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理念视角下基于文化资本理论的政策形成--以铁道部改革为例.doc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941220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理念视角下基于文化资本理论的政策形成--以铁道部改革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毕业论文-理念视角下基于文化资本理论的政策形成--以铁道部改革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毕业论文-理念视角下基于文化资本理论的政策形成--以铁道部改革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毕业论文-理念视角下基于文化资本理论的政策形成--以铁道部改革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毕业论文-理念视角下基于文化资本理论的政策形成--以铁道部改革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理念视角下基于文化资本理论的政策形成--以铁道部改革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理念视角下基于文化资本理论的政策形成--以铁道部改革为例.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论文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理念视角下基于文化资本理论的政 策形成以铁道部改革为例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班级:公共2010指导教师:II摘 要政策形成在中国民主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有关中国政策形成的研究多以政策输出端为研究重点,多考察政策形成中权力、利益因素,而对政策形成中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由学者薛澜教授提出的政策形成的理念视角作为一个全新的视角,从意识形态、政策形成理念与范式等方面对政策形成进行了整合分析。而理念的形成与理念主体的文化资本占有量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资本状况的变化是不同理念形成的主要因素,本文将基于布迪厄的

2、文化资本理论,以“文化资本影响理念形成,进而从理念视角出发研究在理念层面的深层因素对政策形成的影响”为主要思路,以铁道部大部制改革政策的形成为案例,论证从理念视角出发研究政策形成的重要性,以及将理念视角应用到政策形成实践中的优越性。关键词:文化资本 理念视角 政策形成Policy formulations of Railways Ministry reformation with the idea perspectiveBased on the cultural capital theoryAbstractNowadays, with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

3、n in China being rapidly developed, policy formulations have been concerned by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However, most of the researches are about the outputs of policy formulations, with a focus on the power and interest factors, and there are few of them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deep reasons

4、in policy formulation. XueLan, who is a celebrated scholar recently proposed that the formulation of public policy can be studied in three perspectives, which are interests and power perspective, rational learning perspective and idea perspective. The idea perspective, as an absolutely new concept,

5、From ideology, other aspects of idea and paradigms, he conducted deep analysis in policy formulation. Idea formulation and the social-cultural capital are closely linked. Changing in social-cultural capital is a major factor in the formulation of different ideas. Based on Bourdieus theory of social-

6、cultural capital, and the thought which is that the social-cultural capital influences the formulation of ideas, and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a, that influence of policy formulation at the conceptual level of the underlying factors is researched. The formulation of reform policies about Railw

7、ays Ministry is the instance. The importance and the superiority of forming poli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a will be proved in this essay.Keywords: Cultural capital; Perspective of idea; Policy formulation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论文目录摘 要IAbstractII1 绪论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1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2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32.1相关概念界定32.1.

8、1 公共政策形成的理念视角32.2.1 文化资本理论52.2 国内外研究现状82.2.1文化资本理论82.2.2 政策形成理论93 文化资本变化对政策形成因素的理念影响113.1 文化资本变化带来铁路运营改革必要性及其表现113.1.1 负债严重影响下的文化资本存量减少113.1.2 行业垄断下的符号扭曲123.1.3 贪腐严重的场域扭曲133.2 文化资本予利益相关者的改革推动力143.2.1 铁路建设参与者的推动143.2.2 铁路服务提供者及其推动153.2.3 铁路服务享受者的需求推动173.3 铁道部改革政策效果探析183.3.1 铁道部改革政策的影响183.3.2 铁道部改革政策的

9、潜在问题及对比194 理念视角下政策形成的主体行为选择建议22结 论24参考文献25致 谢27III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论文1 绪论1.1 研究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也进入关键时期。继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对国务院下属部委进行调整后,2013年3月,存在了6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告别历史,原铁道部将划一为三,实行政企分开。大部制改革是对政府机构的有效整合,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部门间职能交叉,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必要措施。大部制改革的开始,意味着政府必须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使得政府权力得到严格约束并回归公共服务。选择铁道部

10、改革作为大部制改革实例进行研究的原因如下:一是铁路运输直接关系到人民生产生活,相应的社会反馈效率最为迅速也最为强烈,并且易于通过调查问卷形式进行研究;二是铁道部改革是今年大部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之要求亦早已被社会各界学者、专家提出,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代表性;三是铁道部改革涉及行业垄断和经济改革,其改革影响更为广泛、深远。1.2 研究意义从理论层面上看,对铁道部改革这一公共政策形成的研究可以从理念视角这一新的角度进行分析。长期以来,关于中国公共政策形成的研究与西方研究相似,多从利益权力视角深入进行,即多以政策为自变量,分析政策的输出过程及输出结果,将研究重点放在

11、政策形成过程中利益的冲突和博弈上,理论流派则经历了从政治精英视角到派系斗争,再到官僚视角的转型1。虽然利益权力视角给政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透镜,但其过分强调其中的利益因素和权力因素,则使政府在政策行程中的具体工作、政策的具体内容被忽视,即政府的自主性。因此,通过从理念视角对这一改革措施的研究,可以弥补在针对政策形成的过程中对政策输入端的研究不足。此外,运用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可以作为理论支撑从理念角度对政策形成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使研究更加详实,使论证更加充分。从实践层面上看,从理念视角对政策形成进行研究是政策研究的新方向,它可以有效补足传统政策研究视角的不足,同时也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从

12、理念视角出发,并以文化资本理论作为支撑,能使铁道部改革政策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为其他政策形成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本文将在收集并讨论铁道部改革政策、对于改革各界反响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基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从公共政策形成的理念视角出发,通过文献研究、理论分析的方法,对该政策的内容、进程、效应等方面进行政策形成分析,以文化资本理论为支撑,研究从理念视角出发进行政策分析的重要性。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章为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在文化资本应用层面和政策形成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公共政策形成的视角和文化资本理论的

13、基本观点。第四章将利用文化资本理论从铁道部改革政策形成的必要性、其他动力因素和政策效应预测三个方面对改革政策形成的进程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证文化资本通过改变理念进而影响政策形成。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2.1相关概念界定2.1.1公共政策形成的理念视角随着公众素质的普遍提高和社会民主意识的逐步增强,我国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开始受到各方关注。清华大学薛澜教授将这一过程细化为“利益权力视角”、“理性学习视角”和“理念视角”,并将这一过程比作研究公共政策形成的理论透镜。广义上讲,公共政策研究可分为两种类型2。一种是以政策为自变量,各方研究主体对政策内容、结果进行分析和预测,即重在研究政策的输出过程和输

14、出结果;另一种则将政策视作依变量,重在研究政策的形成过程。第一类研究方式中,经济学家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将经济学概念引入考量过程进行分析;而后者则以政治学家为主力,分析政策的由来,着力分析政策的议程设置、影响因素、各方博弈等。(1)利益权力视角“利益权力视角”认为,政府决策是某种权力结构下利益博弈的结果,研究者的重点在于对权力结构和利益博弈的考察研究,并长期以来在政策形成中占据主流地位。基于这一视角,权力结构的变化和利益博弈的结果是影响政策形成于改变的根本原因。多元主义是这一视角中影响最为深刻的理论学派,包括杜鲁门对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的分析3和达尔文对纽黑文是政府决策过程的考察4等。多元主义理论

15、认为政策形成是多方利益集团基于中立政府提供的合法平台进行的利益集团斗争,而这一理论的最大弊端在于其忽视了政府的自主性。法团主义是该视角另一重要理论学派,虽然注意到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拥有独立性与自主性,但其研究的重点在于政府与法团之间的关系,而非独立单位。虽然后期官僚理论真正将政府作为考察主体进行研究,认为政策主体的利益诉求和所制定政策的效果由其在官僚组织中的职位决定,即权力的分布状况是影响政策结果的关键5。“利益权力视角”的主要问题在于,其研究对象主要以个体或群体为主,但对于政策制定中结构性、制度性因素分析不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决策者具体工作的研究。(2)理性学习视角“理性学习视角”对前

16、一视角中所提出的“冲突妥协”进行了互补性的论述。该视角强调了“利益权力视角”所忽视的在政策行程中的理性因素,以及各方主体在政策行程中所做的具体工作和努力。“理性学习视角”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公共政策形成是以公共利益为基础,各方决策主体发现问题、解决为题的过程,其中广泛合作的作用大于冲突,视角的核心是政策形成的根源在于对社会问题的识别。在这一视角下,权力因素的权重被削弱。在理性学习过程中,知识与信息的创造、积累和传播将显得尤为重要。先进的知识将深刻改变决策主体对政策的理解,从而影响其在公共政策形成中的具体行为表现6。理性学习视角下的主要优势体现在,由于是在公共利益基础上形成政策,那么在政策形成根

17、源上就相应形成了普遍性和同一性,而这种属性不会受到决策主体的不同、政策环境不同甚至意识形态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进而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之间便形成了交流、分享、借鉴的有效平台7。(3)理念视角以上两种视角均是研究政策形成过程的有效的理论透镜,但其中也存在研究盲区,即预测政策变化方向,同时难以对国家之间的政策差异做出合理解释。“利益权力视角”所关注的因素多为可量化的物质层面因素,而诸如政策目标和工具的分析相对缺乏;而“理性学习视角”虽然研究层次更加深入,但尚未深入到政策形成的深层原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理念”视角重新在社会科学领域兴起,文化、社会规范、意识形态等因素在政策形成过程中显现出重要作

18、用。“理念视角”认为,政策制定主体深层次的理念会左右政策过程,而且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Sabatier构建了政策精英的信念体系模型,将信念由浅到深分为三类。最浅层次的信念是对政策工具、政策信息的理解,相对易变,缺乏稳定性;中间层次是对政策的战略核心、战略方向的理解,相对稳定;而最深层次的信念是对政策根本性、原则性的理解,具有公理性,是最具稳定性的层次。并且Sabatier认为,政策的形成是具有不同信念的集团相互竞争的结果8。理念首先作为一种方向性政策工具,影响着决策主体提出新的问题和方案;其次,深层次的理念从意识形态、文化、等方面塑造了决策主体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加深刻地影响着政策的形成过程。2

19、.2.1文化资本理论(1)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是布迪厄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资本的形式中首次提出,是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的非经济解释。这一概念一方面解释了文化的资本特质,另一方面也描绘了文化与资本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任何社会领域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是区分不同主体之间的基本法则,是其不同行动者在其领域内处于有利或不利的位置的分类标准。即行动者在特定场域内所处的地位受其知识水平、文化修养的影响,但这并非由其主观意愿决定,而是其所属的阶级、阶层、家庭等多重文化因素决定的。布迪厄将文化资本分成三种形态:身体形态、客观形态和制度形态。身体形态是指行动主体通过家庭及学校等渠道获得并成为自身内在部分的文化产物,

20、如知识、修养等;客观形态即文化资本的物化形态,或者商品化形态,具体地说,就是书籍、绘画、古董等物质性文化产物,可以以具体形式被继承和传承;制度形态是一种将行为主体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以某种既定形式被认可并将其制度化。文化资本同时也具有生产利润和再生产的能力。文化资本的“隐蔽”功能是该理论的来源之一。首先,文化资本可以将其本身与经济资本相转换的功能进行隐藏,并与经济资本相对立。布迪厄用“误识”一词来形容这一公开的秘密9。而误识的主要功能在于支配阶级通过权力运作,在潜移默化中将其统治合法化和正当化。其次,行动主体可以利用文化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任何一个场域都会给自己的产品最高价格,即最能体现资本价值

21、的正式生产这一资本的场域10,某一场域内的行动者通过形成共识,会维护并扩大这一资本。(2)相关理论概念场域-惯习理论所谓场域,即人们围绕某一参与对象而形成的社会圈,它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空间,这一社会空间中的群体拥有共同的生产物、价值观、思想、制度等,如经济场域、艺术场域、权力场域等。它是一个围绕特定的资本类型而竞争的结构化空间11。在布迪厄看来,场域是客观关系的系统,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集中的符号竞争和个人策略的场所。在场域中,相互联系密切的行动者在制造差异与竞争的同时,也构建起一个整体的系统并生产处这一场域特有的结构。布迪厄在实践感一书中,对惯习做了如下说明,“惯习是一个同时具

22、备了持续性与变换可能性的性情倾向体系。他作为一种形塑的结构,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在发挥实践与表象的生产、组织原理作用之前就早已被赋予某种倾向的被形塑的结构12。”其中,惯习的概念包括两个核心要素:结构与性格倾向。场域和惯习相互交织依存,二者脱离开来讲都是不成立的。场域和惯习并非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以“实践”为媒介的“生成”、“构建”的动态关系。同时,场域的惯习与场域也存在不吻合的现象13,由于惯习具有惯性,当A场域的惯习被移植到B场域时,便会出现不吻合的现象。如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后,原有的生活方式被迫改变,必然会出现不合拍。区隔理论布迪厄在1979年出版的区隔中对这一理论做了详细

23、的阐述。布迪厄认为,文化是行动体的性格及生活状态的反映,是对其观念意识、精神产品、生活方式进行研究的理论支持。文化是认识自己与世界直接关系的有效途径,而文化并不是对人类行为静态的记录,其各种符号体系也作用于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构成彼此交流的基础。区隔理论认为,人们的生活品位和趣味类型决定了人们所归属的社会阶层,这些趣味格调大多能从人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对布迪厄来说,凝聚并体现在文化商品消费中的趣味无疑是一种阶级标志。符号暴力理论布迪厄认为,反映在文化趣味上的区隔恰恰是一种权力关系的反映。统治阶级改变了统治策略,不再是粗暴的身体强制,而是变成了温和的文化实践形式。在政治场域中,支配阶级掌握了文化

24、符号的制定权,从理念上使受支配阶级服从统治。而文化体制、文化实践等正是将这种统治合法化的主要工具,而教育系统,则强化了对此社会不平等关系的再生产。社会资本布迪厄认为场域是一种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动态关系网,社会资本正是这一网络变化的动力。布迪厄集中研究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者之间的区分及相互作用,认为其联系十分紧密的,不能分割开来。以社会资本为例,它不能脱离经济与文化资本独立存在,却可以与对其相互转化,起到增效器的独有优势。同时,社会资本是通过另外两种资本在“无休止地社会交往”中产生并维持的。文化再生产最初布迪厄用“文化资本”来说明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在学业成就方面的差异,即用以解释不同阶

25、级和阶层的子女在学术市场中所能获得的特殊利润。布迪厄认为,统治阶级通过教育构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文化,从而实现文化再生产,这时,该场域的惯习被转换成教育场域的一种文化资本,那些已经拥有统治阶级文化资本的子女在学业上更易取得较高成就。2.2国内外研究现状2.2.1文化资本理论社会学家布迪厄于19世纪70年代提出文化资本理论。主要包括身体、客观、制度三种形态。身体形态主要指内化到各个行动体的知识储备、文化修养等;客观形态则主要包括书籍、绘画、古董等物化的文化资本;制度形态则是一种将行动者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某种特殊形式予以认可并通过授予合格者认定资格等社会公认方式将其制度化。文化资本同时也具有生产利润

26、和再生产的能力。目前我国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对文化资本理论进行解读进而运用到实际当中。(1)教育角度从文化资本理论角度分析,学者大致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向进行研究。郭丛斌、闵维方认为(2006),家庭文化资本的占有量在子女教育机会的取得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体现为家庭文化资本占有量越多,子女获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机会就越大14。这与布迪厄在继承人一书中列举大量事实所证明的教育选择的不平等性相吻合,例如,19611962年,劳动者阶层子女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仅为6%,而同一时期专业人员与高级职员子女的入学率则高达27%,而且这一差距在名牌大学中尤为显著15。Clancy在1992年对爱尔

27、兰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家庭背景对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产生重要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占人口总数不到21%的上层社会群体拥有38%的高等教育机会;而占总人口56%的下层社会群体仅占有35%的高等教育机会16。余小波通过对长沙电力学院2000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家庭背景,即城市和农村家庭、干部和工农家庭来对比其高等教育获得机会的差异,包括入学机会和专业选择机会。最终结果显示城市和干部子女这两方面均占有明显优势17。秦洁(2009)和周海玲(2008)等人则从文化资本角度着力分析了农民工子女教育所面临的不公平现状。他们认为,由于农民工生活场域在从农村转到城市的过程中出现惯习与场域的不吻合现象,

28、农民工家庭自身有着区别于城市的生活方式,对知识、修养等文化资本依赖性较弱,进一步造成了农民工家庭文化资本的缺失,这种缺失不仅体现在客观形态,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身体形态18。2004年,全国农民工中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占66%,而在对无锡、北京、珠海的近期调查显示,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只有20%,这直接影响到其子女的文化资本获得。(2)经济角度金相郁和武鹏(2009)通过对中国各省级区域的文化资本存量水平的数据进行分析,并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文化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8.54%的贡献率,进而论证了文化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正面推动作用19。索罗斯比认为,既然文化资本具

29、有资本属性,那么就可以将投资分析技术运用到对文化资本的分析上来,进而对其进行文化资源价值评估,分析其经济效益。朱伟钰(2007)从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关系出发,对文化资本的经济学意义进行了考察。他认为,人力资本强调的是学校教育对行动者知识、技能获得的重要性,而教育投入是基于其意识的理性行为,相应文化资本理论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认为这种资本的积累是通过再生产的方式完成。这种对应关系将引发经济学家对文化的经济价值、经济作用进行重新思考20。高波、张志鹏(2004)将文化资本看做是一种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和变量,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报酬递增特性;二是

30、它从理念层面制约着行为体对资源、制度、技术等经济增长要素的选择21。2.2.2政策形成理论针对政策形成,学界存在多种模型。其中包括林德布鲁姆构建的渐进模型,在该模型下,公共政策被看做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的局部的、边际性的调整;而决策者把决策看作是一个典型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另外还包括博弈模型,在模型中假设所有参与者彼此间存在厉害关系,其中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对他人的决定产生影响,最终政策的形成依赖于所有参与者的选择。制度模型也是政策形成的典型模式,这一模式起源于传统的政治学,即其研究重点是一些特定的政府机构,对其结构、职能、权力、责任、方法、程序等进行描述,在这一

31、模型中,公共政策被认定为权威的政治机构产出,可以通过权力结构进行描述。高秦伟(2012)从方法论角度对政策形成进行了反思,他认为传统行政法学侧重于从行政结果考察行政行为,而缺乏对行政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相关性分析,同时也忽视了行政过程中行政机关的政策形成能力。他以美国规制政策与行政法发展为例,从行政信息的搜集、调查及民众的参与、沟通等方面对政策形成进行剖析,认为政策形成应从更为宽广的视角出发,从多方面进行22。范沧海(2010)在对南水北调政策形成的研究中指出,该政策决策过程主要涉及中央政府、水源区、受水区三方的利益博弈,只有三方利益集团通过博弈达到利益上的一致性,虽然博弈结果缺乏理性,但只有在此

32、基础上,南水北调工程公共政策才能顺利形成23。王学杰(2003)对我国农村政策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公共政策的形成是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领导人的认识、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社会舆论、专家学者的关注等因素24。现阶段文化资本理论主要被运用在教育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中,尤其是在文化资本对行为体的影响被内化后对其后期发展的研究。一方面,文化资本在政策形成方面的应用尚未兴起,研究不足,同时政策形成前沿的研究已经开始关注到理念视角的应用,即政策决策主体理念对政策形成的巨大影响。理念层面包括决策主体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因素,而理念的形成与文化资本的影响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文化资本

33、理论在教育问题中的应用主要停留在问题识别及问题解决层面,这与政策形成的程序极为相似,此外,以往政策研究多以政策为自变量来研究政策输出端问题,以利益权力视角为主流思想,当前学界开始关注到对政策输入端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理念视角这一全新概念。所以,将文化资本理论应用到政策形成当中,既合理地弥补了该领域的研究不足,同时也顺应了政策形成学科前沿的发展方向。3文化资本变化对政策形成因素的理念影响本部分将利用文化资本理论从铁道部改革政策形成的必要性、其他动力因素和政策效果探析三个方面对改革政策形成的进程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证文化资本通过改变理念进而影响政策形成。3.1 文化资本变化带来铁路运营改革必要性及其

34、表现3.1.1 负债严重影响下的文化资本存量减少截至2012年9月末,铁道部负债金额已达2.66万亿人民币,负债率高达68.81%,巨额的负债使其信用度持续下降,偿还能力与运营能力受到广泛质疑,融资渠道进一步萎缩,部门面临着严重的负债危机,铁道部的改革已迫在眉睫。而铁路建设关乎国计民生,国家投入必不可少,继而铁道部将成为国家财政一个无底洞。卜长莉就社会资本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进行过探讨,“网络这一关系性的社会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条件员工之间、企业之间的信任可以提高参与合作的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质量,影响合作的结构25。”从社会资本角度来看,铁道部的巨额债务使其可信任程度急剧下降,导致其社会资

35、本的严重流失。就其内部而言,随之一起流失的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互动以及相互作用将随之减少,并且与社会资本的流失构成充分必要条件,造成部门损失的叠加,从而使部门陷入资本流失的陷阱,进而造成其他行政要素和生产要素的流失。从其自身角度出发,债务问题亟需解决,成为其改革内容当中的重中之重。表4-1 铁道部负债额及负债率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上半年2012年9月末负债额(万亿)负债率1.3353%1.8957.44%2.4160.63%2.5361.08%2.6661.81%资料来源:原铁道部历年数据整理所得从外部来讲,国家对铁道部的补贴一直存在。这一部分投入无疑是对其他公共事业经济与

36、资本的占用,一方面其占用了有限的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其信任度的下滑也影响到了政府的整体形象,导致了其他部门社会资本不同程度的损失。社会资本是社会动态变化的动力,那么,铁道部债务问题引发的社会资本的变化必将成为其改革的一大推力。进一步而言,社会资本是通过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在“无休止的社会交往”中的转换而被创造并维持的。铁道部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的流失,也从侧面反映出其文化资本占有量的减少。此外,铁道部对优秀人力资源的吸引力会随着其信任力、经济实力的下降而降低,进而导致该集合的整体文化资本存量的减少以及质量的下降,甚至造成部门内部人力资源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在人员流动性不足、人员文化资本占有量缺乏的条

37、件下,作为一个整体的铁道部在理念层面可能会出现发展脚步的放缓,甚至停滞现象,如果其自身管理模式、运营方法、决策机制等深层次问题等不到及时的更新,将会造成其软实力发展渐渐与其物质实力的发展相脱节,这对于部门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这些新理念在铁道部实践中的应用,正是其改革的动力之一,所以从理念层面来看,铁道部改革政策的出台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3.1.2 行业垄断下的符号扭曲铁道部作为垄断最后的桥头堡,垄断性一方面体现在其手中既掌握着路权,同时又掌握着车辆运营权,另外,铁路行业准入门槛过高,形成行业进入壁垒,社会资金不能真正进入,进而实行利益垄断;另一方面,反映在其内部组织结构上,自身同时充当了运动

38、员和裁判员的角色,加之其在铁路价格制定上的巨大权力,实行权力垄断。布迪厄认为,人们自然地对不同类别教育进行的等级分类,是符号暴力在教育中的体现。由于人们对文化的高低的分层存在误识,所以不会意识到阶级和权力对这种符号的制定和利用。将这一社会学理论运用到本案例中仍然可行。铁道部的行业垄断就体现着一种扭曲的符号暴力。铁道部作为公共服务部门,社会公众是其服务客体。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公众占有的与市场相关的文化资本较少,市场经济理念尚未真正形成,铁路行业的垄断是合理的、正确的观念被普遍接受形成社会共识,并在市场参与者的观念中固化,以致于这一观念延续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即这种符

39、号暴力被广泛接受且未遭到抵抗,形成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误识;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有的符号暴力统治被打破,社会各界关于打破“铁老大”垄断的呼声也随之产生,并愈演愈烈。此时在铁路行业垄断的符号暴力仅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即对行业定价、行业规范的暴力制定,然而这一层面上的符号暴力是不稳定的、脆弱的。关于铁路垄断的误识已经被逐渐弱化,甚至改正,人们逐渐意识到在市场经济中,这种行业垄断是不合理的,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这样,社会要打破垄断、抵制这种符号暴力的诉求就与符号制定者要维持垄断的意愿形成了矛盾。处于垄断地位的铁道部必须转变发展思路,以防激化与公众的矛盾。这时,相应的改革政策方向随着文化

40、资本与理念的改变而逐渐清晰起来,即打破、推翻这一符号暴力,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优化市场竞争体系和组成结构。随着符号暴力被逐步削弱,政策形成也呈加速状态进行,在此过程中,与市场相关的文化资本存量的增加对政策形成推动者以及决策者理念的发展起到了启蒙和强化作用,进而影响到改革政策的形成。3.1.3 贪腐严重的场域扭曲首先,每个“经济人”都是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具有自利性的个体。行政人员作为经济人个体,必然会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以自利为行为原则,在行政部门中,行政人员将通过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博弈来决定自身遵纪守法还是贪污腐败26。而在铁道部之行政环境中,由于其监督力度较弱,贪腐利益收入远高于风

41、险,因而成为部门内部滋生腐败的重要原因。其次,铁道部手中掌握着巨大的资本和权力,而铁路建设工程本身容易产生权力寻租空挡,同时铁路员工对其垄断环境早已适应,竞争观念及纪律观念较为薄弱,此外,铁道部身兼裁判员和运动员双重职责,行政监督不足,缺乏有效制约机制,种种原因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最后,铁道部贪腐客体多为国家财政拨款,即多来自于纳税人。一方面我国纳税人权利意识不强,对于税款如何使用缺乏监督意识,另一方面政府对纳税人缺乏严谨的负责态度,同时,财政支出的细化度和透明度也存在不足,这也为贪腐提供了空挡。从微观角度来看,贪腐群体和纳税人群体的相应理念尚未形成,而这与其自身文化资本占有量及各自场域与

42、惯习的影响密不可分。布迪厄认为,每个场域都以一个市场为纽带,将场域中象征性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结起来。在贪腐过程中,权力与利益的交换构成了一个扭曲的市场,权力成为贪腐主体出售用以换取利益的商品,这样,权力换取利益的理念开始形成,并阻碍和扭曲正确为政理念的形成。要想有效防止贪腐,就必须从根源上阻止错误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打破这一扭曲的场域。在国民平均文化资本占有量较少的时期,与纳税人权利有关的客观形态文化资本存量不足,政府相关宣传不到位,公民权利无法被真正理解,更无法使这种公民认识上升至理念层面而内化为公民意识,也无法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民主参与的政治文化,使其成为一种共性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方式

43、。这样,公民文化资本不足造成的理念缺失,导致其对政府的财政支出监督力度较弱,为贪腐提供了可乘之机。而在国民平均文化占有量快速增长的今天,这种意识开始形成并得到加强,逐步上升到理念层面并在社会范围内得到扩张。这种变化成为铁道部改革政策形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从宏观角度来看,本届政府将反腐问题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上。一方面,贪腐行为严重危害了政府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对政府形象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造成了政府资本的流失,同时也影响着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获得;另一方面,贪腐行为频发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在公众的呼声中,政府转型进程加快,这也意味着政府在一些方面加快了权力的释放。与以往不同,“将权

44、力关进牢笼”等关键词的提出,体现了此次反腐对深层次问题的识别,而这一层次的理念识别正是政策形成更为初始和深刻原因,即政府对于反腐问题的整治不仅停留在惩治,更要防患于未然。在此次铁道部改革政策形成过程中,反腐思想的变化对该政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除对问题的深层识别外,还体现在其对政策目标的认知层面上。较以往以稳定与维护统治秩序、提高政府素质与塑造政府形象为目标的反腐行为而言,此次政策目标中还提高了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更加注重公共利益等因素的权重。这些新因素所代表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则从根本上塑造了决策主体主观的利益诉求,而相关领域文化资本在决策主体中的扩张正是新理念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45、。这样,文化资本作用于理念而引起的改变对政策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3.2 文化资本予利益相关者的改革推动力在铁道部改革政策形成过程中,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推动作用亦不可或缺。从铁路建设的供应商到铁路服务的客体,即公众乘客,各参与主体文化资本结构和占有量的改变使其在政策形成中提供的动力明显增强。3.2.1 铁路建设参与者的推动这里,参与者主要指的是铁路建设过程中与铁道部合作的其他组织,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工程建设合作单位、地方政府等。截至2011年11月,铁道部拖欠36家上市公司债务高达2491亿元,其中非铁道部直属企业太原重工、晋亿实业、马钢股份等在当年第三季度业绩全线下降,其中马钢股份降幅达到

46、68.92%。首先,改革的动力来自于这些企业在经济资本上的损失。巨额的应收账款使企业的营业周期延长,增加企业资金周转不足发生的风险,也可能虚增经营成果,给企业带来潜亏或损失,甚至会加速企业现金流的流出,此外,应收账款如果不能及时收回会增加企业资金的机会成本。其次,动力还来自于这些企业在社会资本上的损失。应收账款数额过大、回收期过长,会降低企业资产质量、信用,增加财务风险,甚至失去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对于企业而言,网络这一关系性的社会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条件。企业的信用下降给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的损失,恰恰体现了社会资本对经济资本起到的增效器作用27。最后,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铁路建设参与者文化

47、资本占有量和结构的变化及其带来的理念层面的上的变化。一方面,三种资本形式相互关联,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的损失必将会影响到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在企业层面体现为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行为模式、企业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作为软实力,其缺失对企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同时,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相互作用在企业内部会产生巨大影响,例如企业员工之间的信任网络与信任程度会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盈利效率。企业经济效益降低,则员工对于企业的信心不足,这种负面影响的叠加作用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秩序越来越规范,整个市场关于公平竞争、市场化竞争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企业与政府的合作模式较之从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违反市场秩

48、序的铁道部就显得十分突兀,改革也不可避免。综上所述,通过铁路建设的其他参与者在与铁道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得知,推动铁道部改革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此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所造就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改造了市场经济参与者的原有理念,使其能够并且运用合理手段推动这一改革政策的形成。3.2.2 铁路服务提供者及其推动这一部分主要讨论推动铁道部改革的内生力量。一部分动力来自于其对自身运作状况的担忧,另一部分则来自铁路员工的利益诉求。首先,从企业的融资结构来看,企业负债率不应超过50%,而铁道部高达60%的负债已经冲过了正常经营的合理线,同时长期负债占比过高正在不断增加其财务成本。如果缺乏营运资金,将直接影响到铁路服务质量,尤其是列车运行的安全,一旦发生事故,将在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造成很严重的影响,所以,铁道部的资金问题是事关安全和稳定的大问题,也是国务院推动其改革的重要切口。其次,在铁路改革问题上,还要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