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961766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论文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社会学论文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社会学论文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社会学论文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社会学论文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学论文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 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随着城市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社会的向前发展,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重要议题。介绍了生态城市的主要内容、发展过程、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的研究与实践,以及国外生态城市发展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关键词 生态

2、城市;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中图分类号 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9-0318-02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工业社会使城市高度发展,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带来了巨大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同时城市中的多种矛盾也日益凸显,尤其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活。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特别是淡水、化石燃料、耕地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

3、后等。基于上述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城市的理论逐渐发展起来。1生态城市发展过程生态的城市的理念渊源很长,其雏形可以上溯到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欧洲古代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现代的生态城市思想直接起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其理论展示了城市与自然的平衡。20世纪依次出现了2次城市生态学高潮,它们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城市生态研究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赖特的不可救药的城市、赛尔特的我们的城市能否存在?警示了环境破坏的后果。60年代,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反映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70年代,一些生物学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城市。他们的研究重点在于城市环境影响下动植物区系的变

4、化历史。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进一步激起了人们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问题的兴趣。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人与生物圈(MAB)”计划。其间提出了生态城市或生态的城市(eco-city)的概念,由“生态学”(ecology)和“城市”(city)复合而成。它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概念虽有联系,但又具有一定的差别。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人类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须加以规划,以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为大家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1975年,吉尔斯特成立

5、了城市生态组织,该组织于1990年在伯克利组织了第一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1992年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自此,生态城市的思想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接受。2生态城市的主要内容生态城市目前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根据黄肇义、杨东援(2001)“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建设生态城市包括以下5个层面:即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生态

6、景观和生态文明。第二届和第三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都通过了国际生态城市重建计划,提出了指导各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具体行动计划,即国际生态重建计划(The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Rebuilding Program),主要包括:重构城市,停止城市的无序蔓延;改造传统的村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修复自然环境和具生产能力的生产系统;根据能源保护和回收垃圾的要求来设计城市;建立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交通体系;停止对小汽车交通的各种补贴政策;为生态重建努力提供强大的经济鼓励措施;为生态开发建立各种层次的政府管理机构。此外,对于生态城市的演进模式,多米尼斯基提出了三步走的模式:减

7、少物质消费量、重新利用、循环回收。3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状况我国城市生态学的起步稍晚,但发展很快。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生态学传入我国,引起了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科学家的广泛兴趣。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和方法。1986年6月在天津召开了全国第二届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其重点在于城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以及城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实际应用问题。1987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生态与发展学术讨论会,为促进我国城市生态学研究与国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8、创造了条件。1997年12月,全国第三届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专题讨论会在深圳和香港相继召开,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1990年中国生态学会在珠海和澳门展开了生态城市研讨会。2002年8月在深圳召开了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并讨论通过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这些都对我国的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总体上说,国内各学科关于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但各学科合作交叉研究的力度较小。4国外生态城市的发展状况国外对生态城市理论的研究非常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结合了各国城市社会的现实问题,

9、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制定了长期和短期的发展目标。他们实施的一些措施只是围绕城市生态建设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因此能够很好地解决现实当中的许多问题。4.1发展状况从1971年提出生态城市概念至今,世界上已有很多国家在城市生态化建设上做出了尝试。一是以“绿色城市”为目标,增加绿色要素和绿化空间。如英国的米尔顿•凯恩斯市。二是制定了生态城市的标准。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具体标准,如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巴西、丹麦、瑞典、日本等。另外,巴西的库里蒂巴和桑托斯、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和阿德莱德市、印度的班加罗尔、丹麦的哥本哈根以及美国的伯克利、克利夫兰等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10、,并为人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4.2发展经验4.2.1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思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是世界各国的共识,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建设理想的人居环境。美国的克利夫兰制定了详细的可持续计划,这个计划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细化到具体的城市建设实践中,使该市的生态城市建设更具有现实性。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也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制定了具体的生态城市工程,在工程中运用各种适用的可持续技术,如增加绿地面积、推广可更新能源和资源、可持续水的利用等。巴西的库里蒂巴在垃圾循环回收、能源保护项目以及公交导向的交通创新上都取得了成就。德国的埃尔兰根在城市规划中加强风景规划和环境规划,重视森林河谷

11、等生态区的保护,采用一体化的交通政策以及节约资源、能源等。4.2.2制定明确的目标、原则和发展措施。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各国城市根据自己的具体发展状况制定了相应的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 新西兰Waitakere建设目标包括建立可持续的、动态的、公平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并根据目标制定了更具体的措施。澳大利亚怀阿拉在其发展战略中提出了7条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要点,致力解决其能源和资源问题。丹麦哥本哈根的“生态城市19971999”制定了明确的目标。美国的克利夫兰 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是篇质量较高的

12、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制定了明确的生态城市议程,包括空气质量、气候变化、能源、绿色建筑、绿色空间、基础设施、政府领导、邻里社区、公共健康、精明增长、区域观、交通选择、水质量及滨水区建设等一系列具体目标和指导原则。日本的千叶新城从规划开始,就以建立生态型城市为主要目标。4.2.3重视与区域的协调。生态城市的“城市”概念是指包括郊区在内的“城市区域”,因此城市规划和

13、开发必须与大范围的区域规划乃至国土规划相协调。美国克利夫兰市的生态城市议程强调区域观思想,强调政府必须在复杂的区域环境中进行协调工作。德国埃尔兰根也非常重视区域的协调,具体体现在该市的风景规划、环境规划以及交通规划上。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则在区域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区域资源、能源和资金,以寻求降低能源和材料废物,主张材料和组件的生产应最大限度取自当地。4.2.4以科技为后盾。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以科技为后盾。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生态适应技术的研制与推广,美国、德国、加拿大都重视生态适应技术的研究,重视发展生态农业,落实其专业人才的培养。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建立了能源替代研究中心,美国的克利夫兰建立了

14、专门的生态可持续研究机构。5国外生态城市发展对国内的启示我国生态城市的研究和建设刚刚起步,因此学习外国的先进思想和经验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和转型期,城市的建设更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探索和研究生态的城市建设之路。(1)树立科学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观。坚定不移的走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实行城乡一体化规划,促进城乡平等协调发展。规划应加强城市与区域的联系,由单纯的城市规划向城乡一体化规划转变。调整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3)健全生态城市发展的有效机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逐步实现由传统发展观向生态发展观的转变,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注重自然环境。

15、(4)完善生态城市应用研究的政策、技术、资金保障体系。加强与国外先进城市的交流,了解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最新动态,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健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科技队伍,建立有效的生态适用技术研究开发机制。(5)加强公共教育、文化建设,普及生态知识。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文化建设,加快教育发展和提高全民素质,开发人力资源。使越来越多的公民自觉自愿的加入到生态城市运动中来。6参考文献1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 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3 王祥荣.中外城市生态建设比较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4 黄肇义,杨东援.国内

16、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1):59-66.5 黄肇义,杨东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例J.国外城市规划,2001(3):35-38.6 马交国,杨永春.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6(2):71-74.7 尹洪妍.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及其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8(5):204-207.8 张庆彩,吴椒军.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立法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16-19,24.9 周元清,温继良.国外城市发展的带形模式给我国城市建设的借鉴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6):37-42.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

17、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8、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19、.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