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毕业论文7 (2).docx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953999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学毕业论文7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法学毕业论文7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法学毕业论文7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法学毕业论文7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法学毕业论文7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学毕业论文7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学毕业论文7 (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毕业论文民 事 三 审 制 度 的 研 究摘 要审级制度是一项基本的民事诉讼制度,也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法律规定的审级机关在组织体系上的层级划分以及诉讼案件须经几级法院审理才能够终结的制度。审级制度的产生与设定是与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特别是公正与效率的两大价值目标密切相连的。但由于现代化程度的推进、经济及法制的不断发展,我国现行的两审终审制度由于过分依附于实体法价值目标的实现,自身的合理性及社会诸多社会因素考虑甚少,欠缺审级制度功能论和相关民事诉讼基本原理的考虑,造成了司法实践中的种种弊端和制度体系上的不和谐。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传统审级制

2、度的基本原理,重构我国的审级制度-民事三审制度。本文在相关理论知识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研究了我国现行审级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外国设置的审级制度司法实践来对我国设立三审制度作出大胆的构想,以便大家对我国现行的审级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关键词:审级制度;三审终审制度;构想;分析Research on the civil system of threeAbstractCivil trial class system is a fundamental system,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judicial system. Refers to the

3、legal provisions on the system of judicial organs in the organization level Division and litigation is subject to levels of courts to end systems. And set the judicial system was 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civil procedure particularly closely linked to the two values of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goals.

4、 But because of the modernization level of advancement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legal system, existing in the system of the Court of second instance being the Court of last instance in China due to overly attached to the entity value realization of the objectives of the law, rat

5、ionality and society itself many considered little social factors, lack of judicial system functions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related civil litigation, causing all sorts of abuses in judicial practice and discord on the system. Therefore, should draw on overseas legislative e

6、xperience, combined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judicial hierarchy, reconstructing the judicial hierarchy in China-three civil trial system. Knowledge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ory, system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Chinas judicial system, and learn the foreign judicial

7、system judicial practice of setting to make a bold idea to set up three systems in China, so we present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judicial system.Key words: the trial level system; three tiered system; conception; analysis.目 录一、民事三审制度的概况4(一)民事三审制度的概念4(二)民事审级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现状41、民事制度的历史沿革4-62、民事审级制度

8、的现状6-8二、国外审级制度的考察及理论原理8(一)国外审级制度的考察8-9(二)国外审级制度的理论原理9-10三、我国构建民事三审制度的必要性10(一)两审终审制度的不足及再审制度的弊端10-12(二)我国构建民事三审制度的理论基础12-15(三)我国民事诉讼法实行三审制度的意义15-16四、我国民事三审制度的构建16(一)我国民事三审制度的构建原理16-17(二)民事三审制度的审理范围及方式171、民事三审制度应该是“法律审” 172、允许越级上诉183实行特别上诉、最高法院提审制度18-194、第三审程序中不得提起反诉、附带上诉19-205、审级多元化20(三)提起第三审的条件20-21

9、五、结束语21-22一、民事三审制度的概况一般认为,审级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审判机关在组织体系上的层级划分以及诉讼案件须经几级法院审理才告终结的制度。我国民事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度,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判就宣告终结。由于我国人民法院共分四级,故我国民事案件的审级制度可以称为四级两审制。但是目前我国的两审终审制度已经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有改造的必要,因此有必要结合英美法系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的三审终审制来预防和纠正错案。在我国设立三审终审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广泛的论证,既要借鉴英美法系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有益成果和先进做法,又要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只有这样,才能

10、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构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成熟、完整、可行的司法改革理论。(一)民事三审制度的概念所谓民事三审制度,是指一审案件当事人认为二审法院对其上诉案件作出的改判系错误判决,可在一定期限内通过二审法院请求再上一级法院对该案件进行第三审的一种特别的审级制度。可见,民事三审程序是继第一、第二审程序之后,为纠正错案而设置的一个补救程序,它即不是审理案件的一级程序,也不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等特别程序,而是一种特殊的纠错和补救程序。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再审程序,尽管在司法实践中对纠正错误的裁判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各类新的法律关系将不断涌现,传统的审级制度

11、所蕴含的一些旧的理念已经与现在的国情不合,如果我们不对传统的审级制度进行从新梳理,大胆地对其进行改造,就不能完全解决现在社会出现的新的法律关系。因此,构建三审制度取代传统的两审终审制度,应该是我国今后民事诉讼法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二)、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现状目前,我国法院共有四级设置,即实行“两审终审制”,是指一个案件最多经过两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即告终结的一种审级制度。目前这一制度经过了很长的历史演变过程。1、我国现行审级制度的历史沿革我国的审级制度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的诉讼程序中就已经设有上诉制度,并在有关的法令和条例中做了明确的规定。1934

12、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程序中规定,“如区为初审机关_王娣,王德新:我国民事审级制度之重构。则县为终审机关;县为初审机关,则省为终审机关;省为终审机关的,则最高法院为终审机关。最高法院在审判程序上,为最后的审判机关。”但各个根据地法院,审级制度不统一,有的实行二审终审,有的实行三审终审。如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于1942年一度改为三审制,即以边区审判委员会作为第三审级,受理不服边区高等法院一审或者二审之民事上诉案件;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有的地区规定,在特殊情况下有些案件准许进行第三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1年9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第5条规

13、定:“人民法院基本上实行三级两审制,以县级人民法院为基本的第一审法院,省级人民法院为基本的第二审法院,一般的以两审为终审,但在特殊情况下,得以三审或一审为终审”。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审级制度是以两审终审为主题,以一审终审和三审终审为例外的审级制度。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的颁布,取消了特殊性的规定,确立了我国统一的四级两审终审的审级制度。从此,两审终审制度作为正式的法律制度得以确立。1979年、1983年先后修改公布的人民法院组织法沿用了上述规定。1982年和1991年通过的民事诉讼法将两审终审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来规定,并根据组织法的规定对案件的管辖、上诉、再审等程序作

14、了具体的规定,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审级制度。根据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基层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1)重大涉外案;(2)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3)最高法院确定由中级法院管辖的案件。高级法院管辖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案件。最高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1)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2)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民事诉讼法第18-21条)。这就是说,我国四级法院都可以作为初审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但原则上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基层法院管辖。为什么采取两审终审制?为什么绝大多数案件由基层法院作为第一审?对此,比较有代表性的解

15、释有:第一,两审终审制度是适应我国国情而规定的审级制度,我国地域辽阔,很多地方交通不方便,审级过多,如果案件实行三审终审,县、地区、省三级法院相距甚远,一个案件从县、地区、再到省里,势必使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出席法庭,来往奔波,长途跋涉,不仅会给当事人双方造成大量人力、物力、时间上的浪费,影响生产和工作,而且容易使案件缠讼不清,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不利于民事流转和社会的安定。因此,不宜把过多的案件集中到省级法院终审。实行二审终审,绝大部分民事案件可在当事人所在辖区解决,一方面可以方便诉讼,减少讼累;另一方面,也便于高级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法院摆脱审判具体案件的负担,集中

16、精力搞好审判业务的指导、监_许德珩: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的说明,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程序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3-97页。督。第二,两审制度的设立是为了更好的方便群众。依靠群众是我国完成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路线,根据我国法院审判管辖的规定,除极少数重大案件属省级以上法院审理外,大多数案件属县、地区两级法院审理。实行两审终审制,使大多数案件可以在县、地区两级法院得到解决。一般来说,县与地区相距比较近,办案人员依靠群众进行调查核实暗抢,传唤证人,出席法庭都比较方便,也有利于审判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2、民事审级制度的现状(1)审级无终局性“我国现行审

17、级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受制于特定政治、经济、历史背景,在技术原理上呈现为审级功能层次不明,运作方式大致相同的柱型结构。”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除最高法院外未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类型有明确规定,即各级法院均可作为一审法院,另外,对上诉权限未加明确限制,结果是少量法官应对大量案件。再加之我国法官自身业务水平等问题,错判在所难免。当再次寻求维护自身权益时,再审程序又为其打开了一扇大门,这样,一个案件审来再审,永无终局性可言,法律的稳定性更是无从谈起。(2)等级制度失去结构意义我国现行的四级两审终审制是一种柱型结构的司法等级制。自塔基至塔顶,各级法院的价值目标、职能配置及运作方式几乎没有分别,每一级法院都

18、可以受理一审案件,同时都可以作为终审法院(自中级法院开始);每一级法院、每一级程序都追求同一个目标,即个案的实质公正;当事人在不同审级享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程序权利;每一级法院、每一级程序都有权全面审理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有权直接传唤当事人和证据重新调查事实,有权根据自己查明的事实作出判决。这种司法等级制没有职能分层,已经失却程序结构意义上的“审级”的价值,多一级法院只是增加了一层行政级别而已。在两级审判的主体结构之外,设置了多种“边道”通往再审程序,以救济两级审判中发生的司法错误。这些边道与西方各国作为“紧急出口”或“消防信道”的救济机制差异在于,我国两审终审制主体结构建立在对再审程序的依赖基础

19、上,审判监督程序作为三审程序的替代物设立的,并掩盖着对三审程序的需求。如果把这种边道视为消防设施,那么其信道之多、出口之大、利用之频繁已改变了司法制度的主体结构,从而构成“审级制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准确地说,我_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新编,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119页。傅郁林 :“审级制度的建构原理-从民事程序视角的比较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国立法确定的审级制度是“以两审终审制为原则,以审判监督程序为补充”;而在司法现实中,这种救济途径早已突破了“补充”或“例外”性质,整个审级制度的运作状态如同消防信道遍布司法大厦、审级结构的上下内外都挤满了寻求“补救”的司法

20、“难民”。“迟来的正义并非真正的正义”、“判决不因正确而有效,却因为有效而正确。”这些谚语告诉我们如果不能在合理期限内作出公正的判决、裁判,那么,这种诉讼制度就应当部分废止及重构。3、两审程序流于形式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一审判决之所以不是发生法律效力的终审的判决、裁定,主要在于人们普遍相信,法官的认识能力属于有限理性,作出的判决、裁定不可能完全正确。为了给当事人提供一个救济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程序吸收当事人的不满,达到消除纠纷的目的。各国普遍设立上诉制度,力图构建完备的审级制度,使得下级法院作出的可能错误的判决、裁定能够通过上级法院的复查得到纠正。审级制度要求上级法院作为上诉审法院要承担“审

21、查错误”的职责,要审慎地对待下级法院作出的尚未生效的判决、裁定,要通过司法权运作的过程达到纠正错误与救济的双重功效。但事与愿违,审级独立的缺失使得中国的上诉审法院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司法独立是现代化司法运作的核心理念。根据其包括的内容,可将司法独立划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司法权的独立。这是近代司法独立的最初含义。近代司法独立概念源于洛克、孟德斯鸠、汉密尔顿等人的权力分立学说,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在各新兴国家得到实践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行。司法独立的第二层含义是指法院的独立。在现实的制度安排中,司法权的独立提此案为司法机关也就是法院的独立。司法权独立于立法权、行政权的理论,也就通过法院获得不受立法、行

22、政机关的控制的地位而得以实现。法院独立是司法独立的一个关键缓解,它包括上下级法院之间的独立以及同级法院之间保持独立,不存在隶属关系。法院独立的重要性在于它使上级法院与下级法院之间形成双向制约作用,给当事人提供最大化的审级利益。司法第三层含义是法官的独立。司法过程的特征决定了它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只能依赖法官个人的独立判断,公正才能实现。因此,一些国家对司法独立的规定直接表述为法官的个人独立。我国目前的大多数终审的判决和裁定由终极人民法院做出,即基层法院一审,中级法院二审,也就是终审。但目前在初级法院与中级法院的关系上,存在的是等级化行政关系。这种行政化的运作的运作方式无情地击碎了立法者力图通过

23、审级制度来实现司法公正的努力。依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上下级法院的关系是监督关系,但目前这种关系已经发生看异化,行政化的倾向十_何文燕,姜霞:“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载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29-332)。分严重。这主要源于体制建构之初对法院功能认识不清以及对司法特征的认识不清,没有遵循司法体制建构的普遍原理来设计我国的法院建构体制,将中国的司法体系设计成与现代法治国家相去甚远的统制型的司法体制,使得法院走向了行政化或官僚化的道路。遵循行政化的方式来构建司法体制,使得法院行政机关化,上下级法院之间行政层级化。上诉审法院成为行政意义上的对下级法院

24、实行单向监督与控制的“上级”法院,初级法院基于法院司法等级的定位使得其甘于从属的地位。这种行政化的司法体制建构,导致中级法院权力过大不受制约以及基层法院自决权尚失,审级独立荡然无存,司法独立更是无从可言。中国现行这种司法体制下的下级法官为了自己的生计、升迁,不得不放下“法官”神圣的尊严,与上级法官进行所谓的交流、沟通,希望上级法院能够提供“指导意见”。上级法院基于权力欲也乐于为下级法官提供指导,这样上下沟通、未决先请,使得一审法院作出的判决实际上成了上下级法院“合谋”的结果。更为严重的是,“错案追究制”加剧了这种司法运作中的“潜规则”,这导致了下级法院法官在遇到比较复杂或者当事人有可能上诉的案

25、件时就不得不向无论才学还是经验都有可能远逊于自己的上级请教,尽管极不情愿,但迫于无奈还是迎合。我们不能责备下级法官或者上级法官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因为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法官,而在于统制型的司法运作体制,是这种体制造成了上级法官权力膨胀,造成下级法院法官权力限缩、慎小慎微。所以上下级法院之间存在的非司法化的关系已经给上诉制度存在的时效性造成了会毁灭性打击,粉碎了打那个是人试图通过审级来获取正义的念头。与法院审级的行政化相伴而行的是法院的地方化。目前,地方法院已经蜕化为地方的法院。依前文分析,司法独立、司法权独立要求法院在整个国家权力结构体系中处于独立的地位。而中国法院行政区划式的设置使得地方政

26、府结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地方党政机关控制着法院的认识、财政体制,法院的生存、法官的升迁系于地方。在审判实践中,地方权势部门往往利用各种正当的或者非正当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法院的审判活动,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很容易收到地方政府的压力,尤其是在当地影响重大的案件,其判决往往取决于地方领导的基调。如若省级法院或者最高法院作为终审法院,则可以利用身处高层,对地方复杂的熟人社会中的人事关系有一定距离的特点,摆脱干扰、促进司法公正。二、国外审级制度考察及理论原理(一)国外审级制度的考察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审级制度,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四级三审制。德国、日本等国采用此制度。另一种是三级三审制,美国联邦法院和

27、法国等国的法院即这种制度。1、德国法院系统由初级法院、州法院、州高等法院、联邦法院组成。初级法院审理不重要的民事案件,不服初级法院判决可以上诉到州法院,再不服可以要求州高等法院复审;州法院审理不属于初级法院管辖的一审案件,不服州法院判决可以向州高等法院上诉,再不服可要求联邦法院复审。2、日本,初审法院包括简易法院和地方法院两级,简易法院行使简易案件的初审管辖权和小额案件的管辖权,地方法院行使普通案件的初审管辖权和简易案件的上诉管辖权。在三级三审制的国家,初审法院的形式不尽相同,通常基层法院包括审理简易案件和审理普通案件的两种审判机构。如法国,基层法院包括小审法院和大审法院,此外还有商事法院、劳

28、动法院等专门法院。除专门法院管辖的案件外,第一审民事案件主要在大审法院与小审法院之间分配,不服其裁决要上诉到第二级法院上诉法院。3、美国联邦法院系统由地区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组成。不服地区法院判决可向上诉法院上诉,再不服经上诉法院或最高法院同意,还可以上诉到最高法院。美国各州的审级制度由各州的法律规定,不存在统一的审级。4、法国法院系统由通常法院或特别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组成。不服通常法院或特别法院的判决可向上诉法院上诉,再不服还可向最高法院上诉。我国台湾在审级制度上也是实行三级三审制。其法院系统由地方法院、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组成。不服地方法院的判决可以上诉到高等法院,再不服可上诉到最

29、高法院。(二)国外审级制度的理论原理美国当代著名的法律经济学派代表波斯纳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法律实施过程中的经济耗费,不仅是司法活动所应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设计、评价一项法律程序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准。从民事抗诉与“三审终审”制的设置目的看,两者具有一致性,即都是尽可能地减少错误裁判,节省司法成本,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消耗。两审终审,绝大部分案件在地区中级法院就终止了,这使得判决容易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其次,不服二审判决的当事人常常进行申诉上访,审判监督的频繁启动成了事实上的“三审程序”。到近现代的功利论和正义论之争以及公平效率的权衡,似乎无不体现出两者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性,即两者总是呈现相互排斥、相

30、互限制、此消彼长的关系。如何处理这对冤家的矛盾,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曾经提出了称之为“重大的权衡”(the big tradeoff)的处理原则:如果两者发生冲突时,_参见台湾地区最高法院的“限制上诉第三审范围之研究”。分不出谁轻谁重,就必须在两者之间寻求调和;而在多数时候,为了效率就要放弃一些公平;另一些时候,为了公平就要放弃一些效率。但无论哪一方作出牺牲,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为前提条件。这里实际上提出了处理公平与效率相冲突时的原则,一是调和原则,二是替代原则,三是不损害它方利益原则。只有把这三点原则处理好,才能真正做到公平与效率的契合。由于我国历史问题,法制的发展相对落后,法官的培养也存

31、在一些问题。法官的能力与所需应付的实际工作的技能存在极大的差距,就断案而言确难保证正义。三审制度的建立虽与效益相冲突,从表面上阻碍了司法效率的发展,但事实上是平衡正义与效率的砝码。寻求平衡的最佳途径。三、我国构建民事三审制度的必要性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制,致使大部分民事案件终审法院级别较低,已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难以确保审判质量和正确裁判,难以充分保障当事人的权利,难以确保法律适用的统一,最终将会使整个上诉审的两大功能纠正错误裁判和统一法律适用无法得到真正有效的实现。所以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做法,对上诉审审级制度进行改造,变绝对的两审终审制为有限三审制是势在必行的。(一)我国两审终审制度的不

32、足、再审制度的弊端近年来,我国民事诉讼案件终审后当事人申诉、申请再审越来越多,有的案件经过多次申诉、再审,仍在寻求救济的渠道。“终审不终”的现象在全国各法院屡见不鲜。两审终审制度正在被申诉、再审、抗诉、审判监督以及其他种种复杂程序冲击、侵蚀和瓦解,其作为终审程序的“民事上诉程序的基本功能没有能够有效的实现。”作为审级制度运行的结果,申诉和再审案件居高不下,显示了当事人基于文化因素或不当期待所产生的主观感觉,终审判决的“错误”率应当成为透视我国上诉制度乃至整个司法制度根本的窗口。它表明,建国初期确立的二审终审制司法结构及各级法院的功能配置,即使符合当时的实际,也早已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纠纷对司法制度

33、的现实要求。二审终审在审判实践中已名存实亡,司法的终局性和即判力荡然无存。从我国两审终审制度以前苏联诉讼制度作为参考,同时是以生产力较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经济成份少为基础以及我国现行审级制度的运行状况分析,民事诉讼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和弊端。两审终审制度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_ 此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傅郁林博士于2003年11月在由中国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广西司法厅和广西法学会承办的诉讼法学年会上阐述的观点。民事上诉程序的基本功能包括四个方面:(1)纠正下级法院判决的错误,确保法律解释和法律适用的正确性;(2)保障法律适用和解释的统一性,同时协调统一地发展法律;

34、(3)吸纳当事人的不满,提高司法判决的正当性;(4)从制度上分担初审法院法官因裁判案件而产生的责任与压力,促进司法独立。事案件无论大小和繁简均实行两审终审。其中在一审程序中根据案件的繁简程度不同分别使用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然而什么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并不明确。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对事实清楚、权力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但确定的主体并未明确,且司法实践中对案件是否简单,只是立案时作粗略的审查,很大程度上是以诉讼标的额大小来确定,而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案件的标的额虽小,但案情却很复杂,适用简易程序并不能使案件得到正确处理。此内案件即使再经二审审理也不能保证案件的公正解决,因为现行

35、审判实践中,二审案件绝大数都不开庭审理,只是书面审理。再者,适用普通程序的案件,虽然有一个相对较为规范的审判规则,但仍存在许多缺陷。比如当事人举证时限无法律之约束。现行民事诉讼对当事人举证时限并没有作具体规定,其无论在任何诉讼阶段都可举证,只要证据客观真实,同案件相联系,能够对案件起证明作用,审判机关就应当采纳;再如缺席审判制度不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对缺席审判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但审判实践中并不能真正实现双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平等。当原告向法院提交虚假的被告地址,故被告并不知道,此情形下的缺席判决,其结果对被告不利。故而完胜缺席审判制度也是修改民事诉讼的任务之一。再审制度有失审判权威,并不利

36、于诉讼效益原则的实现。近年来,根据中国法律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民事案件经二审终审的判决被提起再审的比例居高不下。两审终审制度所面临的是一个无法终审的现实,审判权威受到巨大的挑战。再审制度的设立已严重暴露其不足。其一,引起再审的主体过于宽泛,使得私权受到公权的严重干预。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法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规定,引起再审的主体有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当事人。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原审法院或者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第二是法院。各级法院院长对本级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可以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再审;最高法院对地方各级法院已经

37、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的,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法院再审。第三是检察院。最高检察院对各级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判决、裁定,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不足的;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审判人员审理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此外,第四是新闻媒介的介入,党政部门的过问都可以引起再审。从而可以看出,作为私权领域的民事诉讼,公权对其干预过于广泛,其实质是违反私法自由处分原则。其二,再审对象没有严格的限制,使得有限的司法资源大量浪费。虽然民事诉讼规定,对

38、已生效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才提起再审,但确有“错误”并未经法定程序雨衣审查。司法实践中虽然案件都经审查后才能进入再审城西,但事实上只要来自权力的“监督”,案件一般均得进入再审,而这种权力是广义的,巨大地损害了司法的权威性.另一方面,现行再审制度与诉讼效益原则是相悖的。再审民事案件,根据再审适用的不同程序,分别执行第一审或者第二审审理期限的规定。同时,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中申请再审的时间为两年,且法院提起再审或者检察机关提出抗诉没有时间的限制。可以看出,我国的再审制度,诉讼成本非常之昂贵,司法资源严重浪费,且使社会资金流转放缓,不能让社会资源有效利用,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其三审理对象过多,致使

39、适用法律不统一。我国的终审法院,作为事实审法院和法律审法院,它即可能是中级法院,也可能是高级法院,还可能是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对象过多,难免各级法院在理解和适用法律上有出入,得不到统一。其四,容易导致无限申诉和无限再审的恶性循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家法律制度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将进一步多元化、复杂化,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各类案件诉之法院,如金融、证券、专利、知识产权、网络等类型案件已经开始大量出现,但由于立法不够完善,法律更新又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致使一、二审法官对法律的认知、理解不一,二审法官因错误认识而导致改判的现象不可避免,导致一些案件的当事人无限申诉,法院三番五次地拿来再审,

40、因而就形成了已经终审的案件不能“终审”,严重损害了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人民群众对法院判决和裁定的法律效力产生怀疑。其五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我们知道,英美法系国家对上诉案件一般不就案件事实问题进行审查,只审理法律适用问题。我国台湾地区实行的三级三审制度,其三审的目的,在于创设判例,统一法律的解释和适用,而我国的二审案件除审理法律适用和是否遵循法定程序办案等问题外,还包括审查案件事实。现在的问题是,每一件案件的事实虽然只能是一个,但二审认定的事实不一定百分百正确,有些必然有所偏差,可二审改判的案件无论对或错均是终审判决,这样无形中剥夺了一方当事人的上诉权,使得当事人的

41、诉讼权利得不到充分有效的保障。(二)我国构建民事三审制度的理论基础我国现行的四级两审终审制度的建立,是以前苏联诉讼制度作为参考,同时是以生产力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经济成份少为基础。因而其过份依附于实体法价值目标的实现,自身的合理性及社会诸多因素考虑较少。我国这种四级两审终审制是一种柱型结构的司法等级制(这种司法等级制没有职能分层,已经失却程序结构意义上的“审级”的价值,多一级法院只是增加了一层行政级别而已),在两级审判的主体结构之外,设置了多种“边道”通往再审程序,以救济两级审判中发生的司法错误。因此,准确地说,我国立法确定的审级制度是“以两审终审制为原则,以审判监督程序为补充”;而在司

42、法现实中,这种救济途径早已突破了“补充”或“例外”性质,整个审级制度的运作状态如同消防信道遍布司法大厦、审级结构的上下内外都挤满了寻求“补救”的司法“难民”。随着我国加入WTO各种新的法律关系将不断涌现,如何积极做好加入WTO后的司法,使我国的法律体系与WTO的法律规则相互接轨和融合,已经引起学术界和司法界的重视。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程度的推进,有限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诉讼效率原则,以及司法权威的稳定性原则已被纳入诉讼这都建立的范畴。如何准确、高效地实现实体法之任务,并树立司法更高之权威,是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讨论的热点。因此,我认为,目前我国的二审终审制度已经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

43、有改造的必要。诉讼程序作为具有完整性构造的系列形态组合,其理性设计当然应当包括对于采取诉讼途径之后可能不当的审判的内在救济模式,应当说,正义程序所应有的正义品质决定了每一次审判都应是向绝对公正和公平的进一步接近。但诉讼公正并非诉讼程序的唯一价值追求,多重的程序保障必然意味着多重的审级层次,诉讼效率也就随着诉讼环节的增加而降低,这样,在建立审级制度目标上,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似乎是一对矛盾。因此,在建立审级制度的过程中,要寻找到公正与效率之间的平衡点,实现两个最为重要的司法目标之间的兼容。同时,根据审级制度的基本原理,对于审级制度的功能,通说认为,一方面在于防止法官之错误,以保障当事人权益,另一方

44、面在于统一法律之见解,也就是说,纠正错误判决统一法律适用,是审级制度的两大基本功能,而统一法律适用必须与一定的法院级别相适应,在较小司法辖区内无法体现审级制度这一独特功能。实行三审制的国家,通常将第二审程序的功能主要定位于纠错,以维护当事人之私益;而第三审程序的目的则在于:一方面对违法的裁判变更或废弃,使纷争获得解决或维护正当的权利,另一方面是对法规的维护与法规解释的统一。反观我国的二审终审制度,虽然也体现了上诉审程序的纠错功能,但其制度设计更多的是体现了诉讼效率和诉讼经济,正如一些权威学者论及的那样,我国地域辽阔,很多地方交通不方便,审级过多,不仅会给当事人双方造成大量人力、物力、时间上的浪

45、费,而且容易使案件缠讼不清,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不利于民事流转和社会的安定。实行二审终审,绝大部分民事案件可在当事人所在辖区解决,一方面可以方便诉讼,减少讼累;另一方面,也便于高级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法院摆脱审判具体案件的负担,集中精力搞好审判业务的指导、监督。这种忽视审级功能原理的制度设计,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国情相比于两审终审制构建之初,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两审终审制的审级制度功能的缺陷逐渐凸显出来,并由此造成了司法实践中的种种_常怡.比较民事诉讼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615. 杨荣新,

46、等.重构中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探讨.中国法学,2001,(5).刘福声,池启明.限制上诉第三审范围之研究.台湾司法院,1998.柴发邦.民事诉讼法学新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119.陈计男.民事第三审上诉制度之检讨.法学丛刊,1982. 弊病。首先,实行两审终审,大量案件的审理在中级法院即告终止,难以摆脱地方保护主义的困扰,同时,由于审级较低,案件质量也难以保证;其次,由于我国的两审终审制更多地考虑了诉讼效率和诉讼经济的原则,片面强调了审级制度的纠错功能,而未重视发挥其统一法律见解的功能,致使法律适用标准难以统一,加之终审法院级别较低,管辖范围较小,不同地域法院对相同事件的判决经常出现

47、冲突,严重损害了裁判的权威,挫伤了人们对司法的信仰;第三,由于两审终审制在审级方面存在先天缺陷,较低级别法院难以取得民众的信任,加之我国民众普遍存在重上轻下心理,在案件终审之后,对裁判不服的败诉当事人往往会寻求上级法院救济。当不满终审裁判的当事人在寻求正常上诉的渠道被两审终审制堵塞的时候,当对二审判决的不满率甚至高于对一审判决的不满率时,当事人寻求公正的强列愿望就会强行打开另一个出口,大量复审案件便纷纷涌向再审这个特殊的复审程序,于是,再审程序不断地膨胀,审判监督程序被频繁启动,再审程序成为事实上的第三审程序,两审终审制名存实亡,而在这种以再审为主体的多级复审制中,无论当事人的私人成本还是公共司法成本都比一次以“书面审”为特征的三审程序消耗要大得多。可以说,我国的二审终审制,既不能很好地发挥上诉审程序的纠错功能,也不能体现终审法院的统一法律见解之功能,鉴于此,重塑我国的审级制度,借鉴国外经验,有限度地建立民事诉讼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