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试析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961085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试析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试析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试析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试析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试析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试析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试析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试析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试析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试析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试析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根据经典经济增长模型得出的结论,知识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对知识的利用尤为重要,归根结底,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源泉。对抗性劳资关系中强资本、弱劳工,以及资方随

2、意压低工人工资、侵犯工人权益会大大制约人力资本的积累,使经济增长缺乏长足的动力。保护和增进劳工权益的和谐合作的劳资关系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必要条件,从而才能保障经济长期健康增长。关键词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劳资关系一、引言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曾刊登了经济学家赵晓的文章,文章说,中国2005年的经济虽然保持了和去年同样的增长速度,但企业利润却大幅度下降,显示出中国经济正陷于“悲惨式增长”。赵晓分析原因是,利润大量向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上游行业集中,下游加工制造行业却因市场竞争或政府限价,无法进行价格传导,造成利润下降甚至亏损。江苏的小天鹅2005年上半年实现销售额高达60多亿,但利润只有几千万,处于

3、保本和亏损边缘,是“悲惨式增长”的典型案例。从上述所描述的情况看,中国加工制造行业所具备的“比较优势”正在丧失。而长期以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柱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就是因为中国的商品具有竞争力。而支撑中国商品竞争力的是我国廉价的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所形成的“比较优势”。能源价格的上涨使这些加工制造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而企业为了保持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只能减少利润。但情况远不止此,近几年企业的人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使大批企业陷入了困境。据估计,在深圳目前大约1.5万家加工贸易企业中,已经约有50%的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从央视等媒体的调查和报道来看,目前珠三角地区

4、的这些加工贸易企业所面临的困难还不是因为出口萎缩接不到订单,订单有,但却无法完成,因为价格太低,成本太高,企业无利可图。2008年的广交会上,许多企业接到的订单也比往年少很多,欧美国家的采购商如今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人工成本更加低廉因此商品价格也更低的越南、印度等国家。中国的加工制造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那么,造成中国经济“悲惨式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呢?对此,笔者将从以下的分析中来解读问题的真相。二、本文的理论构架1.戴维罗默介绍的经济增长模型和相关结论戴维罗默在高级宏观经济学一书中介绍了由保罗罗默(1990年)、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1991年)等人建立的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首先假定涉及

5、四个变量:劳动(L)资本(K)技术(A)和产量(Y);两个生产部门:一个是产品生产部门,它生产产品,另一个是研究开发部门,它使知识存量增加;劳动力和资本按比例分配在这两个生产部门,而知识存量A在两个部门均被全部利用。如果两个部门的生产函数均被假定为一般化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则生产产品部门的在t时生产产品数量的生产函数可表述为:Y(t)=(1-K)K(t)A(t)(1-L)L(t)1-,0<<1。生产知识的研究开发部门的生产函数可表述为:A(t)=BKK(t)LL(t)A(t),B>0,0,0,其中B为转移参数。如果模型中没有资本,则产品生产函数方程变为:Y(t)=A(t)

6、(1-L)L(t)。方程表明,每工人平均产量与A成比例,其增长率因而等于A的增长率。并且,由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驱动的,且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所以可以预期,经济资源中用于技术进步的比例增加后,长期增长率会因之而提高。戴维?罗默阐述道:“以不正规的方式说,知识的增长似乎是今天的产量和生活水平比上几个世纪高得多的主要原因。技术是非竞争性的:一个厂商应用它并不影响其他厂商也应用它。这自然引出了下面这一问题:为什么穷国得不到与富国同样的技术?如果相关知识是可以公开得到的,穷国就可以通过要求其工人或管理人员阅读相关文献来致富。而如果相关知识是由私人研究和开发生产出来的专有知识,那么穷国就可以通过制定一尊重外

7、商产权的可信方案来致富。有了这样的方案,拥有专有知识的发达国家的厂商将在穷国开设工厂,雇佣其廉价劳动力,并应用该专有技术生产产品。其结果,穷国劳动力的边际产品,及工资将迅速上升到富国水平。”然而,“我们并未看到这些地方的收入跳至工业化国家的水平。”对此,戴维?罗默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这些国家面临的困难,不是难以得到先进技术,而在于无力利用这些技术。”“生活水平差别的主要来源不是知识或技术的不同水平,而是使得富国能够更好地利用先进技术的那些因素。”2.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上述分析中所提到的“富国能够更好地利用先进技术的那些因素”中,人力资本的因素最为重要。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由舒尔茨提出,是

8、指个人的一般技术水平,由一特定工人的能力、技能和知识构成。卢卡斯建立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描述了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卢卡斯的模型中,人力资本是增长的发动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源泉。因为没有人力资本的积累,新的知识不仅不可能获得,即使获得了新知识也无法用于生产。3.劳资关系与人力资本积累的相关性分析工资薪酬既是劳资关系的核心元素,也是人力资本积累的激励和约束条件。人力资本的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二是在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和培训,即干中学。这两种途径都需要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而投资的第一大主体就是个人。个人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取决于他对投资收益的预期和他

9、的经济能力,前者形成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机制,后者形成人力资本投资的约束机制。工资薪酬形成了人们的经济能力,从而也成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约束条件。同时,任何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必须通过合约工资来实现,我们可以把一名员工所承担的积累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看作是他将自己的一份资产出租给企业,那么,企业支付的工资应包括本金和工人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相应的利息。(FurubotnandRichter1996)合约工资的获得是工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另一个投资主体是企业,由于现代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专有知识和技能,所以会投资培训自己的雇员,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在对抗性劳资关系中,雇主把

10、员工工资看作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企业的利润是此消彼长的。工人要求提高工资,而企业主则千方百计想压低工资,因此劳资双方是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中就曾写道:“一条规律把劳动力的价值限制在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格上,另一条规律把劳动力的平均价格照例降低到这种生活资料的最低限度上。这两条规律以自动机器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对工人起着作用,用它们的轮子压轧着工人。”当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供给过剩时,资方就会明目张胆地运用上述两条规律,而廉价的劳动力对大多数企业总是极具吸引力的,由于长期以来的低工资,低福利待遇,工人除了必要的生活消费之外,无力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

11、知识和技能不可能得到提高。此外,资方的强势地位和工会的功能过于弱化使工人根本无法得到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的相应利息,工人不具有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主在如此低廉的劳动力面前,总是存在着用劳动替代资本的冲动,并且自觉不自觉地把企业的竞争力放在低成本、低价格上,走向了低工资、低技能、低附加值的低端竞争路线,企业对雇员的技能水平的要求在降低,因此,走低端竞争路线的企业也没有投资培训雇员的激励。总之,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机制在弱化,而约束机制在强化。在合作性的劳资关系中,雇主意识到和雇员存在着共同的利益,雇员的人力资本积累程度和生产效率是企业的核心竞争 试析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小柯

12、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试析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试析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力,是企业利润增长的源泉。对此,西方学术界提出并践行了“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是指厂商提供的工资高出市场出清水平,它对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的积极作用:更高的工资能增加工人的食物消费,因此使工人的营养得到改善,工人身体素质提

13、高,从而提高劳动效率;支付更高的工资一方面可以激励普通工人提高其生产技能,增加个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因为,更高的工资意味着企业对员工技能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使已具有高能力的工人愿意为企业效力,从而提高了申请在该厂商工作的人的平均素质;在厂商不能完美监督工人努力程度的情况下,更高的工资能增加工人的努力程度,因为失去工作将意味着更高的成本;由于现代企业需要不断增加的专有技术,使得企业花费大量的钱培训自己的雇员,更高的工资可以留住企业培训好的员工,减少企业换工和重新雇用工人的成本。除了“效率工资”理论,西方国家还提出并实践了“员工参与计划”和“劳资共管计划”等制度设计,以此来鼓励劳工在商业决策制定

14、中的积极参与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劳资共管企业是在法律上保证劳工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的一种组织形式,在这里,人力资本取得了和物质资本相同的地位,如果工人在企业中有着投资利益,他们和传统股东的利益是一致的,这就使他们更加具有提高自身技能的激励,从而更加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更加努力地工作,降低监督费用,降低劳动周转率和旷工率,等等。当然,高工资在赋予工人增加人力资本积累的激励机制的同时,也自然打破了工人投资人力资本的约束,因此,合作性劳资关系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能够使经济获得长足增长的动力,因为它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提供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物质条件。三、分析的结论与启示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

15、得出:以低工资及侵犯劳工权益为特征的对抗性劳资关系会制约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使经济增长缺乏动力;以维护和不断增进劳工权益为特征的合作性劳资关系会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长足的动力。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低端劳动力市场,由于严重供过于求,加之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低附加值产业向我国转移,形成了资本对低成本劳动力的追求,造成我国劳资关系中强资本、弱劳工的问题非常突出,资方可以压低工人工资,侵犯工人权益;大量企业由于廉价劳动力极易获得而走上了低端竞争的路线,从而对雇员的培训投入很少。正是这些原因制约了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人力资本积累的滞后和严重不足使我国经济

16、增长在资源日益短缺,价格上涨的形势下缺乏长足增长的动力。如果要实现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地增长,保护劳工权益是必要条件,中国的企业要从低成本、低价格、低附加值的低端竞争路线中挣脱出来,重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走一条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新路子。只有和谐合作、利益共享的劳资关系才能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克服人力资本积累的约束。诚然,产业结构升级会产生更大的就业压力,使我们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对此,有专家提出,中国不能照搬西方发展的模式,脑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兼顾了产业升级和就业,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可以作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模式。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

17、年版2朱勇:新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3(美)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4(美)埃里克弗鲁博顿(德)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5特供信息,中国市场经济决策信息咨询网络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18、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19、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

20、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