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困难和对策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哈尼dd 文档编号:3953147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成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困难和对策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汉语成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困难和对策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汉语成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困难和对策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汉语成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困难和对策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汉语成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困难和对策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成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困难和对策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成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困难和对策 毕业论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 文 提 要 成语是汉语里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成语语义形象鲜明,将“象、言、意”完美融合,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提高文学修养过程中必须扎实掌握的内容。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产生的历史环境和使用方式各异,给中学英语课堂中汉语成语的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 本文就目前汉语成语在中学英语课堂里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汉语成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困难和对策 一、汉语成语的独特性 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是汉语独有的语言要素,与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是截然不同的。汉语是世界上独有的表意性语言,而成语又是汉语中最璀璨的明珠。成语用它强烈的情感、价值观和鲜明的形象感向人们传递细腻而准确的信息。它浓缩了历史,融进了文化,

2、经过千百年的演变而形成今天巨大的成语库。可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都包涵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二、英汉成语的相似之处和差异英汉成语都是经过长期积淀,并有相对固定形式的一种语言形式。下面主要从成语的来源出处、结构和表现形式、意义的整体性以及其中的文化色彩四个方面来讨论英汉两种语言形式表现在成语上的异同。(一)来源出处英汉成语的来源有一些是共同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下面从几个来源和出处对英汉成语进行对比。1.生活方面来自农业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有to call a spade a spade,汉语中“瓜熟蒂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以农耕为主

3、的文化,所以来自农业方面的成语相对多得多。来自航海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to clear the decks等,汉语中“一帆风顺”、“同舟共济”等。由于西方的航海业发达,而中国长期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中心,航海业并不发达,所以这方面的成语英语要比汉语多很多。来自商业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有to talk shop, none of my business等,汉语中有“奇货可居”、“利欲熏心”等。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来自商业方面的汉语成语大多含有贬义的色彩。来自军事方面的成语:英语中 to put up the sword, 汉语中“破釜沉舟”、“偃旗息鼓”等。汉语中的相

4、关成语大多和历史故事有关。2.来自著名文学作品中的成语。英语中的成语大量来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伊索寓言和希腊罗马神话等;汉语中的成语多来源于古代诗词歌赋,以及传世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老骥伏枥”(曹操步出夏门行),“刻舟求剑”(吕氏春秋)等。3.来源于宗教中的成语。英语中的这类成语主要来自圣经,如the forbidden fruit, Judass kiss;汉语中的相关成语主要来自佛教,如“五体投地”、“回头是岸”等。通过对成语来源的对比可以看出,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大体相同,英汉成语在来源的几个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在每个来源的具体表现上则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不同的来源分析方面,英

5、汉成语表现为数量上的必然差别,这也是两种语言形成过程中受到不同价值观和对世界的不同认识所引起的。其次,不同的宗教信仰对成语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二)结构和表现形式英汉成语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遗传下来的一种语言形式,结构都相对稳定,一般是生动活泼的语言,表示的是独特的意义,用简单通俗的话表示深刻的道理。两者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具体的结构和表现形式上,从成语的外部特征来看,汉语中的成语多数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其中96%是四个字的,但是也有三字和四字以上的成语。而英语中的成语则没有固定的字数限制,结构相对灵活。(三)成语中体现了不同的民族色彩和文化、思维方式等汉语的四字格成语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观

6、和思维方式,对对称之美的追求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这不仅是指汉语成语的字数和结构,还指成语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且中国人喜欢偶数,四字格的语言形式体现了汉民族“以偶为佳”的心理,以及汉语和汉文化庄重典雅的特点。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正统思想,使得由论语中演化而来的成语非常之多,这些成语体现了中国重视儒家思想的特质。当然,根据上面提到的成语来源,还有一定数量的成语体现了中国的佛教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而在英国,航海业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很多成语是与航海业相关的,体现了当时丰富的航海文化;英国是西方历史悠久的基督教国家之一,故英语成语中有不少是来自圣经和基督教的。另外,

7、还有一些反应古时候中西方不同政治体制的成语。英国历史上教皇和国王互相统治国家,彼此之间的权利争斗几乎没有停止过,所以反应这种斗争的成语比比皆是,例如“the king and pope”“kings have long hands”等,而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产生的相关成语有“为富不仁”“官官相卫”等。三、成语的理解(一)成语理解上的困难这里说成语指狭义的成语。成语的意思并非构成单词的总合,这就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人们喜欢用catch a crab 来做例,因为理解成语不能望文生义或按字面推理。成语用隐喻的情况比较多,如put someones back up(使人恼怒),是用“猫脑乐拱背”来做比喻的

8、,不知道这个隐喻就不易理解它的意义。成语立言言简意赅,也是使人不易理解的一个因素。此外成语还有它的民族性,典故性等,也都在人们理解和掌握它时增加了困难。随意在翻译成语或把一种语言的成语和另一种语言的成语对比时都要慎重,以免造成误解。(二)谚语和引语的情况一般来说,谚语由于是群众口头产生的,比较通俗易懂。谚语的内容多半反映生活中的种种经验和规律,因而常可以从两种语言的谚语中找到相似之处。这就使谚语的理解和翻译不如上述成语困难。引言有时也有类似之处。英语谚语和引语在理解上发生的问题属于另一类型,即容易见到它们和汉语某县表达法相似而不去辨别其差异。先就引言而言,圣经是一个重要的来源。在旧约 诗篇第九

9、十篇中有这样一句:the days of our years are three score years and ten .(我们一生的年月是七十岁。)这和汉语“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俗话是一致的。此外,旧约 传道书第一章中的句子ALL the rivers run into the sea ;yet the sea is not full 和“百川归海而海不盈”几乎完全相符。 另一谚语 the higher up, the greater the fall 和红楼梦第十三回引的谚语“登高必跌重”的形义基本相符。四、中学英语课堂中汉语成语教学的方法首先,开始较多接触英语的学习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

10、语基础,因此可以通过对比教学的方法,对他们介绍相关的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甚至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这也是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要把一个成语完全讲透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时候可以简单介绍与此相关的汉语文化知识,并提出相应的英语成语,不仅把语言和文化教学进行了简单的结合,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掌握到的不仅是语言知识,还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正是对外汉语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其次,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典故等背景知识。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语的含义,更能提升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汉语成语家族中不少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寓

11、言、历史故事和古代诗文,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就必须知道成语的来源或典故。尤其是针对单看字义难以理解其含义的成语,背景知识的介绍对学生学习、记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朝三暮四”,现在大家都认为这个成语是比喻反复无常,其意义与“朝秦暮楚”一样。实际上,“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里面记载说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他对猴子说,早上给每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都生气了。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高兴了。这个成语原来是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如果不了解此成语的出处,就不能理解它的原来的意义。 第三,使成语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配合。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教学生恰当地引用成语,让学生感受成语

12、所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两者教学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古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是用典大师,他的词作几乎句句用典,既然古代先贤们可以引用典籍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绝世华章,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写作教学中教学生使用成语来使学生文章添辉加彩呢? 第四,为了让学生掌握成语的用法,可以采用成语搭配以及援引例句的方法,结合语境理解和运用语言。注意成语搭配可以帮助学习者记忆词汇,对确定词的语义范围有好处,还有助于学生从语境中推断词义。搭配使预测成为可能,让我们知道可以期待什么样的词会在一起出现。例证不仅可以补充说明词的意义,使其具体化,而且说明它的用法,包括它的语法特点、搭配范围、修辞色彩。第五

13、,成语的学习是一个对传统文化积累的过程,因此,在文化知识方面,教师应掌握一定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情风俗、历史发展、地理概况、各类艺术及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等。这些知识对于理解成语,以及成语教学中旁征博引的教学方法有重要意义,而对世界文化知识的学习则有利于教师成语教学中的的文化对比。总之,要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学习英语的兴趣及功效的原则,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参考文献: 1陈菁.从英汉表情感的成语看中西“天人关系”的哲学观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刘法公.汉语成语中数目词的汉英翻译对比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12期. 4刘俭.英汉成语对比的几个问题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年05期. 5凌火元.把握成语规律,提高成语教学.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6中国成语大辞典.王涛等编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3月. 7周荐,杨世铁.汉语词汇研究百年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8杨晓黎由表及里,形具神生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探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1.9赵永新汉外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