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探索.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961496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硕士论文-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硕士论文-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硕士论文-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硕士论文-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硕士论文-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硕士论文-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论文-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探索.doc(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 引 言风靡全球的畅销书EQ情商一书中说道:一个人的成功,20归诸智商的高低,80则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情感积极的人,生活比较快乐,能积极主动地接受新事物,不管做什么,成功机会也比较大。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状态主要受外部事物的刺激和自身情感的调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心理因素更是常常处于前沿地位,牵引着学习行为,影响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应,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所以,培养积极的情感是培养现代社会“人”的需要。激发情感促进主动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

2、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说语文学习要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特点,不断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而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科中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三维主体的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就语文教学而言,学生情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尤其是阅读教学。教师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努力挖掘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披文入情,学生定能产生强烈的情绪活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激发情感促进主动学习也是改变教育现状的迫切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同龄的孩子,有些人能够以饱满的情怀专心地投入学习,而有些人却始终对学习缺乏兴趣,表现得懒散而缺乏自信,生活情感严重缺失。长期以来,教师以“传道授业”为己任,讲究“师道尊严”,很少注意贴近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来展开教学,教学方法简单,大部分时间用于讲解课文内容,进行简单、机械重复的词句等训练,将生动而充满情感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使得学生丰富的情感深埋在心里底,久而久 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失落,学习兴趣自然失去,因此,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角度出发,研究教师和学生来促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改变与素质教

4、育不相符的现状的迫切要求。 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对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是教育教学走向成功的桥梁。因此,进行情感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一个课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基于以上认识,我提出“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培养”这一课题。一、情感与情感培养的内涵(一)情感的含义 “情感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1这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情感理论主要用于心理学的研究,以前往往仅落于从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角度上加以考察的视野里。现在,一些心理学家将情感现象从人的全部心理过程中分

5、离出来,加以单独的透析,发现它不仅存在于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个性心理之中。后来许多教育学家把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核心,用于教学当中。在学习活动中,情感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1、情感与情绪说起情感,人们往往把情感与情绪混淆,情绪与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形式,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们是两种难以分割而又有区别的主观体验。情绪和情感不同,首先从需要的角度来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积极的情绪体验有满意、愉快、喜悦等;消极的情绪体验有不满意、痛苦、忧愁等。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如与人的交往需要相关的友谊感,与遵守行为准

6、则规范相关的道德感,与精神文化需要相关的美感与理智感。其次,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再次,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带有情景的性质,因而情绪表现是不持久的,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情感有可能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稳固的情绪体验是情感概括的结果。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是相对的,两者的联系是密切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对情绪又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新生儿因饥渴显露出来的状态只能说是情绪,而不能说他们对事物已有了情感。但是任何情感,不论是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学生对集体的热爱,还是人们对祖国的赤诚,都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包含着许多情绪色彩。一位优秀

7、运动员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与他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情绪,以及在为祖国争得荣誉使得欣喜若狂、热泪盈眶的情绪就几乎很难区别的十分清楚。所以不带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同样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和情感两者是不可分的。“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和情感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情绪都是作为一般情感的同义语来运用的”。2因此,下文中的情绪与情感是相通的。在我们的教学中,要认真培养学生稳定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对情绪产生起着调控作用,肯定的情感是愉快性的,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情绪和情感对人的学习活动的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既可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增强学习的效率,也可能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削弱减低学习效率。一般来说,积极的情

8、绪情感对学习起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情感,对学习起阻碍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2、情感与情操情感和情操一样,主要体现于情感现象的内容方面,前者与基本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后者与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当我们强调过程和状态的时候,用情绪表示,当我们强调内容和性质的时候,用情感和情操表示”3。学校思想教育和培养目标都与情操有关。因此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是情感教学的目标之一。情操是最高级的情感现象,着重体现在感情的内容方面,具有更稳定、更含蓄的特点,不仅与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而且还与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相结合。因而它是以人

9、的社会需要为中介,以某种思想和社会价值观念为中心的高级情感。所谓高级社会性需要是指这样一些社会需要,是在基本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受教育影响,后天形成和发展的,如求德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等,分别与这些高级社会需要联系的情操有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道德感是 “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对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4表现为一个人的思想意图与行为举止符合其所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时,就会产生肯定的情感,感到心安理得,反之 则痛苦不安。如义务感、责任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情感等。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5如对认知活动中新发现

10、的喜悦,对追求科学和真理时的确信感,对某些知识经验或定论的怀疑等。审美感就是“个体用美的标准评价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美的需要所引起的态度体验”。6如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对自然景物的陶醉,对人文景观的感叹,对社会中和谐现象赞许中的各种情感。3、情商智商作为测量个人智力的指标以存在近百年了。在智商与情商一书中,指出“在人们成功的主观因素中,智力因素仅占大约20,而80的因素则属于非智力因素”。7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了“情商”这个概念,指出:“情商是一个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的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性的品质要素”8心理学的研究证实:“

11、情商是一种能洞察人生价值、揭示人生目标的悟性;是一种克服内心矛盾冲突和协调人际关系技巧;是一种可以在顺境和逆境中穿梭的自如的能力”9。“高情商是优秀人格和高尚情操的完美结合”10。近几年来,“情商”这个概念在管理行业和教学中有了广泛的应用,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了肯定,利用情感进行教学引起了一定的重视。(二)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培养内容及目标情感由初级情感和高级情感两大部分构成。与情感的内涵相一致,语文阅读教学所要培养的情感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习情感,也就是说通过种种措施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在兴趣,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它是阅读教学中情感培养的内容之一,也是情感培

12、养的必要条件;第二,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情感培养就是教师通过对阅读内容这个有情之物进行渲染,激起学生潜在的情绪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理性的升华,积淀为学生高尚的情感信念。也就是说,情感培养需要两个方面:积极情绪情感的激发和高级情感的形成。高级情感就是前面提到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阅读教学就是利用阅读教材中众多的教材形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激发并深入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动理智感的形成;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注意与学生心意情趣相结合,产生共鸣,促使学生审美情趣形成。情感培养目标与情感

13、培养内容相一致,也包括两个方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高级社会情感的形成和发展。(三)语文阅读教学对情感培养的重要性阅读是人的一种需要,或者说阅读应该成为我们突破日常生活,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获得自我救赎的重要的生活方式。福楼拜曾经说“阅读是为了活着”。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培养丰富情感的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与灵魂,它是字形、字音、词义、语法、修辞、逻辑教学的载体,也是写作教学的“源头”与“活水”,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没有阅读教学也就没有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认知、理解、欣赏、评价能力,还要引导学生领悟

14、文章的表达方法,培养写作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阅读的文本也是富有生命和情感的文字组合整理而成的,是优美生动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文本。这些文本不管是小说、诗歌、还是散文,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或叙事,或抒情,都凝聚着作者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一个文本就是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文本就是一个情感世界。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感受文本的文化意蕴,与作品中人物情感发生碰撞,产生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情感得到熏陶,心灵得到启迪。组成文本的语言文字是优美、生动的。汉字就是由横、竖、撇、捺、点、提、勾等笔画组合而成,不管是笔画少的还是多的,都

15、包含线的艺术,各个部件组合得紧凑、有韵味,形体匀称,给人以图画美的感觉。汉字的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反映了这个工具表情达意的准确和精细性,启发学生饶有兴味地进行辨别、探讨,汉字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大约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汉语字词的丰富、语言的优美、同义词近义词区别的细微,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远非其他国家语言文字和其它学科所能比拟的。语文教学不仅面对丰富情感活动的学生,而且要依据具有丰富情感因素的教材,所有这一些,都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主动进取精神,阅读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应加强情感教学,加强对学生健康积极情感的

16、培养。 二、情感培养的理论探索(一)心理学的理论依据1、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指出环境刺激与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人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这种理论对教学实践活动是有指导意义的,他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对学习的外部刺激。适时适度的刺激,尽可能地提供正强化物和减少负强化物,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实际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17、。学生已有的愿望、态度、学习动机和兴趣,会对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产生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外部刺激产生的影响,寻找刺激与行为的关系,并对学生学习行为做出预测,进行激励,使之朝着理想的目标发展,减少那些负面情绪产生的影响。通过激励,能使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把外部刺激转化为内部动机,潜能转化为智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苦学”成“乐学”,使学生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激励这一有效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认知学习,使认知学习和兴趣培养相互促进。教师应努力寻找一种刺激因素,形成有效适度的刺激,激发学习兴

18、趣。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文化素养,还要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营造教学情景,寻找阅读教学刺激因素,例如:不同的授课方式、幽默风趣的语言、形象的视觉效果、深厚文化素养的展示等等,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用语文的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熏陶。2、需要、动机、内驱力诱因理论马斯洛是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按这个顺序从低级到高级,按出现的先后和力量的强弱来排列。需要和动机是紧密联系的,当需要激起人们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时,

19、需要就成为活动的动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内驱力是指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需要是内驱力的基础。内驱力是有机体的内部动力,诱因则是有机体的外部动力。动机行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是由内驱力和诱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学习兴趣,确定学习的目标,并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维持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学习。阅读教学之功在于有计划的有目的地促进使学生产生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语文的愿望,积极主动地用眼睛和大脑感知文字材料,理解文中各种语言的构造和多

20、种表达方法的运用,探求思想内容及社会意义,对各种文体的作品有一定的鉴赏与评价能力。激发兴趣是阅读教学入门的金钥匙。学生面对每个学期数量可观的阅读课,是积极参与兴味盎然的吸收,还是被动应付,至厌恶排斥,直接影响阅读质量,影响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阅读教学中必须细心研究、探索其中规律、并寻求最佳方案、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它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愿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须着力启发学生“好之”,初则萌发热爱的感情,继则求知的欲望在胸中荡漾,终则徜徉于佳文美食之境,咀嚼品味,乐在其中。兴趣从何而来?新,趣,情,思。中小学生具有

21、好奇好动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总是采用同一或相仿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即使某一种教学方法比较好,但如果在教学实践中使之程式化,这种教法也就停滞起来,因此语文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学习课文的愿望出发,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兴趣,让学生产生阅读的需要与动机,并在阅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及情感,从而促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二)情感教学思想的理论发展 情感教学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作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在他的弟子整理的他的语录论语中,有关情感教学的思想,就散见于该书的各篇之中,成为

22、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论语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教学思想,可归纳为三方面:第一,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孔子就曾经谈过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学生情绪体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第二,学生对学习本身所怀有的积极情绪体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孔子在这里把学习者的治学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知学、好学和乐学。“知学”是指缺乏情感因素激励而仅依靠认知因素的学习,而“好学”和“乐学”则都是指带有情感因素激励的学习。孔子认为,缺乏情感因素的“知学”者,自然不如带有情感因素的“好学”者和“乐学”者;第三,孔子也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实施愉快教学的方法,他认为教师做到乐学、乐教,才能促进学生

23、的乐学,故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说。由此可知,先秦时期孔子就已经具有初步的朴素的情感教学的思想。在以后的教育发展中,一些教育专著也闪烁着情感教学的思想。例如学记,它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乐学的积极作用。在后来出现的教育家中,北宋时期的张载也指出快乐情绪对学习的促进作用,理学家、教育家程颢、程颐兄弟俩也提到这样的乐学观,南宋大教育家朱熹也体会到情绪在读书中的调节作用。到了明朝中期,随着王守仁所创“王学”的兴起,乐学思想又进一步发展,王守仁本人就是极力主张乐学的教育家。到了近现代,蔡元培、陶行知等,又从抨击旧教育的种种弊病中,阐发了乐学的基本精神。蔡元培主张废止注入式教学,提倡启发式学习。他指出:

24、“我们教书,并不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11乐学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乐学”思想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已有初步的萌芽。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一书中,旗帜鲜明地打出“乐学”的旗号,并较系统地阐发“乐学”思想。“愉快教学”成了夸美纽斯所提出的大教学论或教学艺术的核心要义之一,他强调学习本应是一件快乐的事。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自然教育”,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12布卢姆对情感目标的分类表明,美国教育科研人员非常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使它与认知因素一样获得了作为教学目标来考

25、虑的地位,他本人在教育实践中也非常重视情感因素,注意自己在教学中的情绪状态。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多次强调情感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从多个方面指出情感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情感教学的思想源远流长,但是却始终没有形成一种气势,在教学中没有引起普遍的重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原因何在?那是因为情感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的独特功能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三、情感在阅读教学中的功能体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一位专家也说过情感就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如果忽略情感这条线索而搞“无情教育”,就会使语文认知活动像一部没有润滑剂的机器那样,不断减慢运转速

26、度。从心理规律上讲,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但情感过程反过来又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并能对认识过程加以调控。“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 13因为良好的情感能活跃思维,加快学习的效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14缺乏感情就难以使人深入。只有当人们的思想被浓厚的感情渗透时,才会使人力量倍增,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积极钻研和认真探索。教育的目的是用情感促使学生个性化,加强人与人的合作,因此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情感一方面是精神发展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是精神生活的基础。情绪情感对人的影响远比智力大,教育只有培养会爱的人

27、才能改革社会。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15这表明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正是因为情感对人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情感教学也就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中在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因素,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使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达到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情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情感的动力功能、感染功能、迁移功能等方面。(一)情感的动力功能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对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在现代情感心理学中,当我们论述

28、情感的动力功能时,只论述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普遍的增力的效能,涉及到对人的行为活动的积极上的影响。情感在语文阅读教学动力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情感的激活就是一种唤醒,它首先唤醒的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阅读的主体。所谓主体意识就是人的自主活动的意识,即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是由自身一定的素质结构所产生的功能表现。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文本就像是固有的河道,情感就像是注入河道的活水。河道使活水具形并决定了它的流向,随机决定它的高低深浅、上下起伏,但流水也有雕镂侵蚀河道和改道的作用。但阅读毕竟不是写作,不需要去开凿一条新的河道,但重要的是主体

29、的情感必须像活水一样不断的注入。主体意识主要表现在:(1)主动参与意识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倡导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往的教学总是在自觉不自觉中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得不到体现。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宰。面对阅读文本,教师讲解写作背景,进行作者简介,更要讲解课文本身,讲重点词句,归纳段落大意及主题思想。一节课,教师独自一人在津津乐道,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忽视了他们的自主性,尽管有时候也进行提问,但那也是被动的回答,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自主体验的时间,体验作者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情感,学生并没有真正

30、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接受的是标准的答案。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对语文的兴趣就会失去,主动性就会渐渐丧失,更谈不上学习效率。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发挥学生能动作用,让学法和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最优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兴趣。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适当的讲解、恰当的点拨是必不可缺少的,是其它教学形式无法替代的。语文学习既要强调自主学习,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能忽视接受性学习,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导”与“拨”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教学是一个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要使阅读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不仅要靠教师

31、的教,更要靠学生的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是关键和前提。因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和前提。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就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是参与的最基本的要求,有效地参与是对参与者较高层次的要求。课堂活动是一种互动,是师生认识的相互交流活动。很多问题往往是你一言我一语共同解决的,有效地参与就是保证参与行为的有效性,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都要讲究有效果,不是那种表面上热闹,实际上没有多大收获的参与行为。例如在教诗歌孔雀东南飞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课堂,利用各种手段激

32、活学生的思维。我首先和学生共同确立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钻研教材,查找资料,与老师探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然后以小组形式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最后搜集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由学生自己组织上课,让他们参与讨论,在讨论中畅所欲言,我只在学生遇到重大争执时给予指导与解答。这样,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2)主动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就是指主动地想去创造的欲望和自觉性。创造意识主要就是通过保持好奇心,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建设性,以及问题的敏感性,发展探究性等个性品质,激发主体的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热情,在平淡之中发

33、现新奇,在常规之中有所突破。创造精神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载体的。心理学研究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因此,读者必须通过作品中有限的语言去体会作者“十分”的用心,甚至超出这“十分”,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的主要途径就是“对话”。对话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问答、讨论、谈话行为,这种理解可以说是没有错的,但他没有把握它的真正内涵,“对话”就是

34、人与文本之间的创造关系。创造的本质在于:阅读过程建构了一个新的意义结构;这个意义也不同于原来的“我”,也不同于原来的文本,而是从原来的“我”和原来的文本中吸纳了原有的元素,这来自不同系统的意义元素融会贯通,诞生了一个新的意义结构。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常常稍纵即逝,它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的独特感受,能迅速认识其价值,并牢牢地抓住它。教师不要根据教材和已有的结论对学生的发言横加指责,而是应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不同意见,以肯定性的评价及时捕捉学生创造性的火花,鼓励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广阔驰骋的空间。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培养过程。语文教

35、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培养激发他们主体的创造性意识。教师注意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创造意识得到强化,学生的大脑皮质因而处于兴奋状态,增强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展。(3)主动问题意识“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面对一部作品,学生连一点阅读的欲望都没有,哪来什么问题。只有学生对作品有高度的阅读欲望和激情,对作品中的故事或人物产生情感,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众所周知,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必须以文本为轴心,最好的阅读方法就在于对作品本身的解

36、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文本,咀嚼语言,感受作者倾注的感情,透彻的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根据文本浮想联翩,甚至神游万里。学生知识在思维拓展开来的时候,灵感的火花才能闪现,智慧的问题才能产生。通过研读文本发现问题,培养问题意识,从而增强能力,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不愿在课堂上提问问题,也不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原因是怕提出的问题没有水平或回答不好。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创造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应随时培养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作为教师,应首先应抓住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唤醒他们的问题意识,还要注意呵护他们勇于质疑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37、,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自评、互评,同时学生的问题可以加深对文本理解。例如在教王之涣的凉州词时,对于“一片古城万仞山”句中的“片”字,我提出了问题:“片是一个量词,它的修饰对象是什么样的物体?在诗歌中的城堡一词应用一座修饰,为什么要用片来修饰?”学生的思维立刻被调动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讨论,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与把握,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进一步得到激发。2、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阅读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一定要投入情感。以木然、漠然的态度对待文本,那就根本谈不上鉴赏文学作品。有人在看戏,看电影,看小说的时候,心里时时提醒自己;“这是编的,不是真的!”他永远客观冷静

38、,不管作品怎样动人,他的心头永远不会热,眼里永远不会出现泪光,这样的人与文学艺术永远格格不入,永远无缘。费尔巴哈说: “情感只能为情感了解。”16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法,观文者披文以入情”,17纵观两人的话,就可以看出,文学鉴赏绝对不能没有情感活动。文学作品好比一条河,鉴赏就像划船渡过,双方的情感则如河水。若读者情感贫乏,河流水位就会下降,造成行船(鉴赏)困难;若情感枯竭,河流水位严重下降,河床凸露,中间断流,那就根本无法行船(鉴赏)了。鉴赏就是一种审美。因此,情感不仅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激活着学生的审美意识。随着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的萌发、生成,对美的追求和渴望

39、也越来越强烈。那么什么是审美意识?阅读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非功利的眼光看待事物,谓之审美。不是为了满足某种实际需要,而是为了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这样的活动就是非功利的活动,是审美活动”。18审美意识是人对审美活动的自觉意识,并以观念反映与评价形态存在于审美过程之中,具有意义规范和价值标准的意义,它的内容和特性取决于审美对象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于社会存在的一定发展水平和状况。审美是一种富有情感的精神活动。美的发现必然激活学生学语文的欲望和热情,从而使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审美意识取决于审美对象。因为审美意识的内容和特性取决于审美对象的存在和发展,语文阅读中,文学作品是审美的对象。

40、构成文学作品的要素有: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重要地位,形象性是美的首要特性。好的文学作品,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让人仿佛置身于它描写的生活场景中,忘记自己是在欣赏作品。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是具体的,鲜活的,而不是笼统的,陈腐的,我们欣赏文学作品的美,都是从具体的形象描写开始的,获得直观的感受,从而获得了审美愉悦,激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文学领域,情感性比形象性还要重要,情感的重要性表现在:它是想象的动力。文学作品的形象从何而来?一是来自观察,二是来自想象。由观察而得的形象,须经作家情思的浸染,艺术形象,来自想象的形象更是如此。情感性和形象性都强的文学作品总是富有独创

41、性的作品,独创性的作品是指具有新见解、新东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作品的情感及美因素,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无论小说、诗词、散文还是戏剧,都蕴含着无限的底蕴,表现出深厚的情感。激活处于睡眠状态的潜在的艺术世界,才能使学生有美可寻。审美感染力影响着审美意识的萌发。在教学活动中,情感是与认知能力相平行的一种心理能力,教学中的情感难度容易被教育者忽略。长期的阅读教学经验充分证明,凡是有兴趣的阅读课,学得扎实的阅读课,几乎都是因为老师在其传授过程中倾注了强烈的审美情感。审美过程始终是伴随着情感体验与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对文章的审美愉悦,会以各种形式表露出来“情动于中而形

42、于外”,产生强烈的审美感染力,进一步激活学生审美意识。美感交流促使审美意识生成。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首先要通过“言”、“声”的分析来激情感人,教师要披情入文,进入角色,把学生领进作者创设的角色中,以激动人心的情感魅力,激起学生阅读的激情,使他们投入到忘我的学习之境,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进行美感交流。主张情感教学的于漪老师曾说过要把课上得声情并茂,必须“体作者之情,察作者之意,文脉、情脉双理清”要选准动情点,以

43、情激情,满怀激情的启发,体温、讲述、剖析,增强学生的语文感受能力。语文教师应以自己的文学修养、智慧与情感去趋近、贴合文章,发掘文章的美,进入情景,然后按照入情动情析情移情的情感传递轨迹打动学生的审美情弦,激起他们的读后的阅读兴趣,自然地进入审美境界。3、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在文学构筑的世界里,情感激活人的生命意识。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强调知识、情感与学习主体思维互动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者的深入参与,突出人与人、学生与教材、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双向交流沟通,由此实现学习者生命价值的提升。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文学作品中存在的生命意识,热情讴歌生命,赞美生命的伟大,歌颂生命的光辉,让个体的生命在有限的生涯中意义

44、无限。生命意识促使着人的觉醒,使人意识到有限生命中的无限精神意蕴。在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的生命意识,激活人对生命的情感,这种对生命的情感与文学作品的生命意识发生互动。文学作品的生命意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苦难意识。别林斯基曾经说过,不幸和苦难是人生最好的一所大学。人生的旅途不可能永远是平坦的,总会有失败,有不幸、有挫折。痛苦和欢乐就像空气和阳光一样充斥在人生旅途中。就人生而言,痛苦是经常的,绝对的,幸福是短暂的,相对的。因为个体的生命有限,人的欲望却永无止境。欲望不能满足是绝对的,个体的生命将有一个终点,谁也无法抗拒。欲望产生苦难意识,愿望、希望却产生克服、战胜苦难的意识。人只有意识到苦

45、难的存在和不可避免性,用苦难激活生命意志,才是真正地走向了成熟,人生也因此得到了发展。用苦难激活生命意识,目的是要人真正地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幸福。有一流行歌曲的名字叫幸福不是毛毛雨,这是一个很有哲理的题目。幸福不是毛毛雨,人的幸福泉在人的心灵感受之中。用什么样的生命意志感受人生的幸福,就将得到什么样的人生幸福感。罗曼.罗兰说:“只有体验痛苦的人,才能懂对人生的价值。”19人生其实就是有苦难和幸福而构成的,是二者的轮回和交织。第二是忧患意识。诗人艾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为什么我的眼睛充满泪水,因为我爱你爱得深沉。”爱之深,来源于对认识对象的深切关注之情。人生的这种情感,在许多方面以一种忧患

46、的意识表现出来。人的忧患意识的生成,主要是源于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关切和热爱,故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也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学世界的人生忧患意识的生成,有赖于作家对人生前途命运的深情关切,有赖于对人生苦难现象的一种忧患艺术审美的深刻体验。在这个意义上,人生忧患意识的本质,乃是人生不断地寻找精神家园而产生的心理冲动之情。所谓的“乡愁”,也就是以忧患方式寻找家园的一种形式。透过“乡愁”的冲动,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人类对精神家园的忧患情愫。在这里,思想是形式,忧患才是内核,才是本质,才是作品的灵魂。阅读教学中的文学作品的忧患意识当中,突出表现的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在阅读文学作品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展现的是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这些忧患意识的表现形态千差万别,但忧国忧民的本质则是亘古不变的,爱国主义是衡量人生、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准。例如;屈原的离骚,就体现了诗人的忧患之情、忧患之思以及内涵的人生理想和抱负,无疑不是为了国家的利益。陆游的示儿,无不展示着作者那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忧患意识就必然要承担对社会、人生一种神圣的责任,履行应尽的义务。从屈原的“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一直到鲁迅的“肩住了黑暗的闸门”,都鲜明的表现了他们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正是由于情感的激活,学生的心灵才能得到放飞,才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