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翻译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958642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翻译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翻译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翻译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翻译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翻译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翻译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翻译 毕业论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翻译摘要: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的习语,它们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然而,由于两种文化体系是在不同的基础形成和发展的,英汉习语在意义和表现形式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别。本文从习语的来源、文化差异、翻译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习语翻译实践中的一些翻译方法。关键词: 习语来源 文化差异 翻译方法Abstract:Idioms usually include idioms, setphrases, allusions, proverbs, sayings, colloquialisms, slings, rest-ending sayings or post-p

2、ause expressions. Large in quantity long history and rich in culture informatio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re deeply rooted in life. Idioms represent the social phenomenon and natural rules accurately with lively and plain words. In order to cover their culture information fully, faithfully

3、and effectively, we can translate these idioms word for word, give n otes or add extra word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discuss the influenc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idioms and give some specific approaches i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

4、inese idioms.Key Words: idioms, culture differences, translation一、前言:习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时间使用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和短句。它包括成语(setphrases)、典故(allusions)、谚语(proverbs)、格言( sayings)、俗语( colloquialisms)、俚语 (slangs)和歇后语( rest-ending sayings or post-pause expressions)。它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趣味隽永,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英汉两种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习语往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地理

5、历史、社会制度、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以及生活习俗,因此英汉习语的形成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那是毫无疑问的。然而,由于两种文化体系是在不同的基础形成和发展的,英汉习语在意义和表现形式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别。探究其渊源不仅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中西语言的不同和进行正确的翻译,而且能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3)。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历史典故、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分析习语反映的文化现象以及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翻译方法。二、习语的来源:习语的来源很多,大部分习语的来源主要集中在人们的生活习惯、历史典故、文学作品和体育运动等方面。英汉习语大多数都来自英汉人民的生活习惯、习俗,比如:

6、在饮食习俗上,汉语中常见“生米煮成熟饭”,“小葱拌豆腐”,“青菜罗卜各有所爱”等。而英语常见的有“bread,butter,milk,cheese”之类的词,例如“bread and cheese”可译为“便饭,粗茶淡饭” 、“bread-and-butter letter”是“感谢招待的信”的意思。优秀的文学名著都包含着生动活泼的语言,又是习语的一大重要来源,如:“勾心斗角”是杜牧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慢回,詹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中的一句,原来指写建筑,后来又转义为用心计倾轧(6)。再如“更上一层楼”,“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都来自大家所熟悉的名师名著。习语出

7、自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多,如:a pound of flesh 译为合法但极不合理的要求,出自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the green-eyed monster (嫉妒)出自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再比如as busy as a bee(忙得团团转)原于乔叟的诗The Merchants Tale(商人的故事);而人们所熟悉的ugly duckling(丑小鸭)则出自丹麦的安徒生童话。此外,历史典故中也含有大量的习语,如sword of Damocles (达摩克里斯的宝剑),比喻临头的危险或情况的危急。又如汉语文化中出自历史典故的习于语有:“负荆请罪”,讲的是廉颇蔺相如的故事;“围魏救赵”,讲的是孙膑

8、和庞鹃的故事;“卧薪尝胆”,讲的是越王勾践的故事;“背水一战”,讲的是韩信的故事;“三顾茅庐”,讲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因为英国人民喜爱体育活动,很多现代体育活动都起源于英国,因此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习语也是数不胜数,例如:源自赛马比赛的a dark horse 意思为“黑马,竞争中出乎意料的获胜者”。又如:have the ball at ones feet来自足球赛,原指足球队员已经控制了球,后译为成功的机会就在眼前;再如:throw in the sponge( towel)出自拳击运动,当拳击手把擦身用的海绵或毛巾抛向空中时,表明这个拳击手认输不进入下一轮比赛,我们可以用此习语比喻认输

9、投降。然而汉语中类似的习语也不少,比如在古代中国象棋中有“小卒过河意在吃帅”,“马后炮”、“马前卒”,之说,都是反映习语的又一来源。三、 习语反映的文化差异: 3.1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同一含义的习语,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不尽相同,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则是“挥金如土”,为什么英国人用“water”而中国人要用“土”呢?仔细分析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由于英汉两国的地理位置的差异,使两国的生存的环境有所不同,英国是岛国,四周都是河流,水较多;而中国是一个的农业大国,土地则是老百姓的命根子,所以习语反映的文化差异也是必然的。英国地

10、处西欧边缘,与西欧很多国家相邻,国内有很多富有特色、享有盛誉的城市和河流,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反映在习语上。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进退维谷)”;“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英国的产煤中心);“Set the Thames on fire”(火烧泰晤士河,伟大的壮举)等。而中国自古以来便以锦绣山川而著称,有些习语直接反映了这一特色,如“不到长城非好汉”;“有眼不识泰山”;“长江后浪推前浪”;“千里黄河水滔滔”等;反映我国山脉自西向东的走势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用“这山望见那山高”形容不专

11、心于本职工作;“挟泰山以超北海”形容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同样,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农业国,习语反映的自然大多是多以陆地上的人、物作喻体来体现人们的生产及经济活动,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拔苗助长”;“瓜熟蒂落”;“解甲归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3)等等。另外,由于中国和英国在欧亚大陆上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两个民族对东风、西风的感受也截然不同。在中国人眼里东风是温暖、热情、活力的象征,如有“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色;而西风则有凄冷孤独之感,例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来自马志远的名句。相反,西方人则视西风为春的使者,如雪莱的“Ode

12、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高度赞美了西风是革命的使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精神(7)。3.2思维方法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也突出地反映了东西方的思维差异,而东西方思维方法的差异反映在习语上主要表现在各民族对数字的运用,颜色及喻体取向上(9)。比如,习语“It takes three generations to make a gentleman”译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One eye-witness is better than ten hearsays”汉语表达为“百闻不如一见”。另外汉语中常用的虚指数字“万”,“十八”,“三十六”等,例如:中国人常用“

13、十八”来指妙龄少女 ,“女大十八变”,“十八的姑娘一枝花”在英语中却没有类似的表达,而在英语中相对应的数字却不具有虚指功能。英汉两个名族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还突出表现在对颜色的看法上,比如汉语中的 “红茶”,英文用“black tea”表示,为什么红茶在英语中变成了“黑茶”?这是因为中国人着眼于茶水的颜色,而英美人着眼于茶叶的颜色(9)。又如汉语中的“黄色电影”英文中却用“blue film”这是因为英美人思维中的“blue”常用来表示忧郁、沮丧、恐怖、淫秽的东西,而汉语中用来描绘淫秽的通常是黄色;另外,有的民族取颜色作为区分概念的差异,而有的民族在同一概念上则取其它角度,如英美人所说的 “bl

14、ack coffee”、“white coffee”是以颜色作为属差,中国人所说的“加奶咖啡”,“不加奶咖啡”则是以加奶与否来区分概念(9)。同时,同一形象不同民族有各自的表达方式,如中国人所说的“杀鸡取蛋”,英美人则用“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来表示;又如英美所用 “dead duck”在汉语中意指“竞选失败者”,汉语中的 “害群之马”在英语中变成了“black sheep”,诸如此类在不同语言中更换形象表示相同意义的例子数不胜数。 此外,中西方不同价值观念也表现在习语上,对于一种品质或者事物,中国人和西方人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往往有

15、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例如:“谦虚”被我们中国人认为是一种美德。汉语中有许多有关谦虚的习语,例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反映了谦虚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在西方国家,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注重个人行为、个人成就的获取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形成了西方人独特的价值观念。在许多英语习语中,对“自谦”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例如: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谦虚的狗没有肉吃),这样的习语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很难被理解的(9)。3.3历史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历史和宗教信仰对英汉习语的产生和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例如,公元前208年,中国的项羽率领大军渡过漳水后,命

16、令部下凿沉船只,志在必胜,这样,汉语中就有了“破釜沉舟”。在英国历史上,不列颠曾被罗马人占领400年,罗马文化给英国文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公元前49年,罗马恺撒大帝率部落渡过庐比根河时,下令焚船,表示不获胜宁死的决心。这样,英语中就有了“burn ones boat”这个习语。同样,英汉语言中也有大量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混杂了佛教和道教,其中佛教是中国信奉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极深。信佛的人以菩萨、老天为崇拜对象,许多警示名言自然而然与佛教有联系,如“现身说法”表示亲身说服或劝解别人;“借花献佛”表示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还有“平时不烧香,

17、临时抱佛脚”、“心花怒放”“想入非非”、“五体投地”(5)等。谚语“No cross ,no crown”有人译为“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这样原语浓厚的宗教色彩及比喻形象完全被“俗”化了,只要对宗教稍有了解的人都能领会译语的意思,因此我们不妨直译为“没有身上十字架,就没有头上花枝冠” 。此外,还有许多关于宗教信仰的习语,如:power of the keys(权力的钥匙,喻指“天国的钥匙,教皇的权力);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the apple of ones eye(珍爱的人、掌上明珠)等。在许多西方国家,基督教是西方各国

18、的主要宗教,圣经又是基督教的经典,深深影响着各国文化,所以英语语言中存在大量来自圣经的习语,如eye for eye源自圣经申命记中的anything eye shall not pity ,but life shall go for life,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hand for hand,foot for foot喻指争锋相对的报复。再有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喻指把珍美之物献给不能赏识者,即对牛弹琴; beat the air出自圣经新约中的歌林多前书,后引用此语表示“白费力气”或“徒劳无功”;bone of the bone

19、and flesh of flesh出自圣经旧约中的创世纪表示“骨肉相连”(4)等。3.4历史典故的差异习语是一个民族历史的反映,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是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2)。如果没有读过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也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你这个人真阿Q”这句话的含义。没有读过三国演义,也就难以理解“空城计”的含义。三国典故里有“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一习语,如果直接翻译为 give ones enemy a wife and

20、lose ones soldiers as well,这样看起来可能令人费解,因此可以译为suffer a double loss instead of making a gain。再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当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人,其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还有大量的习语如:“名落孙山”、“叶公好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英语中的典故也是如此。例如:bell the cat(源自寓言故事,指承担危险的事情,替别人冒险);Penne-lopes web(源自

21、希腊神话,珀涅罗珀的织布,指“永远完不成的工作”;cry for the moon(源自狄更斯小说荒凉山庄,指海底捞月,异想天开);meet ones Waterloo(引喻为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或一败涂地)。英语典故习语大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但也有一部分来自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cut the Gordians knot(快刀斩乱麻)等。四、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1、翻译原则:辞海把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

22、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翻译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或“从一种话语到另一种对等话语”的转换。我国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所也说过:“翻译它天生是比较的、跨语言、跨学科的,它必须联系文化、社会、历史来进行”(1)。但关于翻译标准,古今中外的翻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瞿秋白的“等同概念”,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r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主张是相互影响

23、、互为补充、不断完善的,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要结晶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不能是非曲直原作的面貌。如果要做到不是非曲直翻译原文的面貌,就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即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和原则。因此,综合各方面,笔者认为要把习语翻译的优胜有色,可以按下面的几种方法:2、翻译方法 2.1、直译法: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各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具有共性的方面(1)。换句话说也就是由于人们在感情, 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24、因此,英汉习语中也会有部分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 隐含意义相同, 也就是说习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相同,可以互译。比如说“狮子”在英国被视为勇敢,强悍的象征,素有“国兽”之尊,所以有“the tail of a lion”之说,故翻译这个习语我们最好直译为“宁为狗头,不为狮尾”。同样在汉语中,狗是很卑微的动物,与之有关的习语多含贬义,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中,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与之有关的习语大多含褒义,如a lucky dog (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 (风水轮流转)等。有的英汉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

25、相符合,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 并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就是说当原文习语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读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也可采取直译(5)。如: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半斤八两;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s favor 类似的习语翻译,我们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有时有的习语的比喻、形象可能对读者比较生疏,但由于它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或明显的民族、地

26、方历史等色彩,宜采用保留原文习语表达方式的直译法(2)。如:armed to the teeth 直译成“武装到牙齿”;a cat has nine lives 则可译成“猫有九命”;“象牙塔”可以直接翻译为tower of ivory;“八股文”译作eight-legged essay。2.2. 意译法:有一些习语,文化意义很浓,直译不能传达文化意思,更换又容易将译文文化强加到原文文化中,增词太多不利于解释,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如:我们所熟悉的英谚“When in Rome ,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直译为“在罗马,我们随罗马人做”则会使读者费

27、解,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其他地方? 其实这句话隐含着“入乡随俗”的意义,我们应该采取意译的方法,而不能生搬硬套的采取直译(4)。另外,众所周知,“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意义完全不同。在汉语中“龙”是“高贵”、“尊严”的象征。而与英语对应的dragon 的意义是“怪物、魔鬼、凶残”,所以“望子成龙”不可直译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而应该翻译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又如英语习语中的a cat on hot bricks 比喻是一只猫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 痛苦而狼狈,这个情景与

28、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都表示“焦急而狼狈”,翻译时更换了形象, 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因而只能翻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如“天有不测风云”,若采用直译则是:the weather has accident of wind and clous,会使西方读者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的“风云”的含义一般的西方读者很难理解,如意译成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读者就能一目了然。再如as old as Methuselah , 如果直译成“同玛士撒拉一样老”则很难让中国读者理解,谁是同玛士撒拉?为

29、什么是同玛士撒拉而不是其他人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出现,不妨意译成“寿比南山”或“长命百岁”更恰当;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 ,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 bone 都不能直译,可意译成:“对你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 或者“搬弄是非者,即为是非人”。 2.3、同义习语的套用:在英汉习语比较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英语习语在英语中可以找到在意义和用法上与其对等或基本对等的汉语习语,他们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并且有相同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因此我们不妨直截了当地套用汉语同义习语来翻译这些英语习语。同义习语

30、套译法能令人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降低读者对译文的陌生感,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6)。例如: turn a deaf ear to把它翻译成中文是把耳朵转向某处,在汉语中与之对应的是“充耳不闻”;like father ,like son也一样,翻译成中文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castles in the air空中的宝塔即“空中楼阁”;make a noise in the world在世界制造噪音即“名噪一时”;“狐假虎威”用英语译为“like a donkey in a lions hide”因为在中国,虎是万兽之王,英语中“lion”有同样的内涵义。“夏炼三伏,冬炼三九”

31、意思是鼓励人们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很难译为英语。这些习语在汉语中都有想对应的成语或句子与之对应,所以翻译起来就有一个对比和参照物。此类还有大量例子,如“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挂羊头,买狗肉);“like a duck to water”(如鱼得水);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fly into a rage(勃然大怒);“芝麻开花节节高”(A sesame stalk puts forth blossoms notch by notch, higher and higher);“守口如瓶”(dumb as an oyster);

32、“一丘之貉”(birds of a feather);“山穷水尽”(to be at the end of ones rope);“犟的像头牛”(as stubborn as a mule)等等。2.4直译加脚注法:碰到下面这样的句子,入何直译和意译?他是老九的弟弟-老十(实)直译:Hes the younger brother of number 9,number10.(没有表达出原文“老实”的含义);意译:Hes honest.(双关语丢失)。如果不想费脑筋再造或移植英文双关语呢,最常用、最安全、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先直译再加脚注。无论多复杂的语言现象,总是能够讲清楚其中的奥妙的。用“直译加脚

33、注法”解决这个双关,原句可以翻译为: Hes the younger brother of number 9,number10.在后文可以加注解:“mber10老实(laoshi)” in Chinese is homophonic with another Chinese word, 老实(laoshi) which means “honest”.这样,通过添加注解的方法就把这个习语解释清楚了。当直译不能使读者理解时,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解释性的词,使译文形象生动,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因此,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对一些习语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就是在正文外说明典故等的出处,揭示其

34、比喻意义,供读者参考,以使读者了解原文习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8)。如:“司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翻译英语为:This Sima Zhao trick is obvious to everyman in the street英文读者对“司马昭”不会太熟悉,所以我们得加注:SimaZhao was a prime minister of Wei(220-265)who nursed 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 the throne.The emperor once remarked Sima Zhaos intention is obvious to everyman

35、in the street. 就使读者一目了然。当然,对于像孔子(Confucius)、孟子(Mencius)这类名人,稍有文化知识的英美人知道,就不必加注了。又如中国的谚语: “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 可译为One monk , two buckets ; two monks , one bucket ; three monks , no bucket , no water more hands , less work 采用直译加注这种方法,有利于读者了解原文所蕴涵的文化意义(7)。此外,还有大量的类似的习语,如:“黄鼠狼给鸡拜年(The weasel goe

36、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 不安好心(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借花献佛”Present Buddha with flowers given by another make a gift of something given by another ;“缘木求鱼”Climb a tree to catch fish a fruitless approach。五、 结语:习语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适宜用来比喻事物,因而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习语有的意思明显,有的含蓄,意在言外,可引起丰富的联想,有的可能包

37、含几个意思,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其意义。由于习语具有这些特点,翻译时就应当尽量保持原文习语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修辞效果以及其民族、地方色彩。总之,笔者认为翻译可以直译为主,意译、活译兼而用之,不能在求形似、神似的情况下刻意求意似。此外,习语的翻译还要求其有语境效应,只要我们坚持以此为原则、苦心钻研,习语的翻译一定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同时,会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在丰富本国的语言上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六、参考文献:1、柴杰 浅谈习语的翻译 职业技术学院200812、董少华 浅谈英汉翻译中习语的用法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733、龙江华 文化比较及习语翻译 湖北民族学院大外部 20083 4、李萌 词语、习语的翻译与文化差异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报200835、王淳 浅谈英汉习语的形成与对应关系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院报200796、卜素 浅谈英汉习语的汉英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27、王慧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现代企业教育报200838、 杨娴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59、王秉钦论中西方思维差异极其翻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