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经济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doc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942137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经济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毕业论文-经济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毕业论文-经济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毕业论文-经济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毕业论文-经济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经济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经济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毕业论文第一章绪论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一)选题背景“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是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研究挑战,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所认识到得已经不仅仅是烟雾,光化学厌恶和酸雨这些由能源使用带来的危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带来的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低碳经济的国际背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放缓, 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面临严峻挑战,在这样的形式下各国应对气 候变化的军心和行动依然成为热门话题,由于温室气体效应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和恐怖主义威胁.国际金融危机,甲流(H1N1)等一样,成为人类社会的公敌。地毯经济就是在人

2、类温室效应及由此产生的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提出的。(二)选题意义地毯经济是实现人类生态文明的新路径,发展地毯经济能促进产业转型,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不仅能使我国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以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型,并且能提高我国居民生活质量,加快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现状“低碳经济”的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着力于发展.应用和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同时在支持世界各国经济朝着有益于环境的,可持续的.可靠的和有竞争性的能源市场发展方面发展,英国将成为欧洲乃

3、至世界的先导。白皮书强调要通过科学创新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水能(含海浪.潮汐)、生物质能.能源作物、太阳能、太阳光电、燃料电池等。确立最有可能产生实质性突破的6个技术领域:二氧化碳吸收;能源效率;氢的生产和存储;核能(特别是废物处理);潮汐能。根据来自英国的经验,低碳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即不断提高建筑物的能效,执行更高的产品标准,并将低碳能源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二是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等市场机制,通过设定排放上限,依靠碳排放贸易来激励对提高能效和清洁技术开发的投资;三是设立碳基金,发挥政府在扶持和鼓励开发低碳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二)

4、国内现状国内许多学者研究表明通过制定并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将单位GDP能耗下降为约束性指标等一系列措施发展低碳经济。这些措施正在收到明显成效。2008年与2005年相比全国单位GPD能耗下降10.1%,降幅逐年增大,三年累计节约能源2.9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钛6.6亿吨。2008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2.5亿吨标准煤,约占一次能源的9%。到2009年上半年,我国已经关闭小型火电机组5407万千瓦,提前完成了“十一五”关停5000万千瓦小型火电机组的任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连年下降,降幅逐年提高。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在低碳经济下面对贸易壁垒和发达国家在全球

5、倡导低碳经济下,我国进出口方面的现状与发展主要通过和国际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我国在低碳进出口方面的问题。主要通过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分析与研究,总结我国进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总结我国在低碳经济下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和解决低碳经济带来的问题是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低碳经济概述一、低碳的概念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

6、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二、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英国联合进行的“可持续低碳社会”项目提出的,核心内容是: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确保社会各方的发展都得到满足,做出稳定温室气体排放和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同等努力,利用低碳能源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选择低碳排放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低碳经济的内涵有四个重要内容:一是强调包括社会机制、制度设计、区域规划和生活模式的整体社会形态变革,以创造一个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情景。二是强调社会整体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设定,通过碳排放的硬约束从各个方面驱动整个社会朝低碳方向发展。三是强调城市

7、在低碳社会中的作用。城市是人类社会和能源消费的密集区,其形态设计和发展方式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四是强调公众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对构建低碳社会的重要意义。近些年来,科学界以及各国政府已经基本达成一致,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不断增多,气候正在发生变化。在可预见的将来,温室气体水平过高导致的全球变暖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推行低碳经济被认为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什么是低碳经济呢?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

8、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即摒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涉及非常广泛的领域,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到对碳的捕获和储存技术以及绿色经济替代传统经济运行模式等。在低碳经济问题上,人们需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第一,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第二,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第三,低碳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但需要克服

9、一些政策上的障碍;第四,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该从现在做起;第五,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应对全球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第三章 低碳经济下中国进出口贸易概况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概况我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承担发展中国家应尽的义务,大力推动清洁发展机制和排放贸易机制,主动提出到2010年降低单位GDP能耗20%,并于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再次提出到2020年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40%-45%的自愿减排目标,充分体现出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和国际合作的重视国政府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该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

10、败。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分布特点和相对较低的能源利用效率,是导致中国成为世界碳排放大国的重要原因。中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降低能耗、开发新能源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20012005年)提出了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永续利用的发展战略,还指出要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则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并进一步制定了关于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利用新能源的具体约束性目标。配合国家战略部署,2004年我国国务院通过了能源中长期

11、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同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中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7年,国家发改委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并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面.系统.透明地反映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相关政策措施,是全球第一个拿出此类方案的国家。在立法方面,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可再生能源法,2007年通过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实现了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的有法可依。从表3.1中可以看到,我国在“十一五”期间降低单位GDP能耗的努力取得了较好成果。图3.1则显示了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到,煤炭占能源

12、消费的比例已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已从1990年的5.1%逐步升至2008年的8.9%。表3-1“十一五”期间中国单位GDP能耗变化20062007200820092006-2009年均单位GDP能耗变化-2.74%-5.04%-5.20%-3.61%-4.15%图3-1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变化二、低碳经济下的中国进出口贸易(一)低碳经济下中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减小国内减排规制及措施中,对中国出口贸易规模产生影响较大的是未来可能实施的碳税政策。盲目的征收碳税将增加企业的成本,一方面,在短期内,企业不能及时提高其生产技术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由于价格粘性,企业第一反应将会是产量的缩减,从而出

13、口量减少。另一方面,企业成本的提高最终将会导致产品价格的上升,使产品出口在价格方面失去竞争力,从而影响到中国出口贸易的规模。其他减排规制及措施,也是通过提高企业成本的方式,影响其出口规模。比如技术改造,技术改造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生产商和出口商为保证一定的利润,会提高产品价格,短期内使其产品出口规模减小,但长期内,由于技术改进,产品的竞争力有所提高,使该产品的出口规模相应增加。国外的减排规制及措施中,碳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最大。笔者认为,包括国际.国内在内的所有减排规制及措施中,碳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最大。碳关税以及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非关

14、税壁垒的出现,将会对企业的技术.碳排放标准有更高的要求,使其产品出口到国外的成本增加,难度加大。为了保证一定的利润,出口商不得不提高技术水品,使产品符合进口国的技术检验标准,这样势必会使企业的成本提高,出口规模减少。(二)低碳经济下进出口贸易壁垒强化和加剧低碳贸易壁垒是贸易壁垒的新动向,是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最新表现形式,其主要工具是“碳关税”。碳关税最早由法国提出,是指如果某一国生产的产品不能达到进口国在节能减排方面设定的标准,就将被征收特别关税。碳关税适应了贸易保护的需求,逐步得到发达国家的认可。法国提出2010年推行“碳关税”,税率将为每吨二氧化碳排放收取17欧元,此后还将逐步递增。美国的

15、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从2020年起将对减排不力国家的钢铁.水泥.玻璃和纸张等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碳关税对我国影响巨大,以对美国出口为例,按照30美元/吨碳征收关税,将会使得我国对美国出口下降近1.7%,如果关税上升为60美元/吨碳,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下降幅度达26%以上。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12016亿美元,输美商品占比约为19%,合2283亿美元。若美国开征碳税,我国因碳关税损失的直接经济损失将为3960亿美元。(三)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低碳化1.高耗能产品将会受到影响一方面,低碳经济政策使高耗能的产品成本提高,价格竞争力下降;同时,随着一系列严格的低碳制度的实施,某些不利于低碳环境.不

16、利于生态环境的高耗能产品的生产将受到限制,需求将萎缩。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高耗能产品的大量出口有直接关系,为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高耗能产品不可能在短期内被淘汰,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部分产品的耗能会有所降低。因此,短期内,高耗能产品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长期内,由于技术的进步,低耗能产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的比重会日益增加,而高耗能产品的比重将会相应减少。2.绿色产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绿色产品是指对生态和环境无害、少害或可回收循环使用的产品。实施低碳经济后,绿色产品的竞争优势明显增加,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世界商品发展的潮流。据1990年的两项调查显示,6

17、7%的荷兰人.82%的法国人.77%的美国人在超级市场购物时考虑环境因素,大多数英国人选购商品时也考虑对环境是否有利,而日本人更是愿意出高价购买“绿色食品”。因此,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绿色产品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3.出口商品结构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后,企业将不得不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改进原有的生产技术,引进和开发治污技术,从而增加了对环保技术和产品的需求。随着环保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产品中所含的技术知识将明显增加,使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日益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第四章 低碳经济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贸易形势的不断

18、好转,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不利影响。一、低碳经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有利影响(一)低碳经济对中国进出口企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所谓技术溢出是指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先进技术拥有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包括国际技术溢出、国内技术溢出、行业间技术溢出、行业内技术溢出四种形式。而低碳经济的提出使得发达国家不断向中国传播低碳技术与各项高成本的低碳科技,而中国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贸易市场不具备研究新技术的资金和技术,但是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无形中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技术和经验也提高了中国中小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低碳经济对中国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也是影响中国进口的重要因素之

19、一。(二)低碳经济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的推动力例如,随着对碳排放要求的日益严格,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混合动力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前景越来越被看好,使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仅在劳动力成本上拥有后发优势,而且也能够在节能环保技术上拥有占先优势。事实上,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与中方共同签署的联合公报中强调,基于中美两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巨大投资,两国政府宣布在十几个城市开展联合示范项目,并努力开发共同的技术标准以推动此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三)低碳经济下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机遇发展低碳经济我们需要克服许多挑战,同时低碳经济也是一座尚未开采的富矿,有待于我们好好开发。随着低碳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低碳

20、经济有可能和互联网经济一样,带动全球新一轮发展,创造一个新的经济奇迹。在这场世界性的革命中,处于世界市场最前沿的广大外经贸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及早应对。二、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我国尚处在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发展经济是目前国家的首要任务。这就决定了尽管我们国家会采取种种的措施降低污染,减少排放,但是由于我国行业结构的调整不会在短期内完成,而能源构成和能源消费在较长时间内仍会保持目前的结构,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总的炭排放仍会不断增加。根据联合国开发署2007 年12 月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中国的炭排放总量仅排在美国之后,位居世界第二位。很有可能

21、在2009 年超过美国,排名世界第一。如果按照西方国家的要求,我国降低碳排放总量,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停止经济的发展,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选择。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虽然我国人均炭排放只有美国的1/51/6,但是由于炭排放总量的巨大,我国面临着西方国家要求减排的巨大压力。特别是在出口贸易中,由于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商品,具有比较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技术,低产出的高炭经济的特点,在目前西方国家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情况下,更容易受到来自西方国家的压力。低碳经济由于占据了保护世界环境的道德制高点,在不远的将来,低碳经济将被西方国家挥舞为工具,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以下不利影响。(一)低碳经

22、济下的关税贸易壁垒设置关税等贸易壁垒,增加中国产品的销售成本,使中国产品丧失价格的优势中国对外贸易的能耗和排放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西方国家近期一直热衷于讨论对发展中国家征收所谓的碳关税的问题,采用碳排放的贸易保护主义,打击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的出口。Shui 和Harriss (2006)计算得出中国CO2排放量中的714是由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造成的。42009 年3 月,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提出,如果其他国家没有实施温室气体强制减排措施,那么美国将征收“碳关税”。所谓碳关税(Carbon Tariff)是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前

23、总统希拉克提出,用意是希望欧盟国家应针对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否则在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商品将遭受不公平竞争,特别是钢铁业及高耗能产业。其实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早在1997年12月,160个国家在日本京都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签署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目前虽然在世界上,还没有国家对其他国家的进口商品征收炭关税,但是ACESA 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进口产品

24、征收碳关税。该法案待美国参议院投票批准以后将正式生效,从法律上赋予了美国总统对其他国家征收炭关税的权利。一旦ACESA 法案正式生效,不但美国,其他西方国家也会纷纷效法,从法律上认可炭关税的有效性。在将来中国的出口贸易中,一旦中国的某些出口商品被征收高额的炭关税,出口价格将大大提高从而丧失市场的竞争力。(二)低碳经济下的非关税壁垒西方国家低碳非关税壁垒的一个典型做法就是设置市场准入的标准认证。将达不到标准的产品排除在市场之外。使生产商将大量的资金人力投入西方低碳标准的认证工作,增加了产品的成本,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三)低碳经济下可能替代一部分货物贸易随着未来碳排放权交易的日益扩大,碳排放权有

25、可能会像劳动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其他要素一样跨国流动,甚至还可能更加自由地流动。因此,低碳经济下可能替代一部分货物贸易。(四)低碳经济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锁定效应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作出选择,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至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简称“锁定效应”。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技术的严重依赖,其程度也随各国的能源消费政策而异。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

26、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因此,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认清形势,及早筹划,把握好碳预算,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第五章低碳经济条件下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一、发展和创导低碳经济的国内外两方面(一)中国坚持有责任化而又原则的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谈判中应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并构建具体的谈判标准与细节。重要的一点是有必要去衡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责任问题,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应该承担相当一部分碳排放所产生的现实责任,而强调对发展中国家要求减排并不公平。因此,中国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参与国际谈判中要坚持一基本

27、的立场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我国在国际上要增强“遵循个体应该享有平等的环境权利这一原则”的呼声,我们应该借鉴印度的谈判立场,坚持将“人均排放指标”纳入国际温室气体排放配额的计算体系,而非“单位GDP下的能耗标准”这一有违公平原则的指标。我国是人口大国,从大层面来讲的话碳耗得绝对指标肯定是要比其他人口基数小的国家大,所以如果一味地要求我国减少碳排放的总量也不妥。(二)中国应发展区域合作和制定有效政策我们应该对低碳标准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并采取措施主动应对。将来,国际温室气体减排后可能出现的新的制度安排,例如将生产一件产品所需碳排放量作为为技术或贸易标准,如果是这样的

28、话对中国经济贸易包括中国出口、国际贸易分工在内的方方面面产生根本性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综合考虑目前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以及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了解动态,主动采取一些有效的减排措施,以便去应对将来更加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我们应该从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在国内设立区域性强制减排规划,要求区域内企业遵循强制减排的原则,不足者从区域外企业购买以补偿其超额排放量,我们可以在东部沿海地区先行出台强制减排方案,使得中西部省市以制度优势吸引产业进入、利用发达沿海城市工业资金与技术,进而在较低成本下实现产业升级与重构,促进贸易的新发展。从目前的太湖流域限排的规定可以看出国家已经

29、在往这方面努力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对各产业大规模推广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的共享平台和系统整和可以大量节约包括能源、材料在内的各种资源,实现运营成本的下降,促进经济生态化的进程,降低碳排放量。农业管理信息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实现品种培育、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等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业管理信息技术可以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服务业管理信息技术可以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降低沟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这些都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来实现经济资源配置的生态最优化,目的就是减少能源的消

30、耗,降低碳排放,增强我国的各类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总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必须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维持一个平衡,结合中国国情与国外经验,坚持谈判原则,主动应对国际形势变化,深刻研究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突破口进行的产业升级与重构,内外兼修,争取获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调整产业结构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均属于低碳行业,如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都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IT产业是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

31、小的特点,是一种低耗能、零污染的低碳产业。又如现代服务业也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在GDP所占比重高达60%-70%,如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所揭示的:英国近30年中经济规模增加1倍,但能耗总量只增加了10%,一方面得益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国的现代服务业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且服务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是一种低耗能.污染小的低碳产业。因此,发展服务业等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对中国经济乃至出口贸易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加强低碳技术学习研究并提高国际竞争力

32、低碳技术的发展涉及到国家未来的核心竞能力。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增强本国的技术吸收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相关体制,充分发挥制度环境的激励作用。要完善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体制,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基地建设,切实加大对适合于中国低碳发展道路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力度。大力开展有关新能源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增强相关科研能力。要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促进技术进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大力培养相关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储备。加大技术研发资金投入,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先进设备改造和创新,提高国产化程度和装备制造产业化。例如,

33、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混合动力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前景越来越被看好,使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仅在劳动力成本上拥有优势,而且也能够在节能环保技术上拥有占先优势。由于低碳经济在国际社会中还属于一个崭新的领域,中国在这些方面不仅技术上落后,在相关政策研究领域也缺乏丰富的经验。为此,建议应充分利用中国现有的平台,及早培养中国自己的低碳经济政策和技术专家,为下一步参与国际环境政策与规则制定做好准备。在密切关注低碳经济国际发展趋势的同时,应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政策的制定和推动活动。加强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原始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在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低

34、碳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要特别重视具有战略意义的低碳前沿技术和具有产业带动意义的低碳新兴技术的研究开发,从而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总之,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可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从而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大的增长点。三、加强低碳经济下的国际市场交易与进行国际合作我国应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坚决反对发达国家所提出的高标准低碳门槛,反对以低碳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另一方面,我国应加快推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减排协作制度建设,建立公正合理的低碳技术交易平台,探索清洁发展机制的模式,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竞争,开发相关的金融产品

35、,培育低碳市场,推动低碳经济的稳步发展。第六章 结论本文首先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阐述,并描述了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然后提出了影响中国低碳经济下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因素;最后结合前面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本文得出的对策是:首先,对中国进出口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提高碳能源在中国的使用效率,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加强低碳技术学习研究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并且通过对国外低碳经济的学习结合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中国进出口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结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走中国自己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本文的创新点是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查找资料并经过认真的分析得出可靠的数据,增强了论文的条理

36、性和可信度。通过参考文章的分析、归纳和思考,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和学习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经验。整篇论文采用了分类说明、图表说明等方法使论文说理充分,逻辑性强。参考文献 l 石士钧.可持续国际经济发展论M.北京冲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2 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 彭水军,赖明勇,包群.环境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4 魏一鸣,刘兰翠等.中国能源报告:碳排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 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9,106 李丽平,任勇,田春秀.国

37、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调研报告,2008,067 陈晓进.国外二氧化碳减排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038 王正鹏,李莹,李德贵.进出口贸易对中国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初步分析J.研究与探讨,2008,039 孙霖.美国征收碳关税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太原科技,2009,0910 张为付,潘颖.能源税对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7,0311 田庄.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欧洲研究,2006,0312 李伟.低碳经济与碳预算J.国际展望,2009,0213 UK.Energy We Paper:Curb

38、End,Future-Care:till a Low Carbon EconomyM.London:TSO.2003,0814 Loretta Stalled vacuity,Bail Tours,Pack Clique.T11edentals of Laurei11temational emissions ding System.End Po1icy,2008,0915 Niles Anger.Emission Islanding beyond Europe:Linden schemes.End,Economics,2008,02致谢在此论文撰写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XX,从论文的选题.

39、写作到毕业论文的最终完成,X老师都给予我很多的指导。同时感谢她的谅解与包容,没有X老师的帮助也就没有今天的这篇论文。求学历程是艰苦的,但又是快乐的。感谢X老师对我大学生活中的指导与帮助,她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很让我感动,再次向她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这四年的学期中结识的各位生活和学习上的挚友让我得到了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在此,也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谢谢我的父母,没有他们辛勤的付出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这一刻,将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你们! 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附录In recent years, environmental issue has already be

40、come the focus of the society. As one of the achievements of Kyoto Protocol,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which gains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al benefits by introducing market-based mechanism, has been adopted by many countries and a primary international carbon market has-been established. Althou

41、gh China has no obligation of reducing emissions at this stages one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re is much high pressure on reducing emissions will the future, resulting from huge carbon emissions, high energy consumptions as well as obligation of reducing emission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fin

42、d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tends to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patters of China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markets, By a feasibility study on the ways of China joining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primary development pattern for China Carbon Emission T

43、rading and discusses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on the trading system. It will produce positive effects on reducing risks on CDM and promoting establishment and good operation on the future carbon market. Meanwhile, it also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long term strategies

44、 on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This paper traces back the origin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and analyzes its negative externality with theories of Externality Theory and Market Failure. Then, based on Government Regulation Theory and Coarse Theorem on negative externality, it argues that Carbon

45、Emission Trading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sure to solve environmental issue at present.By analyzing international market access system apic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costs and benefits of a country joining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based on Cost. Benefit Analysis. Meanwhile, it also calculates th

46、e correlation rate between market access costs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by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e two parts, and it indicates the higher market operative conditions the mor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it gains.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e

47、nvironmental benefits, China should set up and try to meet higher market operative conditions. Th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ies of possible ways to join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by comparing real conditions in China with expected conditions from the view of CostBenefit Analysis. As a resul

48、t, this paper finally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its not the right time for China to establish carbon market. China needs a step-bystep pattern to develop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so that the pattern ca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preliminary phase, pilot phase and consummate phase. Moreover, after discussing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trading system based on Government Regulation Theor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degree should be tailored to meet mercerization of prices of Carb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