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育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 体 育 心 理 学 : 是 研 究 体 育 运 动 情 境 中 认 知 、 情 感 和 行 为 的 科 学。 2. 目标定向:是指个体内心追求的成 就目标取向。3. 目标设置 :是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 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所 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 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 策略和时间安 排。4. 运动兴趣 :是人们积极地认识、 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 是获得 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5. 运动动机:是指由运动目标引发的, 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 内部心理动因。6体育态度 :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
2、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 意向的综合表现。7. 归因: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8. 应激:是人体对所施要求做出的一种非特殊反应。唤醒 :指机体总的生理行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 腺 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 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填、判、名解)9. 心境状态:是由环境刺激而引起的情绪和情感的唤醒状态, 是具有感染力的微 弱而持久,但并非永久的情绪状态。具有稳定和弥漫的特征。
3、10. 高原现象:个体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一直上升的,有时会出现暂时的停顿的 现象,这种现象叫高原现象。11. 态度: 是个体对待外界现象(包括人和事物)较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 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12. 专门化心理技能: 通常指适合于某一专项所必需掌握的心理技能。 13. 心理 技能训练(PST: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对大脑所进行的专门训练,以达到强化心理技能、培养特殊心理能力的目的。14. 表象: 是一种不需外部刺激直接参与,在头脑中对人体的一切感觉(视觉、 听觉、触觉、本体感觉等:经验进行再现或重构的心理过程。15. 表象训练: 是人们有意识的利用
4、自己头脑中已形成的表象,对技术动作或运 动情景进行回顾、重复和丰富发展,从而唤起运动感觉,强化肌肉本体感觉,提 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和过程。16. 技能迁移 :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掌握另一种技能的影响。积极影响称正迁 移,消极影响称负迁移。17. 体育课堂心理气氛: 是指师生在体育课堂中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特点。18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 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19. 协变性原则 :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任务时的 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 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
5、不相一致时, 会把它归因于内部的原因, 这种现象就被称作 协变性原则。20.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21. 成就动机 :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性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自认为重 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 向。22. 习得性无助感 :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 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23. 心理技能: 是通过练习形成的能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心理操作系 统,是一种与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劳动、身心健康以及调节与提高人体身 心潜能相
6、关的,在人脑内部进行与形成的内隐技 能。24、驱动理论认为运动表现(P)是习惯(H)与驱力(D)的乘积。即P=H*D25、体育习惯是指特定的情境刺激(场地、时间、器材、指导者等)和个体 体育参与活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26、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 (intellectual skill) 又称为智慧技能或智力技 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写 作、观察和分析等技能。 心理技能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练习者的心理 过程和个性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 27、 心理状态 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动机、认识、情绪、 意志、注意等特征) 。28
7、体育团队 是指由共同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人群的聚合(教、学、运协同 活动) .29 动力定型: 由于大脑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能够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 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这就是动力定型。30、P291 高原现象 :个体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一直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 的现象31. 到U型假说:该理论认为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型,即特别高和特别低的唤醒水平有碍于操作,只有中等水平的唤醒有助于操作 二、填空1. 目标设置的作用:指向任务、激发动机、坚持参与、实现目标。2. 运动动机的功能:发动功能、选择功能、强化功能、维持功能。3. 归因理论中的三维度四因素: 内部的、
8、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是能力;内部的、不稳定的、 可控的因素是努力;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是任务; 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 素是运气。4. 竞赛焦虑分为认知状态焦虑(与操作活动水平呈负相关线性关系) 、躯体状态 焦虑(与操作活动水平呈倒U型曲线关系)和状态自信心(与操作活动水平呈正 相关线性关系)三个方面。5. 分解练习法有利于封闭性动作技能的形成, 完整教学法更有利于开放性动作技 能形成。6. 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认知定向阶段(泛化阶段) ,动作联合阶段(分化阶 段)、协调完善阶段(自动化阶段)7. 体育教学组织常见的心理学分组形式:能力分组(有利于竞争意识激发) 、兴 趣分组、友
9、伴分组(团结意识培养) 。8. 体育学习方法的指导有: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9.课堂心 理氛围分为:和谐型、一般型、冷漠型。10. 竞争可分为:个体间、团体间、自我竞争三种形式。11. 体育课堂心理氛围的作用:效应功能、信号功能、教育功能。 12.教师对学 生的期望会形成何种类型的课堂心理氛围取决于: (学生的)反馈、(教师的)输 入、(师生之间的)输出三种因素。13. 归因理论中对成败的原因分类的三个维度:内外源维度、稳定性维度、可控 制维度。 14. 运动表象从感觉通道上分为: 视觉表象(前提)、动觉表象(关键); 从表象中自己所处的视角来分:内部表象、外部表象。15. 动作
10、技能的分类方法:封闭性与开放性动作技能;不连续性、系列性和连续 性动作技能; 低策略性技能和高策略性技能。 16.学习时小组的分组原则: “组 内异质、组间同质。” 17. 注意力分类的两个维度:广阔性、内外向性。18. 运动兴趣的分类: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可以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根 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性趣;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 可分为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 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 范围和稳定性, 可分为有趣、 乐趣和志趣。三选择1. 学习目标定向比成绩目标定向更有利于个人发展。2. 一般高学习 /低成绩的目标定向比低学习 /高成绩的目标定向更有利于个体在 体育活动中
11、的积极表现、努力程度、持续性和运动效果。 3. 合理的(积极的)归 因是将结果归因与内部的、 不稳定的、 可控制的因素即努力。 # 4.个体的动机 和行为受期望的驱使, 而期望的改变又与个体的归因, 特别是与归因的稳定性维 度有着高度的相关。5.暗示训练是指利用语言、 手势、表情以及其他刺激物, 采用间接、含蓄的方法, 对训练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 ( 重点看 184.185 的形式与方法) 四、判断;1、把某一行为的结果归因于稳定原因的个体比归因于不稳定原因的个体更期望 该行为再次发生。 P822、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之间的关系呈倒 U 型曲线,即特别高和特别低的唤醒水 平有碍于操
12、作,只有中等水平的唤醒有助于操作。 P1213、高唤醒水平是顺利完成简单的运动任务所必需的,精细或复杂的运动任务则 要在低唤醒水平下才能完成。 P 121 五、简答 1、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向? P35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动作 技能的学习; 合理运用表扬的激励方式; 合理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 合理的评价方式;2、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设置的原则 ?P39 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目标; 设置明确、 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目标; 设置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目标; 既要设置目标又要提供反 馈;应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 而不是结果目标; 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
13、目 标。3、体育参与活动动力系统图。P53体 育 活动 需要体 育 活 动 动 机体 育 活 动兴趣体育活动习惯体育活动态度4、运动兴趣的品质 ?P531)运动兴趣的倾向性; 2)运动兴趣的广泛性; 3)运动兴趣的稳定 性;4)运动兴趣的效能;5、运动兴趣的分类 ?P57(1) 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可以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2)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3)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可以分为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 4)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范围和稳定性,可以分为有趣、乐趣、志趣。6、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如何培养运动兴趣)? P59 运动需要的满足; 现有的运动技能
14、水平; 运动内容的新奇性; 教学方法 的适合性;成功体验的获得;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运动教学环境。7、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P65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 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 适当 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及时反馈,肯定评价;端正体育态度。8、什么是成就动机?如何培养? P67成就动机: 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性动机, 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自认为重要或 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 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提高。 可通过学生的谈话、 讨论是他们 对体育学习成就动机有关的自我行为产生“意识化” ,通过游戏等使学生认识到 采用实现目标的行为策略与
15、成败的关系, 以及成败对情感体验的影响, 获得成功 与失败 经验的“体验化”,通过对成就动机有关的“运动目标”等概念的讲授 与理解使这些观念在学生头脑中 “概念化”;通过变“常模参照”为“自我参照”9、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 ?形成原因?对此现象 的教育措施? P82A)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 面临问题是产生的无助能力,丧 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B)主要心理特征有:1)自我效能感低;2)消极思维;3)情绪失调;4)人际关 系不良。 C)形成原因:客观原因:教师、家长和教练的教育方式不当;不良的 教育环境。主观原因: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在归因模式上存
16、在障碍, 习惯将失败归因与 自己能力低、智力差这种不可控的内在稳定因素,而将成功归因于偶然的运气、 任务难度低等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心理 D )教育措施:对其要 以鼓励为主, 帮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通过归 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10、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 ?P84内部因素: 1)个性特征; 2)成就动机 ;3)自我效能感; 4)性别; 5)年龄。外部原因: 1)社会文化背景特征; 2)运动项目特征; 3)训练年限; 4)比 赛结果。11、在体育运动中应如何进行归因训练? P881) 进行积极的反馈; 2)增加成功的体验; 3
17、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 4) 明确各种因素的可控性; 5)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 6)强调个人努力; 7)谨 慎的比较个体之间的差距; 8)实事求是。12、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 P126环境因素:1)比赛的重要程度;2)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 个体因素:1) 特质焦虑;2)自尊13、和谐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创造? P246;运用教学技巧;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美化体育课堂环境;为学生 设立适宜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积极的期望(期望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 系。14、对待学生不良行为的有效策略? P247运用非语言控制;提供学生表现机会;及时制止不良行为;加强师生互 动;提高自身能力。
18、15. 学生的不良行为?1)涣散行为;2)抗拒行为;3)攻击行为;4)躲避行为;16. 简述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三者研究的共同点?第一,研究的对象都是参与身体活动的人;第二,研究的内容涉及从事身体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等;第三,研究方法相同。17. 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内部因素:经验与成熟度、智力、个性、运动能 力;外部因素:指导与示范、练习、反馈。六、论述题;不沱还A日匚旱本阻煜*氏旳耒冏分靳)人的倩不足由诱左事件本身所引珈乩 而足好历了沽一事件的当事人对谊一事科們解释拥评检所引起的这呆ABC理论瑚旱神点A杲猪请幾性爭件.廿杲指亍休在调知诸发性事件后
19、所产牛的倍誌即啊对讽杵事的看氐 解释和评亦(:是指相馬的情第&行为丽第孔D肃论(对口己不合丘倍盡的反皱).E肃论后的悄箱尺盯为叟优_i_zA 请叛事件)B (信念、解薛和评桥)C (情绪.荷拘结舉)闍C检里捏i5、P99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是什么?答:(1)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有规律的锻炼可以通过提高知觉和运动系统的总 体速度来提高精神运动的速度。(2)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体育锻炼的抗抑郁效能体育锻炼降低焦虑的效能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体育锻炼中的特殊情绪体验。(3) 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体育锻炼对某些人格特质的改变 体育锻炼对自尊的影响6、P108 (一)影响人们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因素?
20、答:个人因素: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物理环境;体育活动的特征(二)促进人们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策略是什么?、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锻炼者共同设定有弹性的目标。 长期目标分解为多个短期目标,重视自我效能的建设。提供可供观察的进展报告。给锻炼者提供具体的奖励。认识与控制环境刺激,防止旧病复发。7、P Nideffer( 耐德弗 )注意方式理论 ? 答: 耐德弗提出了一个有关注意的结构、个体差异 与运动表现之间关系的注意方式理论。 注意的结构至少包括注意的广度和注意的指向性两个 维度。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刺激域中人能够注意到的刺激数量, 它存在于非常
21、狭窄到非常广阔 的这一连续体中。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的注意指向外部刺激或指向内部刺激。它包括: (1:广度 -外部注意:这是一种能够较好地注意变化着的情境,获取大量的外部信息的方 式。(2:广阔 -内部注意:具有这种注意方式的个体非常善于思考,他能在头脑中很好地计划 比赛,并在比赛中迅速做出战术调整,能经常地分析对手的行动和做出预测放应。(3:狭窄 -外部注意:这是注意集中于有限的外部信息的方式。(4:狭窄 -内部注意:这是一种可以促进注意集中于有限的内部线索的注意方式。8、P238影响体育团队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 1:环境因素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包括团体规 模、合约责任;3(2:个人因
22、素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包括满意感、 团体成员特征的相似性、 团体成员角 ( 3: 团体因素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包括运动项目、团体目标、团体状况。9、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分析? 答:(1:、感知动作产生视觉表象、示范正确 、示范要突出重点、示范要富有表情 、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2)、强化动觉形成运动表象、降低练习动作的速度、体会相应的肌肉运动感觉、采用不同重量的器械进行练习 、分别完成个别动作 (3)、掌握动作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特征以及事物或现象之间有规律 的联系的反映。2、试述赛前心理准备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建立积极的比赛定向,设置具体的、符合实际且具有挑战性的目
23、标(2)、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激发学生良好适宜的比赛动机(4)、调整学生的唤醒水平,使其处于发挥最佳的范围(5)、帮助学生制定好比赛方案(6)、指导学生建立比赛的思维程序和行为程序(6 分)但会干扰精细或复杂的活动; 较低水3、运动技能的复杂程度对唤醒水平有什么不同的要求?答:高水平的唤醒可促进粗糙或简单的运动技能活动, 平的唤醒有助于精细或复杂任务的完成, 却会阻碍粗糙的或简单的活动取得更好的成绩。 (2分)决断的数量少、备选范围比较狭窄、速度要求不快的运动技能,其适宜的唤醒水平比较高。(1 分) 刺激的数量多、持续时间短、强度小运动技能在相对低的唤醒水平下容易获得好的运 动表现
24、 (1 分)参与活动的肌肉越多、 对肌肉协调运动越高、 对动作精确性和稳定性的要求越高的运动技能, 越需要在较低的唤醒水平下才能够取得好的运动表现。(2分)七、论述题1学习体育心理学对您未来的工作有什么意义?答:学习体育心理学对您未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1)体育实践工作的需要。作为一名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 方法不但可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更重要的是对今后从事体育实践 工作大有帮助。 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 体育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将走上体育教育教学 岗位,他们主要的体育实践工作是从事体育教学, 其次是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和健
25、身锻 炼。对于一名体育教师而言, 将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体育实践工作中, 对提高自 己的工作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广泛的,首 先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要,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体 育学习的积极性。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要是不一样的, 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年 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要, 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 习效果。其次,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例如,学生的性格有外向 型和内向型,在教学中, 对待内向型的学生可采取多表扬、多鼓励
26、方式,而对待外向型的学 生,适当时候可进行批评和教育。 第三, 可采用一些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运动技能和调节情绪状态,如可以采用表象训练法帮助学生掌握、 改进、提高运动技术,可 以采用放松方法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情绪, 等等。第四,有些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不高, 动机 不强, 表现出的行为是上体育课心不在焉、 消极怠工, 体育心理学有助于体育教师了解学生 兴趣不高、动机不强的原因,并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机水平。第五, 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合作能力、 团队精神 和竞争意识。例如,采用目标设置方法,让学生在达到一个个具体、明确
27、的目标的同时,体 验体育学习的成功感,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校运动队训练和比赛的需要。指导学校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也是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也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学问题,主要表现在 三个方面: 一是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提高训练水平; 二是怎样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 方法使运动员处于最佳比赛状态,充分发挥最大潜力,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见案例分析12);三是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消除疲劳,调节情绪,恢复良好的身心状态。总之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体育教师有效地指导学校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2)体育科学研究的需要。体育教师不仅是一名教学者, 也应该是
28、一名研究者。 作为一名中小学的体育教师, 自己“研 究者” 的角色主要不是定位在纯学术性的研究方面, 而是定位在应用研究方面, 并且主要集 中研究自己实践工作中发生的问题, 这对自己提高的实践工作效果, 促进自己专业成长和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我国当前开展的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 由于倡导先进的教育教学思 想和理念、 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 教师在实施新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将会碰到一些新问题和困 难,这就需要通过研究去解决这些新问题和困难。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会产 生许多复杂的心理活动, 这些复杂的心理活动有些是体育心理学教科书上的一般理论和
29、方法 所不能解决的, 有些是涉及不到的内容, 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运用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 思考、探讨一些具体的心理学问题。此外, 从我国体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现状来看, 与运动员心理问题的研究相比, 对学生在体 育学习过程中心理方面的研究, 无论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稍逊一筹。 因此, 加强体育教学心 理学的研究,体育教师应该有许多方面的优势。5 试述归因方式对人的行为表现的影响。并举例加以说明。 答:在运动情境中,倾向于内部归因的人常常将自己体育运动成绩好归因于自己运动能力 强或努力; 反之,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人则常常把失败看作是任务太难、 自己的运气不佳、教 练员不好、 或者裁判员不公等外部原因
30、 一般来说, 内部归因的个体成绩要比外部归因的个体成绩好。所以,可以将内外源的位置与其能力结合在一起,用来预测个体的体育运动成就。在成就情境中,将行为结果归于不同的原因维度,会使个体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运动员把成功或失败归于稳定的原因,还是归于不稳定的原因,与期望和习得性无助感有关。13.什么是模拟训练?常用的模拟训练方法有哪些?答:模拟训练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目的是为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做好适应性准备。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学生对比赛应激情境的适应性,在头脑中建立起合理的动力定型结构,以便使技战术在千变万化的特殊情况下得到正常发 挥。常用的几种模拟训练方法有:
31、1)对手特点的模拟;(2)不同起点比赛的模拟;(3)裁判错判误判的模拟;(4)对观众影响的模拟;(5)关键比分竞赛法;(6)气候模拟法;(7)时差模拟法。(8)场地的模拟。6开放性运动项目与闭锁性运动项目的区别及教学特点?答:开放性:主要信息来源是迅速多变的环境因素,特别是竞争对手的情况,运动员要准确预测对手的动向,及时根据对手的变化,确定和实施动作方式,在集中项目中, 还要参照同伴的情况进行决策和行动。是以环境和本体感觉变化的整体性、统一性为特征的。完整教学法。闭锁性:主要是根据变化不大的场地、器材情况。特别是运动员内部的本体感受器所介入的反馈来进行调节,很少根据竞赛对手的情况进行直接、迅速、反复的调节。 对外界的依赖程度低。分解教学法。观就水平与操件溜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絲 即特别直和特别低的唤水平右蒔于操作, 只有中尊水T的唤61有助于操作.低中 高(会画)啊c理论对唤醴水斗与运动表现疋间关糸耳能审貝朶程度与咬離水平的E来代歪异与唤亀水平旳要衣畐唤醛术半是敢別気取同单的运动 仟辭所昭需的.卿或每杂的云动 任务则烫在低术平下範兄成. 芍最社唤醴水平更为密切旳个ft因姦 杲特鼠焦虑和件格的内*外向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