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育教学幼小衔接的实践与研究摘 要体育教学幼小衔接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学者研究的焦点课题,对改善和促进幼儿快速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对人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加强幼小衔接阶段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对丰富和提高幼儿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长的学历和精力都比较高但对孩子的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盲目性,对过渡阶段的认识不足,重文化、艺术教育轻视体育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较高,但幼儿园教师在体育课教育教学方面能力不足,对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很好的开展体育课方面存在困难。体育教师认为新入学的幼儿在体育课行为习惯表现不理想,尤其是遵守课堂纪律和上课态度方面。关键字:
2、体育教学;幼儿衔接;幼儿目录前言3第一章 绪论31.1 研究背景3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41.3 文献综述51.3.1 概念界定51.3.1.1 幼小衔接51.3.1.2 体育课行为习惯61.3.2 国外研究现状61.3.3 国内研究现状8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102.1 研究对象102.2 研究方法112.2.1 文献资料法112.2.2 专家访谈法112.2.3 问卷调查法112.2.4 实验法122.2.4.1 实验对象122.2.4.2 实验分组122.2.4.3 实验地点和时间122.2.4.4 实验控制因素122.2.4.5 实验规制内容132.2.4.6 实验步骤14第三章 结
3、果分析143.1 体育教学衔接现状数据统计出出力结果143.1.1 家长基本情况和教育态度状况数据统计处理结果143.1.2 老师基本情况和体育教学现状数据统计处理结果153.2 实验的处理结果15第四章 结论16致 谢17参考文献18前言体育教学幼小衔接是幼儿从儿园过渡到小学学习的衔接。皮亚杰曾说,幼儿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每个阶段的发展不能互换,并且会影响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因此,幼小衔接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体育教学幼小衔接问题进行研究、梳理和分析,幼小衔接现有研究有助于了解幼小衔接的研究现状,明确幼小衔接未来的研究方向,有利于幼小衔接研究的纵深发展。第一章 绪论1.
4、1 研究背景体育教学幼小衔接作为一个热点问题,不仅受到广大教育学者和专家的重视,同时也受到幼儿家长、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共同关注。幼小衔接这一研究课题,在上世纪 90 年代曾是学前教育专业领域里的一个研究热点,在1990年1994年之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把其作为一个重点项目进行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再一次提出了“幼小衔接”这一战略举措。1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和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3,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会要密切配合,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成长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调查看出,目前绝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即
5、使是非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所享有的物质条件也非常丰厚,这些孩子从小就是家庭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从出生就备受家长的溺爱,长此以往给孩子养成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因此,可以说当前我国幼小衔接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果幼小衔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没有做好,能力表现不佳的幼儿在升入小学后,往往会生活上遇到许多困难,学习过程中遭遇这样那样的挫折。毕竟小学教育已经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其教育教学是以学科教学为主、以考试分数评价学习成绩为主的教育模式,同时,小学中的纪律要求和作息规矩更加严格;离开了自由玩耍的环境,加上陌生的学习环境使得幼儿生存压力急剧增加,轻则幼儿情绪不稳导致学习成绩不佳,重
6、则会造成幼儿对于小学学习生活的反感,甚至产生厌学等心理。归根结底,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幼儿园、小学及老师应及早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从容应对幼小衔接的平稳过渡。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4。说明人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早期养成的行为习惯会成为人的终身习惯,对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大影响。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其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进行再次矫正。因此,在幼小教育阶段,我们应该尽早对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为幼儿的幼小衔接顺利过渡做好相应的准备。行为习惯可被划分为学习习惯、做事习惯、交往习惯等。在现代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终身学习”
7、的理念被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学者、世人所认可。联合国提出世纪“终身教育”思想的目标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共处5。可知,在现代教育中只进行知识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社会进步的需求,要学会如何获得知识更加重要。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从终身教育发展的角度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文献研究表明:一年级教师普遍认为在学习方法、与人交往能力和自理生活能力是新入学学生的薄弱环节。究其原因,很多问题往往不是幼儿知识能力水平达不到,而是他们没有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断裂现象造成了幼儿在幼小过渡环节中出现了各种不能适应的状况。根据目前研
8、究幼儿入学准备的文献资料显示,发现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幼儿进入小学阶段所应当具备的知识技能的准备,即读、写、算等方面的教育,而对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较少,体育课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更是寥寥无几。于是本人萌发了研究体育课行为习惯养成的想法,一方面,了解大班幼儿体育课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另一方面,调查一年级学生体育课行为状况,对照体育课基本教学要求分析存在哪些问题。根据两者的差别和体育课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制定干预内容和方法。通过对问卷、访谈和干预结果检验是否有效,以此作为体育课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依据。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强
9、体质,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体育教学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是:了解上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好处,知道一些保护自己身体健康的简单常识和方法,能够认真上好体育课;学习基本运动 (走、跑、跳跃、投掷、攀爬、滚翻、平衡和简单的体操动作等),掌握游戏、韵律活动和舞蹈等简单的身体活动方法,发展基本活动能力,培养身体正确姿势;感受参加集体体育活动的乐趣, 遵守纪律, 与同伴友好相处。1.3 文献综述1.3.1 概念界定1.3.1.1 幼小衔接望文生义,“幼”是指幼儿园,“小”是指小学,也就是幼儿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间的过渡时期。在此阶段,儿童年龄相差不大,但二者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阶段
10、无论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还是教育形式上来看,两者之间都有比较大的区别,致使许多幼儿在进入小学初期很难适应。朱晓蔓认为“幼小衔接是指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通过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好一系列的工作,以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教育阶段到小学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过程。其主要工作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工作;第二,小学的新生过渡工作,使儿童尽快消除对新环境的陌生感”。陆凤巧认为“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在教育上的相互连接。”秦振飙认为“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在教育教养工作的内容上以及在实现这些内容的方法上互相联系。”6因此,幼小衔接目标就是使幼儿
11、能够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阶段,并能够很快适应小学教育阶段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就幼小衔接的对象而言,从狭义层面仅仅是指大班幼儿,而从广义层面上来看,整个学龄前阶段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都属于幼小衔接时期。本论文仅从狭义层面的研究,即大班幼儿为进入一年级所做的准备,这个时期需要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性,共同关注衔接阶段幼儿的成长,让他们都顺利进入小学。1.3.1.2 体育课行为习惯当前,有关行为习惯内涵的论述比较丰富,较为权威的解释则是美国必理学家阿瑟雷伯的界定。雷伯将也理学中关于行为习惯的含义概括为四种,包括:一般指一种习得的动作。通过重复而自动化了的、固定下来的且无需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实现的
12、活动模式。对药物的癖嗜,常用术语是药物依赖。指特定动物物种的特征性行为模式。本文中的体育课行为习惯是个体在体育教育教学或锻炼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一种倾向行为方式7。综合心理学家解释,有以下特点: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满足人的某种需要8。因此,体育课行为习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笔者结合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小学体育课堂常规要求认为在幼小衔接阶段体育课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出勤习惯、礼貌礼节习惯、遵守纪律习惯、安全卫生习惯和学习态度习惯。1.3.
13、2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幼儿教育起步较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按照内容可以概括以下两方面: 一、幼小衔接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创立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提出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必须以幼儿的终身发展为出发点, 重视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加强配合与协作,其系统理论对加强幼儿最优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9。登洛浦借鉴了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来研究幼小衔接问题,他认为幼儿所处的生态系统包括四个系统:第一层是微观系统,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家庭。第二层是中观系统,该系统中的个体通过与微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成为其中一部分;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所学课程以及教学活动既受到这
14、些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环境。第三层是外观系统,涉及主动权和事件,如教育政策、社会福利、医疗保险、住房条件等也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第四层是宏观系统之广泛影响,包括政府部门的政策、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更广泛的文化等10。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哈克提出的幼小断层理论,他认为:幼小衔接阶段,幼儿面临的不仅仅是学习环境的改变,还有交往对象、行为规则等变化。往往会出现关系人、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社会结构、角色期望和学习环境六种类型的断层,使得很多幼儿难以适应小学阶段的生活。因此,哈克进一步提出了专门的幼小衔接教育,其中包括调整幼儿作息时间、学习内容、去小学参观等方法,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过渡环境,从而帮
15、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衔接的过渡1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母亲在孩子幼小衔接阶段具有极其重要性,要做到察言观色,积极与老师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对小学教育的兴趣和适应能力,采取相应措施消除孩子的焦虑感和恐惧感,从而提高其上学的积极性12。美国幼儿园基本上附设在小学里,接纳4-6岁儿童作为“小学阶梯”,强调儿童准备、学校准备、家庭准备和社区准备四个方面。其中,入学准备的五个标准:身体和运动发展、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学习态度、言语发展、认知发展、意识发展(与我国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五大领域教育相对应。英国、瑞士采取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合并教育形式,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逐步向小学过渡。同时,
16、两国幼小衔接教育都十分重视物质环境的布置与安排,力求从环境布置、课程设计、师培训等方面创设一个连续的、整体的、发展而协调的学习环境。日本则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宗旨下考虑,文部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不是让幼儿园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相关联的东西,而是培养幼儿上小学后能为其生活、学习基础的内容;小学教育重要的则是如何将幼儿园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延伸、发展、深化和扩大。法国通过三大法案的实施加强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增加男性教师;科学划分母育学校和小学的学习阶段;合并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母育学校教师与初等教育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等措施确保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实效性13。二、习惯养成教育的
17、研究。 在英国,约翰洛克非常重视行为习惯的作用。他认为,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长与成才的关键。对儿童的教育应该关注两个好习惯的养成,即积极求知的习惯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的习惯14。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对行为习惯的培养予足够的肯定和探索。认为教育的最佳途径是在于生活与实践。通过孩子在生活实践的自身体验,使他们能够通获取必要的知识和习惯15。在卢梭看来,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引导他们形成一系列的习惯,进而可以帮助个体获得更好的生活与发展。美国的教育家杜威认为:习惯、社会与教育三者是密切关联、相互作用的。首先,教育传承己有的习惯;其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各种有用习惯16。安东谢妙诺维奇马卡
18、连柯作为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和作家。他认为,教育的任务不仅在于养成学生对行为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合理态度,同时还应养成他们的正确习惯。美国部分教育专家现在已经意识到幼儿阶段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阶段是培养孩子正规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老师和家长需要从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入手,采取严格的训练方式,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度过这一衔接期。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所有的教育目标都在于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在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老师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从幼儿自身特点去探索习惯养成策略17。俄罗斯教育学家康斯坦丁指出:习惯的形成主要依附于人的生理特点,因势
19、利导,能够快速帮助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建立内在的理性思考,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8。本学前教育学家铃木镇认为,学前教育阶段行为习惯养成训练非常重要。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配合,才能够使全方位有效的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19。1.3.3 国内研究现状随着国内对于儿童教育研究的重视,关于幼小衔接以及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成果也日渐增多。一、幼小衔接方面。 “九五”期间原国家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主持的“幼小衔接”是国内对幼小衔接研究比较系统的课题,该课题从幼儿园角度总结出幼儿在“前读写”、“前运算”和“社会适应性准备”三个方面的经验。“十一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钱
20、志亮就“小学生入学准备与适应指导研究”这一课题进行了近10年的研究,该研究作为北京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对幼儿入学所需具备的八种能力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总结:它们是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知觉转换能力、数学准备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品质,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应用,对克服幼儿园教育成人化,使幼儿入学后迅速适应小学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0。国内关于幼儿入学准备的研究从教师和家长的入学准备观入手。陈景凡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指出了我国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把幼小衔接分做成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忽视了它们之间的连续性;幼儿教育小学化,偏重于“智”的发展,对于习惯的养
21、成就轻;幼儿园、小学、家长相互间缺乏沟通,衔接出现断层;幼小衔接中师资力量薄弱21。张倩倩从一个小学教师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幼儿教育小学化;缺乏社会适应性能力的锻炼;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导致刚入学的幼儿产生厌学情绪22。梁嘉从一个幼儿教师的角度研究了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单向性,幼儿园做了大量的幼小衔接工作,而小学则很大程度忽略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片面性,重视了儿童的知识储备,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突击性,幼儿园为应付小学开学进行了摸底测验然后再进行突击训练;表面性,不少幼儿园将幼小衔接仅仅局限于表面工作上23。国内有关幼儿入学准备的测试研究是近年几年来才开始的,盖
22、笑松等人研究的五个领域入学准备模型是在借鉴国外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及建议,编制出适合中国47岁儿童入学准备的测评工具。国内学者就影响幼儿入学准备的因素从幼儿自身、幼儿园、教师、家庭等几方面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对幼儿园中的师资配备、教师教学理念、环境、与家庭结构、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的经济、家庭氛围、学习资源等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此外,也有部分学者从幼儿入学适应情况反观入学准备存在的缺失。如:刘胜琳24以学习环境入手就学习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得出,幼小衔接中对课堂纪律表现不适应的形式为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这就对幼儿在大班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出相应要求。焦莹25把师生关系
23、进行重点分析,认为师生关系融洽与否是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直接表现,所以提倡幼儿教师要鼓励幼儿多交朋友,并与大家友好相处。 二、习惯教育的研究 刘晓颖撰写的谈幼小衔接阶段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中认为,幼儿园和小学处于完全不同的教育管理体系,二者之间缺少沟通,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难以做到两者无缝对接。栾萍萍提出: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是自由宽松的,而小学教学时间相对较长,作息制度严格。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中,部分幼儿一时间适应不了,因此在学习上出现诸多问题26。陈奋铮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中也指出幼小衔接的不顺畅,其主要问题在于幼儿园教学模式严重小学化,幼儿园学习过于片面化
24、注重升学成绩,忽略了行为习惯的养成27。姚丹幼小衔接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一文中以幼儿的学习习惯入手,经过调查研究分析得出:幼儿园、家庭、学校、社会和幼儿自身四个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性28。蒋莹29男孩幼小衔接家庭教育偏差及对策以幼小衔接教育的对策研究角度分别强调幼儿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偏差等问题。从幼小衔接教育的培养内容来看,杨露露30浅谈“幼小衔接”阶段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论述幼儿在幼小衔接时期社会适应能力与良好习惯的培养。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幼小衔接阶段体育课行为习惯养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州市东港幼儿园大班的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以点显面,
25、实践体育课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苏州市东港幼儿园现有教学班级9个,教职工40余人,在园学生230余人,办园规模在同地区较大,园内各种教学活动开展活跃,是苏州市(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园、围棋特色幼儿园。良好的基础对本实验研究提供了可靠保障。2.2 研究方法2.2.1 文献资料法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幼小衔接阶段体育课行为习惯养成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法,查阅并了解国内外有关幼小衔接教育的发展和最新研究成果文献与研究资料。通过图书馆和数字化图书馆(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 学术期刊、国家图书馆数据库),以及 “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获得资料,筛选有效和权威信息。为研究实验内
26、容的选择和方法的制定建立提供基础。2.2.2 专家访谈法通过事先制定相关访谈提纲,分别与苏州市两位体育教研员(江苏省体育特级教师)和苏州市 10 所幼儿园园长进行了解镇江市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工作现状。主要从幼儿入学的不适应情况、幼小衔接阶段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幼小衔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注意事项和改进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为本论文的撰写获取充足的开展依据,并对现实存在问题获得了第一手资料。2.2.3 问卷调查法围绕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依据教育部2004年3月25日发布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小学体育课堂常规要求,遵循规范的科研方法,参考了多位园长与专家的建议,设计
27、了“体育课行为习惯养成家长问卷”、“体育课行为习惯养成幼儿园教师问卷”、“体育课行为习惯养成小学体育教师问卷”,一共三套。家长调查问卷中包含了10个问题,调查对象为幼小衔接阶段的家长,问卷主要涉及到了学习习惯、自理能力、行为习惯现状,学生父母的学历、年龄、教育观念等多个问题。幼儿园教师问卷和小学体育教师问卷,针对在实施幼小衔接体育课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作用、影响及现状等因素进行调查。2.2.4 实验法本研究采用干预实验教学法,在实验开始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分别进行体育课行为习惯养成情况的测评,教学干预实验的每个阶段进行同样内容的测评,记录其数据,并进行分析。通过干预实验对实验组学生的体育课行
28、为习惯养成各项指标进行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教学实验设计与实施 2.2.4.1 实验对象苏州市东港幼儿园大班的5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2.2.4.2 实验分组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8名学生,对照组28名学生。实验组采用干预法对体育课行为习惯养成进行课堂教学,对照组无干预内容正常教学。 2.2.4.3 实验地点和时间地点:苏州市东港幼儿园操场 时间:2019年24月,每周进行2次体育课实验教学。每二、四上午9点 40十分10点15分,每次时间为35分钟。 2.2.4.4 实验控制因素本研究以体育课行为习惯养成内容为外在施加因素,将测试者分为两个小组。对照组在实验期间不进行任何
29、干预教学。实验组由实验班教师负责教学,内容依据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大班教学参考用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教学形式和流程采用小学体育课教学模式,整个实验过程由同一老师进行授课,开始部分:5分钟,进行整队集合,热身活动;基本部分:25分钟,基本内容教学和练习及一个小游戏;结束部分:5分钟,进行放松练习及总结下课。在实施整个实验的过程中,不告知学生是在做教学实验,只与实验任课教师沟通,配合完成实验,最大限度去除实验中的干扰因素。 2.2.4.5 实验规制内容老师是体育课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体育课教学中的主体,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的客体。老师在学期开始前就要制定好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在
30、教案设计上根据内容,利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依据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小学体育课堂常规要求及专家的反馈意见,确定本研究实验内容为:出勤习惯、礼节习惯、遵守纪律习惯,安全卫生习惯和学习态度五个方面。图1 体育课教学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体育课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三个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是体育课的核心部分,其流程为:体育委员整队集合,学生按照四列横队站好,男生两排,女生两排,检查人数,每排为一个小组,每组7人,报告体育老师,师生问好,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准备活动,讲授学习内容,学生练习,完成学习目标,游戏,教师整队集合,总结,下课。
31、教学内容涉及走、跑、跳、投、球类、基本体操、游戏等。为了更能反映教学组织形式改变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有个人项目,如跑、走,也有小组合作的夹球、多人跳绳,游戏等。2.2.4.6 实验步骤2月份,实验准备阶段,确定实验组大(3)班和对照组大(1)班。先对2 个班级进行观察,收集两个班学生体育课行为习惯养成的状况,制定实验方案实验组按照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进行教学,在每次课前、课中及课后提醒学生体育课上课要求,通过语言引导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体育老师对实验组的学生和对照组的学生在同一时间用同样教材分别上了一堂体育录像课,通过对实验进行
32、的不同时期和录像课对比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第三章 结果分析3.1 体育教学衔接现状数据统计出出力结果3.1.1 家长基本情况和教育态度状况数据统计处理结果通过对幼小衔接阶段家长问卷的基本情况的统计,参与问卷调查的母亲居多(66.1%),大部分家长的年龄都在 30-39 岁(65%),学历基本上集中在大学专科(45%)和大学本科(47%),具体情况如表1表 1 家长基本情况统计结果(N=550)内容角度1(比例%)角度2(比例%)角度3(比例%)角度4(比例%)称呼父亲(3.29)母亲(67.1)年龄20-29岁30-39岁40-49岁50岁及以上学历高中(8)大学专科(42)大学本科
33、46)硕博研究生(4)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幼小衔接阶段教育主要由母亲负责,大都比较年轻,对孩子有足够的教育精力,绝大多数都受过高等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具有较好地认识基础,但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招致了很多家长对衔接教育认识出现了偏差。3.1.2 老师基本情况和体育教学现状数据统计处理结果通过对幼儿园教师问卷的基本情况统计,调查发现幼儿园中男教师寥寥无几(3.1%),都是女性教师(92.9%);一半多教师的年龄都在 30-39 岁(52.9%),2/3的教师教龄都在 6 年以上,其专业都是以学前教育为主(82.4%)具体情况如表2表2 幼儿园教师基本情况统计结果(N=170)内容角度1(比例%)角
34、度2(比例%)角度3(比例%)角度4(比例%)性别男(0.29)女(97.1)年龄20-29岁30-39岁40-49岁50岁及以上教龄1-5年(31)6-10年(39)11-19年(18.8)20年及以上(11.2)专业学前教育(82.4)美术体育(8.1)音乐教育(9.5)体育教育(0)从表2中可以看出幼儿园的教师队伍以女性为主,男教师很少,而且男教师是近两三年新进的教师。从年龄角度,教师队伍年轻、有活力;从教龄角度,教师队伍结构较合理,具备较好的教学经验;从专业角度,没有一位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在幼儿园体育教育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3.2 实验的处理结果经过2个月的实验,间隔20 天后,
35、在4月份的某一天同时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相同教学内容的体育课实践录像,通过对录像对两个班学生在体育课行为习惯的观察并统计表现状况数据,并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做了数据统计和分析,见表3所示表 3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体育课行为习惯样本统计(N=58)组别个案数平均值标准差标准误差平均值五个方面实验组2824.715.6781.45对照组2817.004.4831.175表3中两组数据输入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值分别是 24.71 和 17.00,两组数据均值相差 9.81,实验组的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两组数据的 T 检验输出显示,见表4表 4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体育课行
36、为习惯配对样本 T 检验莱文方差等同性检验F显著性t自由度显著性(双尾)平均值差值标准误差差值差值95%置信区间下限 上限五个方面假定等方差9.545.0048.78232.0009.8061.1047.50811.924不假定等方差8.78216.355.0009.8061.1047.49312.021从输出数据可以看出:p 为 0.0050.001,不具备显著性,但区间没有跨 0,说明实验组在停止实验20天后,在体育课行为习惯表现与五月份大致相同,从行为习惯养成理论分析,实验组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体育课行为习惯。 结合上述分析,体育课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干预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课行为习惯是
37、有帮助和提高的,也证明本实验干预内容和手段对学生在体育课行为习惯养成是有效的。习惯是后天培养的,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本身不确定因素较多,防止出现反复,要做到常练习,常巩固,才能实现终身习惯的养成。第四章 结论家长的学历和培养精力都比较高,但对孩子的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盲目性,对过渡阶段的认识不足,重文化、艺术教育轻体育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较高,但幼儿园教师在体育课教育教学方面能力不足,对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很好的开展体育课存在困难。实验组在停止干预实验20天后,进行体育课行为习惯检查,通过教学实践观察对比分析,p为0.0050.001,不具备显著性,但区间没有跨0,
38、说明实验组在体育课行为习惯表现与五月份大致相同,实验组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体育课行为习惯。在幼小衔接教育中,体育课教学应当明确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教学目标。因此,对于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来说,应以培养学生主体的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形成系统的教学,构建以实践为主体的参与性行为习惯养成教学模式;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其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定型,要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以身作则。总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工作,具有反复性,需要持久的坚持。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对幼儿进行监督,还需要家长将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孩子日常生活的细节当中,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变化。家庭与学校是教
39、育的共同体,双方通力合作,并发动社会力量积极为幼儿行为习惯的社会实践提供途径,从而实现家庭、幼儿园、小学三方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为幼儿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长环境,才能够真正落实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致谢时光飞逝,终于到了论文定稿的这一刻。虽然文章显得有些粗糙,但毕竟凝聚了自己的心血,在此谨向曾经关心、帮助、支持和鼓励我的老师、同事、同学、亲人和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和最衷心的祝福衷心感谢我的导师谢铁兔。老师对我两年来的学习、生活给予了悉心的关怀,在本论文的开题、写作、修改、定稿方面更是给予了悉心指导和匠心点拨,论文凝结着导师的汗水和心血。在这两年多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我要向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40、是他们给了我热情的关怀、支持和帮助,使我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同时,衷心感谢我的父母、家人以及和我一起学习的各位同学,是他们在我学习和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我了莫大的支持和鼓励。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人们,我一定会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来报答你们。参考文献1 苏君阳.2010-20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 号. 3 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 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5 王丽.我心目中的小学-从儿童视角看小学D
41、西北师范大学,2014.6 张厚藥,孙畔,石绍华.现代英汉心理学词汇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6 7 赵曼.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以天津某小学为例D.天津师范大学,2013. 8 谷禹,王玲,秦金亮.布朗芬布伦纳从襁褓走向成熟的人类发展观J心理学探新. 2012.02(32):104- 109.9 李铃.小学一年级新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研究D.宁波大学,2012. 10 杨敏.从哈克教授的幼小断层理论看法国的幼小衔接措施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4:55-56. 11 夸美纽斯.母育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8-56.王燕.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
42、大学.2015. 12 王燕.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13 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4 卢俊.爱弥尔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8. 15 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6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25. 17 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17. 18 铃木镇.一教育法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158-161.19 郭娜. 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入学准备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5. 20 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
43、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54-55. 21 张倩倩. 浅议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衔接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8:7. 22 梁嘉. 浅议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J.学前教育.2002.9:6.23 刘胜林.小学新生适应学校生活的状况调查研究. 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1:92-96 . 24 焦莹.小学新生学校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5 栾萍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2011.9(26):6. 26 陈奋铮.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30:243. 27 姚丹.幼小双向衔接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 文理导航(中旬),2012,05:52-53. 28 蒋莹.男孩幼小衔接家庭教育偏差及对策D.四川师范大学,2011. 29 杨露露.浅谈“幼小衔接”阶段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J. 新课程学习(下).2014.1:108-109.30 周福礼.小学低年级体育课堂常规与教学技巧J.学校体育学.201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