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色寨的兴衰初探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963851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碧色寨的兴衰初探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碧色寨的兴衰初探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碧色寨的兴衰初探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碧色寨的兴衰初探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碧色寨的兴衰初探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碧色寨的兴衰初探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碧色寨的兴衰初探 毕业论文.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前 言碧色寨是距离蒙自县城约十二公里的小村寨,它曾经的兴盛繁荣,现在只有荒凉的火车站和破败的法式建筑为它作证。证明它曾经是被称为“小香港”“小巴黎”而存在的贸易集镇,并在历史上占了一席之地。但是随着它的衰落,曾经的繁荣也不复存在,熟知此地的人也越来越少,它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喧嚣中。今天,随着人们对云南省通往东南亚的唯一一条国际铁路交通线滇越铁路的关注,碧色寨作为滇越铁路沿线的一个特等大站,也逐渐被认识。但是当今学术界对滇越铁路以及其沿线车站都没有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在认真收集文献记载资料和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碧色寨的兴衰原因作一初步的探析。一 碧色寨的兴衰概况碧色寨是距离蒙自县城约十二公

2、里的一个小村寨,原名“坡心”,而在保存至今的邮票邮戳上可依稀看到“壁虱寨”的字样。在二十世纪初滇越铁路通车至此,并在此处建了一个特等车站,更名为碧色寨。使这个位于半山区且封闭落后的,仅有十几户人家的以种植为主的彝族小村寨迅速兴盛。随后,1921年云南省第一条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个旧碧色寨段)通车至此,并与滇越铁路在此交汇,更加突出了碧色寨的交通枢纽地位,使其繁盛一时。在铁路通车的三十多年间,碧色寨一直是铁路沿线的第一大站。碧色寨的一些老人们现在回忆起碧色寨曾经的兴盛繁荣时,也不胜嘘唏。据说:当时这里每天等待运输出国的大锡、皮毛和大米装满了仓库。法国、英国、美国、日本、德国、希腊等各国商人纷纷云

3、集在此,开设洋行、酒楼、百货公司等,其开放和繁华程度在云南南部首屈一指,被称为当时的“小巴黎”和“小香港”。这里发展最繁盛的时期,容纳了十八个省,一百零八个县的移民和商贾在此谋生;有十三个国家的外籍商人在此开办公司、商场、洋行等,经营项目应有尽有;当地人也大多放弃了以耕地为生,他们有的当起了搬运工,有的做了铁路工人,有的做起了小买卖,集镇贸易兴盛一时。这里也早早的进入了近代化:最先使用上了电灯,有了邮局,有了电报局,有了澡堂,有了咖啡美酒等等西方“先进”之物和洋式的生活方式;由于铁路交汇,商贸兴盛,为了方便管理贸易,这里还先后设立碧色寨预征布厘局、特种消费税碧色寨分局、碧色寨查验所等一些专门机

4、构。 参见蒙自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蒙自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8页、第723页。又据碧色寨陈芬(81岁)、段家发(70岁)、王自祥(70岁)老人的口述整理。现在我们仍可以看到一些当时的建筑:车站仓库、大通公司遗址、酒楼遗址、车站职工宿舍等,这些都依稀呈现了当时的繁荣。但是,碧色寨的兴盛繁荣并没有长期的维持。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扩大,云南成为全国抗日的大后方,铁路的运输量在1938年和1939年间达到了顶峰,碧色寨的繁盛也到了顶点。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滇越铁路对华运输中断。随后,抗日战争结束,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局势动荡使

5、云南的对外贸易陷入停顿,作为贸易中转站的碧色寨车站的运输也极不正常,繁盛的小村寨开始衰落。新中国成立后,铁路运输仍维持着云南省与国内各省的物资交流。到五十年代末期,考虑经济、地理等各方面因素,拆除了蒙自至碧色寨一段铁路,而滇越铁路对外运输也没有恢复,碧色寨交通枢纽地位丧失,碧色寨车站由一个特等站降为一个只有慢车和货车才停留几分钟的四等小站,其昔日的繁荣已不复存在,曾经以车站为生的各地移民也大多迁往外地谋生,留下的是重新做回农民的村民,繁盛的村寨彻底的衰落了。二 碧色寨兴盛的原因碧色寨由一个普通的小村寨迅速成为繁盛一时的“小香港”“小巴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一) 当时的国内外局势促成了滇越

6、铁路的修筑从国内外大背景来看,清朝末期政府腐败无能,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无情的轰开了。特别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由于清政府的无能投降政策,导致了国家内政外交的惨败,增长了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中国的野心。于是在十九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划分为它的“势力范围”;俄国强租旅顺和大连地区,划分长城以北和新疆为其“势力范围”;日本割占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划分福建为其“势力范围”;英国和法国分别占了长江流域、广东、云南、广西等地。” 中国近代现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7、。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中国处于列强共同瓜分的局面。当时的帝国主义国家正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需要更多的资本积累,殖民地也日益成为它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们对殖民地的掠夺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对中国的掠夺也同样如此。各帝国主义国家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期,为了自身的发展,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掠夺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有争做中国的债权国、抢夺铁路修筑权、矿山开采权和办厂等几种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云南这个地处中国内陆且偏远的地方也不能避免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当时的云南处于英法帝国主义共同的“势力范围”之下,法国为了在商贸竞争上胜于英国,利用它在中法战

8、争后,与清政府缔结的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取得在我国西南诸省通商和修筑铁路权。之后又借口三国干涉还辽有功,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中法续议界务商务专条,取得将越南铁路修入中国境内的修筑权。在已取得的侵略权益上,法国又于1903年与清政府签订中法会订滇越铁路章程,正式成立滇越铁路法国公司,在云南勘探修筑铁路。从蒙自的小背景来看,地处滇东南的蒙自早在清朝中期就也逐渐发展成为云南省一个重要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它地处滇越水陆通道的要冲,商贾们大多到蛮耗购地建房,使之成为水陆转运口岸,“内地及海外货物沿红河水运至蛮耗,再陆运到蒙自,北运昆明,西运普洱,东运开化。” 蒙自县志第37页。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引起了帝国

9、主义国家的注意,在滇越铁路修建之前,地处滇东南的蒙自就被设为商埠,并于1889年被迫设置蒙自海关,对外开关。随后思茅、腾越也先后开关,云南门户洞开,对外贸易发生了转变。蒙自开关后,云南的大部分进出口商品均在蒙自集散,蒙自一时商贸兴旺。据统计:“当时蒙自县城里主要的外贸商号有四十余家,货舱、马店、饭店、旅店、土杂店、棉布绸缎庄、米粮店达数百家。” 蒙自县志第37页。蒙自由于商业贸易的兴盛,不仅本地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而且吸引了很多的外地商旅到此经商,其中还有大部分是来自法国、英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希腊等国的商人。蒙自县城不仅形成了专门的商业区,还在县城东门外逐渐形成了外国领事机构和外商集中

10、区,商贸十分发达。蒙自县城的人口也随着商业的发展而迅速的增长,根据县志记载:“1906年,县城人口达到4万余人,本地人口约7117人,流动人口3万余人。” 蒙自县志第37页。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与衰落造成国家被列强瓜分掠夺的局面,就连偏远的云南也不能避免。西方列强的掠夺使封闭落后的云南自然经济遭受了破坏,但是另一方面云南的商贸则因此有了很大的发展,蒙自开关后云南的商贸,特别是对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不满足于商品输出,继而开始了资本输出。法国凭借中法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想在 “通商竞争上胜于英国”,并为其便于“开发云南之矿山”,掠夺云南的物产资源,在1901年动工修筑滇越铁路

11、。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和小背景下,历史的机遇选择了这个距离蒙自县城约12公里的小村寨碧色寨。(二) 滇越铁路通车至此直接刺激了碧色寨的繁荣滇越铁路全长856公里,从越南海防到老街一段称为“越段”,从云南河口至昆明一段称为“滇段”。1901年滇越铁路动工,先修成越段,云南一段由1903年规划动工,到1909年通车到蒙自碧色寨,1910年滇越铁路全线通车。 “云南山岳盘结,交通梗阻,故在滇越铁路未通以前,进出口货物量与值均甚微小。迨滇越路成,交通称便,于是对外贸易,乃得顺利发展。” 续云南通志长编卷七十四,第540页。这段话真实的反映了滇越铁路对云南的交通和对外贸易状况的改变。滇越铁路未修之前,

12、云南和内地各省往来的交通要道向来是滇川大路和滇桂大路,由于路程遥远,运输仅靠马驮人挑,运输量有限,贸易也十分有限。自滇越铁路全线通车后,“由越南海防三天半可达昆明,比原来的船运马驮缩短运输时间27天半,运输能力提高数十倍。” 蒙自县志第37页。这不仅使云南的内外联系大大加紧,贸易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滇越铁路的通车使得云南对外贸易大大增长,以蒙自海关为例:蒙自的对外贸易占全省的80%左右,个旧的锡矿大部分由蒙自出口,1890年从蒙自出口的大锡约为1338吨,到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后,锡的出口量增至11223吨。 云南文史集粹(六),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78页。由于便利了运输,降

13、低了成本,从而刺激了生产,提高了质量,使之在国际锡市场上一跃而居第五位,成为云南的主要经济命脉。不仅云南的出口货物增长了,同时也促使 英法美等国的洋货大量输入云南。滇越铁路通车所至的碧色寨也成为了滇南地区的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由于滇越铁路通车至碧色寨,使最初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寨成为铁路线上的一个特等站。另外也由于碧色寨特殊的地理位置,即:紧靠蒙自海关,联系着锡都个旧大屯,云南主要的出口货物大锡就在此换装外运,大量货物云集使得这个小村寨迅速发展成为外贸运输的中转站和繁盛的贸易集市。(三) 个碧石铁路与滇越铁路在此交汇更突出了碧色寨的优势地位也正是由于碧色寨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法国修筑的滇越铁路

14、通车对蒙自、个旧、石屏、建水等地的物产的掠夺,直接刺激了云南民族资本家们的忧虑。为抵制法国的侵略意图,并解决个旧至蒙自一线的货物运输问题,各地的大商贾们积极发起筹款,向政府争取自办个旧碧色寨一段铁路。在多方的积极努力下,1912年云南军都督府批准个旧蒙自厂商自办铁路,并定为官商合办。1914年成立了个碧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拟订公司章程,于1915年正式开工。线路几经修改,商定由碧色寨绕道多法勒、蒙自县城至雨过铺再到鸡街,1921年个碧段通车,到1936年,由鸡街临安石屏段全线通车。至此我国第一条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全线通车,全长176.67公里,轨距600毫米,称为寸轨铁路。 李增耀:蒙自史话,

15、民族出版社, 2003年版,第66页。这条寸轨铁路与滇越铁路在碧色寨交汇,更加突出了碧色寨作为交通枢纽的优势地位,再一次给碧色寨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小村寨更加繁盛一时。从碧色寨的兴盛来看,由于国家的落后无能导致其受到列强的欺凌与掠夺,也正是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的自我封闭,被迫的开始“对外开放”。在此背景下,偏僻的云南也因为国家的落后无能而沦为英法共同的“势力范围”,被迫打开了门户,由滇越铁路带来了它的近代化,有了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和对外贸易的繁荣。有着铁路交通枢纽地位的碧色寨,也由一个普通的村寨迅速走上了繁盛之路。三 碧色寨衰落的原因在维持了三十多年的繁盛后,碧色寨又迅速的衰落成为一

16、个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小村寨,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 国内外局势动荡使碧色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丧失条件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的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大城市和沿海各省的大部分国土相继沦陷。云南成为了抗战的大后方,全国各地的百姓都向大后方转移,人民的生活物资和抗战所需物资都依靠交通运输中转。滇越铁路的运输量在1938年和1939年间达到了顶峰,据1939年的海关中外贸易统计年刊载:“本年滇越铁路营业情形,繁荣异常,其每日载运量,虽由300吨增为500吨,仍以海防货堆积如山。” 文史资料委员会:蒙自文史资料第三辑,第100页。碧色寨作为铁路运输

17、线上的一个特等站,以及货物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它的繁盛也达到了顶点。但是随着战争的扩大化,碧色寨也由盛转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1940年法国贝当政府投降德国,命令驻越南殖民政府禁运中国过境物资,中断了滇越铁路的对华运输。之后,日军攻占越南河内,向中越边境进军。国民政府为防止日军沿滇越铁路入侵云南腹地,遂调军布防蒙自、河口、屏边一带边境线,并接管了滇越铁路的滇段,炸毁并拆除河口至碧色寨177公里铁轨,仅留昆明至碧色寨间的铁路维持通车,以适应军事运输的需要。这时蒙自口岸对外贸易完全停顿,蒙自城的商业彻底衰败。碧色寨车站此时成为了国内抗日物资运输的中转站,因为维持着云南大后方交通运输的需

18、要,也时常受到日军的空袭轰炸,铁路运输功能大为减低,而碧色寨车站的客货运输也极不正常,集市贸易一天天萧条。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内部出现分化,随之而来的是四年内战。局势的动荡使抗战中被炸毁的铁路无法修复,而且被中断的对外贸易也无法恢复,碧色寨地方经济也难以得到持续发展。(二) 蒙自政治及商贸中心地位的几经转变对碧色寨的影响滇越铁路建成通车客观上改善了蒙自的交通,使它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是它也带来了不利的一面:改变了蒙自处于云南外贸中心的地位。蒙自1889年开关通商成为云南的外贸中心,云南的大部分进出口商品均在蒙自集散。滇越铁路通车后,由于商品可以直达昆明,不再经蒙自中转,云南的外贸中心移到昆

19、明。在1932年,云南昆明分关改为正关,蒙自正关降级为分关,蒙自失去了其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蒙自城的商业一天天萎缩。由于交通的便利,碧色寨仍然兴盛繁荣,并且成为云南进出口贸易及内地所需生产、生活物资的重要集散地。 解放初期,蒙自一度成为滇南的中心。碧色寨因为维持着云南省与其它各省的物资中转,仍然是一个繁荣的小镇。但是五十年代末期,红河州州府由蒙自迁往个旧,蒙自又一次失去了滇南的中心地位。而由昆河铁路接轨的草坝米轨铁路支线通车,碧色寨至蒙自县城的铁路线被拆除,货物不再经碧色寨中转,而滇越铁路对外运输也没有恢复,碧色寨的交通枢纽地位丧失,碧色寨车站由一个特等站降为一个只有慢车和货车才停留几分钟的

20、四等小站。碧色寨昔日的繁荣已不复存在,曾经以铁路运输和车站为生的各地人民也大多迁往外地谋生,留下的是重新做回农民的村民。从碧色寨的衰落来看,是由于中国整个大的历史环境的改变,八年抗战加上四年内战,连续不断的战乱和局势的动荡使滇越铁路的对外运输,以及云南的对外贸易一度中断,中国的国民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碧色寨也有过短暂的发展,但很难恢复其昔日的繁荣。特别是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中国处于十年动荡中,落后的云南经济遭受了更为严重的破坏,位于滇东南的蒙自则彻底的失去了发展机遇,碧色寨的交通枢纽地位的丧失,也使其恢复了原来小村寨的冷清。结 语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1、确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这使对外开放成为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决策。云南地理位置特殊,虽处于中国内陆边疆,但是它与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家接壤。在各国都先后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下,云南的公路、铁路、水路都可通往东南亚各国,而东南亚这些国家的基础工业与云南相比都较薄弱,从日用百货到机械设备都需要进口。在这些有利条件的支持下,云南的商品进入东南亚成为了可能。八十年代末中越关系恢复正常后,滇越铁路云南境内昆明至河口一段全部开通,云南随即大力开展对外贸易,发展省内经济。另一方面国家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决策,云南迎来了其发展机遇,作为云南通往东南亚的一条唯一国际铁路交通线

22、滇越铁路,也成为云南省对外贸易的主要铁路交通线。在滇越铁路促进云南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交往,促进云南社会生产发展,促进云南内地商品经济发展的时候,滇东南的蒙自在新世纪再次成为州府所在地,再度恢复了其滇南中心的地位。蒙自凭借其有利的发展时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底蕴,快速的发展了起来。然而距离县城十二公里的碧色寨小站,却没有得到发展,仍然冷清。在新的历史机遇下,这个曾经繁盛的小村寨和滇越铁路线上曾经的特等小站,该怎样发展,重拾辉煌呢?从碧色寨的兴衰发展看,直接的原因是兴也铁路,衰也铁路,归结而言靠的就是交通的发展。但从深层次来看,还是要靠它所依托的大环境。在整个大环境的繁荣稳定下,地方经济才

23、有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碧色寨要有所发展,首先还是要保证它所依托的大环境的繁荣发展;其次是要因地制宜,找出地方发展的优势特色,全方位的创造其发展条件。总之,交通就是制约地方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并不无道理。交通是国家的动脉,是国民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先行官,在我们的生产、生活、建设中,没有可以离开交通的。而交通的发展改善说到底还是要靠国家的繁荣兴盛,大环境得到了保障,才会有各个方面的具体发展。参考文献1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中国近代现代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蒙自县志编纂委员会.蒙自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3云南通志馆纂修.续云南通志长编M .卷七十四.昆明: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1986.4云南政协文史委员会.云南文史集粹(六)云南交通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5李增耀.蒙自史话M .民族出版社,2003. 6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著.蒙自文史资料(第三辑)M. 7政协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8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9段锡.滇越铁路跨越百年的小火车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7.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