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地热能-干热岩发电、集中供暖.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46637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4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地热能-干热岩发电、集中供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毕业设计(论文)-地热能-干热岩发电、集中供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毕业设计(论文)-地热能-干热岩发电、集中供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毕业设计(论文)-地热能-干热岩发电、集中供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毕业设计(论文)-地热能-干热岩发电、集中供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地热能-干热岩发电、集中供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地热能-干热岩发电、集中供暖.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西安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 地热能-干热岩发电、集中供暖 专 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 班 级 学 生 闫 涵 指导教师 2015 年摘 要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的任何生产与生存活动都离不开能源。长期以来,石化燃料对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幸福。但是,直到最近我们才开始完全认识到人类过度开采和滥用石化资源所带来的灾难和为此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人类所面临的挑战已经很清晰。近年来,虽然政府对集中供热系统建设的投入逐年上升,但我国集中供热覆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仅在北方各省的主要城镇建有集中供热系统,且平均覆

2、盖率不到50%。北方主要城镇的供暖基本为市政集中供暖、天然气供暖等供热方式。集中供暖方式的热量及供暖范围已远远达不到现阶段居民取暖的需求。随着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在全国的推广,地热及干热岩等具有节约燃料和减少环境污染特点的新型能源,在未来将成为我国主要的集中供热方式。关键词:地热能源;可再生能源;地热发电;集中供暖;干热岩AbstractEnergy is the basis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humans production and living activities can not be se

3、parated from the energy. For a long time, fossil fuels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which 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and happiness to mankind. But, until recently, we have only begun to realize that the human over exploitation and abuse of fossil re

4、sources and the heavy cost of human resources, the challenges facing humanity has been very clear.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has increased the invest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entral heating system, but Chinas central heating coverage is still at a low level, only in the north of th

5、e main cities and towns are built a central heating system, and the average coverage is less than 50%. The heating of the main towns in the north of the city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heating system, such as central heating, natural gas heating and so on. Central heating mode of heat and heating

6、 range is far less than the demand for the residents of the present stage. With the elimination of backward production capacity policy in the country to promote energy-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 geothermal and hot dry rock can save fuel and redu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ew energ

7、y, in the future will become the main heating mode. Keywords: geothermal energy; renewable energy; geothermal power; central heating; hot dry rock目 录1. 干热岩的介绍与发展11.1干热岩的介绍12干热岩发电12.1我国干热岩资源分布12.2如何最佳选址开发22.3开发干热岩有哪些益处22.3.1无温室气体排放22.3.2干热岩可循环利用22.3.3干热岩储量丰富22.4开发干热岩面临哪些困难32.4.1热储水库建设难32.4.2钻井技术与装备要求

8、高32.4.3或引发自然灾害32.4.4对动植物的影响32.4.5对土壤的影响43.干热岩集中供暖技术43.1工作原理43.2技术特点43.3应用范围53.4应用服务53.5技术特点对比64.国外对干热岩的研究74.1美国74.2日本84.3德国84.4澳大利亚85.干热岩政策86.结束语10致 谢11参考文献121. 干热岩的介绍与发展1.1干热岩的介绍目前,人们对干热岩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早期,干热岩地热资源通常指温度大于200、埋藏于距地面两公里以下、无裂隙的岩体。但也有科学家认为,定义干热岩时,其温度与埋藏深度等条件不必过于严苛,只要岩体温度高、埋藏深度合理、内含流体较少(或不含流体)、

9、能用干热岩技术来提取岩体中的热量的岩体均可称为干热岩。2干热岩发电干热岩发电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提出的。其基本理论是在高温但不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地下流体的高温岩体中,通过水力压裂等方法制造出一个人工热储水库,将地面冷水注入地下深处以获取热能,然后将热水导出至地面进行发电。2.1我国干热岩资源分布我国地热资源丰富。经科学测算,有国内专家认为,中国大陆310公里深处干热岩资源总计为2.09107EJ,合7.1491014吨标准煤,高于美国本土(不含黄石公园)干热岩地热资源量(1.4107EJ)。若按2%可开采资源量计算,相当于中国大陆2010年能源消耗总量的4400倍。从我国干

10、热岩地热资源的温度上看,310公里深度内,小于75的干热岩资源占总资源量的2%;75150的占43%;大于150的占55%。由于干热岩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资源量也与深度呈正比,考虑到我国大陆地区的热状态、干热岩开发的经济性和当前开发以发电为主要目的,现阶段的开采深度在47公里比较适宜,这一深度可开采的干热岩热储温度为150250。从区域分布上看,青藏高原南部占中国大陆地区干热岩总资源量的20.5%,温度也最高;其次是华北(含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的汾渭地堑)和东南沿海中生代岩浆活动区(浙江、福建、广东),分别占总资源量的8.6%和8.2%;东北(松辽盆地)占5.2%;云南西部干热岩温度较

11、高,但面积有限,占总资源量的3.8%。2.2如何最佳选址开发地热梯度和热流值较高的地方最有利于干热岩的开发利用,因此,应选择板块碰撞地带,包括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带(如日本群岛和美洲的安第斯陆缘弧)、大陆和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如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在喜马拉雅山和我国云南等地的碰撞部位)、大陆内部的断陷盆地地区等。从岩石本身的物理性质考虑,应选择密度大、热传导率高的岩石。也就是说,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类优于其他的岩石(如辉长岩、玄武岩类)。此外,花岗岩本身含有较高浓度的放射性元素,这些放射性元素不断地衰变并释放能量,从而增加干热岩的热量供应。因而,选址时还应注意花岗岩生成的时间,生成时间越长

12、,其损失的能量越多。理论上,大陆地壳任何部位都有可能作为干热岩的候选地,但实际开发干热岩的经济可行性因素对选址起着重要影响。如何准确选取最佳钻探与开发地,仍是干热岩研究的一个前沿性课题。2.3开发干热岩有哪些益处2.3.1无温室气体排放基于干热岩资源利用的新式发电系统不燃烧化石燃料,因此不会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2.3.2干热岩可循环利用冷水变热后可能最终会使岩石温度降低到20左右,因此一处干热岩发电站可能只能连续工作20年左右。但是,这个热储库关闭后,地心的炽热岩浆会重新加热这些岩石。几十年后,这些热岩就能再次被用于发电。而且,在关闭期间,发电站可以得到充分的维修和技术升级,为下

13、次发电做好准备,实现周期性循环发电。2.3.3干热岩储量丰富开采使用干热岩,可满足人类长期使用需要。麻省理工学院一份研究表明,只要开发地球上310公里深度中2%的干热岩资源储量,就能产生21020EJ能量,是美国2005年全年能耗总量的2800倍。也有专家保守估计,地壳中距地表310公里深处的干热岩所蕴含的能量相当于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所蕴藏能量的30倍。2.4开发干热岩面临哪些困难2.4.1热储水库建设难干热岩地热利用,要求在地下形成广泛的裂隙,让低温水流经它们来实现干热岩热交换,其前提是要打造地下热储水库。目前,主要有人工高压裂隙、天然裂隙、天然裂隙-断层3种模式。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人工高

14、压裂隙模式,即人工高压注水到井底,高压水流使岩层中原有的微小裂隙强行张开或受水冷缩产生新的裂隙。随着低温水的不断注入,裂缝持续扩大、增加,并相互联通,最终形成面状的人工热储水库。人们还可利用微震监测系统、化学示踪剂、声发射测量等方法,监测并反演出人工热储水库构造的空间三维分布。2.4.2钻井技术与装备要求高开发干热岩地热资源需要深井钻探,钻打高温岩体钻头的耐热度需要达到350。另外,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应用防斜钻井技术,这将增加开发过程中的难度和生产费用。2.4.3或引发自然灾害当前开发的地热资源,尤其是高温地热资源一般都位于地震活动区,世界上主要地热田附近都已观察到地震活动(低于里氏4级),20

15、06年12月,瑞士巴塞尔的一个地热开采钻井钻至地表5000多米岩石深处,并通过灌水加压提取地热时,突然发生了地震,在随后的几天里持续发生里氏34级地震。在地热开发过程中,由于抽取地热水引起地下热水位不断下降,热储地层水压力降低,有效应力增大,地层产生压缩,从而引起地面变形,在浅部热储层开发中表现得更为突出。2.4.4对动植物的影响 地热田生产废水尤其是高温地热田发电尾水的排放还会影响周围的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西藏羊八井地热发电的尾水水温高达80,每天至少有45万t排放到藏布曲河,致使河中原有的鱼类绝迹。此外,热田开发中的钻井工程、纵横交错的管道,高温蒸汽的排放使得附近草甸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草

16、甸植被大片受损、死亡,草场退化,草地荒漠化,野生动物也难觅踪迹。2.4.5对土壤的影响地热水的矿化度一般比较高,渗入土壤后大量的盐类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和盐碱化。那曲地热田排泄地热流体矿化度平均在2000mg/1左右,从热田到次曲河近3km的排泄流程中形成了200400m宽度不等的盐碱地。盐碱化地带表面白色盐化沉积物广布、土壤板结、寸草不生,与周边的良好牧草场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外,除技术发达国家外,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干热岩领域重视不足,基础地热地质勘察工作薄弱,勘察手段不完善,基础研究不深入等,也制约了干热岩资源的商业性开发。3.干热岩集中供暖技术3.1工作原理 干岩供热技术是指通过钻机向地下一定

17、深处高温岩层钻孔,在钻孔中安装一种密闭的金属换热器,通过换热器传导将地下深处的热能导出,并通过专用设备系统向地面建筑物供热的新技术。这一技术与传统地热利用技术的区别在于不开采使用地下热水,就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地热。干热岩地热能是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的新能源。“有深度,就有热度”可以说,站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脚下几千米深处的岩石,都是热源,不受地域限制。 3.2技术特点1、普遍适用:每个建筑物下都有地热能,开发地热能在地面上具有普遍性,钻孔位置的选定比较灵活,一般不受场地条件制约。2、绿色环保:无废气、废液、废渣等任何排放,能量来自地热,治污减霾成效显著。3、高效节能:专用的吸热导热装置与新材料的使

18、用提高了地下吸热导热效率;一个换热孔可以解决1-1.3万平米建筑的能量需求。4、保护水资源:系统与地下水隔离,仅通过换热器管壁与高温岩层换热,不抽取地下热水,也不使用地下水。5、安全可靠:孔径小,深度在2000米以下,对建筑地基无任何影响,地下无运动部件;利用地下高温热源供热,系统稳定。6、系统寿命长:地下换热器采用J55特种钢材制造,耐腐蚀、耐高温、耐高压,寿命与建筑寿命相当。7、投资及运行更经济:向地下中、深层取热,增加单孔取热量,扩大供热面积,可减少钻孔数,降低开发成本。8、一机多用 :可夏季制冷、冬季供暖、常年供应生活热水。3.3应用范围1、单个项目的应用:对于建筑面积在10万至几十万

19、平方米的住宅小区,在项目用地红线内安装地下干热岩换热器,在项目地下室设备间安装换热机组,通常按面积或负荷分成几个独立系统。通过干热岩供热系统的工作将地热输送到用户。2、一个地区的使用:一个地区通常会有几千万平方米的建筑物需要供热制冷,与集中供热制冷不同,干热岩系统不需要庞大的地下集中输送管网,不用专门建造大的中心热冷工厂。可根据区域的发展情况,使用需求,化整为零,就地安装干热岩供热系统,一个区域的若干个干热岩供热系统可以通过电脑进行控制,实现统一管理和运行。可以很好地替代燃煤燃气集中供热系统,达到低能耗,清洁环保的目的。3.4应用服务1、供热:对于只需要解决供暖的用户,我们建议用户暖气系统采用

20、节能的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或空调散热系统作为室内散热方式。根据项目的大小及负荷,在项目用地红线内安装若 干地下换热器和干热岩换热机组。通常一个10-13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只需安装7至10个直径200毫米,深度2000米至3000米的地下换热器,干热岩的设备用房150平米即可满足冬季采暖供热。2、制冷:对于需要解决制冷及供热的用户,我们建议用户采用室内中央空调末端系统。根据项目的大小及负荷,在项目用地红线内安装若干地下换热器和干热岩换热机组,另外还需加装相应容量的冷却塔。通常一个10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干热岩的设备用房150平米,冷却塔的安装需要200平方米,即可提供夏季制冷。3、热水:干热岩系统

21、可以较为容易的使用户获得热水供应(洗浴),通过干热岩供热系统工作,将地热能用于加热自来水,一个2000米深的换热器及设备每天可提供200吨45度热水,用于洗浴。3.5技术特点对比干热岩:1.普遍适用。钻孔位置不受场地条件制约,开发利用具有普遍性。2.高效节能。一个换热孔可以解决11.3万平米建筑的供暖。3.安全可靠。孔径小(200毫米),深度在2000米以下,对建筑地基无任何影响,地下无运动部件;利用地下高温热源供热,系统稳定。4.投资与运行经济。向地下中、深层取热,增加单孔取热量,扩大供热面积,可减少钻孔数,降低开发成本。5.绿色环保。无废气、废液、废渣等任何排放,能量来自地热,治污减霾成效

22、显著。6.保护水资源。系统与地下水隔离,仅通过换热器管壁与高温岩层换热,不抽、不使用地下水。7.系统寿命长。地下换热器采用J55特种钢材制造,耐腐蚀、耐高温、耐高压,寿命与建筑寿命相当。8.地下换热器寿命与建筑物相当,基本无维保费用。9.一机多用。可夏季制冷、冬季供暖、常年供应生活热水。市政供暖:1.适用于市政管网覆盖,燃气供应量充足、稳定的地区。2.冬季只能在11月15日-03月15日使用,供暖时间供暖温度、供暖区域不能实现自主控制;3.供暖管网设施需长期维护、存在多次开挖管路、后期维护费用较高;4. 某一段管路故障,会造成整个区域停供,压力管路存在爆管风险。地源热泵:1.水源热泵国家已禁止

23、推广,严禁私自开采地下水。2.土壤源热泵(夏季将室内热量释放到土壤中,冬季从土壤中吸收热量,给室内供暖。)3.一机多用。可夏季制冷、冬季供暖、常年供应生活热水。4.环保。无废气,废液,废渣等任何排放,对大气环境没有影响。5.节能。冬季运行时,COP约为4.5,即投入1KW电能,可得到4KW的热能,夏季运行时,COP可达5.5,投入1KW电能,可得到5KW的冷量,能源利用效率为电采暖方式的3-4倍;并且热交换器不需要除霜,减少了结霜和除霜的用电能耗。比常规空气源空调节能50%左右。6.冷、热源温度全年可用,机组工况稳定,可靠。7.需要较大的布孔面积用于埋设室外地埋管系统(如:本项目地埋孔的占地面

24、积约30000);8. 应用于超大型项目时有可能出现局部地下冷热不平衡的状态,从而导致系统效率降低,影响使用效果,降低使用寿命9.运行不稳定,滥用地下水,会出现地基塌陷燃气锅炉:1.天然气是一次性能源,不可再生,燃烧后排放大量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对环境的影响大。2.受天然气供应影响,热源不稳定,运行成本波动大。3.冬季时天然气压力时常不足,燃气锅炉经常不能点火,不能保证供暖季全天24小时正常供暖。4.建筑物室外要安装排烟烟筒,噪音大,不美观且污染环境。5.大型燃气锅炉工作时有较大安全隐患,如:闪爆和发生火灾等。对使用的建筑物和锅炉操作人员会构成危害。6.燃气锅炉运行成本

25、大,后期维护费用很高,运行时间越长锅炉的效率会越来越低,一般设备使用寿命约为:58年。到一定时期需要更换燃气锅炉,开发商又要投入大量资金。7.对于商住综合体项目,燃气锅炉只能解决采暖问题,空调制冷又要增加制冷系统,造成设备管道繁多复杂,操作维护不便,管理成本更高。综上所述:燃煤锅炉、燃气锅炉、市政等传统供暖方式存在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弊端;地源热泵受项目具体条件制约,推广使用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亟需一种新的节能、环保、高效的供暖技术。而干热岩供热技术能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开发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有助于打造低碳、循环、高效的城市微环境。4.国外对干热岩的研究4.1美国美国是最早对干热岩开发进行研究的

26、国家,在新墨西哥州中北部的芬顿山成立了干热岩研究中心。美国政府于1973年资助针对干热岩开发的增强型地热系统试验研究,1977年获得成功,最深钻孔达4500米,岩体温度为330。1984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高温岩体地热发电站,发电功率由最初的3兆瓦提升至10兆瓦,地热流值达250毫瓦每平方米。4.2日本日本政府自1980年开始资助一项研究干热岩发电技术可行性的项目。在山形县设置了4个钻孔,深度为2000米2200米,岩体温度为250,并进行了多次短期的水压测试。1988年,日本政府还和几个私人机构在岩手县资助了一项研究水-岩体间热交换的项目。此外,日本从早期就十分注重国际合作。1980年

27、1986年,他们积极参加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项目,同时与欧洲的科研机构开展合作。4.3德国1977年1986年,欧共体资助德国在巴伐利亚州东北部开展了一项针对增强型地热系统的研究。在较浅的深度下,研究岩石的自身裂隙、水压产生裂隙的形成规律以及水在这些裂隙中的运移规律。4.4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于2003年在库珀盆地开展了一个有关干热岩利用的项目,勘察结果显示,在地下4500米深处,干热岩的温度高达270。项目开发商于2009年钻了第一口注水井,并通过注水成功在花岗岩上压裂生成一系列永久的连通裂隙。5.干热岩政策1、2005年2月2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颁布33号主席令:2006年1月1日中华人

28、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开始正式实施。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被明确列入新能源所鼓励发展的范围。2、2005年11月2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订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地热发电、地热供暖、地源热泵供暖或空调、地下热能储存系统”被列入重点发展项目;“地热井专用钻探设备、地热井泵、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系统设计、优化和测评软件、水的热源利用”等被列为地热利用领域重点推荐选用的设备。3、2006年4月,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出台,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加大能源矿产的勘查力度,“开展地热、干热岩资源潜力评价,圈定远景开发区。”4、2006年8月,国家财政部发布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

29、理暂行办法中明确提出“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重点扶持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的开发利用。”其中第二章有关“扶持重点”第七条中提出“在建筑供热、采暖和制冷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重点支持太阳能、地热能等在建筑物中的推广应用。”5、2006年12月,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地质勘查发展规划提出:“将加大地热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到2010年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争取到4%”。“要加强平原区已知地热田外围地质的勘查、增加地热资源储量、开展地热资源空白区的勘查评价”。完成规划新城和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地质勘查、地热资源勘查。6、2007年1月,建

30、设部发布建设事业“十一五”重点推广技术领域,确定了“十一五”期间九大重点推广技术领域,其中“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领域”中重点推广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及其他能源利用技术;其中重点推广建筑节能改造技术:供热采暖制冷系统节能改造技术。7、2007年6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抓紧制订出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电、沼气、生物质能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科研、开发和建设,加强资源调查评价。8、2007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经国

31、务院审议、正式公布。其中对地热能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方向做出明确规定。“要积极推进我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合理利用地热资源,推广满足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供热水和地源热泵技术;在具有高温地热资源的地区发展地热发电,研究开发高温地热发电技术;在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发展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浅层地热能进行建筑采暖、空调和生活热水供应。到2010年,地热能的年利用量达到400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1200万吨标准煤”。9、2013年1月10日,国能新能201348号文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发布。该文件明确了我国地

32、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以调整能源结构、增加可再生能源供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地热能技术进步,积极培育地热能开发利用市场,按照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经济可行的总体要求,全面促进地热能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并确定基本原则: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加强监管,保护环境。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国地热供暖面积达到5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标准煤,形成地热能资源评价、开发利用技术、关键设备制造、产业服务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到2020年,地热能开发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标准煤。10、2013年8月1日国发2

33、01330号文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指出解决节能环保问题是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求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拉动投资和消费,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11、2014年1月20日国能规划201438号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指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促进能源绿色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重、集中送出与就地消纳结合,稳步推进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推进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开发利用。完善有关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生物质能和地热能供热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推广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在民用和工业供热中的应用,鼓励生

34、物质热电联产,在资源条件具备的区域优先使用地热能供热。6.结束语易于开发利用的高温地热资源有限,限制了地热发电的规模,因此,对地热能的开发应该主要着眼于以地源热泵为主要利用方式的低温地热资源。地球低温地热资源非常丰富,资源基数很大,虽然品质上无法与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但如果能够在提高开采和利用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地热能将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近20年来,地源热泵技术进步明显,使得地热资源经济可采品位大幅度降低,有力地推动了地热能的发展和普及。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地热能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高于化石能源的发展速度,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会进一步上升,不过,期望将来

35、能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也不太现实。地热能是一种含能体能源,所含热量可直接使用而无需经过转换,拥有其他类型可再生能源所不具备的独特优点,在某些情况下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可成为其他能源的有效补充。 致 谢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还有我的班主任老师,以及任课老师,感谢他们的教诲,让我知道在社会上懂得怎样去做好自己,端正自己的位置,我感谢所有的恩师:是您赋予我们最有意义的收获;是您带领我们走进知识殿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

36、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还有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参考文献1汪集,马伟斌,龚宇烈等.地热利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胡先才,孙继东,姚中华等.西藏地热活动与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J.山地学报,2003,21(增):45483天津大学编.地热综合利用工程与技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4卢予北.地热:可再生绿色能源J.科学研究,2005,1(12).5卢予北.可再生能源的新成员浅层地温能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8,35(4):1-4.6陈墨香,中国地热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地球物理学报,1994,37(A01):3203387陈国新,瞿正昌,刁一云,编著.中国能源资源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8申建梅,陈宗宇,张吉彬.地热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效应及环境保护.地球学报,1998,19(4):4069朱家玲等.地热能开发与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0周大吉.地热发电简述J.电力勘测设计,2002(3):1-6.-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