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论文清官论考.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958766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律论文清官论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法律论文清官论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法律论文清官论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法律论文清官论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法律论文清官论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律论文清官论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论文清官论考.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清官论考 清官论考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清官论考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清官论考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内容提要本文从清官的内涵、清官的特点、清官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清官的历史作用以及清官的精神等五个方面,对清官这一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的重大课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史实的考察,试图说明: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尊重法律、强调民主、追求自由与平等、维护

2、社会的公平正义等的同时,政府官员在政治、经济乃至个人生活上必须弘扬中国古代的清官精神。关键词清官特征评价清官精神清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史学界、哲学界和文学界探讨了数十年的重大课题。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界曾对清官问题展开过广泛的讨论和激烈的争执,但在当时特定的政治背景下,不仅清官被彻底否定,而且对其持肯定甚至一分为二观点的学者也遭受到了政治上的批判和迫害。70年代末,中国政府进行拨乱反正,“左”的路线得以克服,人们的思想也获得了解放,在清官问题上,学术界也开始摆脱政治的干扰,各种认识开始得到统一,并就此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但从政治学和法学角度深入剖析清官现象,并予以系

3、统论述的成果还不多。本文针对学术界的这一状况,试图就清官的内涵、清官的特点、清官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清官的历史作用以及清官的精神等进行系统研究,以求教于学界同仁。一清官,辞典的解释很简单,如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廉洁公正的官吏”。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辞海,也采用了同样的解释,只是比词典多了一句话:即“清官”就是“称公正廉洁的官吏,与贪官相对。”而在专业论著中,在界定清官的内涵时,则多了一些描述性的语句:“一般所谓的清官,主要是在封建吏治极度腐败的情况下,相对于贪官污吏而言,对那些比较清廉的官吏的一种总的称谓。当然,也可以推而广之,把清官的概念视为包括一切与腐朽昏愦官僚相对而言

4、,比较有作为的、清正廉洁的贤臣良吏。”笔者认为,清官是中国话语中一个特有的概念,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特有的现象,是一种特定的政治法律文化。在英语、法语、德语等西方语言中,是没有与之对应的用词的。在英语中,并无“清官”的表述。其表示官员一般用的是officer和official两个词。我国学术界有些精通中英两种语言的专家,用“好官员”(good officials)或者就是“官员”(officials)来对应表示“清官”的内涵。也有的学者使用了honest and uptight official(诚实正直的官员)或upright magistrate(正直的文官)来表示“清官”。还有的学者专门

5、对“洋清官”作了考证,指出,在英语中,uncorruptive official(不堕落、不腐败的官员)一词,虽然在习惯上也被中国学术界译为“清官”,但该词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清官仍然有很大距离。在法语中,也是没有“清官”一词的,我国出版的汉法词典中,一般用juge integre(好的管理者)来表述“清官”一词。在中国,“清官”一词,最早在何种历史文献中出现,现在也已难以精确考证了。在清王朝鼎盛期编纂的康熙字典中,并没有“清官”一词的释义,但对“清”字却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在“清”字的11种解释中,有三种解释和清官的传统内涵有关。即第一,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第二,静也,澄也,洁也。书

6、舜典:直哉惟清。第三,视清明也。河南人民出版社编纂的实用古汉语大词典一书,也没有清官一词的释义,只是对“清”、“清白”、“清高”、“清廉”等词作了解释,即“清”,有纯净、清洁、清廉、公正、清白、无瑕之意;对“清白”的解释,有纯洁、没有污点、廉洁之意;对“清高”的解释,有清廉、高雅之意;对“清廉”的解释,有清白廉洁之意。这种解释,与康熙字典大同小异。这两本字典表明,在古代汉语中,并无“清官”这一专门的词条,而只有相关的意思(即为官必须要“清”)。而从实际社会生活来看,自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专设循吏列传之后,清官这一概念就开始进入中国人的政治法律生活之中了,因为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循吏和

7、清官是同一个含义。至于“清官”一词,在古代汉语中也是有的,虽然它的出现比“循吏”一词要迟一些。根据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中国史籍中最早出现“清官”一词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书何遵传称何遵:“少历清官,领著作郎。”梁书张率传称张率:“迁秘书丞,引见玉衡殿,高祖曰:秘书丞天下清官,东南胄望,未有为之者,今以相处,足为卿誉。”只是,此时所说的清官,主要是指政事清简的官职。常指典司图籍一类的官。按照辞海的说法,是旧时那些地位显贵、政事不繁的官职。表示公正清廉之含义的“清官”一词,出现的时间要更晚一些,大体上是在宋元时期。清官意识的流行,也始于该时期。金代元好问(11901257)遗山集十一:薛明府去思口

8、号诗:“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明清两代,关于清官的议论、奏折、书籍、传记、话本以及曲目等更多了。随着这些文本的广泛流传,不仅像寇准、包拯、海瑞等这些著名清官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和颂扬,而且各具特色的清官群体及其呈显出的特征魅力也开始深入人心,清官一词随之也为越来越多的民众所熟悉和推崇。就官方而言,如清康熙年间出任福建、江苏巡抚的著名清官张伯行(16521725),刚正不阿、勤奋敬业、爱民如子,其行为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当其检举揭发贪官噶礼而反受诬陷被捕入狱,审判此案的官员又偏袒噶礼而定罪处罚张伯行时,康熙明确下诏曰:“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噶礼操守朕不能信。若无伯行,

9、则江南必受其峻削几半矣。再遣官往审,尔等能体朕保全清官之意,使正人无所疑惧,则海宇升平矣。”随即罢免了噶礼的官,而使张伯行官复原职。康熙二十年(1681年),直隶巡抚于成龙(16171684)因清廉公正、爱民护民、政绩突出,被康熙誉为“清官第一”。史书的记载为:“二十年,入觐,召对,上褒为:清官第一。因问剿抚黄州土贼状,成龙对曰:臣惟宣布上威德,未有他能。”就民间而言,宋以后,关于清官的剧目、话本、传说、故事、议论等就更多了。如李潜夫所作的包待制智勘灰阑记中就有很多这方面的描述:张海棠对审判官诉说:“则您那官吏每忒狠毒,将我这百姓每忒凌虐。葫芦提点纸将我罪名招,我这里哭啼啼告天天又高,几时节盼

10、的个清官来到。”在这里,清官已经成为了民众百姓申怨诉苦、祈盼公正的救星。二为了进一步理解清官的内涵,我们需要剖析一下清官的基本特征。对此,学术界早已有所讨论。早在民国时期,就有学者对清官的品质、特征等作出描述。如中国近代著名学者黄绍竑在为陈德荣所著甘棠集所写的序中就明确指出:中国古代的良吏、循吏、能吏(这里可以理解为是清官)等,其品质和特征,要在于“忠”、“谦”、“平”、“清”、“慎”、“勤”六字之范围,其基本条件必须具备:“有学识”、“有经 验”、“有才能”、“有操守”。至现代,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论述就更多了。如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清官的特点,可以归纳为爱国、忠君、廉洁、俭朴、勤奋、性格刚直

11、、执法严厉、敢于为民请命等八个方面。有的学者则认为:“清官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政治上忠君,经济上廉洁,生活上俭朴,工作上勤奋,性格刚直,执法严厉,敢于为民请命。”综合上述各家观点,结合史实考察中国古代清官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将其特点归纳如下。1执政廉洁官者,执政者也。凡清官,必然是执政廉洁之人。据明代史 清官论考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清官论考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清官论考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

12、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书记载,按察使何乔新(14271502),考中进士,初到观政工部任职时,一次出使淮西,巢县县令阎徽过去曾是何乔新父亲的学生,见到恩师之子因公前来非常高兴,特备金币为礼相赠。但何乔新坚持不受。阎徽只好打起给老师送寿礼的旗号:我这是“以寿吾师耳”。何乔新回答道:“子欲寿吾亲,因他人致之则可,因吾致之则不可。”终究未肯收下。直至最后被免官,何乔新遇到无数次这样的场合,他都拒绝接受任何金钱礼物。明代又一清官程国祥,为官多年,先后出任考功郎中、大理右寺丞、太常卿、南京通政使、工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直至参与内阁事务,但其执理政事极为廉洁,到辞官回家时,身无任何积蓄,

13、家境十分贫寒,直至到无柴可烧,无米可炊的地步(“国祥殁后,家贫,不能举火”)。2清贫节俭执政清廉,源自中国古代清官的一种理想和追求。因此,凡是清官,不仅在上述为公上(即执行公务方面),能够做到廉洁自律,而且在为私上即平时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也都能够勤俭节约,甘愿过清贫的生活。明代大文豪、内阁宰辅李东阳(14471516),一生过着节俭清贫的生活。冬天家里不生炉子,看书写字时冷得受不了,就把桌案搬到房外太阳底下,晒着太阳阅读,一天中桌案要随着日影移动好几次。朋友来访,只见家徒四壁,除书籍外,所有家资不足富贵人家宴请一次客人的费用。由于李东阳“为文典雅流丽,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工篆隶书,碑版篇翰流播

14、四裔。”因此,年老辞官后他就以写作诗文出卖作品为生。但即使如此,生活仍然非常寒酸。史书记载:“一日,又是李东阳靠卖字挣饭钱,夫人方进纸墨,东阳有倦色。夫人笑曰:今日设客,可使案无鱼菜耶?李东阳乃欣然命笔,移时而罢,其风操如此。”3正气爱国爱国者,未必都是清官;但清官者,都是正气爱国之人士。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如于谦、孙承宗、卢象升、范景文、唐震、包拯、宗泽、李纲、岳飞、辛弃疾、任环等,都是一个个浩然正气之爱国者。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了震惊华夏的“土木堡之变”。蒙古族瓦剌部落贵族首领也先,率军于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以东)大败明军,俘虏英宗皇帝,乘胜南进,直逼北京。当时北京守军不足十万

15、,大敌当前,人心恐惧,局势危急。在此时刻,于谦(13981457)被授命兵部尚书,总领抗敌事务。于谦走马上任后,率领军民誓死保卫北京,终于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在这次战争中,于谦充分张扬了赤忠报国的精神,成为士大夫阶层中“忠君爱国”的典范。而其他一批清官,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也都或在抗击外敌入侵时,“援断粮绝,军士饮冰七日无叛志”,最终捐躯战场(卢象升);或在外敌侵入之时,与所守城市和军民共存亡,坚决不投降,宁死不屈,结果为侵略者所杀,家人也无一幸免(唐震);或既和外敌作战,同时又和投降派斗争,还受朝廷排挤,结果忧愤疾病交织,但临死仍不忘记杀敌收回江山国土(宗泽、李纲),或在抗击外敌的战场

16、上叱咤风云,立下赫赫战功,但却被勾结外敌的贪官和昏庸的皇帝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4勤奋敬业、公而忘私、鞠功尽粹、死而后已汉宣帝时期的颖州太守黄霸(?前51),全身心投入吏治整顿。他下令郡内的各个驿站和每一个乡的地方政府,都要养鸡养猪,用以赡养鳏夫寡妇和贫苦的人。他颁布各种条规、教令,推行教化,设置各种乡村组织,为老百姓做好事。鳏、寡、孤、独死了以后,没有得到安葬的,乡一级的政府都要作出书面报告,黄霸分别作出处理。他深入民间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材料,对民间疾苦了解得如此清楚,以至于手下官吏和老百姓都称赞他为神明,而那些奸猾恶霸之人都无法立足,只好逃到别的地方去了。郡里的户口数目

17、也一年比一年增加。在考核的时候,政绩被评为全国第一。后世评价说,自汉朝建立至宣帝,说到治理地方,百姓的好官,黄霸应数第一(“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5秉公执法、明察案件、平反冤案、伸张正义汉代廷尉张释之关于公平执法的故事家喻户晓。汉文帝前三年(公元前177年),张释之为严格依法处理一个犯了汉代禁止路人通行的禁跸令的行人,而与汉文帝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面对盛怒的皇帝,张释之挺然不屈,朗声辩解:“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当初拿获此人时,陛下若是下令立即处死,那也倒罢了。现既然交付廷尉处理,就应当依法办事。“廷尉,天下之平也。”廷尉只有公平执法,才能为天

18、下大小官吏示范。如果廷尉审理案件不公平,“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汉文帝听了张释之的抗颜直辩,沉吟了良久,终于说道:“廷尉当是也。”承认了张释之的判决。张释之这种不畏皇威,秉公执法的精神,后来就成为了中国古代清官的一大传统。6不畏权贵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和特权强势的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任何官员秉公执法,就不可避免地要触犯各种权贵要臣的利益。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几乎每一个清官,也都必然有一个与各级权贵要臣斗争或者说抗争的过程。而这种抗争过程,往往构成了中国古代清官活动的重要内容。东汉初广汉太守蔡茂,就以不畏权贵而显名。他在广汉为政数年,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政

19、绩突出。不仅如此,蔡茂还不顾性命,敢于和光武帝宠幸的皇后阴丽华的宾客的不法行为作斗争。史书记载:“时阴氏宾客在郡界多犯吏禁,茂辄纠案,无所回避。”唐末五代十国之后汉的开封府判官薛居正(912981),虽生逢乱世,却一身正气,不阿附权贵。当时,掌管侍卫亲军史弘肇“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朝廷中许多高官都与他沆瀣一气,整个开封府都笼罩在史弘肇的恐怖统治之下,无人敢惹他。但薛居正不怕得罪这个权贵。有一次,史弘肇手下的一个官吏挟私报复,诬告一位良民“犯盐禁,法当死。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将这名来诬告的官吏拘来审讯,查清了事实。薛居正就毫不留情地严惩了诬告者。史弘肇虽然对此事“怒甚”,但面

20、对薛居正这样一身正气、不顾性命的清官,也无可奈何。7惩恶扬善清官的本质要素是为政清廉,为民作主,面对贪官污吏能够刚正不阿,敢于斗争。而与这一点相联系的,必然是惩罚邪恶势力,帮助善良百姓。因此,惩恶扬善也是清官的特征之一。在这方面,几乎每一名清官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只是具体内容有所差异而已。唐贞观、永徽年间出任多个地方的刺史,并在 瀛州刺史任上政绩突出的清官贾敦颐,迁任洛州(今河南洛阳)刺史后,勇于和当地恶势力作斗争,竭尽全力保护善良百姓的利益。据史载,“时豪富之室,皆籍外占田”,从而使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或沦为官僚权贵和地主豪强的佃户、雇农,或变为无土地可依附的流民。面对这种情况,贾敦颐不畏邪恶

21、势力,对官僚权贵和地主豪强的土地进行了彻底清查。“发奸谪伏,有若神明。”把清查出来的土地追回没收,总计有三千余顷,尽数分给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括获三千余顷,以给贫乏”)。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彭应参被任命为巡按御史出临浙江,当地有两家拥有家奴千人以上的豪强一贯横行不法、强夺民产,其中尤其以范状元之子为甚。其权利渔色的种种恶行久已让百姓只能侧目以视、不敢出一言,甚至他将活人捆绑起来投入江中淹死,地方衙门对此竟然不敢过问,于是怨愤至极的百姓群起而到巡按衙门告状。这种情况下,彭应参下令追究此事,并迫使范状元自杀。彭应参为当地百姓除了这一大害,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只是彭应参也因此事而得罪了

22、朝廷的一些权贵, 清官论考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清官论考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清官论考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被皇帝派锦衣卫到任所逮捕后押解回京。浙江当地百姓沿江追攀号泣,后来又塑造彭应参的铜像,以其为神而供奉祭祀。8爱民为民在中国古代,政府官员都被百姓视为父母官。而能够为百姓谋利益、为百姓做好事,并与贪官污吏作斗争的官员,就往往被百姓称为“青天大老爷”。因此

23、,在清官的内涵中,为民作主、为民请命、爱民如子,是一个主要的含义。杜诗(?38)在升任南阳郡太守期间,“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为宗旨,扩大耕地面积,改革生产技术,“造作水排,铸为农器,”使得南阳郡内家家殷实富足,被南阳百姓称为爱民护民的模范。“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谚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在为民爱民方面作出特别表率的还有明代的地方官员唐侃(14871545)。正德八年(1513年),唐侃出任江西永丰县知县,他“不携妻子,独与一二童仆饭蔬豆羹以居。”当时,永丰有三样不好的习俗:喜刁讼,尚鬼祀,好俳优,既破坏民风,又浪费百姓钱财。唐侃大力整治这三样习俗,将其禁止

24、。史书记载,凡是遇到官府劳民害民之时,唐侃必然站出来与上司抗争。有一次,“章圣皇太后葬承天,诸内奄(宦官)迫胁所过州县吏,索金钱,宣言供张不办者死,州县吏多逃。侃置空棺旁舍中,奄迫之急,则绐带至棺所,指而告之曰:吾办一死,金钱不可得也。诸奄皆惊愕眙去。”唐侃的这些爱民惠民行为深受广大百姓的拥护和爱戴。9犯颜进谏看到不对的事,不良的人,不好的政策或措施,不管其出自顶头上司的奏文,抑或是皇帝的决策,还是其他最高权力者的想法,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直陈己见,不怕丢掉乌纱帽,甚至以生命抗争,坚决加以反对或抵制,这是中国古代清官的又一基本特征。唐代的魏征、宋代的包拯,明代的海瑞,这些清官之所以流芳百世,

25、主要就是这一性格特征。实际上,类似于魏征、包拯和海瑞这样不怕丢官、不顾性命而犯颜直谏的清官,在中国各朝代中还有不少。例如,北宋仁宗年间监察御史唐介(10101069),任职期间,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仁宗宠妃张贵妃之父张尧佐因女儿之力升迁极快,在很短时间内由开封府推官累迁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加龙图阁学士,不久又升迁给事中,拜三司使。未几,仁宗又竟然在一天之内连授张尧佐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引起朝中上下一片哗然。唐介不怕得罪皇帝,联合包拯、吴奎等上疏反对,仁宗不纳。唐介又与谏官七人共同于大殿之上,与仁宗展开争论,并请御史中丞王举正在早朝之后留下百官庭论。仁宗迫于压力,遂免去张尧佐的宣徽、景

26、灵二使。但不久,又授张尧佐宣徽使兼知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一带)。唐介十分气愤,邀约诸谏官再次共同上谏,但此时其他谏官却都露推托之意。唐介便“独抗言之”。宰相文彦博极力袒护张尧佐,唐介便连同文彦博一起弹劾,并要求罢其相。仁宗大怒,“却其奏不视,且言将远窳贬谪于边远之地”。唐介毫不畏惧,将奏章一字一句地宣读完毕,高声说道:“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结果,第二天,唐介便被贬至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因英州路途遥远,仁宗“虑唐介或道死,有杀直臣恶名,命中使宦官护之”,唐介“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子方是唐介的字)而不敢名。”10民众拥护清官,既是官僚中同行、同事的评价,或者

27、说是皇帝对下属的看法,但更主要是广大百姓的口碑造就而成。因此,民众拥护、百姓爱戴,是一个官员能否成为清官的重要条件。而在中国古代清官中,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百姓的拥护。比如,被誉为清康熙年间“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伯行,无论在哪里为官,都能以百姓的利益为重,因而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他在为父服丧期间,适逢家乡仪封城北大河决堤,他就自行招募民众修补大堤;出任山东济宁道长官时,遇到灾年,他就从家里运送粮食到济宁赈灾;升任福建巡抚时,他又“大张纲纪”,“大兴文教”,严革不良迷信恶俗,移风易俗,勤俭节约,因而使“群情大快”,“终闽任,民无阻饥之患焉”。康熙五十年(1711年),当张伯行因江苏省乡试一案被诬陷

28、、解除官职、下审判衙门审理时,得知这一消息的扬州百姓纷纷罢市、撤业,数千人围集公馆,哭声振动了扬州城。苏州等郡,也相继罢市。第二天,扬州士民又扶老携幼来看他,拿水果蔬菜以献张伯行,张伯行不受,士民皆泣曰:“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在审讯完毕,张伯行被押回苏州路的途中,扬州士民担心他遭遇不测,数万人集江岸护送。最后,康熙特地下旨将张伯行留任,江苏市民知道此消息时,大家皆传曰:“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而福建全省士民,闻伯行被下诏无罪留任时,“皆奔号呼吁”。三在中国,清官(包括清官情结、清官文化)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源。对此,学术界已经有了一些讨论。

29、比如,有的学者认为,清官就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那些有远见的政治家中的佼佼者,他们看到了官僚豪强那种违法乱纪、竭泽而渔的行为对封建统治本身的伤害,为了维护本阶级的根本利益,与之作坚决斗争。因此,在中国古代,清官的产生,在政治上具有必然性。从经济角度分析清官产生原因的学者,一般都将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视为清官和清官情结产生和存在的深厚土壤。同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从皇帝到基层官员的“公”、“私”不分,也是中国古代贪官继而清官产生的经济原因。此外,也有学者从中国古代专制独裁下的理想主义,潜规则表面的漂亮旗帜,礼治、德治与人治的意识等方面来阐述清官产生的政治原因。有的学者从中国

30、古代的思想文化传统(儒家思想、民本文化)角度,论证了清官产生的思想文化原因。也有的学者认为,清官的产生,是三种作用力的结果:皇权为了重建宗法共同体而必须对“子民”承担的庇护“牧养”责任;皇权专制权威的高度强化;皇权政治体制所无法抑制的官僚队伍的全面腐败。 综合学术界的讨论和认识,笔者认为,在探讨中国古代清官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时,有四个问题是必须强调的。第一,清官的产生,离不开皇权的支持。中国古代的清官,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中国古代皇权的产物。因为在中国古代,皇权是一切权力之源,清官的权力行使,也必须获得皇权的支持,否则就不可能成就其辉煌的事业。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著名清官高道穆,梁的著名清

31、官陆杲,就是因为分别受到北魏孝庄帝和梁高祖的赏识和支持,才成就了其清官事业。又如元代初的著名清官刘秉忠投奔忽必烈之后,就当时的人口赋税政策、官品制度、监督机制、完备法制、教育、经济发展等都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为皇帝忽必烈所采纳,“上言听计从”,从而大大推进了元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尤其蒙古族原有一个非常野蛮的习俗,就是凡攻下一座城市,就必定要进行全城屠杀。刘秉忠就竭力劝说忽必烈废除这一旧俗。结果在忽必烈的支持下,蒙古族终于逐渐改变了本族掠地屠城的陋习。可以说,刘秉忠的清官事业,一定意义上是由忽必烈等开明的君主促成的。可以这么说,清官作为皇权强化对百姓统治的工具,他们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和空间(

32、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体制)内行动,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和空间,皇帝就不会予以支持,他们就无法成就其清官理想。有时,即使在这个范围和空间内,如果有人挑拨诬告,或者言语不当,说话缺乏技巧,惹怒了皇帝,也同样会丢官送命。明代的清官周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周新是明永乐年间的监察御史,他刚正不阿,凡发现官员中有贪污受贿 清官论考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清官论考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清官论考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

33、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等事,必定追查究明,予以法办。当时明成祖宠信的锦衣卫指挥纪纲,横行不法,其爪牙也为非作歹,逍遥法外。有一个锦衣卫千户到浙江办事,作威作福,到处索贿。周新将其逮捕法办。纪纲遂向明成祖诬告周新,将其逮捕拷打后送往京师。周新没有屈服,在明成祖面前直陈纪纲等贪官污吏的罪行,并在言语中也批评了皇上。这么一来,周新非但没有得到皇帝的支持,反而更加激怒了皇上,明成祖竟然命人将周新当即戮死。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第二,清官的产生,离不开贪官的

34、拱托,清官是在与贪官的博奕中产生的。一方面,清官本来就是一个与贪官相对应的概念,如果历史上没有贪官,也就无所谓清官。对清官的感受、认识,是在与贪官对比中达致的。另一方面,从实践中看,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清官,都是由贪官所造就的。汉元帝时期的司隶校尉诸葛丰,就是在与贪官许章等人斗争、惹怒汉元帝、从而被罢官而成就其清官的名声的。比诸葛丰结果更惨、因而名声更响的是西汉末年的另一位直臣王嘉,他在与汉哀帝的宠臣、贪官董贤作斗争时,被汉哀帝以“迷国罔上不道”的罪名赐死。此外,汉代在汉哀帝、汉平帝两朝担任侍中的宋弘,晋惠帝时期的司隶校尉傅咸,南宋理宗时期的兵部郎官叶梦鼎,明武宗时的清官刘健,康熙朝的江南嘉定县知

35、县陆陇其,也都是分别在与一批贪官作斗争的过程中,或被罢去官职,或丢掉性命的。包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据有些学者的说法,其清廉的历史记载其实并不多,他的清廉形象或许是通过其“反对和惩治贪官污吏的言行构建出来的”。第三,中国古代的清官,一定意义上也是广大民众所造就的。这种造就,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百姓需要清官。按照中外学者的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父权政治,它是建立在统治者对民众“仁爱”的原则之上,也就是“父权政治”(imperiumpatemale)。“因此臣民在这里就像是不成熟的孩子,他们不能区别什么是对他们真正有利或有害,他们的态度不得不是纯消极的,从而他们应该怎样才会幸福便仅仅有待

36、国家领袖的判断,并且国家领袖之愿意这样做便仅仅有待自己的善心。这样一种政权乃是可以想像的最大的专制主义(这种体制取消了臣民的一切自由,于是臣民也就根本没有任何权利)。”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特定的高压专制之下,即使臣民能够辨别什么是对他们真正有利或有害,也无济于事。于是,盼望清官的出现或者在忍无可忍状态下的起义,就是他们所唯一能做出的选择。“百姓们冻骨无兼衣,饥肠不再食的生存局面,以及君门万里孰能仰诉的政治结构和制度形态的特点,迫使现实中束手无策的下层国民,转以通过塑造上忠天子、下爱万民的清官,从而在幻想中重构皇权制度的理想境界。”二是民本思想对官员的培养。在中国,从西周开始,民本思想被重视和强调

37、。因为强大的商统治集团的迅速崩溃,再也无法解释既然商统治者获得上天授权统治万民,为什么此后上天又不再眷顾他们了,而让他们失去了政权。因此,上台执政的周统治阶级,就用“以德配天”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以往的君权神授思想,即上天只惠顾有德的圣人,赋予其统治权。而这种德,就是爱民,护民。这样,民成了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根基,成为一种能否统治的资本。“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害,成之败,生之杀,与之夺,乐之苦,喜之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爱之而已矣。”这种民本思想,经过孟子“民为贵”的思想,荀子“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

38、李世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的思想,渐次成为统治阶级中开明人士的共识。而清官,就是介于最高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践行民本思想统治工具,他们是百姓的期盼,又是最高统治者贯彻民本思想的代表。正是浓厚的民本思想造就了清官成为君臣与百姓之间进行利益对话的最便捷桥梁。第四,中国古代的清官,也是儒家思想长期熏染下的官员本身对自己的一种追求的产物。在中国古代,许多清官往往将儒家提出的“修身、养性、安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作为自己终身奉行的目标,把对民众进行教化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东晋名臣卞壶,在恶浊的政治环境中,守身如玉,在出任主管选任的长官时,能够秉公执法,为国家尽选优秀人才;在担

39、任御史中丞时期,他“忠于事上,权贵屏迹。”他平时为政清廉,家里一直很穷,子女到了结婚年龄,也无钱婚嫁,皇帝恩赐金钱也不肯接受,尤其是上表弹劾淮南小中正王式不赡养继母为不孝,以及为此所发表的一套理论,表明他是一个典型的儒家思想的践行者。至于北宋的赵摔抃、包拯,明代的海瑞等为民众所广泛知晓的清官,其从小就立志清廉为仕、忠君爱民的儒家人格特征就更加突出了。这种通过追求儒家理想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以达到为国谋事,为民谋利,为君主尽忠,进而在人世间留下一个美名的入仕路径,也是中国古代不少清官的产生根源之一。四自从清官产生以后,就有了对清官的各种评价。在历史上,最早是官方(封建地主统治阶级)对清官廉吏的

40、宣传和褒扬,宋代以后,就有了民间对清官的歌颂和期盼,这些都反映了清官出现和存在的内在规律:统治阶级需要清官,以挽救腐败的吏治;百姓群众需要清官,以消除现实生活中无法解脱的苦难和慰藉日益麻木的心灵。清末以及整个民国时期,对清官的评价也基本上是正面的,出于对各代政府官 员腐败的失望和痛恨,学术界基本肯定了清官的历史作用以及在吏治方面的积极意义。如前述民国时期甘棠集:历代循吏汇编一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清官的历史作用和贡献产生分歧,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当时,对清官讨论最为热烈的集中在四个问题上:第一,历史上存在不存在清官?第二,如果存在清官,那么,他们在历史上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第三,贪

41、官与清官哪一个更坏?第四,我们马克思主义者现在应该如何来看待清官?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如果能够正常地展开的话,我们对清官的认识会有一个新的深化。可惜的是,在中国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政府和学术界对清官的评价日益极端,甚至出现了否定性的趋向。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对清官的批判逐步升级,彻底否定清官的声音也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对清官的评价开始回归理性,各种观点和分歧都能自由地表达出来。随着讨论的深入和认识的甄别,在清官问题上,主要还剩下两种不同的看法。即对其肯定的,和对其否定的。肯定者一般都说清官是人民的救星,“青天大老爷”,是中国古代廉政建设中

42、的突出特征,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结晶等等。还有的学者进一步展开论证:“清官思想肯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却是当前一个时期内,符合中国国情、满足民众政治需求的一种政治文化心理。”否定者大都说清官是中国古代专制社会的悲剧,清官情结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文化糟粕,清官是封建阶级专政的工具,是封建法律的维护者,与劳动人民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甚至还有学者说“清官只存在于历史学家、小说家、剧作家的作品中。”“歌颂清官非但不是歌舞升平的盛事写照,而是官场贪浊的告白,是不祥之兆。”进入21世纪之后,虽然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对清官的认识日趋统一,承认和肯定清官的历史作用和贡献,以及清官精神的评价越来越多,但对其具体

43、问题的分 清官论考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清官论考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清官论考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歧仍然存在。因此,有必要对近五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在清官问题上的各种观点进行梳理,以便作出一个比较中肯和适当的评价。笔者认为,目前在清官评价方面,有如下几个核心问题是可以进一步作些商讨的。第一,清官严格执行封建法律,在历史上到底是进步的还是退步的乃至反动的行为?有

44、学者认为,“封建阶级的清官,他们的清,就清在政治上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封建的法律制度,在思想上遵守封建的纲常道德,在经济上于合法剥削之外不贪或少贪非分之财,如此而已。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他们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是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阵营,而同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相对立的。这是一条不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这种观点,实际上就是以封建法律的封建属性而把清官执法持平、惩恶肃贪的进步作用给全部否定了。这种观点不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经流行了很长一段时期,到现在为止也仍然得到一些人的支持。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从整体上说,当然是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为基本目标的,是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但是

45、,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这一性质,并不能说明清官认真执行这种法律的行为,就是退步乃至反动。因为作为地主阶级意志的封建社会的法律,是封建社会必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在历史上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它也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清官的严格执法行为,就可以正确理解清官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贡献。具体而言,有三个方面是必须重视的。首先,判断一个人或一类人的进步与否,应该看其所作所为与其所生活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否相背离,与当时民众的愿望是否相背离。清官严格执行封建法律的活动,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符合民众的愿望和要求的。换言之,清官在当时,他所能够执行的也只能是封建的法律制度,

46、因为当时还没有资本主义的或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所以他们舍此别无选择。而且,贪官污吏坚决反对严格执法,民众则要求严格执法。其次,即使是封建的法律制度,在当时也是合理的、适当的。因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历来都是相互依赖、彼此共存的。如果被统治阶级被摧毁殆尽,那么,统治阶级也就无法生存下去。因此,作为统治阶级意志集中体现的封建法律,它必然要以维护所处社会的整体秩序为宗旨,除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经济强势地位、政治统治权力,保护其成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等之外,也同时必须要保障被统治阶级即广大农民阶级的人身和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各种对维持他们家庭和成员简单再生产所必需的利益。封建法律的这种本质,在中国古代几部大的法典,如唐律、宋刑统、大明律和大清律例等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法典对严重侵犯百姓生产和生活秩序、商品贸易往来以及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作出了详细的规定,给予严厉打击。清官严格执行这些法律,在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基础的同时,也保护了被统治阶级的基本利益。而且,从实践中看,清官严格执法的矛头,打击的往往是统治阶级中那些不遵纪守法,试图在法典已经规定了的法定特权之外,对农民进行法外压迫和剥削的行为。因此,清官维护封建法律的活动,不仅在当时,即使从现在来看,也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