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科学教育中创新意识教育与学生35998.doc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940050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8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科学教育中创新意识教育与学生3599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毕业论文-科学教育中创新意识教育与学生3599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毕业论文-科学教育中创新意识教育与学生3599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毕业论文-科学教育中创新意识教育与学生3599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毕业论文-科学教育中创新意识教育与学生35998.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科学教育中创新意识教育与学生3599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科学教育中创新意识教育与学生35998.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编号: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中文)科学教育中创新意识教育与学生性格培养研究(英文)The research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haracter in science education学 院 理学院 专 业 科学教育 班 级 07科教 学 号 074083028 姓名 闻灵芝 指导教师 华达银 职称 教授 完成日期 2011-4-25 宁波大学理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摘要【摘要】科学课程作为一门科学的基础入门课程,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而当前社会所

2、处的时代是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如何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促成学生的创新性性格形成,就需要我们在科学教育中实施创新意识教育。探索研究创新意识教育与学生创新性格的培养正是本论文的研究主旨。【关键词】科学教育;创新意识教育;性格培养。The research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haracter in science educationAbstract【ABSTRACT】Science as an introduct

3、ory subject in science curriculum, the purpose of this subject i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f each student comprehensively. However, the society today is an era of knowledge and economy which develop in a high speed, and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are needed. How can we build students innovat

4、ion and their innovative character in the education of science, we have to put the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into practical education.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per is to research and explore the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awareness and the character training of students innovation.【KEYWORDS】Science educat

5、ion;Innovation awareness education;Character cultivation.目录引言1当前我国科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11.当前国内外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动向21.1国外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21.1.1教学及培养目标的调整31.1.2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31.1.3科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41.2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41.2.1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51.2.2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51.2.3科学教育范式转型由“接受教育”走向“创新教育”52.科学教育中的创新意识培养62.1创新意识及创新意识教育62.1.1创新意识的内涵及作用62.1.2影响创新

6、意识形成的教育因素72.1.3创新意识教育的内涵及类别划分82.2创新意识教育在科学教育中的地位102.3创新意识教育在科学教育中的普及103.学生性格的培养113.1什么是性格113.1.1性格的特征123.1.2性格类型的分类123.2影响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34.创新意识教育与学生性格培养的联系144.1创新意识教育对学生性格的培养144.2科学教育中的创新意识教育对学生性格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144.2.1科学教育中创新意识教育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形成144.2.2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优化学生的性格154.2.3学生创新性格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154.3学生创

7、新性格对创新意识教育的影响164.4积极推广创新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174.5提出在科学教育中实施创新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合理性建议17参考文献18致谢1923引言当前我国科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然而她的科学教育发展却起步很迟,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坚船利炮击碎了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的迷梦,先进的科学技术才伴随着列强的进入,传入这片迂腐的土地,至此正规的、系统的科学教育在我国才开始萌芽。科学教育从诞生之日到现在也就一百六十年的历史。在这对于历史长廊来说微不足道的百年间,中国的科学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初始的萌芽阶段,到以壬子癸丑学制实施为标

8、志的形成阶段,再到建国初期的过渡阶段,之后二十几年间又经历了学习苏联的阶段、探索阶段以及十年动乱阶段,到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号召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科学教育进入了调整尝试的阶段,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再到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和初中的教学大纲出台并正式通过,由此而生的素质教育改革全面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科学教育真正迈进了全面发展的阶段1。从科学教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将近20年的时间,科学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功,为祖国和人民培养了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才,在为推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上具有功勋作用。但是与西方

9、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教育在很多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同时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要求科学教育能够不断发展、与时俱进。一、科学教育的普及程度低“科学为大众”是一个早已在西方国家约定俗成的理科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在现代教育民主化的今天,理应更受到重视。然而在我国,当今的素质教育俨然是应试教育的伪装,片面追求升学率,进而导致了科学课程的难学与难教。科学课程在我国好比是一面筛选淘汰学生的筛子,不但使热爱科学的学生感到学习的无趣,更让大多数学生对它望而生畏。这种落后的科学教育方式不仅使科学普及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而且不利于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随之也将产生严重的后果1。中国科协在去年11月份公布的第八次中国公

10、民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3.27%,这个数字看起来虽然很少,但是与2005年的1.60%相比提高了1.67个百分点,与2007年的2.25%相比提高了1.02个百分点2。可见,我国的公民科学素养在显著的提升。可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残酷的现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为这个比例只相当于它们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而我们却处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整整落后20年,这让我们意识到科学教育普及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二、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错误定位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观

11、。在这样的教育观的指导下,我们的科学教育势必要把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然而传统的教育却崇尚社会为本位的教育观,把教育看作是满足社会人才需要而进行的培养过程,把学生等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置之度外,以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来制定教育目标、开发课程、实施和评价教学等,一切科学教育都是以社会为本位来考虑的3。当然,科学教育不能忽视社会需要,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是一个社会人。但是完全着眼于社会需要以至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就违背了教育培养人的初衷与本质。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包括培育完整、健全的人格,发展人的精神,启迪人的智慧,锻造人的身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引导人的美好生

12、活,科学教育当然也不例外4。而现今存在的现象是科学教育把这些对人性的关注都淡忘了,仅仅把它作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三、科学教育理论与方法的非科学使用传统的科学教育在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为主的“双基”科学教育理论,强调把科学知识的记忆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基础,忽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态度、方法与精神的培养,淡忘对人性发展的影响。此外,由传统教育理念派生出来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方法也停留在注入式的教育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一味的教给知识,而非教会学生学习,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应试教育3。四、对科学教育价值观的理解不全面在传统的科学教育

13、中,常常隔断科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正如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科学学习也被当作是用一串符号或者是一个概念来解决课本中的问题的学习,是一种纯理智的学习,不涉及个人意义并同时忽视了科学的人文性。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学生很难利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谈不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在科学课程的课堂上我们要时刻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增进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理解1。1.当前国内外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动向1.1国外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关系越来

14、越紧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高低也更取决于本国国民的素质,特别是国民科学素养的高低。为了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调整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通过改革促进学生潜能的到充分发挥,为学生的个性和谐及全面发展创造条件。1.1.1教学及培养目标的调整传统的赫尔巴特式的科学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总是希望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然而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不仅大量增加,而且更新速度极快。人们开始意识到,单凭在学校里学到的那些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了。于是,许多国家都将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不再

15、仅仅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兴趣、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力的飞跃。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历史上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80年代中期以来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是美国的第二次教育改革。在1985年美国政府着手制定了科学教育发展纲要普及科学2061计划,并指出科学教育的重点应从突出精英教育逐步转向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使人们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和过负责任的生活。科学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即传授科学、数学和技术,这些知识可以增进学生的理解,养成好的思维习惯,使他们变成富有同情心的人,使他们能够独立考虑怎样面对人生,用这些知识装备他们,使

16、他们同公众一道,全心全意地建设和保卫一个开放的、公正的和生机勃勃的社会5。” 此后美国的教育改革是在80年代教育改革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是落实和实施“国家教育目标”的改革。其中科学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与人文并重,“文化脱盲”与“科学脱盲”并重;科学教育不仅要适应科技革命的需要,而且要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求。科学教育的目的重在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而非仅仅培养少数尖端科技的人才6。1.1.2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在传统教育中,为了能让教学适应培养目标,教师往往选择偏重于知识的灌输与传授的教学方式,而学生的主要精力则花费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机械地解答习题上。诚然我

17、们不能完全否定这种教学方式,但是它的危害也显而易见,不仅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探究能力、科学方法的培养起激励和引导作用,甚至可能使学生对科学丧失兴趣和信心。在当代教育培养目标积极调整和改进的风潮下,越来越多的国家为了适应新的培养目标都在科学教育中积极地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使教师的教学方式由注入式向探究式转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究知识转变。现代教育推崇的学习方式有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让各个学段所有年级的学生都有机会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其进行探究性思维和探究性活动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调查研究计划并付诸实施、利用有关工具和技术

18、收集数据、批判性并且有逻辑性地思考,解释证据、分析交流其他解释方法以及科学论点等7。”可见探究是一项值得推广,并对学生能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学习方式,作为科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1.1.3科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物质水平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新兴事物的态度从原来的简单好奇转变成为了十分渴望了解,这一转变势必导致人们发现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缺陷。人们由此便产生了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补充和完善的需求,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教育知识内容的补充。然而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是有限的,一味的增加新的知识必将导致学生课业负担无比繁重,可能造

19、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对课程的知识内容有选择地进行删减和增补,删除那些过于陈旧的知识,增补新兴的知识内容,使得知识的更新能够与时俱进。而作为国家基础教育中的一门课程科学,对于它的内容增减,虽然曾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是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讨论,目前的科学教育界已经达成了共识:精选科学领域中最基本的一些概念和原理;课程内容紧跟科学技术发展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增加STS关系内容,使学生深刻体会科学技术与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重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注重科学课程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努力使课程内容符合时代要求,使学生能跟上科学技术发展

20、的步伐,增加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内容是当前中西方教育家形成的共识。1.2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虽然我国的科学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发展较迟,而且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科学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积极普及科学教育,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价值观,此外也要紧跟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积极地对科学教育进行改革。而科学探究、科学素养、科学教育就是我国当前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下面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1.2.1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有三种,分别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其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探究学习,它不仅体现学习的

21、真正价值而且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重要手段。科学探究能通过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个性并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所以在科学课堂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科学课堂中要不断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探究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体验,感受充实并深刻的探究经历能够使学生喜欢探究。表达与交流是探究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交流与分享各自的经验,有利于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此外科学探究通过对提出问题的假设与猜想,实验的设计等步骤的实施,能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2、1.2.2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目前的科学素养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就意味着在科学素养上我们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在社会经济与尖端科技上,我们已经取得了卓越的进步,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也成为了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能做到宇航员出舱行走的国家,但是3.27%这个数字却不断地在向国人敲响警钟。我国科学课程(79年级)标准明确要求:“根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的现实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规律与终身发展的需要,科学教育必须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提高每个公民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课程的根

23、本目标和核心任务。此外科学课程标准还指出科学素养的组成要素主要是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所以在科学课堂教育中,科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态度与情感的培养,科学方法与思维的训练,科学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锻炼,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合作精神,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1.2.3科学教育范式转型由“接受教育”走向“创新教育”面向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接受教育范式是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坚持和追求的教育范式,显然这种教育已不再适合当今的社会发展,教育范式需要进行转型。于是创新教育应运而生,它与接受教育不同,是一种面向未来、以促

24、进学生发展和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价值追求的教育范式。无疑,从“接受教育”走向“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范式转型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当然作为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学科科学教育也正在面向转型。科学教育范式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价值观的转型:科学教育价值观以“接受继承”为主向以“发展创新”为主转型。(二)教育思想的转型:在科学课堂打破“教师中心”、“学科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朝着“学生为本”、“能力为本”、“活动建构为本”转型。(三)教育目标的转型:把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25、四个角度转型。(四)课堂教学的转型: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科学课堂教学要充分落实创新教育的思想,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的性质、任务、方式及策略等方面进行转型,使得科学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创新素质。(五)教学评价的转型:改变单一的标准化教育评价模式,从侧重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型,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型,从侧重评价的区分功能向激励功能转型,通过教学评价的转型,引导学生对科学学习进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的特长,使学生朝着多元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8。2.科学教育中的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中最为突出的发展方向就是教育范式的转型,由传统的“接

26、受教育”转向“创新教育”。由于创新教育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本文在介绍创新教育时将其狭义地定义为创新意识教育。2.1创新意识及创新意识教育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9。而什么是创新意识教育呢?一言以蔽之就是一种在教育中积极推广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教育。2.1.1创新意识的内涵及作用(一)创新意识的内涵创新意识追根究底就是一种认知水平,它是对创新以及创新的价值的认

27、识并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一种态度。创新意识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 1、创造动机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动力因素,它能推动并激励人们发动、维持并使活动指向一定的创造性目标。 2、创造兴趣,它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最直接原因,也是重要的前提,是一种促使人们积极探新求异,了解新奇事物的心理倾向。 3、创造情感,是一种内心的需要和体验,是一种引起、推进乃至促进创造完成的核心心理因素,只有具有正确的创造情感才能使创造获得成功。 4、创造意志是一种在创造活动中克服困难,冲破阻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力求获得成功的心理素质,创造意志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自制性10。(二)创

28、新意识的作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创新。创新作为人才最为重要的一种品质,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创新意识作为的创新的必要前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可见,创新意识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创新意识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的强弱。在一个以创新能力衡量一个国家发展能力的今天,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 其次,根据创新意识的定义,我们知道它是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而引起的,它的形成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带动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稳固发展。可见,创新意识能促成

29、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再者,对于促进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人本质力量的提升,创新意识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创新作为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与方向。作为二十一世纪最紧缺的人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思维活跃,具有开拓精神与创新精神,并且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能引导人们朝这个要求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提升人的本质力量10。2.1.2影响创新意识形成的教育因素创新意识作为一种思想上的认知与态度,在人的各方面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作为进行创新实践的必要前提,是培养人才的起点,所以在教育中要积极推行创新意识教育,从小培养。然而创新意识教育的开展或者说学生创新意

30、识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很多方面的制约,特别是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教师、教学方法以及学业成就评定规则,其中以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影响更为严重11。1、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因素任何事物的发展形成都需要一片能够滋养它形成的沃土,同样,创新意识教育的发展也需要合适的环境与条件。而作为决定适宜环境和条件能否具备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却在关键的时候限制创新意识教育的开展。首先是以成绩论成败的应试教育的阻碍。只要存在中考、高考这两座大山,素质教育都只是假象,学校在这两座大山的压迫下培养出来的往往都是应试型人才。其次,教育行政部门的过分管理,使得学校缺乏自主权,在既定的模式中运行和发展,不但不利于学校自身创新性的发挥,而且也

31、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再者,对教师的教育的规定过多,使教师劳动成为重复行为,缺乏创造性11。2、教师因素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施行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育的基本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对此,在教育中要关注教师对教育课程本质的认识,通过教师职前学习和在职培训,对课程进行重新诠释和改造,深刻理解科学课程本质,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并在这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12。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中要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对学生的独特见解予以

32、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3、教学方法因素“注入式教育”或者“接受式教育”是我国教学方法中的典型代表,这种教学方法过分强调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及思维的发展。学记倡导“君子之教,育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正是符合创新教育的教学思想,所以在教育中要积极采用启发式教育,充分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业成就评价规则因素学业成就评价规则包括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其中最重要的是评价标准,它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在教育中要打破以往教育评价标准机械化、单一化的壁垒,在教育中提倡开

33、放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评价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评价以发现挖掘学生的优点为出发点,促进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形成11。2.1.3创新意识教育的内涵及类别划分(一)创新意识教育的内涵创新意识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它注重创新动机与创新理念的形成。创新意识教育指在教育中积极推广创新意识,并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作为根本目的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方式。(二)创新意识教育的类别划分根据在创新意识教育中应用的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可以把创新意识教育分为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暗示式教学法等。以下着重介绍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34、1、 启发式教学法著名教育家威廉亚瑟瓦尔德曾说过“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好的老师讲解;优秀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发”;大圣人孔子也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这些大教育家的话中我们清晰地知道,启发对于教师的教学的重要性,由此便诞生了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讲解并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它的实质在于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机统一。而在具体的教

35、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科、课程、内容所选择的启发式方法也有所不同,常用的方法有提问启发、激疑启发、情境启发、引趣启发、描述启发、比喻启发、类推启发、直观启发等等13。2、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即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达到教学的目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7。”可见科学探究原来指的是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而把它应用于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学习和模仿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从而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探究式教学法要求教师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活动,经历探究过程,并在过程中主动去发现科学概念、原理及规律,

36、从而改变知识传授的方式,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进行培养,同时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14 。3、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以课堂讨论为基本教学方法的教学。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氛围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15。 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换过程,不但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且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更好开展。此外讨论式教学法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也有促进作

37、用。由此可见,启发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它体现的是教的本质。任何一种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启发学生为基础,所以启发式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最为重要的方式方法。2.2创新意识教育在科学教育中的地位科学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担着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艰巨任务。而如何才能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关键问题。创新意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形成优良的科学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现今的学习乃至终身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可见创新意识教育在科学教育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创新意识教育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

38、科学知识是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创新意识教育通过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促进学生对感兴趣的科学知识的独立探索。此外,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与过程,并且养成科学探索的精神。其次创新意识教育促进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科学课程的教育中,涉及的知识涵盖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范围之广是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而在这些内容之间存在的联系正是创新教育促成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之处。正确处理这些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充分发挥创新教育的作用,积极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再者创新意识教育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创新教育除

39、了在科学教育中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能对学生的实践、表达、评价等各方面能力进行训练,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16。2.3创新意识教育在科学教育中的普及对于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必将成为当代社会精神的核心成分,创新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溢于言表。如何培养社会人才的创新性,这一艰巨的任务无疑就落在了教育的肩上。而作为对人的性格形成、精神培养有重要作用的基础教育,在培养人的创新性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要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将来社会发展做贡献。创新教育是眼下各级各类的教育中都要积极开展的,而科学课程作为一门科学入门的基础学科,也是素

40、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核心目标,在教育中更应该克服各种困难落实创新教育。通过创新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启发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出具有全面的科学素养并兼具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科学教育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学科,必然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与强制性。每个适龄的学生只要一旦踏入学校,都会学到科学课程。可见表面上科学教育的普及是十分广泛的,但是我们从我国科学教育的现状中了解到科学教育严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了科学知识的偏、难,不利于广大学生的学习,以至于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作为社会发展的要求,具备合格

41、的科学素养是社会对公民的一个基本要求。因此创新教育的落实是我国教育的必然选择。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甚至是终身教育,都应该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科学教育作为学生生涯中学习的广大学科中的一门,同样也需要创新教育的指导与熏陶。科学教育中的创新意识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师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从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这四个方面对学生的思维与能力进行创造性培养,从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希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科学教育中的创新意识教育的全面普及就面临着这种情况。因为在创新意识教育的面前横亘着一座大山,前人试图翻越却只能站在山脚仰望。这座大山就是我国现行的考试成绩

42、高于一切的教育考试制度。尽管近几年的情况有所好转,教育机关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形成性教学评价,但是一旦与最终成绩相提并论,形成性教学评价就显得苍白无力。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制约创新教育在科学教育中的普及,如学校的教学设施与环境、教师自身的水平、教学课程的设计乃至于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创新教育的普及。在小学阶段,科学课程作为一门辅课,在语数外三科的压制下,基本不受重视,更谈不上在科学教育中落实创新教育;在初中阶段,科学课程作为一门中考的必考科目,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学校与家长的共同期盼下,变得越来越应试化。在初一、初二阶段,相对于初三比较远离中考的压力,有大部分有创新意识及创造性思维的教师会根据课程标准的

43、目标,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四个方面着手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但仍然存在一部分教师,背离课程标准的目标,把中考成绩作为终极目标,努力为初三的中考做准备,注重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过分重视基础,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到了初三阶段,每个初三的老师都把中考放在了首位,尽其所有,用注入式教学法把自己知道的完完全全地灌输给学生。创新教育在初三阶段显得毫无是处。科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普及之路任重而道远。3.学生性格的培养3.1什么是性格著名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在雕塑大卫像之前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挑选大理石,因为他知道他可以改变石头的外形而不能改变石头本身的质地和

44、纹理。这是一个小故事,它告诉我们石头的外形是可以改变的,而质地和纹理却是石头与生俱来的,不能人为改变;而将其道理隐喻到人的性格上,那么我们的性格就像大理石的外形一样,可以雕塑,是后天形成的,而且对所处的环境具有一定依赖性。在现代心理学中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体在社会中经过长时间的历练和体验形成的自身独特的人格特点,受社会的影响比较大。此外性格蕴含持久的属性,能够区分一个人或者一个人的身份。性格特征相似,但性格有鲜明的道德意义。一个人的性格是一个人在道德或伦理上的行为方式17。 3.1.1性格的特征根据我国大多数心理学家对性格特

45、征的研究,将其归纳为以下四个特征:1、性格的理智特征。它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涉及认知与理智,主要表现在感知、想象、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方面的认知活动特点与风格上。2、性格的情绪特征。它是指人对情绪控制时所表现的某种稳定的、经常表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控制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3、性格的意志特征。它是指一个人在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主要的意志特征有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等特征。4、性格的道德特征。又称性格的态度特征,指反映对现实生活各方面的态度上的特点,主要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18。3.1.2性格类型的分类性格

46、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性格作为一种人性的特征,所涵盖的层面十分广,许多的心理学家都试图对性格类型进行划分,主要有以下五种划分学说:一、机能类型说:英国心理学家培因根据智力、情感和意志等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结构中何者占优势,将人的性格区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二、向性说:瑞士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将性格分成了内向型和外向型两大态度类型。外向型性格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关心外界事物,心情开朗,活泼好动,善于交际;内向型性格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很少关心外部事物,反应迟缓。沉静、孤僻,适应困难。三、独立顺从说: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以精神分析的观点把个体的竞争性作为划分

47、标准,将性格划分为优越型和自卑型。但其他的心理学家不主张以个体的竞争性为标准,主张以个体的独立性来划分性格类型,便形成了独立型和顺从型。四、两位分类说:英国心理学家根据内倾外倾和稳定不稳定两个维度对性格作出了分类。五、社会生活方式说:斯普兰格以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为出发点,将性格分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以及宗教型19。3.2影响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性格作为一种后天形成的人格,对于个体所处的环境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而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生理遗传因素生物遗传是性格形成与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遗传素质对性格的影响由性格特征的不同而异。生物遗传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性格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外部生理特征,社会文化的评价与自我意识的交互作用,影响到自信心、自尊感等性格特征的形成。第二、生理成熟的早晚影响性格的形成。第三,某些神经系统的遗传特性会影响特定性格的形成,这种影响表现为或起加速作用或起延缓作用。第四,性别差异对人类性格的影响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