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中国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42141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中国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毕业论文-中国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毕业论文-中国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毕业论文-中国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毕业论文-中国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中国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中国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本 科 毕 业 论 文论 文 题 目 :中国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指 导 老 师 :学 生 姓 名 :学 号 :院 系 :网络教育学院专 业 :毕 业 时 间 :20xx年x月原 创 承 诺 书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 日期: 年 月 日目 录摘要 IAbstract 引言(导言绪论)一、通货膨胀与CPI的基本内涵分析6(一)通货膨胀的内涵6(二)CPI的内涵6(三)通货膨

2、胀的负效应7二、我国通货膨胀情况分析7三、通货膨胀对国内居民收入的影响9四、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10(一)通过宏观政策调整11(二)采取措施调整公众对通胀的预期11(三)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保障和提高低收入者生活水平,缩小收入差距11(四)运用财政杠杆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应对物价上涨12参考文献13致谢词14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历了两次严重的通货膨胀之后,2002年我国走出通货紧缩的时代,开始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上升,这使得我国当前面临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针对我国的情况,学术界利用不同的理论,选取不同的数据样本,对我国通货膨胀展开了多个层面的

3、研究,得出了很多研究成果。 在充分学习其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本文基于货币角度,从现象分析出发,结合理论对通货膨胀与我国居民收入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分析。关键词:通货膨胀 居民收入 宏观政策Abstract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fter two serious inflation, deflation in China in 2002 out of the era, began a new round of inflation. Along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rising co

4、nsumer price index, which makes our current face huge inflationary pressures. View of the situation, the academic use of different theories, select a different data samples, carried out on various levels of inflation, the study found a number of research results. Other scholars in the full study has

5、 been the premise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paper currenc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from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combined with theory of infl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s income in China is analyzed.Key words:Inflation income macroeconomic policy中国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导言虽然国家近期已经宣布将进一步采取

6、措施稳定消费价格,并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支持。虽然这些微观调控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变市场通胀预期,不过,直接的价格控制,如限价或要求公司进行提价备案等,很可能效果不佳。比如在农产品领域,虽然今年秋粮丰收,但近期粮价仍出现上涨,这可能是受到了高通胀预期的影响。首先,在名义价格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供给方往往可以改变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而政府很难有效控制这些行为。在供给方不能通过这些方式加价,而又得不到政府适当补偿的情况下还很容易引发供应短缺。如果补偿机制设计不够完善的话,即使供应商获得“足够”的补偿,他们也可能尽量降低供应以获得最大利益。此外,如果不在其它支出领域节流,那么福利支出的增加会

7、为实体经济带来更多流动性,从而加剧通胀压力。而近日的政策声明并没有明确表示在增加低收入群体福利的同时是否会削减其它领域财政支出。最后,在运力等瓶颈存在的情况下,优先保证某些商品的生产和供应将加大其它商品的供应压力。一、通货膨胀与CPI的基本内涵分析(一)通货膨胀的内涵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通常用消费物价指数(CPI) 、批发物价指数(WPI) 、GNP 平减指数等指数来衡量物价上涨的幅度。CPI 指数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居民生活价格趋势,所以常用来衡量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当实际总供给未达到潜在产出水平时,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拉动

8、总供给,刺激经济增长。在无通货膨胀预期情况下,产品价格的上涨快于工资和其它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厂商实际利润就会增加,从而刺激生产扩大和增加就业,产生产量效应,推动投资和产出的增加。(二)CPI的内涵居民消费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在美国构成该指标的 主要商品共分八大类,其中包括:食品酒和饮品、住宅、衣着、教育和通讯、交通、医药健康、娱乐、其他商品及服务。在美国,居民消费指数由劳工统计局每月公布,有两种不同的消费物价指数。一是工人和职员

9、的消费物价指数,简称CPI-W。二是城市消费者的消费物价指数,简称CPI-U。 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不过,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CPI的稳定及其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定的权威性,市场的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来调整。(三)通货膨胀的负效应通货膨胀带来的负效应主要体现在,随着通货膨胀的产生,金融系统存贷风险增大,居民货币收入和储蓄存款贬值,为降低风险减少持有现金而换购实物,导致储蓄减少,企业方面由于工资成本的上涨和原材料资金贬值,生产逐步萎缩,不利于企业技术进

10、步和创新。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还会将资金导向非生产部门,进行黄金、外汇、证券等投机交易,生产资本减少,不利于经济增长。一般地,当物价指数上涨幅度不超过2% 到3%时为爬行式通货膨胀,温和式的通货膨胀一般在10%以内,上涨率为两位数以上且上涨速度很快的为奔腾式通货膨胀,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发生时物价急剧上升,对经济秩序破坏作用最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出现过多次严重的通胀,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及1993年以后出现过严重的通胀,CPI 指数涨幅曾高达18 %以上,历史最高点为24. 1 %。二、我国通货膨胀情况分析从前一阶段我国CPI 指数来看,我国通货膨胀从某种程度上已到了警戒线附近。根据近两年来我

11、国经济发展情况,本轮通货膨胀是多种因素混合引致的,既有需求拉上,也有成本推进,既是内生的,也是外生性的,还有结构性因素。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由非货币因素推动需求曲线上移导致的。当人们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所得到的供给时,通货膨胀的缺口就产生了。这意味着投资大于充分就业的储蓄,也就是超过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过量需求的价值。为维持新的供需平衡,必须使物价总水平上涨。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消费倾向的提高和私营部门自发性投资增多、政府支出增加、货币供给增多和开放型经济使出口增加等,这些因素导致需求的增加,从而使得需求曲线上移,引起物价总水平和产出上升。2007 年

12、以来,国内很多行业出现了投资热,如房地产、汽车、电解铝行业,拉动了钢材、建材等物资价格的上涨。2007 年股票市场的异常繁荣产生的财富效应对追逐投资各类资产的热情和投机心理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股票市场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财富,这些财富短期变现能力高,及时购买力强,在短期产业部门的供给并没有增加前提下,大量的购买力刺激了过度的需求,促使价格急速上升,同时通过股票市场进入投资领域,或直接进入房地产等短期投资领域,增加了企业的短期需求,诱使企业部门进行大量的购买,进一步拉升价格提升成本。而与旺盛的投资需求相对应,我国目前出现由于经济增长方式效率不高而有效供给不足与局部需求过热并存的状况。成本推进型通货

13、膨胀往往与需求拉上型前后交错。物价总水平上升,使得供给成本上升,供给曲线也随之上移,供给函数与更高成本相适应。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物价上升,货币需求激增,导致利率上升,从而商品市场形成挤出效应,降低总需求,使得产量和就业下降,而物价水平仍上涨。若货币供应量增加,将使需求曲线上移,可以达到需求和供给均衡,但此时,物价水平依然处于高位。农产品价格、原材料成本、工资成本等加速上升,导致产品价格轮番上涨。世界原油价格从2004 年开始大幅上涨,驱使全球发展生物能源以替代石油,生物燃料需求不断扩大,从而挤压了一些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使主要粮食生产和库存减少,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另一方面在我国

14、城镇化、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粮食需求持续增长,而农村劳动力减少而带来的农产品价格补偿也促使农产品价格上涨。去年以来,国际市场石油、粮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中间商品的较高进口价格增加了工业化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成本。由于工资、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导致供给曲线上升,从而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上涨。经济发展中对环境保护的需要,使环境等资源利用的成本提高,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负担。除了国内价格上涨的压力,我国还面临世界性的通胀输入压力。从世界范围看,物价上涨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7 年10 月份美国CPI 涨幅达到3. 5 % ,欧元区CPI 涨幅达到

15、2. 6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物价快速上涨,俄罗斯、南非、阿根廷、越南CPI 超过8%。我国许多大宗商品严重依赖国际市场,我国是石油、粮食、煤炭、铁矿石等最大的进口国之一,而非最终品的“世界加工”的身份,带来了国内价格上涨的压力。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长期持续盈余,2007 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3718 亿美元,比2006 年增加1185 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735 亿美元,比2006 年增加668 亿美元。2008 年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8088 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增加2806 亿美元, 广义货币余额44. 31 万亿元。巨额贸易顺差加上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导致

16、国外大量热钱纷纷涌入,出现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双顺差”现象。在收购外汇的同时,央行即向货币市场投放了相应的基础货币,再通过货币乘数作用,造成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同时,结构性的不均衡发展也是通货膨胀的另一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对资源也有很大的需求,需求增加的部门的工资和物价自然会上升,而其他部门需求减少,工资和物价未必下降。短期需求转移而资源缺乏流动性及价格和工资的刚性,从而引发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长期以来资本与劳动价格扭曲导致资源不合理,资本主要流向资本回报率高、劳动力廉价、市场改革较为彻底的产能扩张型企业和出口企业。大量廉价的资金涌入了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和高利润行业,向

17、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集中,而相反多数中小企业、落后的农村地区资金需求却得不到满足。这不仅导致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同时也加剧了地区间和产业内部的结构失衡。我们可以看到,2007 年至2008 年农村的CPI 高于城市的涨幅,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高于中间产品的价格涨幅,中间产品的价格涨幅又高于最终产品的价格涨幅。长期以来,我国的资本价格利率处于非市场化状态,负的利率环境刺激了固定投资,驱使居民短期将大部分的银行存款转向股市和楼市等资产市场。三、通货膨胀对国内居民收入的影响通货膨胀最初影响的是现有资产的价格,如债券、股票、房产及其它实物资产。现金持有过多就会去购买资产,扩大开支,使资产价格提升,刺激借

18、贷需求。而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多个月的时滞。这正如我国07年初全国商品房价格普遍上涨,至下半年农产品价格迅速上升等一系列通货膨胀的显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加重了人们的生活成本负担,物价飞涨的速度已经超出了部分群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已经影响到安定的生活。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受居民消费价格居于高位的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名义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出现较大差距。我国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 9 % ,比去年同期高出4. 7 个百分点。从居民消费价格类别上看,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20. 4 % ,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 64 个百分点,物价结构性上涨特征明显。而我国一般的城镇居

19、民,平日里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在其收入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这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不但直接侵蚀抵消了他们的部分收入,而且对他们的消费性支出预期也造成了负面影响。据全国6. 5 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 月到 6 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同比增长14. 4 %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 3 %,与去年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7. 6 %相比,下降3. 2 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4. 2 %相比,下降7. 9 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明显回落,直接导致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增速出现下降。1 月到 6 月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

20、支出5490 元,同比增长13. 7 %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 7 %,与去年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同比增长14. 2 %相比,下降0. 5 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实际增长11. 0 %相比,下降5. 3 个百分点。通货膨胀将影响居民的生活成本,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CPI 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和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是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购买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情况。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消费能力降低,此外,由于人们对通货膨胀存在预期,在预计物价上涨超过市场利率,即预期实际利率为负时,人们将会安排提前消费。在预期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下,近期内的物

21、价上涨将推动快速增长。通货膨胀的影响还将导致收入差距的拉大,特别是城镇居民。城镇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性货币收入,不同于农村居民的产品出售等家庭经营收入。在城镇居民中,高收入阶层群体往往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文化素质,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能力更强,能及时应对通货膨胀。他们除劳动收入外有能力和机会获得多样化的财产,从而降低通货膨胀带来的财产贬值的风险,以减少自己遭受的货币财富损失。民营企业者、企事业单位中高层管理非固定收入者是我国高收入群体中很大的一部分。在发生没有预期的通货膨胀时,他们的实际收入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为通货膨胀的收入转移功能使得实际收入增加,而固定收入的企业工人实际收入相应减少,从而使

22、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同时,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产生了收入分配的结构效应,城镇高收入群体又成为推动通货膨胀的能量主体。城镇高收入阶层追求高档消费品的消费方式和普遍存在的消费攀比现象会使高档商品的价格持续上升。这部分高收入阶层积极地寻求各种投资渠道,从而刺激了某些行业的非理性繁荣,导致了这些行业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从而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引起一般物价的上涨。在农村,农民虽然没有太大的收入差异,但与城镇相比,可能遭受更大的通货膨胀损失。社会总体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但由于土地收入周期和各种制度原因,农民的收入不能同时增加或增幅不明显,但是,他们却需要被迫接受农业投入的高成本和农村消费商品的高价格。四

23、、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如前所述,我国多种因素导致的通货膨胀已给国内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居民收入,以减小前期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一)通过宏观政策调整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为了调节总供给,通过稳定币值、消除通胀、为经济增长提供适度货币数量来促进生产发展。因此,我国需采取适宜的货币政策,防止我国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流动性过剩再现,同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政府需加强金融调控,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长,通过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方式,控制信贷规模,采取综合措施,防止经济过热或衰退,努力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同时要防止反通

24、胀措施对经济衰退的影响,就要鼓励就业和生产,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结构调整的促进和协调的作用,继续调整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结构,财政支出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困难群体和困难基层倾斜,向改革创新倾斜,加大对薄弱环节、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出,较大幅度地增加“三农”、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节能减排和廉租住房建设等方面支出。同时,进一步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二)采取措施调整公众对通胀的预期生产和流通企业有了较高的通胀预期后,按照这样的预期来定价会导致物价越涨越高。通货膨胀时期,公众对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信任危机将导致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低收入阶层无法顺利分享经济增

25、长的成果,收入分配差距急剧扩大。比如我国1988 年因消费者抢购引发的高通胀,原因就在于公众对高通胀的预期。因此,政府在防治通胀上要维护政府的权威性,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恶化态势的承诺,调整人们的通胀预期,言行一致,这样公众就会做出适当的调整。另外,可适度实施一些价格管制。比如,对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煤气、汽油等商品价格调整的时间和幅度适度延后也可以起到控制通胀的效果。(三)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保障和提高低收入者生活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健全居民收入增长机制,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近十多年来,中国企

26、业利润都在上升,但居民个人收入增长非常缓慢。要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就要适当减少企业利润,增加劳动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推动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要切实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坚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特别对欠发达地区的人们,要改变过去扶贫的模式,为他们创造就业和创业机会,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进行创业或者就业。同时,要健全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此外,现在居民收入中的财产性收入太低,必须发展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四)运用财政杠杆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应对物价上涨国民收入由三部分构成:

27、国家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个人收入。目前,在我国这三种国民收入里面,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很快,居民个人收入占的比例太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涉及到国家税收和居民个人收入的关系,适当减税,应该继续提高起征点,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居民收入。我国上半年个人所得税完成2135 亿元,同比增长27. 3 % ,全国税收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 5 % ,个税起征点有足够的上调空间。与此同时,重点扩大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努力解决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加大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力

28、度。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发展企业年金制度,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强化基金监管。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和临时救助制度,重点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同时,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鼓励和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参考文献1陈东琪,当前物价形势的特征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05期2封建强,袁林,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与物价波动研究J,经济科学,2000年06期3刘树成,中国经济波动的新轨迹J,经济研究,2003年03期4王少平,李子奈,我国货币需求的协整分析及其货币政

29、策建议J,经济研究,2004年07期5刘金全,陈广华,顾洪梅,我国通货膨胀名义成因和实际成因的检验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5期6刘荣茂,黎开颜,我国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7黄新飞,舒元,基于VAR模型的FDI与中国通货膨胀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年10期8王少平,我国通货膨胀成因与货币政策及其经济运行目标与宏观调控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年05期9李军,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长期与短期关系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年11期10刘弘,姜国麟,我国通货膨胀成因解释的理论模型选择与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1期致谢词本文是在我的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程的学习、论文的选题及最终定稿都倾注了陈加洲教授的心血。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平易近人、诲人不倦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谨向导师表示最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