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论榆村乡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962075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论文论榆村乡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论榆村乡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论榆村乡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论榆村乡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学论文论榆村乡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论榆村乡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榆村乡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论榆村乡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论榆村乡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论榆村乡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分析了榆村乡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实现榆村乡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以期促进榆村乡水稻产业的发展。关键词 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安徽

2、休宁;榆村乡中图分类号 S511.099;F3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6-0232-01榆村乡位于安徽省休宁县南部,水稻生产悠久。改革开放以来,水稻生产稳步提高,水稻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发展中还存在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影响了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面对各地水稻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水稻粮食市场的激烈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榆村乡水稻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榆村乡水稻产业的现状分析,以求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1)榆村乡位于新安江上游,紧邻黄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518C,年降水量1 400mm

3、左右,境内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82.5%。产粮区土壤以适合水稻生长的水稻土为主,约占水田面积的98%以上。榆村乡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产粮区空气、水质、土壤均无污染。优越的生态条件有利水稻生长和优良品质的形成。(2)目前,榆村乡9个行政村中有水稻种植村6个(占全乡总村数的66.7%),2007年水稻播种面积335hm2,总产量1 788t,产值80.5万元。共有粮食加工企业15个,农业科技示范户60户。水稻产业已初具规模。(3)党中央连续5年制订了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国家对农民实行的“三补”政策(种粮补贴、良种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榆村乡被列为县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乡,把水稻

4、作为四大绿色产业之一来抓,并成立了为民服务中心和农业技术指导组。这些将是榆村乡水稻产业持续发展中难得的机遇和保证。(4)榆村乡距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仅7km,离徽杭高速路口3.5km,交通便捷,是屯溪近郊主要的水稻生产乡。近些年来,随着黄山市旅游、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人口稳步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对大米的需求量将随之加大,优质大米供应的缺口更为突出,而榆村与屯溪相毗邻,市场优势明显。2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1)2007年,榆村乡水稻产量为5 337kg/hm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低产田面积大。目前,全乡低产田约58hm2,约占水田面积的20%,这些水田的平均产量仅4 800

5、kg/hm2,严重影响水稻生产的总体效益。(2)截止目前,全乡水田机械化管理应用率低,仅少数村少数田块实现了机械化操作。犁地和收割机械陈旧落后、维修难、工作能力差、产品质量也不稳定,很不适应水稻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3)产权分散是阻碍水稻产业进一步提升的问题之一。目前,榆村乡水稻生产基本处于小农经济状态,家庭生产小而分散、势单力薄,经营观念落后的加工企业,已不能适应产业化经营、集约化生产和应对大市场的要求。(4)榆村乡有农业技术员3名,全属农业初级职称,农学类只有1名,都是边学习边实践,知识面窄,精力分散,不能适应水稻产业发展的需求。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水田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基础坚实才

6、有水稻产业的兴旺和持续发展。榆村乡的水田建设要从以下3个方面抓起:加速低产田改造。榆村乡的低产田由于立地条件较差,加之长期管理不善,土壤板结,产量很低,急需改造。对尚可提供一定产量的半衰田可进行土壤培肥,提高土壤肥力,提升生产水平,对已无改造价值的田,应退耕还林,部分山区水田光照少、坡度大,要适时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以增强“三保”能力。高标准建设农业开发片。农业开发片建设要高标准、高起点,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为机械化、无害化、标准化生产打好基础,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为持续发展增添后劲。一要交通方便,以利生产管理;二要搞好规划,山、水、田、路统筹安排、综合布局;三要良种壮苗,便于机

7、械化管理,提高水稻品质;四要集中成片,便于集约经营;五要深施基肥,熟化土壤,打好水田基础(榆村乡已在榆村村建成百亩示范片1个)。建设农业开发片要与“一村一品”建设结合,建设水稻专业村,作为水稻产业的生产、加工基地和良种推广、先进机具的引进、现代技术的应用的示范点。提高水田管理水平。水田管理是决定水田效益和产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榆村乡水田管理水平较低的现状,一要搞好深翻改土,优化土壤结构;二要重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推行配方施肥,平衡土壤主要营养元素,应用微肥增强水稻活力;三要根据具体情况解决灌溉问题;四要认真贯彻执行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结合生产实际建立严格、规范的用药和施肥措施,逐步实

8、施无公害管理。(2)产业的发展,必须有龙头企业的带动。要培养自己的水稻产业龙头企业,抓大促小,带动产业发展。要在自愿的基础上,尽快理顺水田权属关系,搞活土地流转机制,逐步使千家万户的零星水田向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种植户集中,以便集约经营,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要支持和组建“企业+农户”、“企业+基地”等多种形式的水稻业集团,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运行模式,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3)榆村乡距市区近,便于产品销售。要面向市区设立榆村大米销售网点,宣传榆村大米,拓宽销售面,并通过参加各种贸易活动,进一步树立榆村大米的良好市场形象。(4)水稻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新的农业

9、科技特别是水稻科技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国内水稻发展的经验和信息告诉我们,榆村乡水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必须用现代生产和消费理念、现代科学技术这一系统工程来武装;良种、生态、环保设施综合优配,建设高标准农业开发片,发展现代化水稻业;必须多品类优化组合,现代化手段精湛种植,坚持内质,特别是卫生指标的量化原则,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高标准要求。现代水稻产业的本身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产业的发展必须在高科技水平上起步。科学技术的载体是人才,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榆村乡水稻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必须妥善解决。一要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农民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农民种粮的重要因素,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粮食产量的关键。既

10、要对农民加强技术培训,也要使农民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摆脱落后的“小农”思想观念束缚的培训和教育。二要加大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包括一系列内容,这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水平,提高农民收入。例如,种植优良品种(水稻提升行动)、测土配方施肥等诸多栽培技术,都有利于增产增收。(5)榆村乡政府要明确水稻生产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为水稻产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系列化服务。重点产粮区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投入相应人力、物力、财力,扶持有专业技术的科技示范户进行适当规模经营,帮助解决生产和销售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引导和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粮农提供科技

11、、信息、资金、物质和产品销售等服务,提高粮农的组织化程度。为确保榆村乡水稻质量安全,全面提高水稻市场综合竞争力,要成立水稻质量监测站,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水稻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掺杂使假,净化市场环境,维护榆村大米的声誉。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12、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

13、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

14、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