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李白的友情诗与亲情吟.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947004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李白的友情诗与亲情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毕业论文-李白的友情诗与亲情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毕业论文-李白的友情诗与亲情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毕业论文-李白的友情诗与亲情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毕业论文-李白的友情诗与亲情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李白的友情诗与亲情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李白的友情诗与亲情吟.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李白的友情诗与亲情吟李白,我国古代诗词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由于他仗剑江湖 ,为人豪爽,行侠仗义,一路走来,结交朋友无数,而且他的诗歌又往往是歌颂友谊,一鸣惊人,在那个诗意纷飞的年代里是一朵奇葩。也正因为他常年游旅在外,内心不免孤独思乡、思亲;从他那些友情诗中,潜藏着浓浓的恋家、恋亲之情。他的友人,在某些时候,某种程度,就是他至亲的人,这些友人给了他关怀,给了他安慰,给了他激励,让他暂且抛去了烦恼和忧愁,故他那些送给友人的诗歌,字字真情,句句意切,打动着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心,以至于他的才情被后世

2、万人敬仰。李白“五岁诵六家,十岁观百家”, “是子天才奇特,少益以学,可以相如比然”。后来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可见李白小时候聪慧卓绝,亲人疼爱有加,被家庭和睦友爱的浓浓亲情氛围笼罩。然而 他壮岁出川,远游江河,酒隐安陆,客居鲁郡,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失意东归,受尽种种磨难,亲人失散,内心孤独。他在政治仕途中失意时,唯有朋友在身边,在朋友交往中建立的诚挚友谊,便是他远游过程中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而在这些脍炙人口的友情诗中 ,时时吟唱着思亲之情。 李白的友情诗,无论哪种体裁,用起来无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不过其中尤以歌行和七绝的精湛成就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在李白集中,题

3、材是怀人赠别而体裁又是七绝的多达数十首,但绝无一首构思或表现方法雷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用“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寓情于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衡卿)情景交融。不管用哪种手法,都能真切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使人回味无穷;他和朋友的情谊辉煌了整个盛唐,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话,就让我们在时光中穿行,去寻找那些美丽的乐章。一、纯洁的友情 淡淡的忧思 (一)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是李

4、白二十六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蜀地时的的作品。整首诗意境明朗优美,语言浅近流畅,音韵自然天成。巴山蜀水曾有过诗人长剑高冠,慷慨悲歌的恣意漫游,一旦离开,该有多少情思牵绕,而诗人把一切都融入了“峨眉山月”中。山月渗透了乡情、亲情、友情、别情,成了极富意蕴的艺术形象,他那一片清新明快,揉着淡淡忧伤的浓郁情思,贯穿了整个诗境。本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

5、诗情的触媒。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更是思友之情、思亲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思亲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君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能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有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思亲之情

6、,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尤其是首尾两句交相呼应,秋夜行船,意境空灵,尽管诗意是对月抒情,但孤独思伴之情油然而升,“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乍离乡土,恋恋不舍之情跃然。“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二)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歌用别具一格的手法,赋予江水人情美,写它不远万里的送诗人乘舟远别,但送别而未别,一句“万里送行舟”把江水和诗人的情意变得绵长无尽。 此歌尽管没有指明人是谁,却是李白友情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或许就是他

7、别离家、离开亲人乡时的心情写照。在我的心目中,他的写作对象是友人,但也渗透着丝丝对亲人的依恋。比如金陵酒肆留别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送友人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将进酒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都写的率真自然,富有浓厚的思念气息,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给人震撼而持久的感受。这些诗不仅是为友谊而写,更是诗人思念亲人时,情不自禁的内心流露,是诗人坦荡胸襟的真实写照。二、浪漫的友情 凄苦的思念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

8、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爱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欢独自一个人喝闷酒的,他们愿意有一二知己边聊边饮,把心里积郁已久的话倾诉出来。尤其是当美景良辰,月下花间,更希望有亲近的伴侣和自己一起分享风景的优美和酒味的醇香。但是他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没处可说,多想有个亲人或知己在身边啊、只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来作伴了。这两句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化出来的,陶诗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不过那只是“两人”,李白多邀了一个明月,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独酌。但是有

9、这样两个伴侣究竟是好的,“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地行乐吧!下面接着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月徘徊”,是说月被我的歌声感动了,总在我身边徘徊着不肯离去,这实际是他向往有亲人陪伴,与之共舞的深深渴望。“影零乱”,是说影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不很规矩的舞姿。这时,诗人和他们已达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接下来说:“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趁醒着的时候三人结交成好朋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不舍得和他们分散的,最后两句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无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无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

10、。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的最真诚的。他在人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永远结下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会。“云汉”,就是银河,这里泛指远离尘世的天界。这两句诗虽然表现了出世思想,但李白的这种思想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他盼望一种纯洁真诚、超脱世俗的情感,这种情感或许只有亲人才能给予他了。可是这对他来说,就像镜中影、水中花,在这种凄苦的思念里等待的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和他一起喝酒的朋友了,这个酒友是谁呢?正是挂在天上看着他的那轮明月,所以诗人“举杯邀明月”,举起酒杯来邀请天上的明月和自己一起饮酒,。在孤独的境地里,“对影成三人”还是感觉有朋友陪着他,和

11、他一起同欢乐、共悲泣。他找到的是常常伴随着他漫游四海的月亮,他找到的是和他形影不离的影子。所以说,现实中李白是孤独而寂寞的。他期待友人陪伴,盼望亲人相聚,映射出了诗人内心深深思念亲人的情怀。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

12、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

13、”等等。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情、思念亲人之情已到了何等地步!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人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

14、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李白的诗,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思念,热切地追求她。把酒问月一开头就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里也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揽明月,都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的向往。正因为他厌恶社会的黑暗与污浊,追求光明与纯洁,所以才对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连他的死也有传说,说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而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忆起他的故乡,这思乡、思亲之情,恐怕才是他心底最柔

15、软的东西。青年时代他在四川时曾游历过峨眉山,峨眉山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为人所传诵。他晚年在武昌又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是为一位四川和尚到长安去而写了送行的。诗里说他在三峡时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万里相随,陪伴他来到黄鹤楼;如今又遇到你这峨眉来的客人,那轮峨眉山月一定会送你到长安的;最后他希望这位蜀僧“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乡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静夜思中,才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乡四川来了。明月,对于李白又是一个亲密的朋友。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我欲因之

16、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一首题目叫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诗里,他又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写了一首诗寄给王昌龄,诗里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带着他的愁心,跟随王昌龄一直走到边远的地方。借月写友,借月抒情,其实是他心灵深处苦苦思念“月人”的写照。三、真挚的友情 深深的怀念沙丘下寄杜甫写道: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使我来到了这个地方?使我尝尽了

17、孤独乏味的闲居生活。 自从你离开之后,每天晚上陪伴我的,只有那城边的老树,以及萧瑟的风吹叶动之声。 一个人独自喝着薄酒,怎能尽情欢醉?一个人独自聆听齐歌,又如何能安慰寂寞的心情? 我对你的思念之情正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紧紧追随着你一同南去。诗歌以自问开头,追忆往事,竟达到欲醉不能,欲歌无心的地步,这一切是因为什么,一句“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写出了答案,联系之前与杜甫相处的那些日子,面对这浩荡的汶水,思念之情向着杜甫行去的南方喷涌而出,流水不息,相思无尽,永无休止,幻化出绵绵情谊流淌在后世千年,表达的感情十分深挚。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

18、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

19、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四、永恒的友情 不老的亲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这从李白集中另两首诗的标题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可以推见。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传说他“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可见他的性格

20、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龙标即今湖南省芷江县。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

21、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这种关心与牵挂已超出普通朋友的界限,化为亲情吟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

22、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借明月以抒发旅途的思乡愁绪、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

23、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朋友能陪你到老?也许只有亲人能做到吧。这里已超越友情变成亲情了。本诗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啊!要说李白的此类诗歌代表了李白一生对友情的看重,可举诗句的还有很多: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之深情;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之关怀;如“升沉应以定,不必问君平”之劝导;如“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之悲痛等等。这些诗句无不体现李白流露在友谊中真挚的感

24、情,更体现李白怀念友人、想念亲人的情怀。杜甫对李白的思念,“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是怎样的思念,“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是怎样的牵挂!1、唐诗鉴赏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102、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北大出版社,19963、古诗分类鉴赏系列之友谊篇,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4、科举与古代文学,李子广,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125、李杜诗学,杨义,北京出版社,20016、唐诗解,唐汝询,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7、唐诗二十讲,张爱华,新世界出版社,20048、李白传李长之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19、康震品李白,康震,东方出版社,2006.1210、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