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62829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 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文章从城市道路建设和城市交通工具的发展两个方面描述了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加强以交通工具

2、建设、道路建设和政策法规建设为主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缓解我国城市交通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说明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关键词:交通工具;道路建设;政策法规;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5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9)01-0139-03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conditions of the citys transport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rough two aspects:the development of roads and transport t

3、ools in city,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we are facing of the citys transport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vehicle, road and policy, so could we relieve the problem of the transprotaion in our city. At last, we refers to the important men

4、anings of the foundational establishment constru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in our country.Key words: vehicle; the construction of road; polic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血液循环系统的交通体系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路建设。19952006年的11年间,全国城市铺设道路总长度从130 308公里增加到241 351公里,铺设道路总面积由118 18

5、1万平方米增加到411 447万平方米,全国各大城市修筑桥梁数量由32 123座增加到54 643座,其增长率分别为85.2、248和70.1。(2)公共交通发展迅速。从19902006年间,公共交通运营的数量从6.2万辆增加到31.6万辆,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2.2标台到9.1标台,增长率分别是248和313.6。从以上这些数据我们能够发现,我国城市交通体系不论是在道路建设,还是在交通工具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城市交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并且开始制约我国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1我国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1机动汽车增长速度过快机动汽车包括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私人

6、汽车和地铁等,从1995年到2006年这11年间,我国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的数量共计分别增长了85.2、248。根据我国轿车增长分析,每当轿车拥有量增长率超过20时,必将引起当年以及随后几年城市交通恶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次超过20的是1985(33.3)、1986(42.3)、1987(27.0)连续三年,第二次是1992(31.9)、1993(55.6)连续两年。这两次轿车增长也正是大城市交通最紧张的两个阶段,远远超过正常年度道路建设的承受可能。有关专家预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即将迎来又一个汽车增长快速期。而我国现有城市路网一般都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难以适

7、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要1。1.2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未来交通需求量估计不足以及缺乏对城市发展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道路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路面狭窄曲折,线网的连续性、连通性与可达性差,甚至不成环不成网,瓶颈断头亦经常出现,通行能力与交通流量的需求很不适应。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线路分布不合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停车场建设不够,只做表面文章,道路越修越宽,停车场却没有相应的跟上发展,导致市区中好多车辆停靠在道路两旁,影响了交通。按照目前北京拥有社会公用停车设施的水平,到2010年北京缺少停车设施超过60万个。1.3交通法

8、规不健全、管理技术水平低下一些城市在交通系统的规划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重视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相应的一些道路配套设施的建设。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等,在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过程中,都非常重视交通控制和交通安全等道路配套设施建设。以北京和东京为例,北京交叉路口的交通信号机是东京的3,每公里交通标志是东京的15,地下人行横道数是东京的4.8。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城市的差距则可以想见。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发生交通事故754 919起,死亡人数达105 930人,折算经济损失308 787.3万元,比1997年分别增长了148.

9、1、43.3和57.3。2加强我国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2.1加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工具体系建设2.1.1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根据专家预测:一个人出行如果乘坐大型公交车,占路约为1平方米;骑自行车占路约为4平方米;骑摩托车占路约为10平方米;驾私家小轿车占路约为14平方米。而在我国由于交通拥挤,致使更多的人在出行时选择了自行车。在国内的许多城市,自行车已经成为市民出行首选,而自行车出行量多、频率高,是造成交通拥挤、城市道路利用低、交通资源浪费的一种表现2。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都转向了优先发展公交的政策。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许多国家的大城市都采取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策

10、略,特别是地铁、轻轨等大运量快速轨道方式的出现,极大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目前在我国很多城市,已经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公共交通,并大力发展公共汽车、电车、轻轨电车、城市地铁等运输方式,北京、深圳、昆明、南京、西安等一些大中城市已开辟了公交专用车道,“公交优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2.1.2“轨道交通”我国现代化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轨道交通是由城市地铁、城市轻轨、市郊铁路、独规铁路、有轨电车等组成,与城市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相比,有明显的优越性。首先,轨道交通运输能力大。地铁单方向每小时可运送6万人次,轻轨交通可达3万4万人次,而公共汽车若使用普通路面仅能运送5 000人次

11、,专用道路也只能运送1万2万人次。其次,运行速度快。轨道交通在专用线路上行驶,不受其他交通工具的干扰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地铁列车运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可高速无阻的运行,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80120公里;轻轨、独轨交通时速可达7080公里,而在市区运行的公共汽车等公交车辆仅为1015公里。其三,占用土地面积少。城市地面空间有限,征用城市土地解决交通问题困难,节约建设用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城市轨道交通的“上天入地”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根本出路1。 2.1.3发展其他形式的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形式大力发展通勤车制度。我国城市交通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客流量比较大、时间集中、方向固定,尤其是在每天上

12、下班的高峰时期更是如此。这部分客流量主要是由各个单位和学校的职工、学生组成。如果各个单位企业和学校能建立完善的通勤车制度,上下班高峰期利用通勤车接送,就能使一些客流量得到分流,缓解公共交通的压力。积极培育发展汽车租赁和二手汽车市场。由于私家车增长过快是导致交通拥挤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源头控制私家车增长的速度。完善的汽车租赁和二手汽车市场,可以使一部分人的汽车购买欲望转变为汽车租赁或者购买二手车辆,这样就可以从总量上有效的控制私家车的增长速度。2.2加强道路建设从19952006年这11年间,我国城市的道路建设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到2006年底我国道路铺设长度 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城

13、市交通的发展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和道路铺设面积与1995年相比分别增加了85.2%和248%,虽然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但是其增长速度还是低于机动车辆的增长速度。因此,在我国很多城市依然表现出道路拥挤。在我国常规的道路建设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

14、方面:2.2.1走出因单纯修路导致的系列交通问题我们在进行城市交通道路的规划时,切忌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样就形成了扩建道路与交通拥挤的恶性循环。在进行道路建设时应该做到,对交通基础的研究例如:本地交通基础数据;本地突出的交通问题与隐患的系统研究等,并且,还要建立长期稳定的交通问题研究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交通这个长期而动态的问题上得到圆满解决(图1)。2.2.2重视停车场建设道路的静态建设也就是城市中机动车辆停车场的建设,目前,我国好多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通病就是重建设、轻管理,道路越修越宽、车辆越来越多,而停车场的相对数量却越来越低,导致好多车辆停靠路边,严重影响交通。一些城市的

15、停车设施与机动车拥有量之间的距离相差悬殊。由于停车设施满足不了城市停车需求,造成大量的车辆无处停车或随意停车,从“停车难”导致了“停车乱”,对城市动态交通造成很大影响。2.2.3加强城市交通的微循环建设最后一公里建设也称之为城市的微循环系统。过去我们对城市的干道建设给于了较多的倾斜,而对于城市交通重要组成部分的末梢部位有所忽视。城市交通体系就像人身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血液最终都要通过毛细组织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汽车也是一样,最终要通过微循环系统到达城市的各个角落。从我国的一些大城市看,微循环系统的初级化、原始化的确是交通拥堵、回流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许多城市越建越堵的重要原因。2.3加强

16、城市交通政策法规建设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加快立法进度,建立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供法制保障。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技术标准体系,在场站建设、车辆配备、设施装备、服务质量等方面,严格按照质量实施建设,提供服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城市公共客运交通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统一监督,依法查处各种非法营运活动,严厉查处侵占、破坏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危害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安全的行为,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的安全。同时制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相关经济政策,对城市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轨道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公共交通停车场站以及政府确定的公共交通建设项

17、目、车辆更新等,政府应给于必要的资金保障。3结论交通问题不仅仅是交通的问题,它是城市各方面问题的一个综合反映。切实解决好城市交通体系问题,确保城市道路交通的畅通是我国今后一个阶段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要内容。并且,如果这一难题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大城市的今天就有可能成为中小城市的明天2。由于城市交通建设的复杂性,单靠某一方面的建议或者政策措施,已经很难适应目前不断复杂多变的城市交通形式。因此在进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将城市的交通工具建设、城市道路建设和城市交通政策法规建设统一起来,进行整体规划、整体设计,使之从总量控制上达到最优。同时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创新新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适

18、应不断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的要求。参考文献:1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 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1.2 严正. 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3 郭陪章.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4 曲振涛. 法经济学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郑锋. 可持续城市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 唐华. 美国城市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 路小昆. 走向全面小康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8 连玉明. 中国城市蓝皮书M. 北京:中国

19、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

20、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2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