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44415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习中心: 分 数: 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题 目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 学 号 学生姓名 导师姓名 2015 年 10 月 23 日4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15年10月23 日4摘要“一个名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结晶”,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建、改造、享受、传承的物质、制度的和精神的各

2、种事物的总称,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正是由一个民族有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观念个信仰,才能长久地集聚在一起,保持长期的兴旺发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沧桑之变,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取得了全面进步。中国正以更自尊自信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的洪流中,这种自尊自信,既包括主动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更离不开继承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新形势下,继承、发扬和转化传统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与创立和谐文化的正确道路,也是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现代化目录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3二、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4三、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5(一)马克思主义中国

3、化的意义5(二)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支撑6(三)展示中国梦的文化魅力7(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8四、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社会中的意义9(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整合价值9(二)传统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9(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公民现代人格的精神资源10(四)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引导价值11五、继承传统文化,建设现代化社会11(一)尊重中国文化核心价值12(二)加快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速度12(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12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一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

4、家统一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封建统治者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推行愚昧政策,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历史发展产生过消极影响。但从构建和谐社会与廉政建设来看,儒家思想中的勤政爱民、任人唯贤、和睦相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方法,又具有现实意义。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礼”,即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已;主张改良,与时俱进。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有利于调解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主张“仁政”,即不误

5、农时、放宽刑罚、轻徭薄赋,让农民有一定土地。董仲舒吸收了法、道等学派的长处,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对儒家学说加以改造。他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主张,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被汉武帝采纳,光大了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唐安史之乱后,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削弱。两宋时期,朱熹等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某些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明朝时期,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创立了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经典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这使儒学的地位空前强化。十九世纪末,康有为

6、著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强调托古改制,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将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将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将儒家思想维护的封建礼教喻为“吃人”的魔鬼。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文革”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儒学的影响被进一步削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学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

7、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以“扬弃”的态度对待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是孔子要求做人的起码准则,在今天全世界哲学、伦理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界都把他推为“全球伦理”(普世伦理)中的“金律”,正因为在寻找各民族、各国家的不同文化间可以共同接受的伦理准则,推来找去只能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最低最大普遍化准则”。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是,如果我们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现实社会生活人类伦理的“最低最大普遍准则”,虽不能为所有人普遍遵循,但却可起到大大限制”损人利己“

8、的作用。二、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元。文化的含义比较宽泛。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被称为观念文化,这是各种文化形态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观念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也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而且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其中就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之“人文”精神: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早在炎黄时代就已蕴含“人文”精神的萌芽。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末期“人文”精神才以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形式出现。这要归功于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他继续商、周“人文”精神,又有创

9、造性的发展。孔子以后,不仅在儒家学派,而且在其他学派和各个学科领域里,“人文”精神又有新的发展和创造。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带有这样的特征: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视礼仪形式,提倡德治,力求使社会各个等级和睦相处。总之,“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美德:积极进取、坚韧不拔、敬老爱幼、救济孤残、勤俭治家治国等等。这些美德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古代“人文”精神中精华的结晶!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是一个延续和发展的运动过程。每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它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正是这种文化发展

10、的特殊性,催生出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中华民族的发展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的绚烂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充满思辨智慧的儒释道思想,到内容丰富的文史哲三科,再到讲求和谐统一的天地人三学,每一种文化都明显地显示出人文精神的内涵,其实质是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对人类生存的关怀与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说是它的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现在所谓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等概念不完全相同。从生养人与万物来讲,当然天地是其根本,然而从治理人与万物来讲,则人是能动的,操有主动权。就这方面说,人在天地万物之中可说

11、是处于一种核心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把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注重人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等,正是对人在天地万物中这种能动、主动的核心地位的确认而确立起来的。由此,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十分显着的特点,一是高扬君权师教淡化神权,宗教绝对神圣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二是高扬明道正谊节制物欲,人格自我完善的观念广泛深入人心。这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包含着一种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现代理性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人文精神,根植于远古的原始文化之中。人们常把“天人合一”视作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徵之一,而考其起源,则与中国原始文化中的自然(天地)崇拜,以天地为生

12、物之本;以及祖先崇拜,以先祖为降临人世的上帝(此亦为天,天命之天)等观念,不能说毫无关系。由此可见,“天人合一”中“天”的含义是合自然之天与天命(先祖上帝)之天而言的。以后,宋明理学讲的天理之天,即是自然之天与天命之天的统合体。人与自然之天“合一”的中心是“顺自然”(这里“自然”一词的含义,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界的“本然”法则与状态)。道家思想中强调顺自然,这是人们所熟知的。如老子书中就明确说过这样的话:“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正是老子书中的这句话,长期以来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被看成是一种消极被动、因循等待的思想。“礼”起源于祭祀,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礼在中

13、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则是越来越富于人文的内涵,乃至最终成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之一。“礼”通过祭祀,从消极方面来讲,是为了祈福禳灾;而从积极方面来讲,则是为了报本。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说是它的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在中国古代的其它的著名思想家文化名著中,还有很多关于人文精神的内容。这些人文精神是我们的祖先留给了我们宝贵的财富。在今天我们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时,这些优秀的文化仍然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价值将不断得到体现。三、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中国梦是一个标志,标志着在过去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的基础

14、上,中华民族将开始在中国梦的引领下走向民族复兴和现代化。为实现中国梦,既需要全党全民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也需要在战略上总体设计和在战术上具体操作,既需要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做圆梦的硬件基础,也需要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软件提供核心支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及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构筑国家精神。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依靠的就是与中国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马

15、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即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文化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任何科学的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马克思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关键就是我们不断推进其中国化,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

16、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产生过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大理论都包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闪耀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毛泽东博古通今,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深入的研究。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中国的现实实际和中国的历史文化三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1943年党中央就提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联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

17、文化深相结合起来。”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特色”?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是指从中国实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理论与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道路、理论体系到制度,从总依据、总布局到总任务,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中华优秀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是一个具有多

18、层次、多方面的复合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方面相结合呢?其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灵魂和命脉是民族精神,这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的根本,是推动发展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相结合,吸取、融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历史沉淀的结晶,具有核心价值属性,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自强、仁义、爱国、和合。自强是个人和民族生存和发展必须具有的精神品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仁义既是一种道德规范,又是一种精神标杆,在为人处世上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国是中华民族最

19、朴素的情感和最深沉的精神归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向往国家大一统。和合,主要是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本民族与他民族关系上,尊重各自具有的独特属性,通过中庸的方式达到包容凝聚。 (二)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支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自信。中国梦是一个将国家的追求、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凝聚在一起的梦想。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际上就是找回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应有的地位,找回中华文化应该闪耀的光芒,找回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具有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

20、自信心。习近平同志曾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儿女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有能力也有底气创造中华文化的再辉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凝聚共识,为开启中国梦团结人心。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中华儿女只要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必然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力。大中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文化认同基础的地缘共同体,且自诞生以来没有中断过,在五千

21、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一套完整的文化传统。梁启超曾言:“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这些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化认可、共同的政治归属把我们祖先凝聚在一起,同时也深深地印刻在世世代代每一个民族成员的内心里,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为实现中国梦构筑国家精神。一个文明开放的社会,多元文化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为避免意识混乱,国家需要主流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习近平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

22、,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是将社会主流精神和价值观树立起来作为中流砥柱,用以凝魂聚气、强基固本,避免多元文化造成社会紊乱的自觉行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传统和根本,始终是我们的精神命脉。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务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精神力量,并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展示中国梦的文化魅力中国梦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既有期待的声音,也有曲解和误读。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社会,习近平同志多次宣示“中国梦是

23、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如果要让国际社会理解并支持中国梦,就需要面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的“和合”和“仁义”内核,决定了中国在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上,会选择一条和平道路。习近平同志认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

24、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天下太平、共享大同”是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社会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深入到每个中国人日常伦理中的思考方式。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殖民记录。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内部战乱和外敌入侵,更让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灾难刻骨铭心。所有这些都让中国人民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习近平同志指出,“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不能把世界长期发展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

25、础之上”。中国梦必会造福中国人民,而且也会造福各国人民。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个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系统,崇奉儒家道德规范体系,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进一步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当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 (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不可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确立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构筑国家精神,必须强化中华民族共同记忆中的价值系统。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26、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坚持科学的态度。习近平同志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新时期,要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科学总结和概括。任何民族、国家的文化都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优良传统,也有不良传统。即使是精华、优良传统,也受到历史条件和阶级的限制,不可照搬、照抄,全盘继承。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这是在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必须把握的科学的思想方法。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

27、化,要讲清楚,梳理好,阐发好。在如何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习近平同志有清晰的论述:“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只有讲清楚,梳理好,才能寻找到中华文化的“主根”,才能寻找到民族精神的“精神源泉”。要构建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根据时代要求,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阐发好。“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继承

28、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伴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形态发生的变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政治经济形态存在着不协调和不一致。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将其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相适应,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强调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合理的成分,创造性地加以转化,形成我们的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

29、召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多种场合一再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作用,他以参观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并同专家学者座谈的实际行动,在强调构筑主流价值观和国家精神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意义,而构筑主流价值观和国家精神的重要基础,就是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也是开启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同时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更是塑造大国形象、发挥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既不意味着走老路,回归封建,也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在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面向世界学习好的东西,又快又

30、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四、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社会中的意义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简略说来,它作为社会整合的精神遗产、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道德建构的再生资源和生活观念的导向因素,对现代的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道德文化生活和贯穿三者之中的生活观念有着极大的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整合价值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社会成员之间的结合和凝聚是其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借以凝聚的力量,既有经济利益的聚合力,又有种族血缘的亲和力,还有政治政权的控制力,但最根本的还是传统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整合力。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整合

31、力量对现代生活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以文化为纽带,以思想为桥梁,产生巨大的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中国”、“大一统”、“兼容天下”、“爱国主义”等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内容。正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中国人的共识,形成了民族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成为人们共同意识和自觉奉行的原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由此出发产生出思维、行为的趋同性、和谐性和一致性。传统文化这种整合力,增强了中国人的本根意识,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的和自豪感。传统文化正是通过人们心理上

32、的认同、感情上的拥戴、行为上的遵守,如同一只无形之手将人们联系起来,形成“同心同德”的社会整合力量,将整个民族的感情、意志凝聚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现代经济之树成长的土壤,蕴含着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因素与动力。古有“洪范五福先言富,大学十章半理财”之说,甚至有人把传统作为调节社会资源的第三种手段。总结起来,这些潜在的动力因素包括:1、由“忠”引申出来的爱国精神,社会成员愿意为国家牺牲个人的利益,有利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宏观的经济政策;有助于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体现全局性、利益统

33、一性,减少外在经济现象,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2、以“孝”为核心的家庭关系,家庭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起着凝聚和传承作用,家庭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保持高储蓄率,家庭成员勤劳、互爱互助。这些为经济增长准备了必要的资金、人才和劳动力等要素。3、在忠孝的基础上,集体主义成为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从而有利于形成具有目标同一性的团队意识和企业精神。4、强调刚健自强。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立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激励和鼓舞社会成员发展经济、脱贫致富、自我奋斗、积极进取,不断开拓改革开放的新局面。5、强调“厚德载物”。周易大传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宽厚为怀、虚怀若谷、

34、宽容大量的气度休现在今天,就是一方面善于竞争,另一方面善于联合,广纳博采、放眼世界、关心大局、以大局为重。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推动力,而且提供某种“制动力”,使中国经济不致脱离常轨,保证社会各方面协调运转。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市场游戏规则没有完全建立,导致经济生活中的种种负面现象,如某些企业唯利是图,某些个人为谋利不择手段,影响市场经济正常运行。而中国传统文化对这些行为有种“纠偏矫正”功能,它的一些经济道德资源让参与经济活动的土体有了主观的自主的软约束,警戒人们不致失去控制,从而保证市场经济健康、稳定、有序地运行。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公民现代人格的精神资

35、源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建构提供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料和营养。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阐发之道”值得我们借鉴。传统道德从最切近的孝锑之道引发出处理不同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由近及远富有感召力;还以人类普遍感受性为基础,坚持“推己及人”(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由己及人,容易引起人的共鸣;由小及大,由家及国及天下,层层推进。古人曰:百善孝为先,从古至今,孝道一直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伦理规范,是一切伦理原则的起点和核心,“君子笃于亲

36、,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以孝为开端加以推广放大,阐发出孝敬父母、赡养老人、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忠贞专一、长幼之间友爱恭让、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重视家庭、工作认真上进、遵纪守法、爱国等等优良传统。我们今天开展公民道德建设,要想使各项道德规范深入人心,取得实效,就要效法中国传统道德的“阐发之道”。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一种大伦理观,其“天人合一”思想为建立现代的生态伦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它的内容包括:把“仁爱”之心扩展到自然万物,对自然友善,尊崇自然,泛爱众生;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类,“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节俭

37、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做到不违时,“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文),“山林泽梁,以时禁发”(礼记),这样才能得到自然的赐予和恩惠,达到天人协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这些思想与生态伦理学原则息息相通,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树立环保意识、政府确立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有一定参考价值。正是由于传统道德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75位诺贝尔获得者才齐集巴黎发表声明: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总之,我们要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建

38、设与现代经济生活、物质生活相适应的现代精神生活,就要汲取统道德文化的资源,补充现代人的精神养料。 (四)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引导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考验,己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现代中国人要走向现代生活,心须具备现代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至少有三点对树立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一是积极的入世精神;二是务实的实用理性精神;三是乐感文化精神。所谓“入世精神”,就是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积极的入世精神,是以儒道法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点,它有利于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所谓实用理性精神,是一种普遍现实的生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从产生开始就是一种以伦理思想为

39、核心的实用理性文化。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就是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的、使用兼具、内外无二、本末一贯的“实学”。孔子“不语乱、力、乱、神”(论语述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述而),其所学、所思、所论、所教都与社会实际生活有紧密联系。后儒们秉承着这一精神,无论是在行为方式或者是思想观念上,都体现出强烈的实践理性特质,“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或实用理性一直是儒学固有的内在品质。正是在有着这种内在精神的儒学的熏陶下,数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勤劳实干、践履笃实、不尚空谈、朴实坦诚、反对虚妄的务实主义的生活态度,才能“在一切实际事务中远胜过其他东方民族。”所谓“乐感文化精神”是指一种乐观的生活心态。积极的

40、入世态度和务实精神都是为了追求和保持今世的幸福与快乐。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思想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就是一门高深的生活艺术,或说生活技巧,有利于树立一种辩证、开朗、乐观、健康的生活心态。“贵和持中”的思想是最具有东方色彩和充满生活智慧的理论。它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上,“和”就成为了一种调和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深刻哲理。“和”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对立基础上的统一,多样性基础上的同一性,故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之言。如何才能达到“和”?那就要做到中庸。中庸就是不走极端,而是“凡事叩其两端取其中”,无过亦无不及,这是圣人才能达到的境界。所以中庸不是折衷主义,不是简单

41、的静态的承受,而是一种理想状态和在动态过程中对程度分寸的把握和选择,充满了辩证法的光芒。在复杂矛盾的现代生活中,在时间、空间与心态的交汇中要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凡事不强求,讲求适度,力求理性自觉、主体意识去缓解人们因价值观念剧烈变革而产生的不适感和焦躁不安的情绪;以知足常乐、恬静自然去化解人们的迷失感、疲于奔命和不满足感;以传统的深沉感情去抚平人们的逆反心理、怀旧情绪。乐感文化是人们精神的“制衡器”和“减压阀”,给现代生活以一定的启示意义。另外,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其他对树立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的因素:如传统的俭朴、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量入为出等思想对现代消费观具有一定意义,其它如中

42、国人独特的艺术审美观、重意境美与自然美、重精神享受等意识对树立现代闲暇观有可取之处五、继承传统文化,建设现代化社会中华传统文化是域内各民族人民历经数千年所积累和积淀下来内涵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她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源泉,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们的民族在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家庭等方面都形成了浓厚而丰富的优秀文化。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民族财富,作为后人的我们,必须认真地子以传承并使之继续流传下去。 (一)尊重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第一,我们必须尊重自己国家的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很多的

43、中国文化大家都陌生了,不要只是除了书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其它的就一概不知了。第二,要清楚地知道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价值核心观是可以融会贯通的,都有着各自的通性,可能也有不同的地方,这是避免不了的。第三,学习西方文化前提是在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国宝”)基础上,去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绝对不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去全盘西化! (二)加快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速度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全球化大潮汹涌澎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走世界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在面对全球化的变化和发展中,躲避和逃脱都不是办法。只有利用在文化的

44、进程演变中将文化吸取和改良才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中国的文化是“和谐”,但是很多的西方人并没有对此有正确的认识。西方国家已经将快速发展的中国作为假想敌。各种对于中国打压理论纷纷出台。我们要警惕这样的事件对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只有使中国不断的加快全球化的进程,并积极的宣传中国文化,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是历史的长期积淀,形成为社会意识的潜流,渗入到了社会心理的深层,她的影响随处可现的。只有深入学习弄通弄懂传统文化,我们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时代进步的要求,创造性地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充实新的时代内容,使之不断完善发展。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诚信

45、、感恩、孝道、仁德、慈爱、正气、勤学、节俭、修身、立志等等的弘扬;浓缩了传统文化立世做人荣辱观的“八荣八耻”的提倡;基于传统和谐精神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等等。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传统文化内容创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注意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精髓,以求同存异为原则,大力学习、吸纳外来文化的积极先进内容,充实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不仅与世界文化同步发展进步,更要让充分体现民族特性的中华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世界文化之中,从而充分展示中华民族光荣的发展历史,以赢得世界的尊重,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建设不等于文化产业,但是却离

46、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西方国家正是看到了文化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才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可以从发展文化产业入手,在产生经济效应的同时又能加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自然的弘扬了中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价值,我们要善于挖掘与传承。在文化的国际交流中我们要对国外的文化采取吸收和包容的态度,对中国文化弘扬,赋予其新的含义。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国家的文化价值核心,克服发展中的阻力,加深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才能促进文化间的有效的交流,保证中国文化价值的传承。参考文献:(1)胡锦涛:高举中

47、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2)。(2)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剖析J.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3)徐 寒:四书五经M.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4)王 军:弘扬传统文化推动和平崛起N.光明日报,2004-03-26(A3版)。(5)徐复观: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6)李存山: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 J . 哲学研究, 1994(09)。(7)夏振坤、唐龙:论传统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 J . 中华文化论坛, 2005(02)。(8)夏振坤:夏振坤选集(C)。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9)夏振坤:中国文化现代刍议(J).中华文化论坛,2003(03)。(10)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M.法律出版社。(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82。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