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中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研究硕士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962169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转型中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研究硕士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社会转型中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研究硕士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社会转型中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研究硕士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社会转型中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研究硕士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社会转型中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研究硕士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转型中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研究硕士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转型中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研究硕士毕业论文.doc(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社会转型中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研究-以江苏省沭阳地区为例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学校有权适当复制、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学校有权将本人的学位论文加入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公开 保密(_年_月)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2、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 月 日年 月 日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题目为社会转型中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研究以江苏省沭阳地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字: 年 月 日 摘要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

3、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摘 要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

4、型的加速期,并且当前的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拉开,中国农村的现代化也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而加速的。以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对产生于现有体制下的政治、文化、人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农村也在悄悄的转型,农村的经济改革悄悄唤醒了农民的个体利益意识,农民需要更多的政治参与方式来表达自己日益增长的利益诉求,加上现有政治参与渠道的不顺畅,导致现有的制度性的政治参与渠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政治参与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广大的农村出现了农民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并且,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转型时期农民的非

5、制度性政治参与问题的解决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论文探讨的就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并且采用的是实证研究。论文以江苏沭阳地区为研究个案,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个明确的时空背景:处于现代化加速转型下的农村和由此带来的农民个体利益意识的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分析沭阳当地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案例、途径和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效应分析,特别是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负面效应。在此分析基础上,探讨影响农民政治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制度因素和农民自身的因素。通过对影响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因素分析基础上,笔者寻求拓宽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进而促进农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有效

6、和规范,最终推动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笔者采用了实证基础上的个案研究;(2)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概括了当地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类型,揭示了当地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特征,分析了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效应和影响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民从非制度性参与转变为制度性参与的路径。关键词 社会转型;农民;政治参与;非制度性政治参与ABSTRACTABSTRACTCurrently, we are in a transitional accelerating period, and the current social transformation is

7、 comprehensive, it began firstly from the economic field. Along with the reform of Chinas economic system, Chinas rural modernization is also accelerating along with the reform of Chinas economic system. With the market-orientated economic reform, it must produce the huge impacts on the politics, cu

8、lture and thought in the existing system. Under such a background, Chinas rural areas are also experiencing the transformation, the economic reform of Chinas rural areas quietly awakened the peasants individual interest consciousness, and the peasants need more mean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o ex

9、press his growing interests demand, it led mostly to that the needs of thei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ant be met by the existing institutional politics participation channels.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e non-institut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as emerged in Chinas vast rural areas. Moreover, th

10、e non-institut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rought some unignorable negative influences. Therefore, to seek out some solutions for non-institut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hinese peasants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is necessary and pressing. The discussion in the dissertation is about the

11、non-institut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for Chinese peasants, it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individual case. And the ShuYang areas, Jiangsu as a study case in the dissertations provides a clear space-time background: in the accelerating modernization

12、s transformation and it induced the growing peasants individual interest. Under such the background, it in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types and features and its effects of the non-institut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the local peasants in ShuYang, especially its negative effects.

13、Based on the above, it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non-institutional politics participation, including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e, institutional ,peasants facto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non-institut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the peasant, the wri

14、ter seeks out a right way to broaden the path of an orderl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promote thei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the orderly and effective and standardizing. Finally, it will promp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grassroots democracy. The innovations in this dissertation lie in: the auth

15、or has used the empirical basis of case study, in empirical research basis, summarized the type of non-institutional politics participation of local peasants, and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instituti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local peasants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institut

16、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local peasant and based on the factor analysis of non-institut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local peasants, the related paths are proposed in order to change from the non institut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o institut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KEY WORDS: Soc

17、ial transformation; Peasan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Non-institut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II目录目 录目录第1章 导论11.1 研究问题来源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21 国外相关研究1122 国内相关研究21.3 分析视角及内容框架结构4第2章 中国农村转型与农民政治参与52.1政治参与的涵义5211 政治参与涵义的不同诠释5212 政治参与概念的界定622 政治参与的类型6221 制度性政治参与6222 非制度性政治参与8223 制度性政治参与和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关系92.3 中国农村转

18、型的特点与农民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9231经济体制改革催生了农民的个体利益意识9232 国家政府完全主导了制度性政治参与渠道的供给10233 制度性政治参与渠道无法满足农民利益表达的需要10第3章 江苏省沭阳地区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分析1131 沭阳地区农民的非制度性参与11311 沭阳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现状11312 沭阳地区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典型案例分析1332 沭阳地区农民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特征17321 非制度性政治参与集中在经济利益17322 非制度性政治参与主要是针对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17323 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地域性、分散性18324 非制度政治参与处于低级的

19、组织性阶段18325 非制度性参与主要是沟通性质和逼迫性质18326 非制度性政治参与有一定程度的理性19327 非制度性的政治参与是个体参与群体参与的结合1933 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效应分析19331 农民非制度性参与的正面效应分析19332 农民非制度性参与的负面效应分析20第4章 影响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因素分析2341 经济因素2342 政治文化因素23421 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23422 社会转型时期多种政治文化并存2443 制度因素24431 制度供给的滞后性25432 制度供给的意愿和能力不足2544 农民自身因素26第5章 促进农民非制度性参与转变为制度性参与的路径分析2

20、751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政治参与夯实物质基础2752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2753完善政治参与制度,拓宽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2854提升农民政治素质,增强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主体动力30参考文献32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34致谢35IV第1章 导论第1章 导论1.1 研究问题来源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加速转型期,中国的社会转型最早可以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各种努力。此后,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各阶级的转型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包括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等,都希望自己在社会转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们在此过程中尝试了各种形式,包括改良、革命等,

21、中国人民在充满艰辛和挫折的复兴道路上摸索着。一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带领中国人民成立了新中国,才使中国的社会转型有了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文教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国的复兴之路也并没有因此而一帆风顺,左的思想还是不同程度地阻碍了我们的发展进程。特别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迷雾笼罩在中国社会的上空,这样的国内环境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得到改变。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领域的变革必然带动政治

22、领域的变革。伴随着这个过程,农村的政治发展也在向前推进,农民的权利意识逐渐成长,需要更多的政治参与方式来把自己的利益诉求表达上去。然而,由于当下的政治体制包含的政治参与渠道并不能适应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日益增长的农民利益诉求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非制度性的政治参与方式就产生了,而且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这种无序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农村中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问题是一个迫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的稳定与否对于整个国家的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农业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农村的稳定发展基础上的,这是我们选择研

23、究农民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时代背景。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外相关研究“政治参与”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政治中,在古希腊政治学中,某种直接参与的思想就隐约出现了。现代意义上“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人民权利的思想,以卢梭为代表的人民主权理论为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提供了较早的理论依据。现代政治学领域研究的“政治参与”概念是从二战后兴起的,首先由西方做比较政治理论研究的学者提出使用,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在实践中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从事政治参与问题研究的学者,莫里斯弗里德曼、罗伯特达尔、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萨缪尔亨廷顿等。但是,国外的政治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

24、以前研究中国政治的作品不多,是由其历史背景决定的,国外学者进入中国的机会很少,无法获得第一手可靠的资料。20世纪80年代国外政治学者研究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作品代表性的有莫里斯弗里德曼的东南中国的宗族组织、中国的宗族和社会,萨缪尔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詹姆斯的共产主义中国的政治学等,这些作品也仅仅是涉及到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而已。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并且改革是发端于农村,必然给广大的农村带来巨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吸引了众多国外学者的眼光,相当数量的关于中国农村政治的学术论文得到发表,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墨宁、欧博文、柯丹青、白思鼎、戴慕珍、李连江等学者,

25、他们的研究角度是多维的,典型的研究视角是以下几个方面:政治文化视角,这些研究主要讨论的是中国农民政治参与和农民民主意识的关系,比如欧博文和李连江关注制度化的政治参与逐渐让中国农民变成公民这一问题;经济发展与民主的关系视角,该研究力图从经济与民主的关联度寻求村落政治现象的原因,得出的具体结论又各不相同;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视角,在中国,强国家弱社会是个基本的模式,国家之所以影响社会是因为二者的同构性;制度主义的视角,该类研究途径关注的是中国农村政治合法性及政治稳定与农民政治参与的关系。西方学者的理论研究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西方主要研究参与

26、以及革命、暴动即推翻现政府和制度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对于社会转型条件下农民阶层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研究不多,而且这些理论观点都是建立在西方民主理论基础上的现代理论体系,在研究和分析中国实际过程中的问题,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区别对待。122 国内相关研究中国在走向复兴的过程中,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一直在进行。而转型的过程也伴随着中国广大乡村方方面面的变迁,特别是对中国农村的研究,受到了来自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关注。对于中国农村的研究,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个时期是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活跃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如萧凤霞、张厚安、王沪宁、徐勇、胡必亮、

27、白钢、程同顺、张静、方江山、于建嵘等,产生了大量的优秀学术精品,如华南的代理人与受害者、中国农村基层政权、中国农村村级治理、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岳村政治等。纵观近20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国外学者对中国农村的研究类似,视角也是多维度的:有研究农民自治的。村民自治作为党和政府推动基层民主的重要创造,也是当代农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并且学者们通过大量实证性的研究和个案调查,来论述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和整体状况,从理论上对村民自治的政治地位、价值意义和运行机制给予概况和分析;有学者研究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的因素。在

28、此研究中,一些学者把研究视角更多放在影响政治参与的外部因素,如经济因素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决定性。除了以上所述的研究视角,还有学者从文化、心里等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的因素是传统的双重政治心理及农民的双重人格。近年来,随着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兴起,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当代农村非制度性参与问题。学术界对农民政治参与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农民参与的属性。笔者主要从政治学的角度来关注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政治学界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对村民自治的方方面面的研究,让笔者对中国农村治理有了全景式的了解。人类文化学界主要研究乡村变迁对农民心里产生的影响,传统文化在农

29、村变迁中嬗变及与现代文化的汇通。社会学界的研究提供了国家与社会视野下的农村社会与国家关系、全新模式以及这一模式构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学界的研究让我们意识到乡村经济发展在影响农民政治参与中的基础性地位。综合所搜集的资料,从政治参与的研究趋势来看,近年来学术界对农民政治参与的研究体现以下的特征:第一,非制度性的、无序的政治参与纳入到政治参与的研究的中来,政治参与的研究视野在不断扩大。第二,探讨新的政治参与路径,在继续关注传统的制度内政治参与路径的同时,试图探索新的渠道。第三,从关注政治参与主体的行为研究到关注主体行为和行为主体的权利并重。不可否认,诸多相关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农村社会政治关系

30、和权力结构,提供了许多相关性的结论和方法论启示。但这些从不同理论视角以及不同的理性关怀得到的成果,对于研究中国社会加速转型时期、农民群体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这样的研究空缺为我们从新视角研究当代农民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出成果的可能。1.3 分析视角及内容框架结构论文主要研究当今中国农民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现状,包括主要形式、特征和效应,我国农民非制度性的政治参与的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制度的参考性意见和建议。根据本文的选题要求和研究目的,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证研究。首先,论文采用理论研究,主要是对农民行为的分析,是对

31、加速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农民的政治行为的研究。其次,论文侧重于实证研究。本文以江苏省沭阳地区为个案作为考察对象,沭阳因“仇和新政” 所谓“仇和新政”是指原宿迁市副市长、沭阳县县委书记仇和在沭阳当地采取的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以“强势”而著称,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而扬名全国,它作为沭阳社会转型的一段插曲,“仇和新政”在赢得掌声的同时,也遭受到了质疑。因为它的过激措施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加剧了沭阳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沭阳地处南方和北方的过渡地带,在经济发展上不如江苏的苏南地区,但同时又要比中西部同类地区发展得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过研究沭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当地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形

32、式、途径和目的,积极寻求农民政治参与的内在动因及相关因素,探讨如何改善农民政治参与的环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在社会调查中,笔者将主要采用访谈法,辅助文献收集法。在论文的框架上,本文除了导论和结束语外,共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从三方面展开,第一方面从不同的政治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政治参与的诠释,笔者试图对政治参与概念与做更符合科学的界定;第二方面描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政治参与的类型即制度性政治参与和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第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转型的特点,得出了目前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必然性。第二部分是本文的实证主体。以江苏省沭阳地区为对象,处于社会

33、加速转型期的沭阳,也是各种矛盾聚合的焦点地区。通过分析典型的案例,考察当地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关注的利益焦点、表现形式及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沭阳地区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特征和产生的正反效应。第三部分从经济、文化、制度等因素分析其对农民非制度性参与的影响,探讨以改革作为发展助力的发展中地区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动因。第四部分从改善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环境、提升农民政治素质、完善政治参与制度等方面,笔者提出了拓宽农民政治参与渠道的参考性意见和建议。26第2章 中国农村转型与农民政治参与第2章 中国农村转型与农民政治参与2.1政治参与的涵义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思想源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人民权利

34、的思想、卢梭的人民民权的思想。有些学者将关于民主的各种理论划分为两大类,“即强调公民参与的民主理论和限制公民参与的民主理论”美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 邓正来 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出版社,2002.609。卢梭、约翰穆勒等人是参与民主理论的代表。卢梭的参与民主理论为政治参与提供了较早的理论根据,他们把人民参政视为其重要的权利。林肯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思想后,政治参与的思想逐渐明朗化。“第一个真正论及公民政治参与的在实践和理论方面意义的是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81。不过,现代政治学中的政治

35、参与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学者首先开始使用并进行研究的,政治参与的概念实际产生于西方行为主义革命。在当代政治科学研究中,政治参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政治参与的早期研究是从选举研究发展而来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政治社会学的出现和兴起使得政治参与的研究范围得到了大大拓展。 211 政治参与涵义的不同诠释公民参与政治的行为和传统自古有之,但是,“政治参与”却是现代政治学的一个术语。政治参与研究始于西方,所以我们界定和使用“政治参与”术语之前,回顾一下西方学者对于政治参与的典型理解以及国内学术界对于政治参与的认识。马克彼特拉克认为,公民参与是民主的希望。科恩认为,民主是一种社会管

36、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孔奇给出的政治参与的定义是:“政治参与可以解释为全国或地方、个人或集体支持或反对国家结构、权威和(或)有关公益分配决策的行动。”对于此概念,他强调三方面:行动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暴力的,或非暴力的;它可以是剧烈的行动。亨廷顿和纳尔逊在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指出:政治参与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亨廷顿和纳尔逊将政治参与主体限定为“平民”,排除了职业政治人士。尼和伏巴在政治参与一文中所下的定义,政治参与是“平民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或)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

37、。”首先,尼和伏巴明确指出政治参与概念不应包括受政府动员的“礼仪性”或“支持性”参与,“公民参加这类参与的方式是通过参加游行、在发展项目中努力工作、参加政府组织的青年团体,或参加礼仪性选举的投票来表示对政府的支持”,这个不在他们的讨论范畴之内。再次,在参与手段方面,非法的途径被明确排除在外。日本学者蒲岛郁夫给政治参与定义为:“旨在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的普通公民的活动。”日蒲岛郁夫. 政治参与M.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89.4他的这个定义直接来源于亨廷顿和纳尔逊在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中对于政治参与的定义。国内学者在借鉴西方学者提出的对于政治参与定义的基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浦泃认为

38、:“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活动,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府过程的行为。”王浦泃. 政治学基础(第二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66杨光斌等人认为:“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杨光斌 . 政治学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31也有学者认为:“政治参与是在政治体制的各个层次中,意图直接或间接影响政治抉择的个别公民的一切自愿活动。”周平.论政治参与.思想战线J.,1999(4):2 212 政治参与概念的界定对于政治参与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同

39、的界定。纵观这些概念,虽然表达形式不同,但从其结构方面可以看出,政治参与一般都包含着三个基本要素:其一是参与主体的界定;其次是参与客体;其三是参与途径。从参与途径上看,对于政治参与的含义也可以分为合法与不合法参与,但是实际上,二者经常混合出现。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力图对政治参与概念做更加科学的界定,对于“政治参与”含义做出比较科学的概括,即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客体是政治事务,参与的外延及包括合法形式也包括不合法形式。22 政治参与的类型政治参与从有序性、规范性角度看,可以分为参与主体在制度许可内的政治参与,即制度性政治参与;在制度内没有明文规定许可,但是实际上一直在发生的政

40、治参与,即非制度性政治参与。221 制度性政治参与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逐步深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在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的同时,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也不断增强,参与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党和政府也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对于我国农民的制度性政治参与,概括起来主要有:1、政治选举。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政治过程。政治选举除投票行为外,还包括政治捐助、组织选民、政治宣传及其他影响选举过程或结果的活动。政治选举的持续、定期开展对于使当选者权威地位的合法化具有重要意义。政治选举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其公民的一

41、项基本权利。我国农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主要群体,享有宪法赋予的选举权。我国农民有权直接选举村委会干部,县乡人大代表以及村民代表会议的代表。通过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农民来参与政治选举。2、政治投票。指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通常一个国家的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领域有机会以此方式来表达自己政治倾向的行为方式。政治投票不局限于选举活动,有时涉及到全体村民利益而又发生意见分歧时,通过投票来进行全村类似公决的方式从而最终决定结果。投票作为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一项重要权利,让农民通过此权参与政治生活,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42、。3、加入政治组织。在目前中国,加入政治组织主要包括参加中国共产党和参加共青团两大类。结社自由是国家宪法赋予其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目前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广大的农民可以通过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参加党和团的各种活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目前加入政治组织的这个制度性政治参与主要形式是入党和入团。尽管有些学者如于建嵘写文章呼吁重建农民协会来保护农民的利益,但是这样的呼吁在学术界存在争议,国家也没有表态。4、政治接触。指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请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官员并影响之的行为。政治接触本身包括合法和非法两种,但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政治接触仅指合法的政治接触,而不包括贿赂或威胁等非法手段

43、。在我国,国家赋予农民的政治接触形式是多样化的。如定期的领导接待日,与政府官员的座谈会等。在我国,信访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接触渠道,即公民通过来信或来访的形式同政府相关人员进行接触。理论上来说,我国的信访制度为农民提供了一条制度化、经常性参与政治生活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实际中,我国的信访制度有待进一步的完善。5、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最早是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以后的产物。主要是确定诉讼参加人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从学理上说,行政诉讼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一般是指狭义上的理解,狭义上的行政诉讼法也称形式意义上的行政诉讼法,特指由国家立法机关依据立法程序所制定的,通

44、常被称为“民告官”。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做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行政救济途径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方法。在过去,农民状告国家机关从法律上是没有可能的,但在中国颁布了行政诉讼法以后,这种神话至少从法律上具备实现的可能性,农民可以通过法律赋予的权力参与到政治生活中维护自己的权益。6、通过传播媒介表达农民的意愿。随着信息化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农民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手

45、段作为政治参与的手段。222 非制度性政治参与 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涵义在对制度性政治参与做简单介绍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引出非制度性政治参与。非制度性政治参与是和制度性政治参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其划分的标准是政治参与的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制度规范和合法程序。所谓非制度性政治参与指的是采取不符合国家宪法、法律、规章、政策、条例等所规定的制度和程序而进行的影响政府及其决策的活动。这是一种异于现存制度规范的行为,也是在社会正常参与渠道之外发生的行为。 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类型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类型划分的标准有很多,笔者这里采用的标准是否对抗现存的社会制度,分为对抗性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和非对抗性的非制度性政治参

46、与。所谓对抗性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是指该类型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具有较强的政治性,表现出对现存的社会制度不满,并且以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参与目标。比较典型的案例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在国统区,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在学生、工人等群体中出现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行为。由于当时的国民政府的合法性已经丧失殆尽,民众对当时的政府已经失望至极,希望尽快结束反动统治。所以,各个群体都积极参与以推翻现存的腐败制度为目标的非制度性的政治参与。这种对抗性的非制度性政治具有较强的组织性、政治性、整体性等特点。由于其政治性比较明显,所以当时的执政当局往往采取血腥的手段去镇压对抗性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

47、不过,这种对抗性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是不合法的,但是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和对抗性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相对的另一个类型的是非对抗性的政治参与。这种类型的政治参与不是以对抗现存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参与目标,并且是非政治性的。这种类型的政治参与主要以解决具体问题作为指向性。这种类型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是我们的在论文里的研究对象。223 制度性政治参与和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关系对于制度性政治参与和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划分主要依据是以当下的制度框架作为准绳,制度性政治参与是指参与主体在既定的政治制度下的参与行为,这样的政治参与行为来自现行国家宪法、法律、规章、政策、条例等规定和遵循相关的程序,而非制度性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