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论文信息技术在台风灾害中的防治作用.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59142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工论文信息技术在台风灾害中的防治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理工论文信息技术在台风灾害中的防治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理工论文信息技术在台风灾害中的防治作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理工论文信息技术在台风灾害中的防治作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理工论文信息技术在台风灾害中的防治作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工论文信息技术在台风灾害中的防治作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论文信息技术在台风灾害中的防治作用.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在台风灾害中的防治作用 信息技术在台风灾害中的防治作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信息技术在台风灾害中的防治作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信息技术在台风灾害中的防治作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台风是我国沿海地区常发的灾害性天气,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本文从台风的形成、造成的影响阐述信息技术在监测、预防台风、公共服务防治台风

2、灾害、各行行业防治台风灾害等方面中的作用。 关键词:台风;危害;信息技术;防治 我国地处太平洋西岸,具有漫长的海岸线,台风是形成于大洋之中的热带气旋,我国在夏天、秋天经常受到台风的危害。台风灾害以其发生频次高、危害程度重、影响范围广和灾害链长而倍受关注。台风灾害影响范围深远,性质复杂多变,经常导致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国民经济损失动辄数以亿元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再加上近年来沿海地区人口和经济的迅速增长,使得这些地区在面临台风袭击时可能蒙受更加重大的损失。本文从台风的形成造成的影响阐述信息技术在监测、预防台风、公共服务防治台风灾

3、害、各行行业防治台风灾害等方面中的作用。 1 台风的形成过程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大洋上的一种强气旋性涡旋,总伴有狂风暴雨。在热带洋面上生成发展的低气压系统称为热带气旋,根据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分级,12级以上通称台风。 台风形成需要三个条件:温暖的水域,潮湿的大气,海洋洋面上的风能够将空气变成向内旋转流动。在多数风暴结构中,空气会变得越来越暖并且会越升越高,最后流向外界大气。如果在这些较高层次中的风比较轻,那么这种风暴结构就会维持并且发展。在台风眼(即台风中心)中相对来说天空比较平静。最猛烈的天气现象发生在靠近台风眼的周围大气中,称之为(台风)眼墙。在眼墙的高层,大多数空气向外流出,加剧大气的上升

4、运动,从而形成台风。 2 台风引起的灾害 2.1台风的直接灾害 2.1.1狂风 强风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一般为8级以上,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台风中心所过之处,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而它一旦登陆,可以吹倒建筑物,摧毁电讯、电力设施,拔起大树,台风经过之处一片狼藉。 2.1.2暴雨 台风是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之一,在台风经过的地区,一般能产生150mm300mm降雨,少数台风能产生 l0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台风暴雨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

5、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2.1.3巨浪 台风形成于海洋,大风掀起的巨浪,经常造成海上作业的船只船翻人亡,当台风登陆时,巨浪冲上岸边,会造成堤岸的破坏,冲毁或淹没岸边的建筑,严重威胁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1.4风暴潮 一般台风能使沿岸海水产生增水,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

6、地盐渍化等灾害。 2.2台风的次生灾害 2.2.1洪涝 台风一般会夹杂着暴雨,持续的降雨势必引起洪涝灾害。洪涝不但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卷走人和居留地的一切物品,并淹没农田,毁坏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洪涝还会破坏工厂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从而造成国民经济的巨大破坏。 2.2.2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台风引起的暴雨容易引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因此会突发地造成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泥石流还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矿山、路基、桥涵、水利、水电工程等设施,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 2.3我国近年几

7、次重大台风灾害 2.3.1 1980年7月22日,台风在广东徐闻登陆。成灾范围广东、海南、广西,死亡291人,失踪137人,伤647人,倒塌房屋11万间、损坏47万间,农作物受灾2470平方千米,倒断橡胶树850万株,毁坏山塘小水库68处,冲毁堤围313条,损毁船只2048条。 2.3.2 1986年7月11日,台风在广东陆丰-海丰登陆。广东:受灾农田5860平方千米,损失粮食80万吨,损坏船只1800艘,沉船64艘,受灾人口537万,死206人,伤2908人,倒房8.1万间,毁坏房屋25万间,毁坏桥梁2340座,毁坏水库231个,山塘1205个,毁坏涵闸1558座,损失18亿元。福建:受灾2

8、60万人,死亡55人,伤210人,倒民房1万间,毁坏3.8万间,毁坏校舍卫生院4800间,破坏水利设施1万余处。1 2.3.3 1992年8月30日至9月2日,我国沿海大部分地区遭受百年来特大风暴潮袭击,潮灾给沿海养殖业、渔业、盐业和农业带来惊人损失,有3000平方千米养殖场、300平方千米盐田、13000平方千米农田被毁,损坏船只5000艘,房屋4万间,崩溃海堤700千米,死亡227人。 2.3.4 2006年08月11日,超强台风"桑美"造成浙江、福建两省3881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04人,失踪190人,紧急转移安置1711万人;倒塌房屋5.9万间,损坏房屋28.1万间

9、;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11亿元。 3 台风灾害的信息技术防治 台风给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市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和极大损失,其伤亡人数之多在自然灾害中高居首位,我国又是世界上台风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可见如何面对台风的灾害是一事关国家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台风防治的重要手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1信息技术的定义 英语中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 就是汉语的信息技术,人们把它简称为"IT"。到目前为止,有关信息技术的概念有很多种解释,一般认为,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

10、、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施用技术。2 3.2信息技术在台风灾害防治中的作用 3.2.1信息技术在台风预测中作用 基于信息技术支撑的台风跟踪、预警系统在防治台风灾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把台风位置数据转换为图形轨迹,并与我国沿海

11、地区的地图叠加起来,才能给管理者提供形象直观的台风位置、运行方向和运动路径等信息,方便决策者制定正确的应对措施。台风跟踪、预警系统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支持下,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相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融合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技术于一体,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结合起来,根据用户的需求将空间信息及其属性信息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输出给用户。台风监测、预报系统借助其独有的空间分析能力和可视化表达功能,进行各种辅助决策建立台风跟踪预警系统,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动态模拟、预测预报等服务。3 台风跟踪、预警系统地图资料的获得、台风数据库设计、软件设计、建立台风灾情资料库

12、、防灾减 信息技术在台风灾害中的防治作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信息技术在台风灾害中的防治作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信息技术在台风灾害中的防治作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灾专家系统等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而气象卫星接收站、天气雷达站及沿海自动气象站等联系同样需要信息技术支撑。4 预报是减灾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减轻灾害损失的主要措施,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预报

13、的精确度也越来越高,灾害损失的程序也大大降低。 由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现代与古代因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具有可比性,但造成的死亡人数是有可比性的,如下表: 从以上表格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近代、古代由于没有发展信息技术,每次强台风都会造成上万人,甚至十万人以上死亡;自从信息技术发展以后,由于预报的精确度也越来越高,人们提前做好了预防措施,因此死亡人数得以大大降低。 3.2.2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防治台风灾害中的作用 台风灾害的防治不单单是气象部门的事,需要社会上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信息技术能帮助各职能部门快速、积极地作出反应。 气象部门通过信息技术在台风来临前对台风走向、登陆时间及水情、风情

14、、雨情进行分析,然后通过信息技术的传输功能向政府、大众媒体发出台风预警。政府各职能部门专家利用信息技术对历年数据对台风能量、风力、雨量及初步收集到的信息,确定台风灾害造成的受灾区域、受灾面积、人口数,快速准确评估灾后主要卫生问题及对健康可能产生的继发性危险,确定受害人数及损害程度;电视及其他新闻媒体等通过视频、音频、文字等途径宣传防范和发布应急知识,使社会各界灾前做好各项准备。5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台风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台风灾害从孕灾、成灾到防灾、救灾和灾后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人文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它不仅需要研究气圈,同时还要研究陆圈、水圈和人类社会,因此需要构建台风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台

15、风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资源、信息共享,有利于各职能部门根据信息及时制定防治台风的措施,有利于防治台风的知识的普及。6 3.3信息技术在各行业防治台风灾害中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业的应用越来越重要,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离不开信息技术。因为台风的巨大破坏力,当台风到来时各行业基本上都会受到不同程序的损失,信息技术在各行业防治台风灾害中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农业是受气候条件影响最大的产业,我国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每年受到台风灾害巨大的破坏,损失惨重。农业生产可利用信息技术,对历年台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数据,研究抗倒伏、防涝的农产品(当然这主要是生物技术,但同样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作

16、用);建筑业也是台风破坏最为严重的产业之一,强台风经过之处一般都会呈现断壁残垣的景象。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本地区的情况,生产防风系数合格的建筑材料;在建筑施工时有目的地设计建造防风能力强的建筑;工业生产也经常受到台风的贻害,特别是台风带来的暴雨,经常会使一些低洼的厂房受到水淹。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根据本地区的洪涝灾害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厂房的选址,在建设过程中做好引水工程的设计与建设。 目前,台风的强度、风速、行进路径、登陆地点、登陆时间等都能做到比较准确的预测,政府、人民群众能及早做好防风准备,国民经济损失程序大大降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的保障,这很大程序上归功于以信息技术

17、支撑的防风预测预报系统。近年来,登陆中国的台风出现了强度大、影响大、灾害重的特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对台风预报准确性的关注度逐渐加强,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台风的预测的准确性也会更加精确,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钱王骋.广东历史台风概述J人民珠江.1995(3):444. 2http:/ 3郑晓阳,高芳琴.基于WebGIS的台风信息服务系统研究及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4):51 4江春发, 王仁谦.用GIS技术建立台风跟踪预警系统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1月:61 5叶雯.广东省台风灾害特点及

18、减灾对策J.灾害学.2009(9):58 6冯济富,林海江, 王伟炳,徐飚,龚震宇.台州市台风灾害与公共卫生应急对策研究J.疾病监测.2007(12):831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

20、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

21、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