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影响研究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58880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影响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影响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影响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影响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影响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影响研究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影响研究 毕业论文.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影响研究 以庆阳市为例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指6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是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化时出现的一种重要人口现象。国际上通常的衡量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7%,将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因此,通过研究甘肃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分析人口老龄化状况,对我们正确认识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找到积极的应对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老龄化 甘

2、肃省 问题 老龄人口 庆阳市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话题。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的衡量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将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将要跨入老龄社会,老龄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的老年人口数量超过总人口数量的14%就为老龄社会。一、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总体现状统计数据显示,2008

3、年甘肃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为19921万人,占总人口的758,已开始向老龄化社会迈进。1.甘肃省老龄化进程加快,但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省常住人口为25575254人1 http:/ http:/ http:/ 4. 刘花,巴喜荣. 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思考 J. 学习论坛. 2003.(10) 5. 包忠.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问题探析 J. 甘肃高师学报. 2005.(02) 6. 申社芳,秦秀芬.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J. 发展. 2009.(04) 7. 张艳.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J. 发展. 2009.(05) 8包忠. 甘肃省人口老龄

4、化问题探析J甘肃高师学报, 2005,(02) . 9李树海. 从“五普”数据看甘肃人口老龄化问题J西北人口, 2003,(01)10杨盛菁.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分析J发展, 2010,(08)11http:/ She-fang - 西北人口- 2010年2期15耿小娟 杜东鹏 董佳洁 科技和产业 2010 第2期 - 维普资讯网Gansu province aging trend and its impact on Abstract :Population aging is an increasing process where the number of people

5、above 60 or 65 years old keeps growing in the population proportion. It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dynamic rising trend of middle aged and old people in the gross population, and it is a concept reflecting th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al changes. Population aging is an important population phenomenon dur

6、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pulation re-generation.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variou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birth rate and the population natural growth rate keep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in some countries, which is leading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pulati

7、on age structures to aging popul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in 2008, the population above 65 years old in Gansu Province was 1.99 million, accounting for 7.58%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which were indicators of an aging populat

8、ion society.Population aging is an economic problem as well as a social problem. Dealt with improperly Key words :aging Gansu province problem aging population2 2甘肃省老龄化的城乡差异明显 城乡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会导致地区及城乡人口年龄构成的差异。同时,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差异以及人口流动尤其是青壮年人口流动的影响,也使得人口类型转变的快慢和先后将有所不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也会出现差别。全省常住人口中,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2

9、36582人,占36.1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6338672人,占63.8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2.11个百分点。 3甘肃省老龄化的地区差异明显 甘肃省地域狭长,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情况、生育观念等等差距很大,导致各个地区在老龄化过程中表现出速度和程度上的区域不平衡。2008年甘肃省各地市老年系数差异明显,全省14个市、州,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最高的嘉峪关市达9.25%,最低的张掖市只有4.05%,相差5.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兰州市达29.68万人,最低的嘉峪关市仅有1.94万人。调研表明,2009年庆阳

10、市65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了19.5万人,占总人口的7.29%;平凉市65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了17.3万人,占总人口的7.71% ,与2008年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比例都大幅增加。 4.“未富先老” 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到高水平的阶段出现的人口老龄化, 是在人们生育观念和生育意愿发生根本改变而使生育率自然下降、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较为健全的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的情况下产生的,老龄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是同步的,是“先富后老”。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1%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981美元 ,而甘肃省2005年老龄人口达到7.23%时人均GDP只有2000美元左右。甘肃省的老龄

11、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因此,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保障滞后,社会承受力很弱的情况下出现的,即“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增加了解决老年人口问题的难度。 5老龄化发生在“人口红利”背景下 甘肃省的老龄化进程是在“人口红利”背景下发生的,全省自2000年以来,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都在70%左右,从2000年的68%逐年增加到2009年的74.66%,年均增长0.7%。就地区而言,2008年甘肃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达到70%以上的有7个市,最高的张掖市达到了78%,其次是兰州市(76%)金昌市(76%)嘉峪关市(

12、75%),最低的天水市也达到了65%。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所显现出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负担系数逐渐缩小的现象被视为人口年龄结构演化过程中的“黄金季节”,人口年龄结构处于“人口红利”期。这一方面意味着人口负担系数最小,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又可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意味着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二、甘肃省人口老龄化产生的社会问题 尽管老龄化会可以带来一定的社会需求的增长,促进消费增长,刺激经济发展,但是由于甘肃省特殊的经济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分布状况,老年人口问题十分严峻,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短期的老龄化会给甘肃省的消费水平带来增长,但是长期来看,甘肃省的物质基础薄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13、全国排名靠后,属于欠发达地区。而人口老龄化必然会使得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力供给不足。同时,因为高龄劳动力的体力、智力衰退,会削弱开拓创新精神,进而也使得劳动力生产率下降。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也会随之减少,从而影响消费水平。 (一) 养老问题 1.社会养老保障作用有限目前甘肃省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挑战,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完整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都尚未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尚未形成,专业的工作人员还很缺乏。此外,生活服务及医疗、公共设施等也不能满足庞大老年人口数量的需要。调研发现,庆阳市、县区内的社会养老院不足2000张床位,

14、入住率只有70%,且在营运过程中还面临传统观念阻挠、社会制度不够完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管理经验不足、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困难。庆阳市目前还没有一家私人办的老年公寓,民办养老实体空白,发展困难。新的养老保险也只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些问题的存在与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原则是不相符合的。在我国实现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过程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克服他们中间的贫困化问题应该是一项重要和长期的工作。 2.家庭养老不堪重负庆阳市调研情况表明,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靠家庭成员供养的占50.13%,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的占14.16%,剩下的35.71%靠低保维持生活。但我国之

15、前一直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家庭规模越来越小,独生子女将要承担过重的赡养义务。据“五普”资料,2000年甘肃省家庭平均人数为4.46人,比1990年减少0.31人;一代户、二代户已占全部家庭户的79.68 。当前社会压力不断增大,“4-2-1”型家庭结构使得一对夫妇要供养4位老人,不论是家庭收入,还是时间精力,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无法起到补充家庭养老功能不足的作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势单力薄,又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家庭养老。另外,老年人口高龄化的发展趋势也对独生子女的养老能力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 3.养老

16、资金筹措渠道单一、资金缺口大老龄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在各级老龄委、民政部门、基础工作在各办事处社区和村镇。尽管各级党政领导都很重视老龄工作的开展,投入资金不少,但目前老龄工作的资金筹措渠道多数只限于上级拨款,资金投入还存在很大的缺口。在平凉和庆阳的调研都表明,目前对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补助仍无法满足需要,但是不管是提高补助标准还是扩大补助面,政府都将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以庆阳市为例,该市目前对90-94岁,95-99岁,10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实行360元/年/人,600元/年/人,1200元/年/人标准进行补贴,分别由县区、市、省财政承担(其中,100岁及以上由省承担1000元,市承担200元)。

17、该市欲将高龄人口补助扩大到80岁及以上人群,或将目前的90岁及以上补助标准在甘肃省标准的基础上提高100元左右,但是两种方式都将有资金缺口100万元左右。 (二)贫困问题 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老年人口问题常与贫困人口问题纠缠在一起,使问题更难解决。尤其是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不存在,家庭承担了几乎全部的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医疗保障等负担。甘肃省农村经济尤为落后,有很多贫困村、贫困县,贫困面达到30%甚至更高。以庆阳市为例,该市北部半农半牧区、中部特困区及子午岭林缘区三个贫困带,贫困人口18.76万人,贫困面为30.1%。该市目前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6.69%属于“空巢”老人,4.45%属

18、于残疾、贫困老人。残疾人指标在体力、智力上不明确,使得很多残疾人家庭享受了低保,就不能享受残疾人补助,而享受了残疾人补助就不能再申报低保。贫困地区的老年人口问题的解决困难更大。甘肃省的物质基础薄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靠后,属于欠发达地区。而人口老龄化必然会使得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力供给不足。同时,因为高龄劳动力的体力、智力衰退,会削弱开拓创新精神,进而也使得劳动力生产率下降。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也会随之减少,从而影响消费水平。 (三)维权问题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衣、食、住、用、行等各种消费品,以及养老院、托老所等机构的需求急剧扩大,由此刺激了老龄

19、产业的发展。但也有一些不法经营者,以专营老年消费品、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为名,进行诈骗行为。在调研中了解到,有些不法商贩利用乡村老年人消息闭塞、监督不力的空子,打着市老龄委的旗号,走进乡村进行劣质保健品、次等品的推销,或进行募捐、提供虚假服务等,骗取老年人的自有养老金。在城镇,有些私人养老院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缺少专门的法律监督,很容易发生侵犯老年人权益的事件。老年人口维权难的问题,不仅造成了老年人口的经济损失,严重的医疗诈骗还会对老年人的身体造成伤害、延误治疗等。然而,甘肃省目前没有专门的为老年人维权的法律组织,许多法规还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台的,部分条款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及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

20、。人口协会、老龄委等组织并不具备法律上的权力和威慑力,维权力度有限。很多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后,没有行之有效的维权手段,有的甚至因此丧失了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对于子女赡养老人的问题纠纷,司法部门的处理也没有法律上的依据,致使当事人的困难始终得不到解决。 (四)再就业问题 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老年人自身工作需求。由于退休年龄只有60岁(男,女性为50或55岁),部分老年人精力旺盛,仍有劳动的愿望和能力,希望继续实现自身的价值;另外由于当前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有的老年人选择继续从事劳动赚取收入以减轻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生活压力;还有一些自身生活困难的,且家庭养老无法满足

21、最低生活需要的老年人,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谋求就业。在当前整个社会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下,大批的老年人参与到就业与再就业的竞争中来,必然会增加社会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如何解决老年人口的再就业已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五)城乡差异明显老年人口问题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在城镇,有60%以上的老年人口有稳定的离退休工资,其关心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医疗问题。由于城市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以及在职人员工资水平的提高,推高了医疗成本。报销制度仍然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只有住院者才能报销一定比例的住院费,在平时小病的治疗、身体检查方面并没有直接的针对老年人的优惠或者照顾。第二,娱乐设施不足。城市社区基础设施不健

22、全,没有老年人专用或长期开放的活动室等娱乐设施,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娱乐等需求得不到满足。第三,心灵慰藉,人文关怀不够。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使得整个社会对老年人较为冷漠,许多退休职工多年来得不到原单位的慰问和照顾,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照顾。在农村,老年人在身体和精神上都承担着甚至比青壮年还沉重的压力。绝大不多老年农民没有离退休工资,他们丧失了耕种能力之后,几乎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家庭养老。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极为落后,农村老年人口不仅最低生活、及时的医疗难以保障,绝大多数由于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还要承担抚养孙子孙女,繁重的农业劳动等重担。且在农村,80及岁以上高龄老人的养老尤其严峻,老年

23、人口补贴标准仍不能涉及或满足高龄老人的需要。另外,残疾老年人、鳏寡老年人、少数民族老年人等问题,在农村都极为严重。在城镇或农村内部,老年人生活状态也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比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口一般都有宗教生活的意愿,生活条件好的少数民族老人的老年生活基本上就是宗教活动为主;而有些贫困五保户、下岗职工等生活条件困难的少数民族老年人,虽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愿望,但是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继续从事临时性的工作或者以收破烂、接受救助、甚至乞讨方式度过晚年。 三、对策及建议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到来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的结果,是一种

24、必然趋势;是在较低的经济发展与较低的保障水平的背景下发生的,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给予高度的关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一)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进行合理的人口规划,实行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甘肃省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的前提下,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已经创造了一些条件,但各地区必须重视老龄化问题,提前规划和认真研究应对老龄化的挑战。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提高家庭养老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口的生活问题。其次,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兼顾、基金来源多渠道、城乡有别、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

25、、多层次的养老保障社会体系。最后,要鼓励私人养老机构的建立,并形成利益导向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要加大全省各地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动室、老年大学等的建设,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由过去的政府投入为主转向集体、企业、个人等共同投入为主,大力发展全省民营老年福利机构建设。提倡城市集中供养、农村分散供养为主的方式,保障的基本生活。通过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应将孤寡老人、五保老人、病残老人、无业老人、贫困老人、低保老人、空巢老人等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使所有的贫困老年人达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二)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同时扩展高龄、低保老人生活补贴 要解决老年人普遍反映的看小

26、病问题,必须在城镇或者农村,建立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医院门诊和社区医疗服务。将社区医疗服务与居家养老相结合,并通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招募文化素质较高的社区医疗服务人员。建立高龄老年人健康档案,定期组织医护人员为本地高龄老年人开展巡诊、送医、送药上门服务。按政府分级负责、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省、市(州)和县(区、市)分别对高龄老年人发放高龄生活补贴,建议将目前甘肃省对高龄老人补贴的起点年龄由90岁降到80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进一步降低,扩大老年人口补贴的覆盖面;逐步实现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公交,免费游览公园;将城乡符合低保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此外,对低保老人,建立城乡生活无保障老年人救

27、助长效机制,将城乡符合低保条件的“三无”和“五保”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病残老年人,应从智力和体力上分别制定明确的标准,对于有能力劳动的病残老人,给予其残疾人补助;对于病残程度严重,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老人,应当给予残疾人补助和低保户补助双重补助。未来几年内,财政状况较好的市(州)和县(市、区)可考虑对8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高龄生活补贴,经济基础好的乡镇、行政村可发放高龄补贴或为老年人提供集体福利,扩大高龄补贴发放范围;还应当在省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提高对高龄老年人口的生活补贴。 (三)加强法制建设 2010年8月,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检查甘肃省执行保障法情况时,发现一些地方对老年

28、人权益保障法学习宣传还停留在较浅层面,一些公民缺乏对老年人应有的尊重和关爱,不尽赡养义务,歧视、虐待和遗弃老年人,侵害老年人财产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保障范围和标准城乡差距大的问题仍很突出 。为了切实维护老年人权益,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深化法制宣传,强化尊老敬老社会风尚,形成全民孝老、敬老、养老、助老风气;各级各部门应尽快制定养老法、医疗保险法、社会救济法、社区服务法、老年人住宅法和老年福利法等,形成法律体系,强化法治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使老年事业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四)开发老龄资源发展老龄产业,关注老年人心理需求 1据有关学

29、者预测 ,甘肃省在今后七年中老年人口比重还保持一个持续增长的趋势,持续增长的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将很旺盛。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老龄产业将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朝阳产业,发展老龄产业大有可为。应当抓住老年人口的增多和预期寿命延长的机会,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源不断向老年人需要的饮食业、保健业、旅游业、医药业、教育业和各种服务业转移以促使老龄产业的发展。老年人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老年人力资源是整体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可以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可以加强对老年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 。 2.各事业单位、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社区(村)委

30、员会,都要积极开展为老年人排忧解难办实事活动,促进尊老、爱老、敬老风气的形成。要关心老年人生活和心理需求,逢年过节要组织人员慰问、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慰藉。目前,甘肃省各地老年文体活动站点达到1200多个,极大地丰富了城乡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 (五)解决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留守老人是指子女外出时留守在户籍地家的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使老人留在家中,加剧了农村家庭“空巢”化和老人的养老难问题,这对家庭养老是一个新的挑战。尤其是留守老人就医的问题较为突出,而且许多老年人患病具有突发性,一旦家中无人便得不到及时抢救,很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

31、机。因此,必须转变农村养老观念,由单纯的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在成立敬老院的基础上,抓好综合性服务设施建设,如老年公寓、老年服务中心等,让有条件的农村老人尤其是农村留守老人入住,以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结束语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人口老龄化问题处理不当会引起很多问题,我们必须正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着力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保险问题,从根本上和具体措施上下功夫, 平稳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口老龄化这一客观事实,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当地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家各项政策不断地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争取做到人人都“生有所养,老有所依”。加强文化建设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保证老年人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环境。“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良好环境,让每个老年人都幸福快乐。这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参考文献: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