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63894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毕业论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前言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生,为害秧苗、穗、节等,分别称为苗瘟、叶瘟、穗瘟和节瘟。识别其症状,对于准确诊断病情,开展测报和防治工作都非常重要。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病、叩头瘟,是由子囊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该病广泛分布于水稻栽培的国家和地区,是严重危害水稻生产的三大病害之一,也是限制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分布遍及世界各产稻区。中国南自海南岛,西起新疆、西藏,东至台湾,凡有水稻栽培的地方都有发生,稻瘟病年发生面积平均在380万hm2以上,稻谷年损失数亿公斤。病害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达4050,局部的可致颗粒无收。而现代农业日益依赖于品种大量单一化种植,使遗传多样性遭受损

2、失,加重了病害流行的潜在威胁。 2、 关键词: 稻瘟病;发生原因;防治措施3、 摘 要: 分析了水稻稻瘟病的症状识别、危害特点、流行条件、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以为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第一章、病症种类与识别 根据危害的时期和部位,稻瘟病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尤其以叶瘟、穗颈瘟较为严重,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 1.1苗瘟 发生在谷粒萌发后的鞘叶期或转青期,当叶片伸长12 cm时感病,一般不形成明显的病斑,病苗变黄褐色或灰褐色而枯死。 1.2叶瘟 (1)慢性型病斑。褐色,纺锤型。病斑外围黄色,中层红褐色,中央灰白色,上下两端有沿叶脉发展的褐色线条。病斑大小不一,但形状

3、基本一致。 (2)急性型病斑。椭圆型,水渍状,暗绿色,病斑上有浓密的灰色霉层,传染快,在环境改变时,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1.3节瘟 节瘟多数发生在抽穗前后,以离地不远位置的发生较多,有时23节同时发病,伸离叶鞘后的茎节部感病后,初期出现针头大的褐色小点,褐点扩大后变黑色,并常围绕节部发展,节部组织糜烂断折,植株倒伏枯死,有的节部病斑还可向节间伸延,甚至造成茎秆弯曲。 1.4穗颈瘟 又称吊颈瘟,在穗基部节上发病,病斑褐色或灰褐色,从穗颈向上下蔓延。穗颈瘟在孕穗后期至始穗期最易感染发生,严重影响谷粒的充实,发病早时,形成白穗或谷穗包在叶鞘内枯死。在乳熟期发病则成半实粒。在黄熟期发病损失则较轻。

4、1.5谷粒瘟 颖花在开花前最易感病,病斑大,黑褐色或灰黑色,可蔓延至整个谷粒,米粒变黑,不充实。谷粒在后期发病,病斑呈椭圆形,褐色,米粒较充实。 1.6病变过程: 慢性型病斑 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 急性型病斑 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白点型病斑 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 褐点型病斑 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

5、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 节瘟 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 穗颈瘟 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 谷粒瘟 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叶片斑:主要有2种,一是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多数近圆形或椭圆形,斑上密生青灰色霉层;二是慢性型病斑,为梭形或长梭形,外围有黄色晕圈,内部为褐色,中心灰白色,有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

6、,这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气候潮湿、晴雨交替,施氮肥过量,生长嫩绿的稻田易发生急性型病症,而在空气干燥时病害扩展慢,一般急性型病斑发展成慢性型病斑。 叶鞘斑点:常发生在叶鞘与叶片相连的部分,向叶片和叶鞘两方扩展,又叫“叶枕瘟”。 茎节病斑:在茎节上生黑褐色或黑色斑点,病斑在节上成环状蔓延,最后整个节变黑色,致使茎节折断,穗干枯。 穗颈病斑:常在穗下第一节穗颈上发生淡褐色或黑绿色的变色部分,影响结实,形成白穗,分枝或小枝也可发病影响病枝结实。编辑本段病原特征 节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大小80-1604-6

7、(m),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个隔膜,大小14-406-14(m),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生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内。该菌可分做7群,128个生理小种。第2章 发病原因2.1品种单一 品种单一化严重,引起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为兼性小种专化性寄生菌,不同的生理小种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不同。当一个品种大面积推广时,能够侵染该品种的生理小种得以大量繁殖并不断积累菌量,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即可大面积发病,直接导致该品种抗病性的丧失。 2.2品种抗病性 一般杂交

8、稻比常规稻易感病,如天优998、秋优998;米质优良、不耐肥的品种易感病,如糯稻最易感病。而茎秆坚硬,株型集散适中,叶片大小适中,则较抗病。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也不同。苗期以四叶期发病较重,二叶期发病较轻;本田以分蘖至拨节期发病较重,拨节以后发病较轻;穗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其组织最薄,抽穗后7 d抗病性逐渐提高。 2.3气候条件 影响稻瘟病发生流行的气候因素主要是湿度。而温度一般均适合稻瘟病的发生流行,温度超过32 时,才能起到抑制作用。地处粤东的五华,早造育秧后期和大田分蘖期间,阴雨天气较多,叶瘟常会发生,6月龙舟水正值早稻抽穗扬花,气温高,雨水充沛,经常出现闷热天气,最易引起严重

9、的节瘟和穗颈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晚造水稻进入抽穗期,此时雨量虽少,但露水多,晨雾重,穗颈瘟和节瘟也会发生流行。 2.4栽培条件 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的抗病力,也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其中,以施肥和灌水尤为重要。偏施氮肥,容易导致植株幼嫩或徒长,植株抗病能力减弱,病菌因此易侵入;同时过量偏施氮肥,可能导致水稻个体、群体失衡、郁蔽为病菌繁衍发生营造局部环境。 稻瘟病发生流行的程度,与水稻品种的抗病能力、田间菌源、气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1)施肥。对稻瘟病发生流行的影响极大。氮肥施用过多过迟,使叶色浓绿,如晚造烤烟迹地,残肥量大,又增施大量氮,会促使稻瘟病严重发生,施肥不均或过肥

10、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无机肥比有机肥施用的发病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容易发病。 (2)排灌水。长期深灌的稻田和蓄水不良的沙质田,稻株抗病力降低,容易发病。因此,适时排灌水有利于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3)合理密植。抛植的密度大,造成通风透气不良,不利于水稻光合作用,而增加田间湿度,容易发生稻瘟。2.5传播途径 当环境条件不适合时,稻瘟病菌暂时潜伏起来;环境条件适宜时,表现出病症,并且可以重复多次,从而导致稻瘟病的大面积发生流行成灾。 稻瘟病菌在病谷、带病稻草上越冬,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稻草。播种带菌种子易引起苗瘟和叶瘟。在露天稻田边缘未腐烂的带病稻草遇雨便迅速产生分生孢子,这些孢子由水源、气流传播到

11、稻田,在条件适宜时发芽侵入稻株引起发病。病菌在病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其他稻株上,引起再次侵染。在有利病苗的条件下重复侵染可以进行多次,本田由早造稻传到晚造稻,不断危害。晚稻收割后,稻瘟病菌又在病谷和带病稻草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次侵染来源。 第三章 防治措施3.1加强新的抗源材料的收集,加速育种进程 培育抗病品种的关键在于掌握较好的抗源材料。抗源的收集主要包括对国内外已定位基因的抗源、病区长期自然选择所保留的抗源以及含丰富抗源的野生稻的收集。常规抗病育种通过有性杂交,利用作物自身或亲缘种中的抗性基因选育抗性品种。通过选择亲本入手,采用单交、复交和回交等手段,将真正的抗稻瘟病基因重组到一个品

12、种中。但由于受到有性杂交亲和性的制约,影响了外来基因型的广泛利用,而生物技术的出现恰好弥补这样的缺陷。不仅可以打破物种界限,克服有性杂交障碍,而且能快速有效地创造遗传变异,缩短育种年限。因此,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是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发展方向。 3.2加强稻瘟病群体结构变化监测 生产上所用主栽品种的分布和替换,水稻病原菌群体的结构变化带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稻瘟病生理小种具有多样性遗传变异,因此应建立稻瘟病菌群体监测体系,定期监测稻瘟病菌群体结构,不断地分析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致病性、致病类型、小种分布状况及优势小种;准确掌握不同稻瘟病菌致病类型与当前生产和育种的抗源品种的相互关系,有选择地使用

13、抗病亲本,减少抗病育种的盲目性。 3.3加强水稻栽培措施研究,利用生物多样性减轻稻瘟病危害 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品种、稻田病虫草害及相关天敌、稻田水生生物群落及人工放养的鸭、鱼、萍等物种能够共同构成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刘昌权等研究表明,相对于常规水稻种植,稻鱼共作生态模式,可以使水稻叶瘟平均病情指数下降5.57%,穗颈瘟病情指数下降6.08%。侯传伟等总结江苏灌南有机稻米产业化实践经验表明,在以选用优质抗病品种和活化土壤的基础上,有机稻区运用农艺、人工、物理措施,采用种子精选、淹水封、减蘖增穗、健身栽培增强稻体自身抗逆性等,有效控制了病虫草害。刘二明等研究发现,水稻品种多样

14、性混栽对稻瘟病有显著的控制效果。混栽区的间栽品种与净栽区的间栽品种比较,稻瘟病病叶面积率明显下降,叶瘟减轻。不同组合的间栽品种对穗瘟的相对防治效果36.88%55.10%;选择抗性遗传背景差异大和株高差异较大的品种组合,以1行优质稻、5行主栽稻混合间栽,能起到控瘟增产的作用。3.4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及无病种子田,减少种子带菌量;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减氮增施钾肥、硅肥,提高水稻抗逆性3;清除田间病株残体、消灭池埂及四周杂草,减少病菌来源。 3.5化学防治苗瘟用2%加收米1 500 mL/hm2或20%三环唑1 650 mL/hm2或40%稻瘟灵1 500 mL/hm2,对水150225 L/h

15、m2茎叶喷雾。叶瘟用25%施保克1 1251 500 mL/hm2或2%加收米1 2001 500 mL/hm2,对水225300 L/hm2茎叶喷雾。穗颈瘟在孕穗期末期至抽穗期、齐穗期用2%加收米1 2001 500 mL/hm2或25%施保克1 1251 500 mL/hm2,或75%稻艳可湿性粉剂375 g/hm2在水稻抽穗期前27 d,对水225300 L/hm2茎叶喷雾。在水稻始穗期前(水稻出穗5%左右时)必须防治稻瘟病时喷防1次,此次防治稻瘟病至关重要。 3.6注意事项一是喷液量要充足,保证喷雾均匀一致。二是抢(趁)晴喷药,水稻叶瘟、穗颈瘟发生时节正值雨季,降雨日数多,影响正常喷药

16、,为及时喷药防病,应根据天气状况,抓紧时机抢晴天(5 h内不降雨)喷药。三是根据多年稻瘟病防治经验,节瘟发生重,在防治叶瘟、穗颈瘟时对稻株所有节部亦应喷到药4。不论穗颈瘟、叶瘟、节瘟均应做到及早防及时治,并做到喷雾均匀,方能起到防治作用。 致 谢:三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三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

17、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同时也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做毕业设计的环境。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设

18、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参考文献 :1 孙泰宏.浅谈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2009(11):30. 2 刘昌权.稻田生态渔业区病虫害发生规律J.贵州农业科学,2005,33(4):56-58. 3 侯传伟,张宏波,李学明.有机稻米产业实践与启示J.中国稻米,2005(5):49-50. 4 刘二明,朱有勇,肖放华,等.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持续控制稻瘟病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2):164-168.5 张欣.水稻稻瘟病危害与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0(2):33. 6 张志,李桂华,辛亚丽,等.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167,169. 7 邓珍,郭水连.水稻稻瘟病与气候条件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8(2):135-136. 8 王国筱,刘光胜.水稻稻瘟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J.汉中科技,2009(5):22,46.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