟参与者分析5(三)知识联盟的核心竞争力5四、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知识联盟的构建研究4(一)模型的建立5(二)知识联盟模型中的主要活动的功能分析5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知识联盟构建研究 摘 要 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整个生命链的竞争,将使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把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化到知识联盟的构建中,能够实现知识共享、互利共赢。学习和创新知识是知识联盟的中心目标,通过和别的联盟企业互相学习,获得所需的直接的知识,进而创造新的能力和知识。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核心竞争力和知识联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

2、立知识联盟模型,通过“知”和“识”的结合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知识联盟各参与者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一、引言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迅速提升其创新和学习能力成为了必要。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得不处理多个学科相互交叉、多种技术相互融合的问题,然而要求每一家企业都具备多种必要的创新知识是不现实的。尤其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创新活动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性。由于外部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产品更新周期加快,以及高技术产业普遍存在的网络效应和顾客习惯,企业在有限的内部要素和资源下仅依靠自身的研发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追求更高利润,要

3、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便开始寻求知识和技术的合作伙伴。二、知识联盟产生的背景面临着知识管理兴起的挑战,知识越来越被企业看作是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在知识争锋角逐的情况下,合作成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一种战略选择。与其他企业建立知识联盟,不仅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而且知识的共享和交叉将更有可能取得突破性创新,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于是,基于一个联盟来学习对方专业知识和创新知识,与境外合作伙伴和境内合作伙伴组成战略性知识联盟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策略手段。知识联盟的建立主要是基于组织资源、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即联盟一方具有另一方不具备的资源、知识和

4、能力,以实现联盟伙伴共同受益。知识联盟表示不同的知识型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是一条知识链,一个企业可以参与多条知识链,因而不同知识链之间存在交叉,当一个企业和其他的企业建立一种知识创新联合体时,一个知识联盟就形成了。知识链存在于企业内部,也存在于社会各个群体之中,因而不同的知识链形成相互交错的知识网知识联盟。知识联盟的产生,顺应了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当今日益剧烈的竞争环境,也把各合作方的竞争优势发挥到最大效能,实现强强联合。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知识联盟的内涵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如果说20世纪是竞争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竞争力的世纪,这一观点已经得到理论界和务实界的公认。伴随着知识经济的步

5、伐,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无疑成为了今天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和科研课题。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这种竞争已不仅仅是企业内部某一个或几个部门之间的竞争,而是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整个生命链的竞争。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在现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个企业想要谋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生命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最早有C.K普拉海拉德(Prahalad.C.K)和G.哈默(Hamel.Gary)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一篇具有标志性的文章公司核心能力中

6、提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即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而把企业界关注的焦点从研究竞争策略转向了增强核心能力是企业战略理论的一个里程碑。”按照普拉海拉德和G.哈默的观点,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应包括以下几点:1、核心能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它通过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和效益;2、核心能力将超过单个产品,体现在企业的一系列产品上;3、核心能力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得以持续。(二)知识联盟参与者分析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面对着日趋激烈的竞争,企业

7、想要有立足之地,想要打败竞争对手,一味靠降低成本的生产能力已经不合时宜,我国企业急需增强知识生产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如何才能更好地增强知识生产能力,从一个理想境界来说,最好是把现有的科研院所并入企业,或者改制为企业经营,以实现技术知识生产的内部化。但这两种方式只适合少数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大量的中小企业不具备兼并科研院所的实力。而且高校是最重要的知识生产基地,企业不可能去兼并高校。因此,在不打破现有组织均衡关系下,知识联盟是一条比较现实可行的路子。知识联盟的参与者涉及范围较广。知识联盟的结盟对象可以是任何机构、组织,只要它拥有益于参与者的专业能力,对合作有贡献。如和顾客及供应

8、商结盟,可以共享技术及创造知识;与企业员工及工会结盟,经理人员可以从工人那里学习到如何制造质量好的产品,如何使成本降低及有效率地工作。同时,公司也会为员工提供教育训练,使他们具有多元化的技能。企业与员工、工会、经销商、供应商、大学实验室等都可以形成知识联盟。知识联盟的中心目标就是学习和创造知识,特别强调通过联盟从其他组织学习和吸收内隐知识,或者同其他组织合作创造内隐知识。完成这个中心目标,可以通过大学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实现,以共享和共创新知识。知识联盟的中心在大学,大学具有知识的创新、知识再生功能,高科技企业是知识的传播者,科研院所负责知识的转化功能。1. 知识联盟中我国企业的现状经济全球化的

9、浪潮席卷世界每个角落的今天,外部市场环境提供的机遇与挑战加之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无疑加剧了中国企业的总体竞争程度,而这些竞争聚集到一点就是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当代科技革命继续向纵深发展,变化速度加快、学科交叉点位更多,网络交互作用增强、变化形式更加多样,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加。但是,目前国内企业本身的技术开发能力较弱,企业对科研单位提供的发明专利或科技成果一般尚不能有效地进行二次开发,最终造成企业花费了巨额的研发费用但技术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没能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2. 知识联盟中高校、科研院所的现状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本身是一个知识高度密集区,是知识创新的发源地。现代科学发展日

10、益成为大规模、大投入的社会建制,其多学科特色使得单个高校、科研院所越来越难以胜任现代的科学研究,因此,促进这类机构间合作的知识联盟利用各自专业优势,不仅增扩科研队伍规模,更能适应科技发展和科研变化要求。另一方面,在实现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单凭高校、科研院所的能力是无法完成的,需要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必须以多种形式与企业结合,有效地参与产业化的整个过程,才能把各方面优势整合起来,达到最佳效果。在我国,大学及科研院所的科研潜力较强,具有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而企业科研能力较弱。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知识联盟,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企业目前知识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的局面。构建大学、科研院所企业

11、知识联盟,能够将主体双方的互补资源优势融为一体,实现双方的共同利益, 即提升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大学作为知识传播的主体, 集教学、科研、服务于一身。它以智力再生产为主,亦从事研究开发的知识再生产和参与技术创新及知识应用的物质再造过程;而企业则是开发、培训、生产的集合体,承担着知识应用的职能。它以物质再生产为主,同时也从事研究开发的知识再生产和技术培训的智力再生产。功能上的差异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的资本化,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促使双方原有的资源产生了交叉共振效应。知识联盟密切了其成员组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组织之间相互学习彼此的知识和能力, 也有助于组织之间的知识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的交叉

12、知识。此外,知识联盟还能促使一个组织帮助另一个组织建立新的知识和能力,而这种知识和能力将有益于彼此今后的发展。美国著名企业战略专家讨论研究过一些国家对一些行业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这些国家的国内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之间结成了复杂的联盟关系,他们共同组成了一支立体兵团,对内合作竞争,对外协同作战,从而赢得一个行业的国家竞争优势,推动一国的经济发展和走向富强。我国企业构建知识联盟的目的也就在此。(三)知识联盟的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的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的核心竞争力,指整个联盟将其内部一系列互补资源耦合起来所具有的开发独特产品、独特技术以及独特营销,并使知识联盟中一项或多项业务达

13、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它是研究开发能力与联盟管理能力以及客户知识、营销知识的结合。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是以知识为基础,所有财富的核心都是知识,知识作为第一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的更新和提高均依赖于知识的更新和提高。同样,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依赖于知识,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知识联盟和核心竞争力的相互影响关系。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联盟具有以学习创新为目标的特点,而联盟的核心竞争力则强调知识的基础和学习的途径,两者具有互相影响的关系。1. 知识联盟有助于直接拓展和转换知识联盟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是组织内部化过程中特有的隐性知识体系构成了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所以有助于积累这些隐性知识的方

14、法也就对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有利。知识联盟的运作是一种高效的知识积累的联合化过程,即知识在联盟中低成本而高效益的互相转换、溢出与释放。这种联合化过程使组织可以直接获得两种知识:一是联盟内部组织共有的隐性知识,二是可能已经显化的知识;前者无疑最直接加强了组织核心竞争力,后者则是起间接作用的组织知识生产过程的前提。虽然组织在使用外部资源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有价值的知识外漏,但是由于知识联盟组织间知识互补的对等关系,即彼此相当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知识联盟是针对项目而合作的,并不涉及组织所有的隐性知识,所以这种知识泄露对于组织影响不大,相反还提高了联盟组织的学习能力,促进了各行业的不断发

15、展和知识联盟环境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联盟拓展了组织核心竞争力。2. 知识联盟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创造环境和条件首先,通过合作性的知识联盟,各组织将自己的信息网扩大到整个联盟范围,为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提供了广泛而及时的知识源、信息源;其次,分担了独立研发的风险并获得知识生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组织知识积累的内部化过程提供了条件。另外,长期存在的合作性的知识联盟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它有利于理顺市场,防止企业间的过度竞争,也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建立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最后,知识联盟还避免了组织内部边界扩大过程中的组织膨胀和管理成本上升,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了灵活的经营机制和组织保障。3. 知识联

16、盟对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某些消极影响由于知识联盟带有战略联盟的基本特点,其中存在一些对核心竞争力培养有潜在或者明显的消极影响:1、知识联盟强调组织间的知识互补和平衡,而各个联盟组织对联盟长期平衡和互补的评价标准以及保持能力都有所不同。一旦失衡,就会造成联盟解体或企业在联盟中地位比较被动,甚至能力弱化的企业被强化方收购与兼并,彻底丧失核心竞争力;2、知识联盟必然涉及到不同企业、组织间的文化差异,容易产生文化磨擦,当这种文化冲突无法协调时,就会使双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受损;3、联盟组织之间可能会存在战略目标的导向差异,即各自对待联盟成功给它们带来的共同利益看法不一。如果在联盟初期和运作中协调不利,那么某

17、些组织会将知识联盟的发展向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引导,致使联盟的最终成果同组织加盟前所预期的目标相异,从而使另一些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损失;4、联盟成员在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上的差异性,很容易导致联盟内领导权限不清、交流不畅、决策迟缓等弊端,这也会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而当其管理成本高过联盟带来的收益时,联盟也会破裂。4. 联盟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对知识联盟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企业学习和积累能力的强弱方面,由此也影响到企业最终所获增值的知识大小和竞争优势的不同。如果联盟组织之间的学习能力和所生产的增值知识长期不平衡,那么对联盟的稳定有下列影响:1、无法满足组织间双向或多向的知识

18、流动,即“互相学习”的状态,可能会失去知识互补的对等条件, 造成联盟破裂;2、知识联盟中学习能力弱的一方获取知识的交易成本较高,违反了知识联盟作为一种低交易成本的理想的知识创新而存在的基础;3、核心竞争力弱导致组织内部知识积累过程的弱化,同样影响与其他联盟组织合作的能力和程度,即知识联盟的效率降低;4、联盟组织的学习能力如果不强,那么知识联合化过程中知识外漏的不利影响会相对扩大,最终造成联盟解体或组织的被动地位。可以看出,知识联盟既有助于直接拓展和转换知识联盟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也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反之,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也通过在联盟中是否平衡来影响知识联盟的特点、优势和存在

19、基础。如果处理得当,这两者完全可以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四、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知识联盟的构建研究(一)模型的建立知识管理的流程包括知识的创造、收集、组织、使用等活动,而知识联盟的构建是在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下对重要知识的创造、获取、存储、共享的科学的、系统化的构建。知识联盟的建立是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主体的关键工程,知识联盟可以通过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形成。知识联盟的中心在大学,企业是知识的传播者,科研院所负责知识的转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联盟的系统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联盟组织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联盟组织与外部环境之

20、间、组织内各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部门之间被一个无形的模型所连接,联盟组织对这个模型的管理的质量将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推知,模型的管理过程,就是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培育、转换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构建这么一个模型。该模型是从联盟组织内的知识和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出发构建的,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中的主要活动和辅助活动的功能如表1和表2所示。其中,模型的产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即所谓的“识”;二是“知”的产出,正是在“知”和“识”的结合作用下,把各联盟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得恰到好处,才形成了知识联盟。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领 导合 作 学控 制 习测 量知识 知识 知识 知

21、识 产创造 获取 存储 共享 出图1 知识联盟模型表1 知识联盟模型中的主要活动功能知识创造 通过组织内的互动学习,自由转换各种隐性知识,不同联盟参与者利用和传递不同的知识经验,在相互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知识获取 学习能力和知识吸收能力是关键。接触到联盟知识以后,获取知识的有效性取决于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吸收能力是企业长期知识积累和投资的结果。知识存储 联盟参与者把其他参与者有用的隐性知识源源不断转移到自己身上,进而整合为自身内部的技术、知识。知识共享 在知识联盟中,协作与共享是其内涵特征,知识将各参与者联系在一起。要想使联盟产生协同效应(1 + 1 2),就必须发挥知识共享增

22、值的作用。 表2 知识联盟模型中的辅助活动的功能领导 建立条件使得知识联盟的引导工作更富有成效合作 在知识管理活动中,加强合作管理,将合适的过程和资源在合适的时间带到合适的地点,并充分加以运用控制 使知识的质量和数量满足要求,并符合安全性的要求测量 评估知识资源、知识生成、知识新陈代谢的价值(二)知识联盟模型中的主要活动的功能分析知识创造,主要指大学、科研院所对知识的创造。由三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原始式创造模式;二是引进消化式创造模式;三是集成式创造模式。首先,原始式创造模式是“大学、科研院所企业”联盟自己研制新的工艺、新设计和新管理方法。联盟的创新行为由联盟的联合开发能力、研发的不确定性和自

23、主创新战略综合构成的研发成本的大小决定。引进消化式创造模式是由市场机制来协调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活动,企业通过购买的方式,从大学、科研机构得到新的技术和知识。最后一种模式是在“大学、科研机构企业”联盟内部通过知识交换和模仿,将满足企业需要但不具备且已经在联盟内部研发出来的技术、知识,集中起来并有机地组合成新产品。知识获取。吸收能力具有路径依赖性,即一个组织目前的吸收能力是由它过去所参与的某种产品市场、研究开发活动和其他技术活动所积累的经验来决定的。知识的获取涉及两种类型,一是大学、科研机构被动知识扩散。大学不仅通过为企业定向培养毕业生向企业输送人才,而且还通过继续教育、在职学历教育和

24、非学历教育为企业培养在职的技术人才。大学前沿的科学知识能够源源不断地转移到企业身上,进而整合为企业自身的知识。为企业提供了了解新兴技术和知识的窗口,使企业可以获得不能在内部完成的,而与企业核心业务相关的前沿科学的战略性基础知识,将大学的理论知识转移到企业员工身上,实现知识从大学到企业的转移。二是主动扩散。作为知识和技术“辐射源”的大学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和科研力量,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问世,如果这些科研成果能够实现产业化,与企业的需求相吻合,就可以顺利实现向企业的转移。企业通过大学的研发活动,进一步发展企业内部的研发。知识存储。联盟中学到的知识要能够移植到组织主体。组织的知识创造表现为螺旋状,

25、从组织里的个人知识,上升到小组知识,然后上升到组织知识。个人、小组之间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关系,组织内部的各种沟通渠道,使个人知识能够转变为组织知识。知识的转移也遵循同样的途径。从知识管理角度说,创建一个便于知识分享、移动的宽松环境,采取人员交流、技术分享、访问参观联盟设施、增加组织与其他联盟参与者的战略联系等办法,可以使联盟知识有效地移植到组织,把更多有用的知识储存起来。知识共享。知识联盟的目的是学习隐性知识,只有在共享的基础下才能发挥联盟的作用。首先要增加相互信赖关系,可以减少联盟组织的知识保护意识,有利于创造出一个信息自由交换的学习环境。知识共享可以依靠一个技术交换平台进行。在“大学、科研

26、机构企业”这个庞大的联盟组织内部,设立一个专门从事为本联盟内部其他子公司和高校甚至外部市场提供技术集成或其他科技服务的技术交易平台,则可以通过高等学校牵头把联盟内部所有子公司,包括大学自身的先进的且已经开发成功的技术集中在一起并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可以给大学和各子公司的研发部门节约大量的初始技术创新成本和研发费用支出。此外,通过大学企业与企业企业间技术的交换还可以吸取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的经验教训,并通过二次创新,改进过去的做法,从而获得技术创新的“集成优势”。参考文献:1符正平.论企业知识联盟N.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39卷(社会科学版)2何一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现代高校社会功能创

27、新以“大学企业”集成技术知识联盟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1.37-393刘冀生,吴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N.清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一期第17卷(哲学社会科学版)4程国平,李理.发展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知识联盟管理J.科技与管理,2003(1):30-325李兴国,王磊,厉珍珍.影响知识联盟内部知识分享的要素研究J.情报杂志,2005(4):19-216彭章瑞.企业核心能力与知识联盟J.贵州社会科学,2001(5):20-267周翔,纪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联盟与企业核心能力的相互影响J.商业研究,2000(10):6-78刘小惠,韩伯棠.高技术企业集群的知识联盟研究

28、框架J.煤炭经济研究,2010(7):54-589吴颖红.校企知识联盟的合作机制研究J.晋图学刊,2010(2):8-1010高璞娴,李蛟.知识联盟形成机理及发展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10(6):839-84311于建国.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推进大学技术转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6(19)12林莉,李正和,傅利斌.基于知识活动系统的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知识转移的过程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28)13李廉水.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组织方式J.科研管理,1998(1)14陈劲,王如富.知识经济和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中国软科学,1999(3)15王毅.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3):36-3816刘志英,王超.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物流联盟的建立J.科技和产业,2004(8):21-24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