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德江县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阶段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评价研究27833.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940761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99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德江县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阶段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评价研究2783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毕业论文-德江县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阶段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评价研究2783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毕业论文-德江县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阶段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评价研究2783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毕业论文-德江县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阶段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评价研究2783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毕业论文-德江县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阶段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评价研究2783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德江县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阶段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评价研究2783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德江县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阶段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评价研究27833.doc(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密 级: 公开 分类号: Q14 论文编号: 2006201310 贵 州 大 学 2009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德江县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阶段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评价研究学科专业:生态学研究方向:恢复生态学导 师:曹国璠(教授)研 究 生:袁红军中国贵州贵阳2009年11月目 录摘 要- 4 -1 前言- 7 -1.1 研究背景- 7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9 -1.2.1 研究目的- 9 -1.2.2 研究意义- 9 -1.3 相关研究进展- 9 -1.3.1国外退耕还林及效益评价研究概况- 9 -1.3.2 国内退耕还林效益评价研究概况- 10 - 1.3.3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

2、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 研究区概况- 13 -2. 1 研究区自然概况- 13 -2.1.1 地理位置- 13 -2.1.2 自然条件- 13 -2.2 社会经济情况- 13 -2.3 土地资源现状- 14 -2.4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概况- 14 -24节还是独列一章好?从传统的工程效益评价结构分析,包括4个大项:工程进度指标、生态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2.4.1 工程建设情况- 14 -2.4.2 造林主要树种及模式- 15 -2.4.2.1 主要树种- 15 -2.4.2.2 主要造林模式- 16 -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 17 -3.1 研究内容- 17 -3.1

3、.1 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和经济效益评价研究- 17 -3.1.2 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17 -3.2 技术路线- 18 -3.3 研究方法- 18 - 4-6章中相应的研究方法宜归入此节,否则同一论文中多处出现研究方法。3.3.1 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和经济效益评价研究方法- 18 - 方法? 另:3.3.1和3.1.1可分列2项,为与4-6章对应。3.3.2 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方法- 19 -3.3.2.1 调查样地的选择- 19 -3.3.2.2 调查样地的设置和调查内容- 20 -3.3.2.3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方法- 23 -应有一章有关德江县退

4、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4 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益分析- 25 -4.1 退耕还林工程后德江县社会结构的变化- 26 -4.2 退耕还林工程对德江县人口素质的影响- 28 -4.3 退耕还林工程对德江县生活质量的影响- 28 -4.4 退耕还林工程对德江县社会稳定的影响- 29 -4.5 退耕还林工程对德江县社会进步的影响- 30 -5 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效益评价- 31 -经济效益是直接的,其间接部分理应归为社会效益!5.1 直接经济效益- 32 -5.2 间接经济效益- 33 -5.2.1 退耕还林促使地区劳动生产率提高- 33 -5.2.2 退耕还林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

5、- 34 -6 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分析和计量)评价- 35 -6.1 固土保肥(水土保持)效益- 36 -6.1.1 水土保持效益作用机理- 36 -注:6.1.1,6.2.1,6.3.1,6.4.1属理论部分,不必累述。6.1.2 水土保持效益实物计量方法- 36 -6.1.2.1 德江县退耕还林固土效益实物计量模型- 36 -6.1.2.2 德江县退耕还林保肥效益实物计量模型- 37 -6.1.3水土保持效益价值计量方法- 38 -6.1.3.1 固土效益价值计量模型- 38 -6.1.3.2 保肥效益价值计量模型- 39 -6.1.4水土保持效益实物计量- 39 -6.1.4.

6、1 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侵蚀量- 39 -6.1.4.2 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40 -6.1.4.3 德江县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效益实物计量结果- 41 -6.1.5水土保持效益价值计量结果- 42 -6.1.5.1 固土效益价值计量结果- 42 -6.1.5.2 保肥效益价值计量结果- 43 -6.2 水源涵养效益- 43 -6.2.1 水源涵养效益作用机理- 43 -6.2.2 水源涵养效益实物计量方法- 44 -6.2.2.1 林地蓄水效益的实物计量方法- 44 -6.2.2.2 林地增加地表有效水效益的实物计量方法- 45 -6.2.3 水源涵养效益价值计量方法- 45 -

7、6.2.3.1 水源涵养效益价值计量模型- 45 -6.2.4水源涵养效益实物计量结果- 46 -6.2.4.1 不同退耕林地类型土壤的物理性质- 46 -6.2.4.2 不同退耕林地类型水源涵养效益实物计量结果- 46 -6.2.5 水源涵养效益价值计量结果- 47 -6.3 大气质量改善效益- 47 -6.3.1 作用机理- 47 -6.3.2 大气质量改善效益实物计量方法- 48 -6.3.3 大气质量改善效益价值计量方法- 49 -6.3.3.1 大气质量改善效益价值计量模型- 49 -6.3.4 大气质量改善效益实物计量结果- 50 -6.3.5 大气质量改善效益价值计量结果- 50

8、 -6.4 改善小气候效益- 50 -6.4.1 作用机理- 50 -6.4.2 改善小气候效益实物计量模型- 51 -6.4.3 改善小气候效益实物计量- 51 -6.4.4 改善小气候效益价值计量- 52 -6.5 生态效益价值计量结果评价- 52 -7 结果与讨论- 54 -7.1 主要结果(结论,此节表述有问题)- 54 -7.1.1 退耕还林工程对德江县社会效益影响显著- 54 -7.1.2 退耕还林工程对德江县经济效益影响明显- 55 -7.1.3 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明显- 55 -7.1.3.1 各项生态效益实物计量结果- 55 -7.1.3.2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价值

9、计量结果- 56 -7.2 问题讨论- 57 -7.2.1 社会,经济效益方面- 57 -7.2.1.1 存在问题- 57 -7.2.1.2 对策建议- 57 -7.2.2 生态效益方面- 58 -参考文献:- 60 -致 谢- 63 -摘 要本论文以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的社会、经济变化情况为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研究对象,以2003年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为生态效益评价主要研究对象,对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进行客观的评价。在分析当前国内外林业工程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选择适合退耕还林巩固阶段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评价方法,确定评价指标。采用样本随机抽样调

10、查与统计数据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进行评价。通过对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 退耕还林工程促使德江县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人口素质得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社会更加稳定,有利于社会进步。(2)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直接促使退耕农户的纯收入得到提高,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国家直接投入大量资金到农户手中,此外对退耕地的补贴政策也为退耕户的收入提供了保障,经果林成林后也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同时还为社会提供大量林副产品,此外,退耕地成林后每年的木材蓄积量增加,也带来大量的潜在经济价值。退耕

11、还林还能促使区域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畜牧业蓬勃发展。(3) 生态效益价值计量结果表明,德江县20022006五年间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林地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为3 483.81万元。其中固土保肥效益约占全部效益的57%,可见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生态效益是固土保肥;其次是固碳释氧效益,约占24%;再次是改善小气候效益,约占15%;最后是水源涵养效益。由此可见,开展退耕还林工程不仅抑制了德江县的水土流失,还对全球生态系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关键词:德江县,退耕还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评价Study on Evaluation of the Social,Economic

12、 ,Ecological Benefits of the Consolidation Phase of the Program of Converting Farmland to Forestry Land in Dejiang CountyAbstract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in Dejiang County from 2001 to 2007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evaluation, the Program of converting f

13、armland to forestry land implemented in 2003 was selected as the object of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evaluation,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the Program of converting farmland to forestry land in Dejiang County were evaluat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analyzing the cu

14、rrent effectivenes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orestry projects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appropriate way to evaluat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consolidation stage of the Program of converting farmland to forestry land was selected, the index system was defined. The method o

15、f combining random sample survey and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were used in evaluating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the Program of converting farmland to forestry land in Dejiang County,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

16、f the Program of converting farmland to forestry land in Dejiang County were analysise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ough the Program of converting farmland to forestry land in Dejiang County,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was promoted, the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was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peopl

17、es lif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society is more stable and progressive. (2) After carrying out the Program of converting farmland to forestry land in Dejiang county, the average annual GDP growth rate is more than 10%; the net income of the farmers per capita was growed steadily; local finan

18、ce was doubled from 2001 to 2007; at the same time, a large number of forestry by-products were provided to the community. The labor productivity was increase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rural areas was optimized, Animal Husbandry was developed flourishly by implementing the Program of converting

19、farmland to forestry land . (3) The results of the value of eco-efficiency measurement showed that:the ecological benefits generated per year by the Program of converting farmland to forestry land implemented from 2002 to 2006 is 34,838,100 Yuan. the efficiency of fertilizering and consolidation was

20、 about 57% of all the benefits of the Program of converting farmland to forestry land Dejiang Coun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ecological benefits of the Program of converting farmland to Forestry land is the efficiency of fertilizering and consolidation. the benefits of oxygen release and C

21、arbon sequestration came next, was accounting for about 24%; the benefits of improving the micro-climate was third, was accounting for about 15%; the benefits of conserving water resources is la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arrying out the project of converting farmland to forestry land not only can

22、suppress water and soil loss, but also can adjust the global ecosystem.Key words: Dejiang County Converting Farmland to Forestry land Social benefits Economic benefits Ecological benefits Evaluate 1 前言1.1 研究背景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人类面临的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已进入生态文明的新纪元。长期

23、以来,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质的飞跃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加剧、生态恶化、气候异常、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等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迫切需要。在这方面,国际社会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1972年,联合国主持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呼吁世界各国注意保护环境,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确定了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92年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国际公约。在国际公约

24、的框架下,我国也相继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白皮书、中国防治荒漠化国家行动方案、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并付诸行动。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仍很脆弱,边治理边破环的问题仍然很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形势还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也达367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38%。近年来,很多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程度呈加剧的趋势,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km2。二是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据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监测中心2000年数据,截至1999年,

25、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8%。三是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据国家林业局濒危物种管理办公室1999年数据,由于森林减少,野生动物栖息地日益缩小,生存空间遭到严重破坏,动植物种类日益减少。50年来,我国约有200种植物和10余种野生动物灭绝,在9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有20余种濒于灭绝。四是自然灾害日益频繁。从1950年至1989年,我国平均每年洪涝面积约1.2亿亩,干旱面积约3亿亩,而90年代平均每年洪涝面积增至2. 5亿亩,干旱面积增至3. 4亿亩。特别是1998年长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水灾,使全国上下都强烈地意识到,改善生态环境己经成为全国人民面临的一项

26、紧迫的战略任务,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周生贤,2001)。作为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重要的基因库、碳贮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系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养护物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蒋延玲等,1999)。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正是国家最高决策层为适应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对加快林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的要求所作的英明决策。退耕还林(草)工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贩、个体

27、承包”的措施,从根本上扭转长江、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和北方地区土地沙化严重的局面,遏制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态势,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退耕还林(草)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投资量最大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也是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群众直接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工作在陕西、甘肃和四川三省率先开展。2000年,工程扩展到西部13个省(市)的174个县。截止到2001年,整个试点工作已完成116. 24万hm2的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和100. 12万hm2的荒山荒地造林任务,累计投入资金达76. 8亿元。到2002年,工程正式全面展开,即从试点到了

28、大规模推广时期。其范围从以西部为主的20个省(区)进一步扩展到全国25个省(区、市),1 897个县。2002年中央就安排了300多万亩的退耕计划,相当于试点阶段年均退耕规模的6倍。2003年又新增退耕面积333. 33万hm2,同时配套荒山面积333. 33万hm2。到2003年底,退耕还林覆盖了全国2万多个乡镇,10万多个村,6 000多万农户。根据国家林业局制定的退耕还林工程规划,截止到2010年,退耕地造材总面积将达到2. 2亿亩,工程总预算将达3 370亿元。如此浩大的规模和预算,不仅在国内生态工程中绝无仅有,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史无前例的(周生贤,200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29、.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应达到以下目标:首先要广泛、真实、客观地反映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阶段的综合效益,为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其次要多角度、深层次地反映退耕还林工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收入和资源利用的贡献和影响;最后要能提高工程建设科技含量和质量,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增长。1.2.2 研究意义 2002-2006年国家下达德江县退耕还林造林33.8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5.33万亩、荒山造林18.5万亩;退耕还林涉及20个乡镇272村44 425户167 753人;退耕还林15

30、.33万亩,其中经济林11 641.35亩,生态林141 658.65亩。但工程建设迄今为止建设成效如何?对参加工程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态影响等进行科学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效益评价,能切实有效地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依据,有利于提高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水平,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林业的认识,提高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1.3 相关研究进展1.3.1 国外退耕还林及效益评价研究概况国外退耕还林(草)也有一定时间,主要实施的国家是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其政策出台的背景大多是由于传统农业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农产品过剩和价格大幅度下跌而引起的社会问题。现在虽然还面临着农产品过剩的

31、问题,但由于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退耕还林(草)工程尤其受到各国环境保护等组织和部门的青睐,被认为是保护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质、保护农村生态景观及吸收温室气体的主要途径。尽管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先后实施了耕地造林,但基本上没有专门针对退耕还林(草)进行过效益评价体系的研究。国外对防护林综合效益的计量研究与评价开展较多,众多国家都在注意积累有关参数和资料。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发展到由单因子向多因子的综合研究阶段。奥地利、瑞士、法国、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等国从十八世纪就开始观测森林对河川水文过程的影响,为流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日本在几十年前已在全国安排四大森林流域的水文过程,开展了系统的森林水

32、源涵养机理的研究。美国学者正在开展以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森林流域水文模型研究,其目的在于实现流域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达到最优的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杨旭东,2005)。1.3.2 国内退耕还林效益评价研究概况我国从1999年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实施以来,许多学者在其生态效益评价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针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所进行的效益评价己经做的工作主要有:对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通过分析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各种外界因子,以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方针为立足点,重点从投入产出角度,以常规树种为例比较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经济效果,并提出了一些

33、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侯军岐等,2002)。吴转颖对全国的退耕还林试点阶段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评价方面作了专门研究。 通过对贵州退耕还林15个试点县工程实施前后的社会经济情况的统计调查以及对典型退耕地的追踪调查,分析了退耕还林对贵州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对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试点阶段的社会、经济效益做了初步评价,提出了贵州省在试点期间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周红等,2003年)。以贵州清镇退耕还林(草)示范区为例,对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动态特征及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并给出了一些具体指标(梅再美等,2003年)。同年,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快速调查组针对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中的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

34、和退耕还林等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做了评价,趋势性地反映出工程运行的动态和问题,包括社会经济和林业概况,工程进展和政策执行情况、生态,经济和社会影响等,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2002至2003年度,原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试点阶段实施的退耕还林进行了中期评估,主要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区的一些个案的调查得出结论:减少了水土流失,工程区生态环境初步得到改善;当地一些消失的野生动植物重新出现。促进工程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当地经济发展;广大农民得到实惠;提高了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密切了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退耕还林政策公开透明,利益直接,干部拥护、农民满意,被称之为我们党的“民心工程”、

35、“德政工程”。 古丽努尔沙布尔哈孜等以新疆建设兵团为例,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采用层次分析法首次较为系统地对退耕还林综合生态效益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杨建波用环境效益层析法,以退耕后林地的生态环境与退耕前坡耕地的生态环境对比分析,最后以价值形式表示出来(古丽努尔沙布尔哈孜等,2004)。刘黎明等参考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价方法,采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等对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土壤保持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刘黎明等,2005)。杨旭东以三峡库区秭归县中坝村为例,通过生态监测、野外试验等手段,运用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对研究地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进行评价研究(杨旭东,200

36、5)。国润才等通过野外调查、定位监测等手段,采用退耕林地与农耕地相比较的方法对卓资县退耕还林的土壤改良效益、削减径流与泥沙等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国润才等,2005)。满明俊等运用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原理,以效益费用分析法为基础,给出相关效益计量模型,对陕西省退耕还林所产生的包括防洪效益、增加枯水期径流效益、降解SO2等11种生态效益进行估算,估算结果表明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总价值达1 123.6亿元(满明俊等,2006),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先后进行了退耕还林效益核算的案例研究。 经过多年研究实践,我国学者在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评价理论和方法等方面都作了积极有

37、效地探索,实现了研究过程的几个重大转变,如评价方法从过去的以定性为主,逐步发展为以定量为主;从单因素、单目标评价到多因素、多功能、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从主观成分较多的经验性评价到利用数学方法对主观成分进行“滤波”处理,效益评价的方法日渐科学和客观。但是,效益评价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如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有些层次划分比较混乱,有些项目的选择不具代表性,有些项目的选择相互交叉、重叠和包容;在研究效益计量过程中,大多采用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当地森林生态因子的平均值进行计量,结果不能准确代表退耕还林的实际效益;在评价方法的选择过程中,尤其是生态经济价值计量评价方法的选择中,大多数学者采用相同的计

38、量模型,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采用相同的转换参数或者计量方法会造成评价结果偏差等(李哲敏等,2006)。2 研究区概况2. 1 研究区自然概况2.1.1 地理位置德江县地处黔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东经10746-10825,北纬2800-2838,东与印江、西与凤冈、南与思南、北与沿河、务川接壤。全县总面积2 071.9平方公里,处于长江中上游地区乌江流域下游地段。2.1.2 自然条件德江县地处大娄山脉和武陵山山脉的接触部位,全县整个地势为西北部高,中部较缓,东部低的坡状起伏斜面,最高海拔1 534米,最低海拔320米,相对高差1 214米,境内乌江以东为武陵山山脉,北为大娄山山脉,南

39、北走向的乌江是两大山脉的自然分界线。德江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积温5834.3,年平均降雨量1237毫米,多集中在4-10月,年均日照时数1 082.2小时,年均太阳总辐射3 301.6兆焦/m3,无霜期295天,相对湿度81%。德江县土壤类型较多,共有5个类(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和潮土),其中以黄壤类分布最广,占土类的78.8%,其次是石灰土类,占土类的11%,境内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原生植被已被破坏殆尽,残存无几,现有的森林植被主要是天然的次生林。境内河流众多,除乌江外,有大小

40、河流70条,河流全长489.6公里,乌江干流流经县境66公里。2.2 社会经济情况德江县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省级贫困县,辖5镇15个乡,3个社区8个居委会,355个行政村,2918个村民组,总人口4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1万人,人口密度为230人/km2,农村劳动力28.4万人,剩余劳动力6.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 590元,全县各乡镇都已通车,317个村通公路,全县通车里程1852.61 km,其中乡村公路1354.33 km,乌江航道水上运输业和通讯设施有明显的改善及发展。德江县2006年粮食总产量为149825吨,人均粮食314公斤,全县GDP实现162503万元,其中第一

41、产业86064万元、第二产业24999万元、第三产业51440万元。全县财政总收入9063万元。2.3 土地资源现状全县国土面积310.8万市亩,其中农业用地92.7万市亩、林业用地143.0万市亩、牧业用地17.7万市亩、其它用地57.4万市亩,全县石漠化土地面积84.1万市亩。在农业用地中:水田18.2万市亩(其中高产稳产口粮田10.5万市亩),平均每亩产粮420公斤,土14.2万市亩(其中高产稳产口粮土13.6万市亩),平均亩产粮食360公斤。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88.7万市亩,疏林地1.0万市亩,灌木林地32.6万市亩,未成林造林地4.1万市亩,宜林地16.5万市亩,其它0.1

42、万市亩,森林覆盖率37.1%,活立木蓄积261万m3。2.4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概况2.4.1 工程建设情况2002-2006年上级下达德江县退耕还林造林33.8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5.33万亩、荒山造林18.5万亩,保存面积33.83万亩,保存率100%;退耕还林涉及20个乡镇272村、44 425户、167 753人;退耕还林15.33万亩,其中经济林11 641.35亩,生态林141 658.65亩,其比例为1:9,未超过国家规定的经济林比例(经济林比例不超过20%)。各年度实施情况如下图(图2.1)。没有德江县各等级、各乡镇坡耕地面积的基础数据。没有2002-2006的年度动态、林种(

43、生态林和经济林)动态、退耕还林乡镇的动态。这对以乡镇为基础的综合效益评价而言缺失基础数据。应有一些表格分述。图2.1 德江县2002-2006年退耕还林工程完成情况表2.4.2 造林主要树种及模式2.4.2.1 主要树种 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功能、适布局的原则,首先选择和利用适应性强,生长快,具有优良生态和经济特性的乡土树种和引种成功的外来树种,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树种(或品种)和优质高效经济树种(或品种)。根据德江县基本情况,主要选择如下造林树种(表2.1).树种首次出现应有拉丁文。表2.1 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主要造林树种 林种 生态林 生态经济兼用林 经济林 杨树、马尾松、 银杏、

44、茶、竹类、 桃、李、梨、杏 杉木、栎类、 金银花、板栗、 柚、橙、柑、橘 主要树种 刺槐、香椿、 杜仲、油桐等 板栗等 国外松、喜树、 柏木等2.4.2.2 主要造林模式各树种之间的配置和栽植模式是决定造林成功的主要因素,合理的树种配置和优化的造林模式能提高植被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植被更好的利用光、热、水、肥等自然资源,同时也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各种效益。按退耕还林要求,要遵从多树种、多层次原则,认真选择造林树种,尽可能地推行营造混交林,实行生态树种和经济树种混交,乔木树种和灌木树种混交,走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生态经济型林业之路。结合德江县实际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类造林模式:1、纯林模式 当

45、前主要的人工林模式,优点是便于集约经营,经济效益高;缺点是树种单一,生态平衡稳定性差。 主要是商品林的造林模式,如杉木、杨树、竹类和刺槐等商品林的营造。2、混交模式 这是当前较好的造林模式,该模式有利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发挥,是生态林营造的主要模式,也适用速生丰产用材林营造。缺点是有关技术不好掌握,还有待去研究解决。当前比较成功的是针阔混交,如松栎混交、松刺混交等。3、乔灌混交模式是今后主要发展模式,有利于形成复层结构,营造生态经济林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如板栗、油桐、银杏、李子、枣树、桃等经济树种与茶叶、紫穗槐等灌木树种混交造林。 此外,还有其他类型如乔灌草等模式,由于不易经营管理等,在研

46、究区较少采用。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3.1 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研究;二是对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价研究。前者以实地调查为主,随机了解为辅;后者以试验为主,实地调查为辅。(与3.1.1-3.1.3重复。应是4个方面内容:工程进度,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评价)3.1.1 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研究根据在研究区调查的相关资料,分析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包括退耕还林工程对德江县社会结构、人口素质、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稳定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影响,还有对德江县的区域经济所起的直接和间接促进作用等。3.1.2 德江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根据试验数据和在研究区的实地调查数据,在前人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采用环境经济学中的相关方法对研究区退耕还林所取得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具体包括水土保持效益、水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