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重庆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问题研究.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962126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论文重庆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问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重庆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问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重庆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问题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重庆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问题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学论文重庆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问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重庆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问题研究.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问题研究 重庆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问题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重庆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问题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重庆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问题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重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生态系统具有突出的特点,通过对其绿地景观现状的分析评价和综合研究,探讨目前重庆市绿地景观格局存在的缺陷。关键词 重庆;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现

2、状;问题中图分类号 TU98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0-0075-01重庆是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山区“山水型”城市,其生态系统独特而脆弱。重庆市主城区包括渝中、南岸、大渡口、九龙坡、沙坪坝、江北6个主城区及北碚、渝北、巴南3个外围区,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库的库尾区。城区强大的社会经济驱动与库尾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使重庆这一特殊地域的生态系统更显独特、脆弱,即在其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功能、服务价值、可持续利用能力、动态变化及影响后效等各个方面都与其他地区的生态系统有显著的差异;并出现了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城区自

3、然生态系统景观的破碎化和“岛屿化”现象日渐突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的能力降低、生态系统易遭病虫害(包括酸雨)危害、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受损、城区人居环境质量较差等。这些问题已开始影响到库尾区的生态安全和重庆城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景观生态格局,造成城市与自然各要素之间不能相互协调引起的。这些问题使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受到严重损害,而且也影响了重庆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本文从城市绿地系统入手,研究重庆城市绿地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重庆市绿地景观现状重庆自1980年恢复绿化建设以来,绿地景观状况有了明显好转。至1998年,重庆市有园林绿地面积9 839

4、hm2,公园、动物园50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19.97%,人均公用绿地面积2.29m2。重庆主城区位于中梁山和真武山之间,山上林茂草密,自然植被较好,使城区具有良好的绿色背景生态环境。重庆主城区的绿地景观以斑块的形式为主,集中于沙坪公园、鹅岭公园、佛图关公园、枇杷山公园、珊瑚公园、滨江公园、石门公园等10多个公园和人民广场、沙坪坝绿色艺术广场等近10个广场,以及文化宫、少年宫、体育馆等休闲娱乐场所。它们都是种植斑块体,对于提升重整重庆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城市地图上可以看出,它们面积小,相互隔绝,居民可达性差且分布不均衡。重庆主城区内保留了多个自然遗存山丘,如烟灯山、平顶山、枇杷

5、山、佛图关及鹅岭山等。其中烟灯山一带自然植被较好,它们是城区的自然板块,对于保护城区的生物多样性,改善周围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重庆城市的特殊地形、地势以及城区道路狭窄,城市街道大部分绿化较差,且车流、人流量大,有毒有害气体及噪声污染严重,如新华路、和平路、中山一路及渝踣路、汉渝路等。但有些路段根据地形,进行垂直立体绿化,效果较好,如红岩路、龙隐路及长江一路等。2重庆市绿地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重庆市政府对绿化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使城市的绿地景观有了很大发展,但其格局仍然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2.1绿地结构组成欠合理首先,公园、广场等公共绿地设计大量草坪,缺乏

6、对城市绿化手段的研究,盲目向西方学习,误以为大草坪是高水平绿化的象征。例如,总面积约为2.5hm2的沙坪坝绿色艺术广场内草坪面积超过80%,且缺乏复层植物结构设计,草坪上灌木和乔木缺乏。殊不知,这种以草坪为主的绿地所创造的生态功效大大降低,而且由于结构单一,易给植物病虫害的暴发提供便利,要投入更多的后期管理用。其次,绿化树种单调、配置不合理。重庆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植物种类很多,但近年来,重庆绿地在树种配置上种类单一。根据生态学的“多样性产生稳定性”的原理,这样的人工绿地系统是极其不稳定的,生态平衡很易被破坏。2.2绿色斑块的质量差且分布不均衡首先,由于重庆特殊的地形,城市绿化特别强调“

7、见缝插绿”,因此城市绿地以面积小于500m2的小型斑块较多。生态学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表明,大型斑块可以比小型斑块承载更多的物种。一个绿色斑块,只有具备了一定面积(最小为1hm2),才能抵抗外来人为的干扰和城市污染的威胁,发挥其生态效益,从而具有净化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的功能。而过小面积的绿色斑块,不稳定且必须依靠人类的力量才能长期存在的。其次,绿色斑块在城区内分布极不均匀,在许多大型居住区及人口密集的地区出现了绿色空白。如在沙坪坝小龙坎的工人村和渝中区解放碑附近的绿地很少。据陈自新等研究计算,为避免城市居住区因局部缺氧而危害居民健康的情况发生(常发生于平静无风而又炎热的夏季),居住区每人绿地面积

8、不得少于9.46m2,显然重庆市大部分居住区远远低于这一要求。2.3绿色廊道功能不健全城市中的绿色廊道常常以道路与河道为主干,因此,它主要有2种功能: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绿色廊道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宽度,才能成为物种空间运动的通道,才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一般认为,一个具有良好生态功能的绿廊,其宽度不应小于50m,绿化覆盖率不低于50%。然而,重庆在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时,没有考虑到绿色廊道的这一生态要求,一方面大部分道路仅对其两侧进行绿化,没有形成一定的宽度,另一方面对长江、嘉陵江及10多条溪河两岸的绿地也未进行有效的保护。致使重庆城区的绿色廊道由于没有足够的宽度而不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生态功能,使城

9、区内的各绿色斑块之间及其与城外的大型自然斑块之间无法建立联系,使外围郊区中的鸟类及其他小动物因为缺乏通道,造成城市与自然的隔绝。综上所述,重庆市绿地系统因其面积不足、分布不均衡和系统不完善,造成其自身的不稳定,生态和经济效益难以发挥。我们必须引起重视,从城市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以寻找解决的办法,从而实现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参考文献1 李秀珍,肖笃宁.城市的景观生态学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8(2):26-30.2 严玲璋,陶康华.努力创造有利于城市生态质量的绿色空间环境J.中国园林,1999,15(1):4-7.3 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

10、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7(3):27-31.4 陈自新,苏雪痕.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1)J.中国园林,1998,14(1):57-60.5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6 JERRY M S,MARIANO B,ANNALEE Y,et alDeveloping Ecos-ystem Health Indicators in Centro Habana:A Communitybased ApproachJEcosystem Health,2001,7(1):15-26.7 周昕.昆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02(2

11、):41-43.8 向培伦.碧翠镶金,山水相依重庆市渝北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想J.中国园林,2001(2):36-38.9 杨峥屏.珠海市中心城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2001(1):72-73.10 李敏.高密度人居环境中绿色空间的拓展佛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1997(6):43-47.11 李贞,王丽荣,管东生.广州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异质性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1):128-131.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

12、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

13、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

14、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