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论文海南岛热带天然林概况及其保护.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64267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工论文海南岛热带天然林概况及其保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理工论文海南岛热带天然林概况及其保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理工论文海南岛热带天然林概况及其保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理工论文海南岛热带天然林概况及其保护.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工论文海南岛热带天然林概况及其保护.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论文海南岛热带天然林概况及其保护.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海南岛热带天然林概况及其保护 海南岛热带天然林概况及其保护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海南岛热带天然林概况及其保护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海南岛热带天然林概况及其保护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介绍了海南省热带天然林分布特征,并深入分析其经济、生态价值及历史动态变化,提出了适合海南天然林保护的建议。关键词 海南岛; 热带天然林; 经济价值; 生态价值; 保护中图分

2、类号 S718.5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2-0076-021海南天然林的分布和特征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北纬1893220934,东经1083636111239),具有热带和亚热带的过渡特征。全岛面积共计33 930km2,东西长约250km,南北宽约220km,其地势由中部高山向四周逐渐递降,最高峰五指山海拔1 867m,岛上河流均发源于中部山区。海南热带天然林是我国连续分布面积最大、物种最丰富的热带林区,2006年,海南省热带天然林面积为65.90万公顷,主要分布于海南岛的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等中部林区1,其中五指山属未开发的

3、原始森林。海南热带森林植被垂直分带明显,具混交、多层、异龄、常绿、干高、冠宽等特点。对于海南岛热带林的类型划分,国内各有不同的观点,如侯元兆2按地域把海南岛的热带林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海南岛中部和东部为热带湿润雨林、常绿季雨林和山地雨林,北部为半常绿季雨林,西部为落叶季雨林和热带稀树草原。林媚珍3则按海拔高低划分海南岛的热带林为6种类型,同时对各类型热带林的树种做了重要描述:山顶苔藓常绿阔叶矮林(苔藓矮林)。一般分布在海拔1 000m以上的山地脊部或孤峰顶部,主要树种有桢楠、五列木、厚皮香等20 余种。山地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海拔600(700)1 000(1 500)m的山岭中部,是全岛森林面

4、积和蓄积量最大的类型,主要树种有黄枝木、五列木、陆均松、冬桃、毛叶冬青、广东钓樟、紫金牛、少脉假卫茅等。热带北缘雨林。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的南桥、兴隆一带和一些较为闭塞的低山谷地、盆地及河流两岸,海拔600(800)m以下的山地下部,主要树种有黄枝木、山竹子、鸭脚木、光叶柃木、谷木等。常绿性热带季雨林。分布海拔与雨林相同,主要树种科为大戟科、番荔枝科、茜草科、芸香科等。热带针叶林。分别分布在白沙、东方和乐东三县交界的低山丘陵区及在屯昌县松涛一带的低山丘陵和台地,海拔多在600m以下。组成树种主要为南亚松及数量不多的海南松,林缘常混麻栎、枫香和楣柴树等。稀树草原。分布于海拔100m以下的山麓、低丘

5、、山间盆地和近山区的滨海台地一带。树种以木棉、海南薄桃为主。2热带森林价值热带森林是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它具有最为复杂的组成和结构,是维护生物圈生态平衡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南岛的热带天然林体系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它不仅是物质资源宝库和保存物种资源的基因库,而且对海南岛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生态平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1经济价值海南岛热带林是我国最重要的热带动植物物种基因库,林中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海南热带天然林共有植物4 200种,占全国植物种类的15%,其中特有种600种;在1 400多种针、阔叶树种中,乔木达800种,其中有458种被列为国家商

6、品材,适于造船和制造名贵家具的高级木材有85 种,一、二、三类保护植物有66种4;海南热带林中属于特类木材的有花梨、坡垒、子京、荔枝、母生5种,可入药植物约2 000种,占全国可入药植物种类的40%,已被药典收载的有500种。另外,海南岛有陆生脊椎动物500多种,鸟类344种;两栖类37种,其中11种仅在海南发现,8种已列为国家特产;陆生哺乳动物有78种,其中21种是海南特有5;已被列入国家I级保护的野生动物主要有海南坡鹿、黑冠长臂猿、云豹、孔雀雉、巨蜥、蟒等14种1。珍稀动物有黑冠长臂猿、坡鹿、水鹿、猕猴、云豹等。2.2生态价值目前,国内主要从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固碳供氧、净化环境、景观游憩

7、、卫生保健、农田防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体评估核算森林生态价值。李意德等6以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过去几十年的研究成果为参数,采用等价格替换法、造林成本法、环境治理成本法对海南岛热带天然林的固碳供氧、凋落物制肥、固土保肥、蓄水调洪补枯、环境旅游等价值功能进行了核算,算出其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总价值达43.9亿元人民币/年(见表1)。3动态变化历史上海南岛热带天然林的变迁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汉、唐时期。海南岛开始改变森林之岛的原始面貌,此时热带森林的开发主要在沿海地区。宋代时期。沿海地区森林破坏严重,并向山区扩展。明清时期。森林破坏进一步加剧,但海南岛中部山区,西南、东南及南部山地、丘

8、陵和大部分台地均为森林覆盖3。近代海南天然林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缓慢下降阶段。从清代初年至1933年,热带天然林面积共减少约30.8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984hm2。 急剧减少阶段。19331979年,热带林面积共减少127.68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2.78万公顷。缓慢下降阶段。从1979年至1987年,热带天然林面积减少2.4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3 000hm2。稳定恢复阶段。19871998年,热带天然林面积逐渐增加,平均每年增长2.03万公顷3。1933年以前,海南热带天然林资源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毁林开荒和造船用材;19331956年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疯狂掠夺;195619

9、79年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大规模工业性采伐和毁林种胶1;19871998年天然林面积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各级政府逐步重视热带天然林资源的保护。1998年以来,一些企业大力发展经济林,特别是种植纸浆林给海南天然林带来严重的威胁。据调查,在已种植的10.67万公顷浆纸林中,有近一半是砍伐天然林占地种植。另外,因为人口增长过快,山区生活水平较为贫困及管理不善等原因,山区群众刀耕火种,烧山狩猎,毁坏天然林种橡胶、木薯、山兰等经济作物的现象也日益严重,海南天然林面积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保护海南热带天然林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4保护途径4.1加强宣传教育据调查,目前住在林区内的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人均年收入约2

10、000元。贫困的生活导致林区农民时有破坏天然林的行为发生,加强林区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林区农民的保护意识,对天然林的保护极其重要。相关部门须加大力度宣传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林业法律法规,特别是相关政策解释工作。另外,还须通过宣传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林区干部对天然林的保护意识,做到自觉地执行发展林业的各项方针政策。4.2完善天然林保护政策,加强执法力度相关部门一定要坚决执行森林法,依法管理森林资源和林业生产,要加强林业执法和执法监督,特别是加强对外来浆纸林业公司的监管,坚持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凭证采伐、凭证运输木材,坚决制止乱砍盗伐林木,狠狠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各种违法行为;要坚持林

11、地总量控制、用途管制和征占用林地由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外,对于天保工程实施中逐渐显露出政策缺位和不完善的地方,政府的制度安排应能作出反应,及时完善天保工程政策7。最后要抓好林业的立法和法规的配套工作,完善林区规划、林地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征收。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12、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

13、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

14、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