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电子支付模式的应用研究.docx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943377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75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电子支付模式的应用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毕业论文-电子支付模式的应用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毕业论文-电子支付模式的应用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毕业论文-电子支付模式的应用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毕业论文-电子支付模式的应用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电子支付模式的应用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电子支付模式的应用研究.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电子支付模式的应用研究一、 电子支付1.1电子支付的概念电子支付是指电子交易的当事人,包括消费者、厂商和金融机构,使用安全电子支付手段,通过网络进行的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2电子支付的类型电子支付的业务类型按电子支付指令发起方式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l 网上支付网上支付是电子支付的一种形式。广义地讲,网上支付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银行所支持的某种数字金融工具,发生在购买者和销售者之间的金融交换,而实现从买者到金融机构、商家之间的在线货币支付、现金流转、资金清算、查询统计等过程,由此电子商务服务和其

2、它服务提供金融支持。l 电话支付电话支付是电子支付的一种线下实现形式,是指消费者使用电话(固定电话、手机、小灵通)或其他类似电话的终端设备,通过银行系统就能从个人银行账户里直接完成付款的方式。l 移动支付移动支付是使用移动设备通过无线方式完成支付行为的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1.3电子支付的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支付的工具越来越多。这些支付工具可以分为三大类:电子货币类,如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等; 电子信用卡类,包括智能卡、借记卡、电话卡等; 电子支票类,如电子支票、电子汇款(EFT)、电子划款等。 这些方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运作模式,适

3、用于不同的交易过程。以下介绍下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电子支票和智能卡。l 电子现金(E-Cash)电子现金是(E-Cash)一种以数据形式流通的货币。它把现金数值转换成为一系列的加密序列数,通过这些序列数来表示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市值,用户在开展电子现金业务的银行开设帐户并在帐户内存钱后,就可以在接受电子现金的商店购物了。l 电子钱包(Electronic Wallet)电子钱包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网上购物顾客常用的一种支付工具,是在小额购物或购买小商品时常用的新式钱包。电子钱包一直是全世界各国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热门话题,也是实现全球电子化交易和因特网交易的一种重要工具,全球已有很多国家正在建立电子钱

4、包系统以便取代现金交易的模式,目前,我国也正在开发和研制电子钱包服务系统。使用电子钱包购物,通常需要在电子钱包服务系统中进行。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电子钱包的软件通常都是免费提供的,可以直接使用与自己银行帐号相连接的电子商务系统服务器上的电子钱包软件,也可以从因特网上直接调出来使用,采用各种保密方式利用因特网上的电子钱包软件。目前世界上有VISA cash和Mondex两大电子钱包服务系统,其他电子钱包服务系统还有HP公司的电子支付应用软件(VWALLET)、微软公司的电子钱包MS Wallet、IBM公司的Commerce POINT Wallet软件、Master Card cash、Euro

5、Pay的Clip和比利时的Proton等。l 电子支票(Electronic Check)电子支票是一种借鉴纸张支票转移支付的优点,利用数字传递将钱款从一个帐户转移到另一个帐户的电子付款形式。这种电子支票的支付是在与商户及银行相连的网络上以密码方式传递的,多数使用公用关键字加密签名或个人身份证号码(PIN)代替手写签名。用电子支票支付,事务处理费用较低,而且银行也能为参与电子商务的商户提供标准化的资金信息,故而可能是最有效率的支付手段。l 智能卡(Smart Card or IC)智能卡是在法国问世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Roland Moreno公司采取在一张信用卡大小的塑料卡片上安装

6、嵌入式存储器芯片的方法,率先开发成功IC存储卡。经过20多年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卡,即在塑料卡上安装嵌入式微型控制器芯片的IC卡,已由摩托罗拉和Bull HN公司于1997年研制成功。在美国,人们更多地使用ATM卡。智能卡与ATM卡的区别在于两者分别是通过嵌入式芯片和磁条来储存信息。但由于智能卡存储信息量较大,存储信息的范围较广,安全性也较好,因而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十五年来,中国国家金卡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IC卡已在金融、电信、社会保障、税务、公安、交通、建设及公用事业、石油石化、组织机构代码管理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像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卡)、社会保障IC卡、城市交通IC卡

7、、电话IC卡、三表(水电气) IC卡、消费IC卡等行业IC卡应用已经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对提高各行业及地方政府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改变人民的生活模式和提高生活质量,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的中国IC卡市场总体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年企业卡片销量超过16亿张,为历年之最,同时较上年度的10.8亿张增长了55%,预计全球IC卡同期出货量将在30亿张左右,我国就占据了其中的一半还多,无可争议地成为全球IC卡的制造中心。1.4电子支付的特征与传统的支付方式相比,电子支付具有以下特征: 1、电子支付是采用先进的技术通过数字流转

8、来完成信息传输的,其各种支付方式都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款项支付的;而传统的支付方式则是通过现金的流转、票据的转让及银行的汇兑等物理实体来完成款项支付的。2、电子支付的工作环境基于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即互联网);而传统支付则是在较为封闭的系统中运作。3、电子支付使用的是最先进的通信手段,如Internet、Extranet,而传统支付使用的则是传统的通信媒介;电子支付对软、硬件设施的要求很高,一般要求有联网的微机、相关的软件及其他一些配套设施,而传统支付则没有这么高的要求。4、电子支付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优势。用户只要拥有一台上网的PC机,便可足不出户,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支付过程。

9、支付费用仅相当于传统支付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在电子商务中,支付过程是整个商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电子商务中准确性、安全性要求最高的业务过程。电子支付的资金流是一种业务过程,而非一种技术。但是在进行电子支付活动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技术问题。 1.5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常用电子支付方式从目前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来看,存在的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网上支付和线下支付两种方式,并且这些支付方式同时并存。线下支付是传统的电子商务支付方式,主要包括货到付款以及通过邮局、银行汇款。线下支付方式由于存在付款周期长、手续繁琐等问题,一直无法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一定程度上反而削弱了电子商务的优

10、势,阻碍其持续发展。网上支付即在线支付,买方在互联网上直接完成款项支付。具体来说,主要的支付方式包括:(1)汇款:银行汇款或邮局汇款是一种传统支付方式,属于网下支付,避免了诸如黑客攻击、账号泄漏、密码被盗等问题。但无法防止卖方收到货款之后否认、抵赖。同时,消费者需要亲自到银行或邮局办理相关手续并支付一定费用,无法实现电子商务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因此,并不适应电子商务的长期发展。(2)货到付款:又称送货上门。指买方在网上订货后由卖方送货至买方处,经买方确认后付款的支付方式。目前,很多购物网站都提供这种支付方式。但由于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很多地区很难实现。货到付款可以说是一个充满中国特色的电

11、子商务支付、物流方式,既解决了中国网上零售行业的支付和物流两大难题,又培养了客户对网络购物的信任。对于这种支付方式,虽然消费者无须支付额外的交易佣金,但是将支付与物流结合在一起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只能采用现金付费;太过依赖于物流,若物流方面出现问题,支付也将受到影响。因此同样不能真正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长期发展需要。(3)网上支付:可以理解为电子支付的高级方式。它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银行所支持的某种数字金融工具,发生在购买者和销售者之间的金融交换,从而实现从购买者到金融机构、商家之间的在线货币支付、现金流转、资金清算、查询统计等过程,由此为电子商务和其他服务提供金融支持。随着电

12、子商务的深入发展,网上支付将是一个极有潜力的发展点。二、 电子支付的发展 2.1电子支付市场近5年发展回顾2005年被称为中国的电子支付元年,这一年中国电子支付市场高速增长,并且很多电子支付法规也得到了完善,中国的电子支付实现了飞跃式增长。2006年,电子支付产业依然保持着快速的增长,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等多种支付形式的出现加快了整个产业发展的步伐,在企业业务结算中,电子支付与其它交易结算形式相比,使用率较高,在某些企业中已超过了60%。货到付款、邮政汇款、银行电汇等传统形式仍有一部分忠实的使用者,所占比率分别为39.4%、12.3%和6%。图表1:2006年各种支付形式比例图2007

13、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额规模达到160亿元,比上一季度增长了33.3%,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倍多。2007年第2季度,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中互联网支付(非独立)达115.14亿元,互联网支付(独立)达52.05亿元,第三方手机支付达3.39亿元,第三方电话支付达0.76亿元。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规模中支付宝以47.1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腾讯财付通以18.0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中国银联电子支付以13.3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交易额总规模在2007年第4季度已达到229.24亿元。在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中,支付宝,China

14、pay和财付通位列交易额排名前三位。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交易额总规模在2008年第1季度已达到454.67亿元。其中互联网支付达417.59亿元,第三方手机支付达35.2亿元,第三方电话支付达1.88亿元。2008年第2季度达到539.89亿元环比增长19%。其中互联网支付达505.12亿元,第三方手机支付达32.81亿元,第三方电话支付达1.96亿元。2008年第3季度达到661.99亿元,环比增长率达23%,也高于上季度19%的环比增长率。其中互联网支付达623.58亿元,第三方手机支付达36.25亿元,第三方电话支付达2.16亿元。2008年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交易额达到2813亿元

15、,同比增长178.8%。图表2:2005-2008中国第三方似暗自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及增长图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网络经济和各个行业带来了深刻影响。但是具体至发展快速的网络购物行业而言,经济危机反而成为继非典之后网购市场发展的新一个契机。经济危机下网络购物最核心的几大优势更为明显地凸显出来。国内的电子支付行业仍在稳步前行,并且,金融危机对整个电子支付行业来说反而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2009年,中国电子支付市场延续了高速发展态势,网上银行交易额预计将达450万亿元,而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则有望超过7000亿元。回顾市场表现,中国电子支付市场前进的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业务模式、产品服务、政策

16、法规体系。2009年7月,第三方支付公司支付宝宣布,其注册用户数正式突破2亿大关,意味着中国的第三方支付用户已经超越美国,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图表 3:2005-2009年中国网上支付用户规模及变化图图表 4:2005-2009年中国网上支付交易规模及变化图2010年上半年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规模达到4546亿元,环比增长33%,比去年同期增长89%,2010年底,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轻松突破1万亿元。巨大的市场也吸引了众多的企业,统计显示,我国已经有各类电子支付企业300多家。2010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包括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和电话支付)交易额达到11324亿元,但市场

17、依然保持较高的集中度。根据报告,支付宝以49%的份额占据半壁江山,而排名前五的支付宝、财付通、快钱、Chinapay、易宝支付共同占据了近90%的市场。正如上面05-10年电子支付市场的相关回顾,使得我们不难看出,电子支付已经成成为了人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然而简洁、安全、方便的电子支付模式也就成为了进行电子支付最直观和重要的手段,因为对于电子支付模式的研究必然对于电子支付市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对消费者的交易起到了安全保障,并提供了简洁方便的支付方式。 2.2美国电子支付研究回顾美国电子支付的发展历程和展望其未来的趋势,对我国电子支付的管理规划和良性发展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

18、2.1美国电子支付发展1972年,美国第一个ACH在加州成立,随后几年又有多个地区性的ACH涌现。1974年成立的全国性NACHA(全国自动清算中心协会)在联邦的层面为跨地区的支付清算建立了框架、标准和规则。从技术角度而言,ACH是一个以网络和计算机为基础的、跨越州界并联结各银行的、可以安全而高效地处理海量支付交易的应用系统。ACH的主要特征是低成本和海量,比支票支付更便捷和安全。ACH主要用于商业、金融和政府机构之间发生的支付活动。NACHA在联储局的监督下,主要由17家联储局区域分行负责本地区ACH的运营,2010年共处理了194亿笔交易。1950年,Diners Club发行了第一张现代

19、信用卡;1958年,美国银行推出了BankAmeriCard(VISA卡的前身);1969年,数家加州的银行联合以MasterCharge卡(即现在的MasterCard)加入了竞争,截至2000年,仅VISA卡全球发行已经超过10亿张。信用卡交易涉及发卡行、收单行、卡终端、授权机构、商家、持卡人和信用卡公司等,单独依靠各个银行和不同的信用卡机构很难完成整个交易的过程,以第一资讯(First Data)公司为代表的支付网络联结和交易处理公司在1969年应运而生。该公司的STAR网络广泛地联结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包括ACH和超过600万个ATM零售商及卡终端系统,并对所涉及的支付交易提供数据处理服

20、务。First Data在2009年共处理了总额为1.25万亿美元的支付交易。1984年,LANDMARK发出了第一张借记卡。借记卡相对于信用卡,其涉及的环节较少。支付交易指令和信息经过终端和EFT(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 system)支付系统网络到达发卡行完成交易资金的划拨。美国的电子转账交易(EFT)网络,除First Data的STAR外,还有PULSE和NYCE等服务商。由于借记卡涉及的环节少,交易费用低而且使用更安全方便,所以发展迅速,在电子支付的整体份额中逐年增加。2006年以前,预付卡就已经出现并用于公共交通系统、电话服务或其他依赖于小额支付的行业,

21、交易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次贷危机后,美国的经济一直在低谷徘徊,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屋贷款违约情况严重,破产案例大量增加。信用水平较差的人们开始使用预付卡。持卡人可以方便而安心地在消费或任何ATM上取钱,不必像以前那样担心刷爆信用卡而在下个月无法偿还。同时消费者还可以重建和恢复信用记录。联储局的支付研究报告显示预付卡的交易量在过去几年中稳步增加。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在美国的兴起,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支付公司CyberSource在硅谷创立,除提供网关支付处理外,还有反欺诈和网上支付安全方面的服务。CyberSource 在2009年处理了总额1200亿美元的支付交易,占美国整个电子

22、商务交易额的1/4。Cybersource在2010年被Visa 以20亿美元并购。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还在1999年催生了以虚拟账户为基础的PayPal公司。为网上的大量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一个低门槛的安全收付服务,有效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特别是在2003年并入EBAY后,PayPal支付服务快速增加,2009年交易额达到710亿美元。2.2.2电子支付的新突破点电子支付的新突破点在于移动支付,主要推动力是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和NFC技术的成熟。随着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特别是苹果iPhone和谷歌Android的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推动了移动支付的发展。以PayPal为例,移动支付的交易量从20

23、08年的2400万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4亿美元,2010年又以几何级数增长到7.5亿美元,目前每天的交易量高达600万美元,预计2011年将达到20亿美元。这些智能手机基本上都具备和普通PC相同功能的网络浏览器,强大的处理器能够很好地支持数据的加解和解密,内置的摄像头可以扫描并处理条码。2010年,一款名为Square的手机支付服务正式上线,iPhone以及Android操作系统用户可通过Square使用信用卡支付。新上线的Square将方便智能手机用户使用信用卡或借记卡结算。商家需要下载Square应用程序,然后插入一款塑料的方形刷卡器至iPhone或 Android手机。用户刷了信用

24、卡后,软件将会读取相关信息,并支持在触摸屏上完成持卡人签名。软件需要确认用户手机号码以及电子邮件地址。收据信息将会通过电子邮件或SMS短信息发送给持卡人。Square很可能会改变传统的信用卡支付方式。支付巨人VISA更是跃跃欲试率先在欧洲开始一系列的用户体验,使消费者以手机钱包取代皮革钱包,甚至进而取代信用卡、借记卡、支票和现金都成为可能。2.2.3对中国电子支付的建议中国的电子支付起步相对晚,标准、法律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但同时也没有基础设施陈旧的历史包袱。起点高,技术新,政府支持力度大,并拥有世界的最大互联网和移动用户市场,笔者对中国的电子支付未来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第一是基础支付环

25、境应更加开放,引入市场机制。国内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支付机构之间的网络连接、交易处理以及业务创新等方面偏于保守。信息共享少,用户体验关注不够,创新不够。可考虑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优秀的电子支付公司拓展业务范围,形成类似美国的由多个交易网络和支付处理服务商来提供服务的局面,这对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第二是建立移动支付国家实验室或联盟。NFC技术是未来移动近场支付的关键,移动支付利用中国的巨大移动用户群, 可以有效克服POS、ATM不足的问题。建议尽快成立中国移动支付国家实验室或联盟,从NFC技术标准、手机支付使用模式、系统接口、通信协议、安全保障和授权认证等几个方

26、面进行整合,建立中国的移动支付标准。第三是创新中国特色的支付模式。美国信用卡发行早于借记卡,但信用卡支付笔数近年来已经处于平稳状态,借记卡支付笔数却在快速增长,并在2005年左右超过信用卡支付笔数. 在中国则是借记卡发行量远大于信用卡, 无线用户远大于互联网用户。另外,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是量入为出,避免借贷。中国没有必要再走欧美信用卡作为主要支付工具的老路。相反,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已发行的海量借记卡和信用卡,以快速增长的智能手机作为支付的终端,直接进入以安全、便捷为特征的移动支付新时代,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2.3中国电子支付发展的现状与问题2.3.1中国电子支付发展的历程与现状1、银行的

27、支付系统由于历史与行政的因素,中国的银行支付系统错综复杂,彼此分割。从是否涉及跨行和跨地区的角度,支付系统可以分为跨行跨地区支付系统、行内业务系统和同城支付系统。本文仅分析跨行跨地区电子支付系统的发展历程。为推动中国的金融电子化进程,1989年5月19日,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卫星通信专用网。经过近一年的努力,1994年4月1日,哈尔滨等七个城市开始试运行全国电子联行业务,成为中国金融电子化建设的里程碑。1992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清算总中心,负责金融卫星网和全国电子联行系统的建设和运行。1997年下半年,实现475个县支行经过电子联行转汇,实现电子联行业务到县。全国电子联行系统

28、的建设和推广,部分取代了手工联行业务,提高了跨行资金的汇划速度,对于加速社会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加强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进中央银行的金融服务,200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做出“调整定位,以我为主,自主开发,边建边用,加快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建设”的决策。现代化支付系统是中国支付服务网络体系的核心,主要由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两个应用系统组成。其中,大额支付系统逐笔发送处理支付指令、全额实时清算资金,主要为各银行机构和金融市场提供大额或者时间紧急的小额跨行支付清算服务。2002年10月,大额支付系统在北京和武汉两个城市试运行。2005年6月,大

29、额支付系统圆满完成在全国的推广应用。大额支付系统无论是在功能、技术性能还是安全效率等方面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各政策性银行、中外资商业银行和绝大部分农村信用社都已接入大额支付系统,系统的直接参与者1500多家,接入的银行业分支机构达6万多个,日均处理跨行支付业务45万多笔,金额达7000亿元,每笔业务不到1分钟即可到账。大额支付系统在全国推广工作的完成,实现了中国异地跨行支付清算从手工联行到电子联行,再到现代化支付系统的跨越式发展。但商业银行支付清算系统、证券托管清算系统等存在彼此分割,互不连接的问题,需加快统一互连的进程。 2、银行卡的发展 中国的银行卡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

30、段是从1985年到1993年。1985年,中国银行深圳分行推出第一张银行卡。在此之后,各行逐步开展银行卡业务,推出了带有各自本行品牌的银行卡。第二阶段是从1993年到2002年,这一阶段是国内银行卡开始迈向全面发展的开端。1993年,开始倡导建设“金卡工程”,银行卡产业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成为一项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世纪的庞大系统工程。在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及部分内陆省会城市共计18个地区相继建成了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实现了同城联网通用。第三阶段是从2002年到现在,银行卡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一是组建由商业银行投资的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由其建设运

31、营全国跨行交易网络,制定跨行业务规则和技术标准,发挥银行卡联合组织的行业协调作用。二是银行卡中心的出现。在业务和市场需求的强烈推动下,许多商业银行如工行、中行、建行、招行、中信、兴业银行等在法律许可框架内纷纷进行了银行卡业务经营体制上的改革,将银行卡业务经营机构逐步从原有的部门中剥离出来,成立了专门的卡中心。这对于银行卡特别是信用卡业务的独立经营和创新运作提供了经营体制上的保障。三是民族银行卡品牌的创立。为推动联网通用,树立统一的民族银行卡品牌,提升银行卡国际竞争力,统一的“银联”标识应运而生,同时属于国内自主产权的“6”字头银行卡也已正式发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受理业务逐步开通。 目前,银

32、行卡的发展取得了如下进展:一是银行卡业务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全年共发生银行卡交易57.49亿笔,总交易金额26.45万亿元,同比2003年分别增长了28.9%和47.03%。其中人民币卡交易57.1亿笔,交易金额26.38万亿元,同比2003年分别增长了28.2%和46.7%;外币卡交易0.39亿笔,交易金额83.8亿美元,同比2003年分别增长了457%和420%。银行卡是目前中国个人使用最为频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包括借记卡、准贷记卡和信用卡。截至2004年底,发卡量7.64亿张,其中借记卡7.33亿张,占发卡总量的96%,准贷记卡2800万张,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300万张,在总发卡量中

33、占比0.5%。随着市场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当前中国银行卡已出现较为明显的产业化趋势,由发卡机构、收单机构、清算组织、第三方服务商、相关产品和技术供应商等多元化市场主体构成的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二是银行卡受理环境不断改善。截至2005年9月末,特约商户达37万户,POS机具量达56万台,ATM机具布放量达8万台,比2001年增长10倍。与此相适应,持卡消费额增加,银行卡消费金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5%左右,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这一比例已达30%以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三是银行卡交易网络进一步完善。在跨行交易网络建设上,中国银联已建成新一代跨行信息交换网络,并顺利投产运行

34、;在商业银行行内交易网络方面,各商业银行也积极进行行内系统改造和集中,改进网络架构。 四是银行卡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从卡种方面来说,目前已经形成了借记卡、信用卡和准贷记卡等三类基本的银行卡卡种,其中准贷记卡属于中国银行卡的一个特色产品。银行卡功能进一步完善,除传统的存取款和消费功能外,转账、定期借记和贷记业务等增值服务也不断完善;从交易渠道看,以银行卡为载体的网上交易、柜面交易、手机支付等新型交易渠道不断兴起且方兴未艾,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快捷、便利的支付方式。 五是银行卡业务国际化进程步伐加快。各商业银行与中国银联通力协作,加快境外网络建设、境外受理市场拓展,成功开通了银联人民币卡在香港、澳门、

35、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的受理业务,并计划2005年低在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老挝等开通人民币受理业务,香港和澳门地区还顺利启动了银联卡发行业务,初步实现了银联卡的跨境使用。 3、网上支付的兴起 网上支付是指通过互联网完成支付的行为和过程,在此过程中仍然需要银行作为中介,通过交易双方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实现交易资金的转移,但整个过程中银行只在后台进行处理,通过传统的支付系统完成跨行交易的清算和结算。移动支付是指利用移动电话采取编发短信息和拨打某个号码的方式实现无线网络支付。 从国内金融服务发展历程来看,国内网上银行发展起步较晚,但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迅猛趋势,主

36、要服务于电子商务的支付需要。 1997年,中国商品订货系统(CGOS)、中国商品交易中心(CCEC)、虚拟“广交会”等大型电子商务项目陆续推出。1998年,“首都电子商务工程”的展开和1999年“8848网上超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子商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4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累计达到4400亿元人民币。其中,上海电子商务的年交易额达到743.19亿元,同比增长47%,北京、广州的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分别为666亿元和230亿元。 从目前国内电子商务支付方式来看,主要包括网上支付和线下支付两种方式。线下支付是传统的电子商务支付方式,主要包括货到付款以及通过邮局、银行汇款。线下支付方式由于存

37、在付款周期长、手续繁琐等问题,一直无法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一定程度上反而削弱了电子商务的优势,阻碍其持续发展。 网上支付即在线支付,买方在互联网上直接完成款项支付。从一定意义上说,网上支付是构成电子商务的一个关键环节,电子商务的突破有待网上支付的突破。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卡基产品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用卡环境的逐步改善,银行卡作为新兴的电子支付工具已被社会公众所接受。而基于卡基支付工具的网上银行业务也作为银行金融服务的一大创新被越来越多的银行所关注。利用银行卡完成网上支付已成为电子商务普遍采用的支付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历次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网络购物付款的支付方式中,采取

38、银行卡网上支付的比例逐年增高,从2001年底的15.6%上升到2004年底的41.5%;另据CNNIC2005年的中国互联网使用现状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网上购物的付款方式选择上,采用卡基类网上支付占41.5,货到付款占24.7,邮局和银行汇款各占16.7,其他占0.4。网上支付已成为最主要的网上购物付款方式,成为影响电子商务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1996年6月,中国银行开始通过国际互联网向社会提供银行服务;1997年4月,招商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随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民生银行和交通银行也相继开办了网上银行服务。截止到2004年底,1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以及汇

39、丰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恒生银行、花旗银行等外资银行已全部开办网上银行业务。不少银行设立了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的、专门的电子银行业务部门,负责网上银行以及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一般而言,网上银行业务一般分为企业网银和个人网银业务,开通业务涵盖查询、网上支付、网上转账、代扣缴、贷款等基本金融服务。目前,全国性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客户数达3472.64万户(不含中信),其中企业客户33.61万户(不含中信),个人客户3438.74万户(不含中信);2004年网上交易笔数达36565.18万笔(不含中信),其中企业网银交易达6745.77万笔(不含中信、华夏),个人网银交易达21420.3

40、4万笔(不含中信、华夏);网上交易总额达458048.40亿元,企业网银交易达429184.34亿元(不含中信、华夏),个人网银交易达23929.64亿元(不含中信、华夏)。 4、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崛起 网上支付取决于网上购物者的消费观念与习惯、网上支付平台是否完备、信用系统的完善程度、网络的安全性等因素。至今为止,网络银行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很有限,安全措施不是很完备,假银行网站事件常有发生。为避免信用卡资料在网上公开传输导致的信息被盗、密码泄露等风险,增强电子支付的安全性,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应运而生了。 所谓第三方支付平台是指平台提供商通过采用规范的连接器,在网上商家与商业银行之间建立结算连接关

41、系,实现从消费者到金融机构、商家之间的在线货币支付、现金流转、资金清算、查询统计等业务流程。消费者可以离线或在线在第三方开设账号,避免信用卡信息在开放的网络上多次传送,降低信用卡资料被盗的风险;同时,有效避免了电子交易中的退换货、信用等方面的风险,为商家开展B2B、B2C、C2C等电子商务及增值服务提供了支付上的支持。 第三方支付平台大多是基于SSL协议建立的,SSL是Secure Sockets Layer通讯协议的简称,是一种在Internet上保证传输资料安全的通用协议,SSL用公钥加密通过SSL连接传输的数据来工作,SSL技术提供了数据传输中的有效认证。基于SSL协议建立的电子支付平台

42、,消费者只需在银行开立一个信用卡账户,在网上订货后,把信用卡信息利用SSL技术加密后传给商家服务器。 商家服务器验证有效后传给业务服务器,经验证商家身份后将用户加密的信用卡信息通过安全专用网传送到银行,确认有效后完成交易。 但是,SSL协议由于缺少了客户对商家的认证,逐渐被新的SET协议所取代。SET(Security Electricity Transaction,安全电子交易规范)向基于信用卡进行电子化交易的应用提供了实现安全措施的规则,它是一个能保证通过开放网络进行安全资金支付的技术标准,SET增加了对商家身份的认证。但SET协议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协议复杂,使用成本高,且只适用于客

43、户安装了电子钱包的场合。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不断建立,带动了网上交易在线支付业务的快速增长。目前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依托于中国银联,背靠金卡工程,得到各大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消费者不再需要持有十几张各银行的信用卡,各网上商家也不需要在自己的系统里配齐各大银行的认证系统,即可在平台上同时连接各大商业银行,使整个交易支付过程更加流畅、安全。 第三方支付与银行间的合作模式主要是与银行确定一个基本的手续费率,缴纳给银行,然后,在这个费率上加上自己的毛利润,再向客户收取费用。美国电子支付产业链由ISO(商家集成者)、PayPal、支付网关、Visa等国际金融组织、银行等多方组成,

44、分工明确、利益分配合理,最成功的电子支付是ebay旗下的PayPal。 目前中国的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的模式共有六种:支付网关、移动支付、系统集成的公司改做支付运营商、PayPal、地方政策性模式如上海一卡通,第三方担保模式如支付宝等。而YeePay自创了第七种模式,搭建支付平台,针对特殊群体推出特殊服务。目前已集成了多种支付服务,如银行卡支付、短信支付、手机全业务预付费服务、电话支付等。 1999年,中国就出现了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平台。目前,较知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包括首信的易支付、易趣采用的Paypal、环信的IPS、阿里巴巴的支付宝、易达信动、云网、易卡及YEEPay等。然而,信用问题始终是困

45、扰中国支付清算业务的关键障碍。由于缺乏全面的社会信用评估体系,缺乏参与电子交易各个主体信用的数据,刚开始建立的信用网的实用性等有待完善和加强。这使得电子商务参与者的身份确认和交易选择存在很大难度,给网上支付的管理带来困难。依托于中国银联建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除少数几个不直接管理往来资金,将其存放在专用的账户外,其它都可直接支配交易资金。这就容易造成资金不受监管、甚至越权调用的风险。而且基于SSL协议建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由于该协议存在安全漏洞而存在隐患,如私有密钥(即整个安全系统的核心)经常存放在不安全的地方,网络黑客可利用系统管理员的疏忽进行攻击。由于缺少消费者对商户的认证,消费者的信息又首先

46、发往商家,商户直接管理往来款项,可能损害电子支付的保密性与完整性。 综上所述,中国的电子支付还有很多问题尚需解决,必须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建立一套完整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规范参与各方的交易行为。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完善网上交易的经济纠纷处理规程,从根本上加强资金管理,预防挪用客户资金,防止金融犯罪。突破体制障碍、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系统,在商品生产、消费、金融服务等一系列领域培育信任感,保护商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充分利用飞速发展的IT技术,完善交易系统和电子支付平台建设,为电子支付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2.3.2中国电子支付发展中的问题尽管中国的电子支付

47、业务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与国外横向比较,总体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存在诸多制约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因素。其中,信用卡的发展水平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因为几乎所有的电子支付方式最后都是由银行根据用户提供或注册的信用卡信息划拨账款。没有信用卡的普及,就没有所谓的电子支付。借记卡(储蓄卡)和贷记卡(信用卡)在中国被统称为银行卡。 信用卡不普及的原因多种多样。首先是社会的总体信用环境不佳,信用程度相对不高,影响发卡银行的积极性。银行发行贷记卡将要承担持卡人恶意透支的信用风险,须综合考虑市场、当地消费水平等因素,防范信用风险。银行更愿发行风险较小的借记卡。这几年,借记卡数量增长速度很快,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贷记

48、卡的发展。其次,社会公众的消费习惯及物质生活水平与贷记卡所倡导的消费理念还存在差距。在传统的观念中,中国消费者还不能完全接受或者不习惯负债消费;从而反映出人均国民收入不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公众对自己未来的还款能力缺乏自信心。三是消费习惯相差很远,中国人多年来都习惯现金支付。改变这个习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四是税收、手续费水平等因素也直接影响商户使用银行卡的积极性,因此,需建立利益均衡的银行卡使用环境,探索电子支付的税收征管方式。 1、急需完善的政策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业务发展的基石,对于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最近,刚刚颁布实施电子签名法,确认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但规范电子支付的法规制度还应包括支付结算管理办法、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处理办法、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 因此,整体上,中国电子支付发展所需的法律环境尚未形成,政策法规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规章已经不适应当前业务的发展需要。首先,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属于规范性文件,立法层次较低,但银行卡业务事实上涉及到持卡人、商户等社会多方机构或群体,部门规章由于权威性较低,不利于深入贯彻执行,在具体解决银行卡业务争议纠纷时所发挥的规范、指导作用非常有限。其次,随着业务的发展及银行卡市场化运作机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