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从鲁迅小说看其“改造国民性” .doc

上传人:哈尼dd 文档编号:3951707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从鲁迅小说看其“改造国民性”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从鲁迅小说看其“改造国民性”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从鲁迅小说看其“改造国民性”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从鲁迅小说看其“改造国民性”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从鲁迅小说看其“改造国民性”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从鲁迅小说看其“改造国民性”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从鲁迅小说看其“改造国民性” .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从鲁迅小说看其“改造国民性” 思想的深刻性与价值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09级 从鲁迅小说看其“改造国民性”的深刻性与价值 汉语言文学专业 【摘 要】 鲁迅在小说中揭露了当时的社会下的国民思想精神病态,一针见血的批判了国民性的麻木,冷血,愚昧,看客心态。他通过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对国民性进行的挖掘和分析,揭示出了国民性产生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上的洗脑和制度上的长期压迫。其目的在于揭露中国“吃人的社会”,来挽救社会的堕落。,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他所抨击的国民性,因此,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封建制度 封建社会 国民性 深刻性 现实意

2、义目 录 绪论.1本论.1一 鲁迅作品中所批判的“国民性”内涵.1(一) 何为“国民性”.1(二) 麻木 ,愚昧,冷血,看客心态.1(三) 典型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 ” .4二 国民劣根性探源.5(一) 思想上的洗脑.6(二) 制度上的压迫.7 三 国民性思想的现实意义和理想性格.8(一) 国民性思想的现实意义.8(二) 理想的国民性格.9结论.10参考文献.11致谢.1212绪论我国对于鲁迅的研究,自鲁迅在世时就已开始,迄今已经有九十年。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革命家代表。1987年9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关于国民性批判研究的第一本著作文化批判到国民性改造,郑欣森著。之后,国民性批判研究的

3、论文百花齐放,陈鸣树,谭德晶,冯骥才,阎玉刚,荣挺进等都对其批判国民性的价值,特别是当代意义进行了探讨。绍兴文学院和鲁迅研究所等高校以及三联周刊,新浪等媒体也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加深了对于鲁迅的认识,丰富了鲁迅的形象,完整了鲁迅作品中的国民性。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进入20世纪以后,起了一阵“贬鲁”之潮。茅盾指出,“鲁迅研究中有不少形而上学,把鲁迅神化了,把真正的鲁迅歪曲了。”茅盾 答鲁迅研究年刊记者问,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卷此后,很多作家从反对神化鲁迅变成过分苛责鲁迅,走向了一个“贬鲁”的极端。1985年,杂文报发表何必言必称鲁迅,将鲁迅的遗产称为“鲁货”。冯骥才,王朔,陈漱渝等都对鲁迅

4、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国民性思想过时了吗?鲁迅思想在现代社会还有没有意义?对此,我认为我们可以回到作品中,回到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去认识鲁迅,研究鲁迅。一、 鲁迅作品中所批判的“国民性”内涵 (一) 何谓“国民性”? “国民性”一词产生于清末,当时中国人内忧外患,国内有清王朝的压迫,军阀混战,国外是帝国主义的侵虐凌辱。而反动统治者对外软弱,奴颜媚骨,一味的逆来顺受,人民大众愚昧麻木,忍气吞声,敢于挺身而出的,有远见的,为数不多。“国民性”即“国民劣根性”,就是国民在社会背景下的不自觉产生并习以为常的司空见惯的不健康的思想特质。一般来说,表现为:麻木,安于现状,冷血,愚昧,充满奴性,等负面的精神状态

5、。(二)麻木,冷血,愚昧,看客心态在鲁迅的小说中,不管是人物数量还是对于人物的描写程度,麻木,冷血,愚昧,安于现状的人物形象都是很重要的一种。几乎出现在他的每一篇小说之中。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开卷之作,在祝福中,鲁迅刻画了一个平凡而悲惨的人物形象,祥林嫂。祥林嫂处在充满了封建气息的社会里,封建思想无处不在,每一个人都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封建礼教不但毒害了每个人的身体,还对每个人特别是封建女性的精神进行摧残。祥林嫂的悲剧性是封建礼教的产物,使得她最终变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尝试着逃离,尝试着反抗,但是最终失败。第一次逃出婆婆对她的控制,等待她的是再婚;第二次抗婚失败;第三次丈夫儿子去世,对她

6、进行了一次接一次的打击。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她进行了无限制的折磨和打击。她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最可悲的是,与祥林嫂同时代,同阶层的柳妈等人物,他们都是麻木的看客,没有对祥林嫂施加一点点的同情心,反而将她看做笑料。其实,她们都是和祥林嫂一样的悲剧人物。一群活生生的人,她们没有姓名,没有追求,她们的乐趣就在于“品尝别人的悲哀”,“嘲笑她的伤心往事”,这一群没有姓名的麻木看客,她们同祥林嫂聊“关于阿毛的故事”,“有些老女人没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赶来”,听完祥林嫂悲惨的叙述之后,叹息一番,然后“满足的去了”。最可悲的是,“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熟了,便是最慈悲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看不见有一点

7、泪的痕迹”。到最后,全镇都几乎能够背诵她的话,开始厌烦。鲁迅全集,第,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P17-18对于她的悲惨遭遇,不是真心实意的同情怜悯,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一种消磨时间的工具。将祥林嫂作为寻找开心,寻找刺激的对象。她们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了祥林嫂的不幸之上。而祥林嫂最终死亡,也没有谁真心悲伤过。鲁迅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极其生动传神,尤其刻画了她的眼睛和瘦弱的体态。她周围的,也是一群悲剧命运的女性,祥林嫂的悲剧在她们的衬托之下显得更加悲剧。这群麻木的看客给人以很深的印象,让人对其生恨,却仿佛看到她们无知的眼神,无法沟通。麻木,愚昧,安于现状的百姓形象几乎出

8、现在鲁迅的每部作品之中。而他们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喜欢“看”,做一个“看客”。祝福中,鲁迅这样描写到,“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的了的陈旧玩物。”“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过大家的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不单单是祥林嫂,药中的革命党人夏瑜被杀害,围观的群众冷漠的围观,阿Q正传中阿Q的每次被打都有人围观,孔乙己中,孔乙己在喝酒的时候,也总有一群看客打趣,观赏别人的痛苦,用来取悦自己。凸显了一种麻木,混沌的社会风气。它不仅仅使得人们可以欣赏好的,坏的,更能够心安理得的欣赏丑恶,痛苦。“看”,是国民劣根性的最显著的一个表现。在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9、“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鲁迅全集,第,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P464命党人的牺牲被人观赏,充满了戏剧荒诞的情调。不仅如此,补天中的女娲,奔月中的后羿,理水中的夏禹,作为胜利者回到京城,也免不了被人看。最宏大的观赏场面出现在铸剑里,在文中,暴君的尸体和复仇者的尸体难解难分,下葬的时候,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大场面,连尸体都成为了鉴赏,取乐,求刺激的材料。这些先驱者的命运在看客的眼中充满了快感,从而在整体上出现了孤独荒诞的色调。鲁迅笔下的“看客”作为一个群体出现。而这个群体拥有很多的共同点,一样的冷血,一样的的麻木

10、,一样的愚昧,一样的安于现状。这个群体无思想,无个性,无意识,无目的,无追求。但他们又是大多数的存在,显得很可怕。因为愚昧,而显得冷血和麻木,因为冷血和麻木,所以喜欢“看”,因为喜欢“看”,麻木,而安于现状,从而显得更加愚昧,这些国民性特征不是单个的存在,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体现,陷入了一个怪异的恶性循环,看不到出路。例如在药中,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只是华老栓的麻木,还有他的冷血和愚昧。他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疗小栓的痨病。花费力气找到了革命党人的血来染红馒头。对于人血馒头的药效深信不疑,对于用人血染过的馒头充满希望。充满了冷血和愚昧的情调。而同篇作品中的华大妈,康大叔,驼背五少爷等都同样充满

11、了冷血愚昧的情调。充分揭示了当时市民群众不觉悟的精神状态。药在对华老栓一家贫困的生活描绘中,表现出了鲁迅对于“病态社会”的强烈愤懑,更多的是流露出了他对当时的群众的愚昧冷血的同情和愤怒。鲁迅认为,反动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先驱,固然是残酷的;但是,用封建迷信思想对华老栓这样的劳动者的压迫和毒害,其实是更加残酷的。华老栓的麻木,愚昧正是统治阶级长期实行愚民政策的结果,年幼的小栓也因此被这种愚民政策所深深影响。成为了下一代的冷血愚昧的封建奴隶。鲁迅虽然深深同情华老栓不幸的生活遭遇,但又非常不满于他的冷血、愚昧,毫不掩饰地写出了华老栓以及那些“鉴赏”杀人的“看客”的落后心态。辛亥革命者的血变成了药,被

12、那些可怜的愚民吃下去。鲁迅先生希望像华老栓一类的中国人能够意识到“先烈的死是后人的生的唯一灵药”,再不能对革命的、进步的事业表现出那样糊涂和冷漠。故乡所揭示的农民苦难愚昧的惨状,一样让人深省。 在故乡中,少年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见人很害羞。性格天真活泼,充满朝气,会打猎,农活,抓鸟,和“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我”回忆儿时的情景,似乎看到了美丽的故乡,同时也加深了和闰土的质朴的感情的怀念。但是,由于生活的胁迫,二十年后的闰土,却完全变了样,“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干裂,像是松树皮了

13、”。 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P507他虽然淳朴、善良,像大地一样沉默和厚实,承担了一切艰辛和痛苦,但是,阶级的压迫,把闰土压成了“仿佛石像一般”;他“屈服于环境”,“只觉得苦”,再也说不出什么话。是过多的艰辛和痛苦使闰土变得麻木了。封建宗法社会的严酷等级制度,又使闰土的精神受到了严重摧残,一种壁垒森严的等级观念已经注入了他的头脑,把他束缚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并且把他和二十年前的少年好友的纯朴关系破坏了。封建等级观念,在他们之间筑起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鲁迅再也找不到他当年淳朴的感觉。当二十年后闰土和“我”相会时,“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

14、没有作声。他的神态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到老爷!”闰土还叫他的第五个孩子说:“水生,给老爷磕头。”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P507闰土这一瞬间的心理状态和言语动作告诉我们: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已经紧紧地住在了他的心里,他向封建势力低下了头,精神也变得格外愚昧、麻木。鲁迅通过塑造阿、祥林嫂、华老栓、闰土、吴妈、等这些病态社会中被压在生活底层的劳动人民的艺术形象,充分揭示了中国国民性的冷血愚昧麻木的弱点,批判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冷酷的现实生活,不仅改变了这样一个个朴实善良的劳动者的外表肌肤,更重要的是它还严重地蚕食着他们的灵魂,还让他们对那些封建教义、观念虔诚地信奉着。(三

15、)典型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最先发表于北京的晨报副刊。发表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影响,获得了很高的评价。阿Q正传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际文坛获得了肯定。 “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一种内心情感表现出来的一种奇怪的性格特征。他不单单是阿Q一个人的特征,而是整个社会所共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它的特点是: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依靠幻想来麻醉自己,在强者面前自轻自贱,忍受侮辱,对于弱者倍加欺侮,洋洋得意。在未庄中,阿Q受尽剥削和奴役,但是他没有能力通过现实反抗斗争来改变地位,而是用“精神胜利法”来获得自己情感安慰。给了他一个嘴巴,他没有力量反抗赵老太爷,便在心里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

16、这样一想,仿佛赵老太爷真的是他儿子,开始感到高兴。阿Q头上长了癞疮疤例如,阿Q称自己姓赵,赵老太爷,这本来就是一种缺陷,但是当被别人嘲笑的时候,他便会怒目而视,说,“你还不配”于是便觉得头上的癞疮疤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了”。阿Q赌博的时候,赢了许多钱,在混打中丢失,他感受到了失败的痛苦,但是他马上自己打了自己两个嘴巴,似乎打的不是自己,而是其他人,于是,一转眼间,转败为胜,心满意足了。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P516-519阿Q天天都到欺侮,不但是赵老太爷,假洋鬼子,酒店的闲人们都看不起他,甚至王胡,小D都看不起他。他在心里痛恨着这些人,但是他又不敢去反抗,因为他

17、的每次反抗都是精神上的反抗,并且在精神上面获得了胜利。甚至在临近杀头的时候,还在自己安慰自己:“孙子才画的很圆的圆圈呢。”不管在上面情况下,他都可以转败为胜,进行心理的自我安慰,自我陶醉,而正是这种自我安慰的方式,使得他没有勇气去反抗,去觉醒,而是越来越愚昧,愈来愈麻木。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不单单是阿Q有精神胜利法,愚昧,麻木,冷血,精神胜利法是那个社会的通病,不论是市民阶层,还是农民阶层。这对于宣传当时的新文化,是极大的阻碍。因为麻木,愚蠢,所以不愿意去改变这个社会现状,精神胜利法,随时进行自我陶醉,永远不承认自己不如西方国家,当时人们骨子里还充满着一种天朝正统的思想。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对于

18、国民性的一种高度的提炼,是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表现,在那种情况下,阿Q应该自强,斗争,反抗,但是他却在精神胜利中苟且偷生,自欺欺人,靠着麻醉自己找到精神上的一个慰藉。阿Q的精神胜利法,滋长了他的奴性,让他更加安于做社会的奴隶,麻痹了他的斗志,使他失去了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力量。他的奴性阻碍的他的奋斗发展,他的自我麻醉让人心酸。他在一种失败,麻醉,再次失败,再次麻醉中进行无线循环,看不到曙光。鲁迅对此发出了呐喊,意图唤醒他们心中的斗志。通过刻画国民的劣根性,引起国民的注意,他提出了国民的病状,希望国民开始进行精神治疗。究其根源。闫玉刚先生说,精神胜利法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根源,是阿Q自己思想的内

19、因,是他小生产者的落后性,狭隘性和软弱性。闫玉刚著,改造国民性走近鲁迅,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P40我认为,阿Q作为一个悲剧人物,他是鲁迅虚构出来的一个人,这个人有着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的国民的普遍病态,他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国民劣根性的提炼而唤醒国民的觉醒。因此,这个精神胜利法的根源不是在于人,也不是在于小生产者的落后,狭隘和软弱。而是在于封建社会思想的洗脑,在于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思想深入人心。这才是精神胜利法的社会根源所在。而小市民阶层,农民阶层,长期受到压迫,奴役的封建思想影响,便很明显的表现出了他们的落后,狭隘和软弱。他们的不幸主要是社会造成的,因此他们也希望改变现状,过好日子,但是,

20、他们缺乏行动,只是充满幻想,或是沉迷于宗教,祈求菩萨保佑,或者来生有好报。这是精神胜利法的思想根源所在。在未庄中,从举人老爷,秀才,假洋鬼子,地保,狱卒都对阿Q进行欺侮压迫,而未庄很多本身也是受到欺侮压迫的人,也对阿Q进行打击。因此,鲁迅在文章中多次指出,“对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鲁迅,华盖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P168受到欺侮了便去欺侮更加弱小的人,阿Q欺负不了别人就去欺侮小尼姑。要治疗这种病症,应该做的便是奋起反抗,进行斗争。阿Q最终判处了死刑。他的精神胜利法是在精神上进行反抗,但是实际上却是麻木,愚昧的被动式反抗。他只能在精神领域里面找到一点心里平衡,如同画饼充饥

21、一般。精神胜利法的失败,是阿Q精神发展的必然结果。鲁迅的目的在于呼吁民众,精神反抗没有作用,那么就只有在物质层面进行反抗。要从自我安慰,自我逃避,愚昧,麻木中走出来,进行有力的斗争。二 国民劣根性探源国民劣根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闫玉刚先生说产生的原因,是小生产者的落后性,狭隘性和软弱性,当今鲁迅研究者很多将原因归结到封建社会那种人吃人制度上,是自私的统治造成了奴性的国民,而文化这种精神洗脑是最直接的原因。因此,我们应该从思想和制度两个层面进行一下探源。(一)思想上的洗脑 在鲁迅看来,国民性和民族性是相通的。鲁迅经常和许寿裳讨论国民性的问题,他们经常讨论,国民性的病根何在?其实不仅仅是在中国的旧

22、社会才开始产生国民劣根性。中国国民很早就表现出劣根性,只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为社会原因而表现的相当的明显。中国的国民劣根性,在古代先哲那里,成为了一些哲学思想,渗透到了文化之中,经过统治者的宣扬进入老百姓的大脑。儒家的隐忍,中庸,忠君,道家的无为,佛家说是禅道。奴性首先是士林阶层的思想特征,最后变成了民族的特征,因而奴性和专制构成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所以,中华民族便成了遭受异族侵略、奴役最多的民族之一,产生了很强的民族悲剧性。儒家推崇隐忍,因此百姓就会觉得圣人之言,必然是不会错的。因此对于封建上层的剥削而隐忍,不会想去反抗,只会拼命挤进上层社会那个圈子转身剥削下层人民。范进中举,成为了一

23、种辛辣的讽刺,孔乙己的迂腐,更是一种对隐忍的嘲讽。道家也提倡无为,不用去做什么,佛家更是提倡来生观念,奉劝人们甘于贫穷,甘于压迫,以期待来生的荣华富贵。到了旧社会时间,外国列强的入侵,社会军阀的混战,政府的黑暗腐败,更加凸显了国民劣根性。国民依然习惯于封建思想,隐忍,无为,甘于贫穷和压迫。鲁迅针砭了这种中庸思想和隐忍思想。被称为儒家美德的中庸思想倡导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的中和主义,这成为人们道德修养和处世行事的基本准则和方法。鲁迅将中庸视作国民性卑怯的根由和阻碍中国人进行改革前行的巨大阻力。鲁迅指出:“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

24、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鲁迅,无声的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P68在散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抨击了聪明人的中庸思想、推崇傻子的改革精神和批判了奴才的奴性性格。鲁迅在小说创作中,也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明天中的王九妈,面对单四嫂子询问宝儿的病情,她只是“端详了一番,把头点了两点,摇了两摇”。这种不置可否不负责任的回答,与立论中既不谎人也不遭打的回答如出一辙,这显然是为鲁迅所鄙弃的。祝福中回归鲁镇的游子,在祥林嫂关于灵魂地狱有无的叩问中,只能以“也许有”,“也未必”和“说不清”搪塞,这种中庸之道的处世

25、态度。这显然是为鲁迅所针砭的调和折衷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摆脱责任和道义的中和主义。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在社会和环境的压迫下,从一个关心国家前途命运敢作敢为的青年,变为一个教教“子曰诗云”敷衍模糊无聊随便的弱者,他以中庸之道调和规范自我的人生。这显然也是为鲁迅所不满的。黑格尔曾嘲讽:中国人卖身为奴,吞咽奴隶的酸馒头,它也不觉得可怕。他还把中国人的奴性,推广为东方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征,就是专制与奴役。杨牧,从中国人国民性弱点剖析华侨华人生存状态,人民网,200938而丑陋的中国人中,提出了一个“酱缸文化”,也对此进行的猛烈的抨击。而封建统治者很擅长通过文化洗脑来加强控制,不论你是儒家弟子,还是道家佛教,

26、统治者都在进行维护封建统治的洗脑,每朝每代都在宣扬君权神授,皇帝是天子,百姓只有服从于皇帝的统治,否则就是逆天而行。让百姓在贫困者忍耐,在忍耐中沉默,在沉默中消亡。加强思想控制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必备功课,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王朝的八股取士,清王朝的文字狱因此,国民劣根性的产生,其实和中国的古代文化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鲁迅说,“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取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在封建社会中,封建思想的洗脑就是想将国民变成统治者的奴隶。习惯于统治者的压榨和剥削,并且对此习以为常。对于生活中的不满,对于

27、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求神拜佛,而“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所以,中国人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鲁迅全集灯下漫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P222-223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对过去和现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观念都已经在人们心中扎根,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很多已经成为了中国特色,变成了我们的习惯。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我国封建专制特别长久,封建主义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宗法制,毛泽东把族权,政权,神权,夫权称为是“代表封建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的四条极大绳索。”毛泽东,湖南农

28、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35宗族制度对国民性据有重大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很多制度都是通过宗族关系来实施,大众都习惯于宗族制度,并不自觉的维护宗族制度。在现在,仍然有许多人建祠堂,修族谱,把宗族集结起来,成为新的封建残余。(二)制度上的压迫中国的封建思想经过封建制度表现出来,经过两千年的宣扬和发展,已经深入到每个国民的心中。首先,封建制度表现在等级制度上,它将人民分为三六九等,君权至上,等级低的要被等级高的剥削,受到高等级的压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一切俸禄,礼仪,甚至服饰都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在灯下漫笔中,鲁迅对社会的等级制度有一段精辟的分析: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

29、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因为倘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我们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罢“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P222于是,祥林嫂,华老栓,他们习惯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认为等级制度是正确的,无可非议的,因为他们习惯,所以他们不会也不想去反抗,并且努力维护这种等级制度,他们认为自己天生就是低等的,特权阶级天生就是高等的。低等级的理所应当的服从高等级的,所以,封建等级制度的深入人心使得国民缺乏反抗的精神源泉。其次,封

30、建制度提倡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伦理道德。包括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既嫁从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这些封建制度的孝道观和家庭观,对国民性也有极大的影响。孔子继承了周礼,重祭祀,遵古礼。一方面,它维持了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培养了人的守旧意识,服从长辈,服从传统规范。封建统治者将孝经列入七经,举荐孝廉,编辑二十四孝,他们的重视孝道目的是为了移孝作忠,在家以孝事亲,出则以忠事君。鲁迅深刻的意识到封建社会重孝的目的,在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里,把矛头直接对准了流传甚广的二十四孝图,对二十四孝图中表彰的孝子进行了嘲讽。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鲁迅反对的,是封建制度对孝道的扭曲人性

31、和极端化,反对孝道成了一种专制,反对孝道成为吃人的工具。祥林嫂不能反抗婚姻,被迫改嫁,接着丧夫丧子,为了赎罪捐献门槛,最终被逐出鲁家,在祝福之夜凄惨的死去。封建的伦理制度贯穿于她的整个生命,直至她的死亡。因此,受到了封建思想洗脑的国民,也就充满了一种逆来顺受的气息,这种气息突出的表现出一种奴性,这种奴性浸透了国民的生命和灵魂,这种奴性人格,体现在社会的每一个阶层,每一个人的身上。第三章 国民性思想的现实意义和理想性格(一)国民性思想的现实意义鲁迅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国民性格中的缺陷。令国人在生活中进行自我反思。就我们今天来讲,一切活动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但是在建国后的相当长时间,我们走

32、了很多弯路,所以,我们要对经济路线进行一个改革。这是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结果。鲁迅说,“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中国的历史证明了,如果拒绝接受外来先进的科学和文化,闭关自守,只能像清王朝一样被人欺辱,邓小平同志也提出了,落后就要挨打。鲁迅笔下有很多看客形象,他曾经说过,“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于高兴的人尽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这便是牺牲所换来的坏处。”原因是“人们只要事不干己,还是远远的站开干净,我想,人们在社会里,当初并不是这样彼此漠不相关的,但因豺狼当道,事实上因此做出过许多牺牲,后来就自然而然的走到这条路上去了。”

33、鲁迅全集,第四卷南腔北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P555鲁迅这话好像就是为现在社会说的,现在越来越多的看客形象出现在各个地方,打架,围观,有人轻生,有人围观落水,有人围观,老人倒地,有人围观,歹徒行凶,有人围观,但是却很少有人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南京彭宇案,深圳小悦悦事件,刺激了每个中国人的神经,很多人都在反思,到底是为什么?是社会的问题?还是人们之间的不信任?其实,原因就是人们之间的冷漠。因为冷漠,我们对不认识的人漠不关心,因为冷漠,我们不会对有困难的人伸出援手,因为冷漠,我们不会去做慈善,义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消灭冷漠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看客行为肯定不

34、利于消灭冷漠,只会助长冷漠的势头。我们要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应该加强见义勇为,济贫扶弱的传统,不能看之任之,当第一次违法犯罪没有得到制止,就会导致第二次,第三次的发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看客的行为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是一种变相的犯罪纵容。因此,对于我们来讲,我们应该有一颗善良之心,责任之心,团结之心。不仅是看客思想,当今社会依然存在严重的奴性思想,下级对上级,穷人对富人,特别是崇洋媚外,成为了一种新的奴性思想,依然存在着自我欺骗的思想,进行自我安慰,考试时候没考就好会说,还有人比我考的更糟糕,要不是我没状态,没准备好,肯定比他们考得好。因此在当今社会,研究鲁迅的国民性思想,依然有重大的现

35、实意义,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体民族的素质,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鲁迅认为,国家要进步、富强,既要正确的自我认知,又要放眼世界,学习外国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论拿来主义中,鲁迅提到,“即使并非中国固有的罢,只要是优点,我们也应该学习。即使老师是我们的仇敌罢,我们也应向他学习”。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P312(二)理想的国民性格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是他全部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思想的重要特色。鲁迅概括了国民性的八大特征,充满奴性,目光短浅,胆小自私,自高自大,面子思想严重,破坏欲强,善于妥协和懒惰。他给我们提出了国民性性格中国的问题,我们就应该修正

36、国民性格。国民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内心状况的一种体现,理想的国民性应该健康乐观,积极向上。引进外国的科学技术,比较容易,但是认可外国的文化,开始很困难。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排他性,在鸦片战争之后,还以天朝上国自居。鲁迅认为,对于外来文化应有的态度是,“看见鱼翅,并不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我们要拿来,我们要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因此,现代我国文化显得兼容并蓄,美国大片,日韩动漫都在中国有很大的市场,中国的文化业愈来愈走向全球,走向世界。其次,鲁迅一直都在持续的战斗,不管是白色恐怖还是黑暗的社会,不管是一个人

37、还是几个人,都在一直进行战斗,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以一个文学家做了做出了革命家,思想启蒙的责任,他的文章告诉了我们,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循序渐进的,革命也是一步一步走下来的,民众开始无视革命党人的牺牲,但是后来抗日战争时候人民运动风生水起,到现在,社会和政府关系密切,全国民族大团结。再次,中国人有一种虚伪的情绪。鲁迅提倡反虚伪,提倡打硬仗,华盖集续编,坟都很明确的表达出来他反虚伪的主张,他们什么都不信,但是他们“虽然这样想,却是那么说,在后台这么做,到前台可那么做,将这种特别人物”,另称为“做戏的虚无党”或“体面的虚无党“以示区别。当今社会,很多人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买英语四级答案,考试作

38、弊。我们在建设精神文明的时候,应该大力倡导诚信体系建设,反对虚伪主义。,因此,理想的国民性格最基本应该有三个特征。兼容并蓄,积极向上,反对虚伪。结论国民性是表现在国民的一生中的精神状态,突出表现为,冷血,愚昧,麻木,喜做看客,安于现状。国民性产生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长期洗脑和制度上的长期压迫,鲁迅从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两方面对于国民性思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国民性的表现,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国民的心理疾病,对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社会体制提出了猛烈的批评。鲁迅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他的价值,我们应挖掘鲁迅思想的价值,改善国民性,追求完美的国民性格。主要参考文献1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

39、981年版;2 闫玉刚,改造国民性走近鲁迅,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3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4 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 王富任,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6 刘扬烈,刘建芬,鲁迅的民族忧患意识,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7 吴钧,论鲁迅的忧患意识,西北师大学报,2007(6);8 荣挺进,鲁迅谈国民性,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9 柏杨,丑陋的中国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 李长之,吃人与礼教论鲁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1正一,论鲁迅精神,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2申平华,再造中国人国民文明素质的思考,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13温元凯,改造与国民性改造,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14刘玉凯,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由来于意义,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01期;15郭国祥,鲁迅改造思想的发展轨迹,兰州学刊,2005年04月;16汪卫东,鲁迅批判性的小说形态,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01期;17常纪,鲁迅国民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吉林大学,2006年4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