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缠枝纹装饰风格的演变与发展_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958313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0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缠枝纹装饰风格的演变与发展_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浅谈缠枝纹装饰风格的演变与发展_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浅谈缠枝纹装饰风格的演变与发展_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浅谈缠枝纹装饰风格的演变与发展_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浅谈缠枝纹装饰风格的演变与发展_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缠枝纹装饰风格的演变与发展_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缠枝纹装饰风格的演变与发展_毕业论文.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缠枝纹装饰风格的演变与发展 编号: 毕 业 论 文浅谈缠枝纹装饰风格的演变与发展指导教师: 专业名称: 艺术设计学 学位级别: 学 士 班 级: 学 号: 论文提交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 摘要: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传统纹样也作为个人生活品味的最佳代言在现代装饰图案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以现代设计装饰领域受人广泛关注的缠枝纹为切入点,以中国历代社会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特征为依据,分析受外来文化影响下的缠枝纹装饰风格的起源、演变与发展。从而希望对现代设计的装饰领域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引起现代设计师对中国传统纹样的重视与开发。关键词:缠枝纹;装饰风格;演变与发展;现代装饰图案缠

2、枝纹,中国古代重要的装饰纹样之一。在一些重要的考古文献和期刊论文中又常被称为“穿枝纹”、“蔓藤纹”、“卷草纹”,在日本也有称为“唐草”的记载。其总体特征常是以S形、涡旋形或波形作为基本骨架单位,以一些象征吉祥花草的藤蔓植物为题材,主体部分缠绕变化构成连续纹样或单独纹样,向四周任意延伸,连绵不断,生生不息,因有些纹样的茎、蔓、花、叶、实的特征并不一定完全具备,因而其造型风格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其装饰风格的演变与发展自然也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关于缠枝纹起源的几种观点关于缠枝纹的起源在纹样研究领域历来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话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大主流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

3、西方中心论、本土起源说、综合说。1、西方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主要是以西方学者大都认同的阿洛瓦里格尔的观点为代表,里格尔在其著作风格问题中指出:“表现植物特点的主要是植物的茎,由于茎的纽带作用,才将植物的花、叶子、花蕾互相连接起 图1 莲花和纸莎草来,植物茎在图案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古代成熟期的希腊人在艺术发展史上作出过辉煌的贡献,他们在创造一个个单独图案纹样时,都赋予一种完整、匀称的形式美。当希腊人将这些单独纹样按一定的节奏进行联结时,就构成了有韵律的、节奏感很强的美的曲线。这就形成了蔓藤纹样。这是古希腊人独特的功绩。”【奥地利】阿洛瓦里格尔主编,刘景联、李薇蔓译:风格问题,高等教育

4、出版社,2000年11月,第57页。里格尔认为缠枝纹来源于古希腊人的创造,它由古埃及以莲花和纸莎草(图1)为原型并在克里特发展为连续的波浪形纹样,融合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棕榈叶和希腊的莨苕叶为题材,形成缠枝纹的原型,并影响到欧洲、中东、远东等地区。里格尔作为纹样系统研究的创始人,他的论点系统分析了欧洲地区及其他部分地区的纹样联系,但却没有涉及到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缠枝纹的起源问题,最终未能做到全面分析世界性纹样的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本土起源说本土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以田自秉先生和吴山先生为代表。田自秉先生在其所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中认为缠枝纹来源于我国汉代的卷云纹,并在其所著中国纹样

5、史中对明代“缠枝花”的发展演变有这样的表述: “汉代可称之为卷云纹、魏晋南北朝称之为忍冬纹,唐代称之为卷草纹(唐草纹),近代则称之为香草纹,配以花朵的又称缠枝花”。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238页。另外,由吴山先生所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中也提到:“缠枝纹约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吴山:中国历代装饰纹样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1月,第67页。 他们认为缠枝纹是从汉代卷云纹开始演变而来。这种说法肯定了缠枝纹发展的启承关系,但却在一定方面忽视了缠枝纹在发展过程中外来因素对于本土文化的影响。3、综合说综合说的观点认为:缠枝纹是中

6、国化的西式纹样,它并不是单纯的来自西方或是中国,而是在吸收外来纹样基础上对本土纹样进行多元综合。中国传统涡旋纹样与古埃及传统植物纹相似的“涡旋型”(图2)即是最好的例证,另外,日本研究学图2 左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涡旋形图案,右为古埃及涡旋饰饰带家城一夫先生在其著作东西纹样比较中也有阐述:“中国最早的唐草风格的涡卷纹样,不是西方发展起来的莲花、棕榈叶那样的植物纹样,据说也不是由云纹变化发展起来的图案,但是我想可能是渐次接受西方植物卷草纹样或中亚游牧动物卷草纹的影响,和唐草纹相互融合,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日】城一夫主编,孙基亮译:东西方纹样比较,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5月,第24页。综合缠枝

7、纹在历代铜镜、瓷器、金银器等众多工艺品及古代洞窟壁画上装饰风格的体现,笔者认为综合说的观点对于解释缠枝纹的来源是比较合理的。这种观点不仅集合了西方论和本土说的观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合理的解释我们在工艺美术中所看到的我国古代工艺品上装饰风格的大致发展脉络:自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彩陶装饰上缠枝纹基本结构特征的出现,缠枝纹的早期萌芽产生。魏晋时期佛教艺术盛行,外来纹样大量传入,自希腊一路盛行的忍冬纹样此时与秦汉时期的本土缠枝纹萌芽云气纹结合,形成具有流动感的忍冬云气纹。发展到隋,宝相花在器物装饰上极为流行,但忍冬云气纹并没有完全消失,到了唐代,这种忍冬云气纹开始大量转变为以植物题材为主的卷草纹,这

8、一时期的卷草纹以茎、蔓、叶的组合为主,到后来,花卉或果实纹样开始与这一时期的卷草纹结合并开始居于主体地位,缠枝纹正式形成。至唐之后,缠枝纹在器物上的装饰风格开始成熟并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主要装饰纹样。在发展历史上,它合理解释了佛教的传入使得本土纹样呈现发展多样化样式的原因;在纹样的造型风格上,这一线索又清晰理清了缠枝纹与西方纹样的联系以及缠枝纹同中国传统忍冬云气纹、卷草纹之间的承启关系,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缠枝纹的发展演变理清了思路。二、缠枝纹在中国的演变与发展缠枝纹在中国的发展,从装饰风格演变的角度来看体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的装饰造型丰富多变,题材内容十分广泛,有植物果实题材、花卉题材、缠枝

9、人物动物等题材,各种题材样式在各个时代被赋予各种含义,各有自身的时代特色。总的来说,缠枝纹装饰风格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和延续期。1、缠枝纹的萌芽期缠枝纹最基本特征“S”形骨架的出现应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装饰中,这一时期,植物纹作为装饰纹样尚不多见,人们主要以简单构成的动物纹和几何纹作为主要装饰纹样。不同于旧石器时代装饰上的表现,此时规则或不规则形式组合构成的几何纹创造性的出现“S”形的基本骨架,这种具备“S”形基本骨架的纹样叫做涡旋纹。在新石器时期马家窑彩陶装饰上可以看到,这种缠转环绕,极富变化和运动感的装饰纹样在继承前期鸟纹装饰特色的基础上把外来的莲

10、花和纸莎草生硬的纹样形象转化为柔和、富有节奏感的形象,并且在后来的装饰纹样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种装饰纹样的应用。商周时期,青铜工艺大放异彩的同时也带动了其附属装饰纹样的迅速更新。在装饰风格上,纹样装饰已显成熟,造型表现上渐趋具象表达,图案也不再是如新石器时代纹样简单的数笔构成,相比前期商周时期的纹样已经可以直接准确的表达出纹样内涵。由于“敬天崇神”思想的盛行,工艺装饰主要以表现宗教的至高无上地位为主,功能上的祭祀功能大于实用和审美功能,此时的装饰纹样依然以动物纹占主体,植物纹发展缓慢。直到东周末年,如李泽厚所说,“理性的、分析的、纤细的、人间的趣味和时代风貌日益蔓延。作为祭祀的青铜礼器也日

11、益失去其神圣光彩的威吓力量。”陈卓:中国传统纹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9年6月。宗教的威吓力量日渐消逝,植物纹样才开始有所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纷起,百家争鸣。在工艺美术方面,各国独立生产发展,风格多样,缠枝纹的早期萌芽也就此出现。由于奴隶制的逐步衰落,各国政治变革不断进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动了文学艺术上的繁荣景象,各国工艺逐渐摆脱了仅以赞颂宗教和礼器为主的时代,开始关注生活的实用价值的追求。在工艺的装饰上,由于人们依然热衷于巫术活动,因而以巫术为主要纹样代表的商周兽面纹在此时则常为涡旋形、弧线形或自由曲线形表现的 图3 龙凤虎织绣动物纹取代,并且在这些动物纹中我们常常也可

12、以看到“S”形结构的出现。同时,纹样装饰者也开始关注大众的审美视角,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纹样应运而生。与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楚辞中所用的文学格式“回荡法”极为相似,缠枝纹早期萌芽纹样一改商周时期以单独适合纹样和带状二方连续图案为主的纹样组织,以缠绕穿插,四方延展的四方连续为主体骨架,分布全局,作为陪衬图形衬托曲线为主的动物纹等主体纹饰,例如荆州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造型丰富、韵律十足的的龙凤虎织绣(图3)。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结束春秋战国时期的七国分裂局面,这一时期社会统一,生产经济空前繁荣,文化艺术上也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缠枝纹的发展在与前代保持连贯性的基础上,受“仙道教”思

13、想的影响,工艺美术的装饰题材上,羽化升仙,祥瑞迷信等一类内容占有极大比重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229页。在装饰风格方面,此时的缠枝纹受云气纹和动物纹的影响,其构造呈现出一种二者的组合和再造,相比战国时期的云气纹,此时的云气纹造型多变,其在局部或是出现鸟头,或是出现兽头,加以云气“羽化升仙”, 形成飘动起伏的韵律美,纹样基本特征呈现波状和“S”形的连续纹样,赋予疏密、粗细排列变化,成为汉代图案中的经典,形象而生图4 西汉晚期漆器缠枝纹及东汉时期铜镜缠枝纹样动的诠释了这一时期“质动紧味”的装饰之美,如西汉晚期漆器缠枝纹及东汉时期铜镜缠枝纹样(图4)。自

14、新石器时代彩陶装饰图案出现缠枝纹“S”形的基本骨架结构,到秦汉时期植物形态模糊的云气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外来纹样渗入本土缠枝纹造型,缠枝纹进入形成期。2、缠枝纹的形成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缠枝纹在我国发展变化的重要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佛教开始进入中国。此时佛教的传入,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精神寄托,因而,佛教艺术大为盛行。此时佛教的盛行对中国装饰纹样的多元化变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纹样装饰上,六朝装饰一改秦汉时期质朴肃穆以动物纹和几何纹为主的装饰风格,莲花、忍冬、石榴等寓意美好、清新俏丽的植物花卉纹样渐被大量应用,特别是代表着佛教文化的

15、莲花纹样开始成为重要的装饰题材。此时本土缠枝纹渐以成型,继承汉代带有云气纹和动物纹组合特征的缠枝雏形结构,自希腊一路盛行的忍冬纹样此时与本土缠枝雏形结构结合极力表现叶子形态,形成魏晋缠枝纹的雏形形象忍冬云气纹(图5)。隋唐时期,我国封建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发展达到鼎峰。缠枝纹在经过魏晋多元化发展的过渡时期,纹样形式开始确立。特别是在唐代,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生产发展高度繁荣,开放的外交政策使人们的视野变得开阔。在工艺装饰上,一改商周至六朝以动物纹和几何纹为主的装饰纹样, 装饰题材摆脱拘谨神秘、威严可怖的纹样形 图5 忍冬云气纹象,表现以人为本、自由亲切富有生活情趣植物花卉纹样逐步确立了

16、其装饰主体地位,主要以具备缠枝基本结构的卷草纹为代表,这一时期的卷草纹以茎、蔓、叶的组合为主。随后,随着花卉或果实纹样与这一时期的卷草纹结合并开始居于主体地位,缠枝纹正式形成。在齐东方先生的著作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已明确将缠枝纹 图6 隋代莫高窟第427窟缠枝纹样 图7 初唐葡萄缠枝纹列为唐代金银器物的主要装饰纹样,并提出:“考古报告和论述中经常出现缠枝卷叶、缠枝花卉、蔓草、卷草、唐草等纹样名称,特征一般都以卷曲的主干配以茎、蔓、叶、花、实。主干随意变化,茎、蔓、叶、花、实等却不一定同时具备。由于葡萄纹、忍冬纹也有这些特征,前者亦被称为缠枝葡萄纹,后者也有叫做缠枝纹的。其余具有弯曲变化的主干,兼有

17、茎、蔓、叶、花、实、又无法叫出明确名称的纹样,均可称为缠枝纹,缠枝纹无论细部如何变化,总体特征是一致的。”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34页。同时,经过魏晋时期本土缠枝纹基本结构与外来佛教纹样的结合,这一时期作为佛教主要花卉代表的莲花纹在此时缠枝纹的适合纹样或二方连续纹样结构被大量应用,在金银器、漆器、铜镜等众多工艺品和洞窟雕刻、壁画上常有出现,如隋代莫高窟第427窟(图6)的缠枝纹样和初唐时期334窟佛衣上的葡萄缠枝纹(图7),这些外来纹样虽仍具备外域色彩,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卷草缠枝纹样自由婉转、华美富丽的独特的时代风貌。随着魏晋到隋唐时期受到外域文

18、化影响下的缠枝纹题材内容和形式风格的逐渐完备,缠枝纹在中国的发展已显成熟,开始迈向发展期。3、缠枝纹的发展期如果说作为过渡时期的隋唐是缠枝纹吸收外来纹样的阶段,那么到了宋元时期,我们可以看作是对外来优秀文化的消化过程。宋代商贸的繁荣带动手工业的发展,一大批手工艺品被制作出来成为廉价商品,缠枝纹作为这一时期手工艺品的装饰屡见不鲜,走进寻常百姓家。从这一时期磁州窑瓷器图案(图8)中可以看出,此时的缠枝纹样在吸收外来纹样的基础上,将唐代缠枝纹和卷草纹两种意匠加以综合,即取缠枝纹之“骨”,卷草纹之“肉”,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226页。已经基本定型。装饰延

19、续前代缠枝纹夸张主花的造型, 图8 宋代磁州窑瓷器图案表现主花中加入带有美感的叶子,或有的叶子以花形表现,呈现重叠缠绕,花大叶小的装饰特征。加之这一时期理学的兴起和工笔写意画的影响,纹样表达更为写实具象,但意境追求却更为含蓄悠远。缠枝纹以牡丹、莲花、葡萄等具有美好寓意的植物纹样作为主花,受到当时人们的喜爱,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表达美好情感的最佳代言。元代以后,封建社会逐渐没落,缠枝纹在保持宋代缠枝纹造型特征的基础上,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在装饰风格上,此时的缠枝纹虽然没有唐代的富丽、宋代的典雅,形式上也较为单一,但糅合本土元素,纹样线条上表现比之前代更为自然有力,在瓷器装饰上较为常见。4、缠枝纹

20、的延续期到了明清时期,缠枝纹在继承宋元时期缠枝纹纹样整体特点的基础上进入缠枝纹发展的延续期。所谓延续期,即纹样形式仍在发展,但无论是造型样式还是装饰风格相比前期都变化不大,延续前期的基本结构,这一时期,缠枝纹作为主要的装饰仍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明代,由于航海业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西洋风”再次以势不可挡之势冲击着本土文化,工艺美术的发展展现出新的面貌。同时,延续宋元商贸的繁荣,市民文化迅速兴起,此时的缠枝纹开始走向世俗化,成图9 清寓意吉祥的花卉、果实缠枝纹为民间应用最为广泛的纹样之一。明代,缠枝纹在保持宋元时期主要表现花头或花大叶小特征的基础上,表现为一种结构严谨,构图饱满,花型柔

21、美,线条纤巧的装饰特色,纹样卷曲缠绕,开始形成一种复杂化,程式化的装饰美。到了清代,缠枝纹绘画式装饰美的总体风格开始占主导,吉祥寓意的表达也成为这一时期装饰的主题(图9),纹样总体特征走向繁密、精巧。三、缠枝纹在现代装饰图案领域中的发展及思考1、缠枝纹在现代装饰图案领域中的发展从新石器时代的萌芽出现,到明清时期的成熟发展,缠枝纹的装饰风格随着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发展不断演变,到了现代,缠枝纹的装饰风格仍然发生着变化。郑曙旸老师在谈及现代设计的创作时说:“设计优劣的评定,除去物质的使用功能外,就精神的审美因素来讲,在于其艺术风格与样式的个性化。千篇一律从来就是艺术创作的大忌。”郑曙旸:中国工艺美术

22、学院艺术设计论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6年1月,第106页。参考文献:1. 【奥地利】阿洛瓦里格尔主编,刘景联、李薇蔓译:风格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2. 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3. 吴山:中国历代装饰纹样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1月。4. 【日】城一夫主编,孙基亮译:东西方纹样比较,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5月。5. 陈卓:中国传统纹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9年6月。6. 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7. 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

23、。8. 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9. 郑曙旸:中国工艺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论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6年1月。自缠枝纹形成而来,缠枝纹装饰风格的演变历史便极好宣读了现代设计创作的精髓。在现代装饰图案领域中,缠枝纹延续其历史以来的独特的装饰风格,应用于各 类装饰领域,特别是其寓意的延伸,更是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如在家纺装饰 图10 家纺装饰中的缠枝纹设计中,缠枝纹或是与囍(图10)、福、寿、禄等一些常见的含有吉祥寓意的书法篆刻图案搭配,以其深厚的笔墨韵味、韵律节奏表现一种独特的中国之美;或是与具有象征意味的奇神怪兽动物纹样结合,它们似是与花间嬉戏,又似

24、在向人们传达某种力量;或是同其他植物纹样缠绕穿插,在装饰风格上,或是缠枝纹与缠枝纹重复美的表达,或是缠枝纹样与其他植物纹的演绎,或是造型简洁、优雅,或是纷繁复杂,不同颜色间亦或有不一样的传达,可以华丽时尚,可以简约素雅。常见的纹样形式有缠枝牡丹、缠枝莲纹。2、中国传统纹样在现代装饰图案应用中的思考中国传统纹样在现代装饰图案领域中的应用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文化多元化时代中国传统纹样如何继承传统,又如何在突出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对纹样加以创新呢?从缠枝纹的发展演变中可以看出,缠枝纹在时代演变中保持其本身的艺术特色,展现了它持久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发展联结着历史的脉络,其演变更是前

25、人智慧的凝结。缠枝纹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变化,同时,一定时期的缠枝纹也可以折射出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特征。因而,在现代设计中,我们只有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正确理解中国传统纹样的“创新”,才能使我国现代设计克服现代设计中同质化的局面,走出中国,面向世界。第一,我们要正确对待认识外来文化。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对待外来文化,我们主张既要反对闭关锁国的封闭,同时也要反对“全盘西化”的盲目。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该采取积极地态度去接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所谓的照搬、抄袭,而是运用设计师自身的文化品位加以改善,以此丰富自己的设计,正如把血液注入血管,只有良好的肌体

26、循环才能使其发挥作用。文化消化吸收的过程,目的并不是只求表面形式上的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是使自己作品在突显本民族的特色的基础上为其加入更加旺盛的活力。应用于现代设计,这种正确认识是很重要的。第二,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国传统纹样的“继承” 与“创新”。在现代设计中,很多人主张:现代设计在面对中国传统纹样这个巨大的艺术宝库时,所谓的对中国传统纹样的应用贵在“传统”,而无需创新。因此,他们在设计中不是原封不动的复制就是盲目改造的冲动,从而造成现代装饰图案领域设计同质化、模板化问题严重。自缠枝纹萌芽开始,缠枝纹由简单的以“S”形的基本架构为主的模糊植物形象发展到现在成熟的卷曲缠绕、花大叶小的形象,可以

27、看出缠枝纹样的装饰风格在吸收异域特色的基础上始终围绕着特定历史背景进行着创新,保持其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成为中国传统纹样中的一朵奇葩。因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纹样中的“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守旧,也不是墨守成规的复制,而是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创新。正确理解传统纹样的创新,对于我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在现代装饰图案领域,对待传统纹样我们只有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加入现代时尚元素实现创新,中国传统纹样才能更好地为现代设计服务。四、结语缠枝纹作为重要的装饰纹样之一,延续至今,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仍被广泛应用。本文以特定历史背景下缠枝纹装饰风格的发展演变为线索,深入了解缠枝纹的起源、演

28、变及发展,归纳总结出特定历史时期下缠枝纹的装饰特征的变化,希望在现代图案装饰与中国传统纹样的结合方面可以引发现代设计师独到的见解。文章在书写过程中,由于笔者知识范围的有限,以及时间的仓促,对缠枝纹装饰风格的发展演变可能未能做到全面系统的论述,在分析其装饰风格的演变特征时仍有自身的局限性。但这将更加激励笔者在未来的学习中将此课题进行更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为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致谢首先,要特别感谢许大海老师。从论文的选题、论文的内容安排到论文的撰写修改等环节无不倾注了许大海老师的心血和汗水,他严谨的治学、渊博的知识、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和高尚的奉献精神,给予笔者深刻的教诲和启迪,在此,谨向许大海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其次,本论文的完成还要感谢那些曾经教导和帮助过我的老师们:荆雷老师、宋玉立老师、叶霞老师等,她们的教导使我无论是在学问上还是在做人上都受益匪浅。本论文的完成也要特别感谢山东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研究生麻春晓师姐慷慨的给予我大量宝贵的专业资料,同时也要感谢09级艺术设计学的各位兄弟姐妹,她们在四年的本科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我很多的关心和帮助。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没有她们的理解、帮助与支持,就没有本论文的的顺利完成。 作者:赵月容 2013年5月14注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