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汛期堤防常见险情及抢护措施.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964981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论文汛期堤防常见险情及抢护措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汛期堤防常见险情及抢护措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汛期堤防常见险情及抢护措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汛期堤防常见险情及抢护措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学论文汛期堤防常见险情及抢护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汛期堤防常见险情及抢护措施.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汛期堤防常见险情及抢护措施 汛期堤防常见险情及抢护措施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汛期堤防常见险情及抢护措施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汛期堤防常见险情及抢护措施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分析了汛期堤防常见的散浸、管涌、滑坡和漏洞等4种险情发生的原因,并分别介绍了这4种险情的抢护措施,以期指导防汛抢险工作的开展。关键词 汛期堤防;散浸;管涌;滑坡;漏洞;原因;抢护中

2、图分类号 TV871.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6-0307-02散浸、管涌、滑坡和漏洞是汛期堤防较常见的4种险情,如不及时抢护,有可能发展为溃堤。笔者将这4种险情的发生原因及其抢护措施介绍如下,以期指导防汛抢险工作的开展。1散浸1.1原因分析散浸是堤防较常见的险情之一,如不及时抢护,有可能发展为管涌、滑坡或漏洞等险情。堤防产生散浸的主要原因有: 堤身单薄,内坡过陡;堤身土质沙重,外坡又无透水性小的黏土防渗 ;堤质太差,筑堤时所取土块没有打碎,留有空隙,硪夯不实;堤内有隐患(如蚁穴、蛇洞、暗沟、易腐烂物、树根等),缩短了渗径,使浸润线抬高,渗水在堤内坡的坡面或坡脚

3、附近渗出,形成散浸。1.2散浸抢护1.2.1外帮。散浸,特别是散浸险情严重的堤段,如渗水出逸点高、渗出浑水、堤坡裂缝及堤身单薄等,若有外滩,附近有黏土可取,可在外坡加做外帮。可沿外坡倾倒黏土,最好随倒随用脚踩实,要保证质量。如因急流,散土容易流失,可先在水中分层垒土袋筑一隔堤,然后在土袋和堤外坡之间倾倒散黏土分层填筑,直到要求高度,这样可起到隔渗的作用。外帮宽度一般45m,长度应超出散浸堤段两端至少5m,高出水面0.5m。1.2.2导渗沟。当堤背水坡大面积严重渗水,而在临水侧迅速做截渗有困难时,只要背水坡无脱坡或渗水变浑情况,即可在背水坡及其坡脚处开挖导渗沟,排走背水坡表面土体中的渗水,恢复土

4、体的抗剪强度,控制险情的发展。可从浸润线顶点起至堤脚外止,开若干条与堤身垂直的纵沟或与堤身成4560的斜沟。斜沟纵沟都要联通,宽度都是一样,或在纵沟两边再开“人”字形支沟。导渗沟的开挖深度、宽度和间距应根据渗水程度和土壤性质确定。一般情况下,开挖深度、宽度和间距分别选用3050cm、3050cm和610m。导渗沟的开挖高度,一般要达到或略高于渗水出逸点位置。导渗沟的出口,以导渗沟所截得的水排出离堤脚23m外为宜,尽量减少渗水对堤脚的浸泡。边开挖导渗沟,边回填倒滤料。倒滤料可用沙石料,也可用砖渣、芦柴。为防止泥土掉入沟内,阻塞渗水通路,可在倒滤料上面盖草袋或稻草,然后填土。1.2.3倒滤层。当堤

5、身透水性较强、在高水位下浸泡时间长久、导致背水坡面渗流出逸点以下土体软化、开挖导渗沟有困难时,可在背水坡做贴坡倒滤导渗。在抢护前,先将渗水边坡的杂草、杂物及松软的表土清除干净,然后按要求铺设倒滤料。根据使用倒滤料的不同,可做沙石倒滤层或芦柴倒滤层。1.2.4透水压渗层。当堤身断面不足、内坡较陡且发生严重散浸时,可在内坡加做层苇层土的透水压浸台。如当地有沙石倒滤料时,可先用砂石做底层,然后做到要求高度。可在筑压浸台部分先做导渗纵沟或斜沟,在堤脚上铺放芦苇2层,每层厚10cm,共20cm,铺成“人”字形,柴梢向外。在芦苇上面铺稻草厚5cm,然后填土夯实,厚1.01.5m。填土面上再铺放芦苇,层苇层

6、土直到浸润线顶点为止。若基础不好,土撑坡脚要抛石或用砂土袋固脚,但要注意不要将沟内渗水阻塞。2管涌2.1原因分析一般来说,长江中下游平原冲积地层,上面是黏性土,往下是粉砂、细砂等,砂层间也有黏性夹层的,再往下则是沙砾及卵石等强透水层,在河床中露头与河水相通。在汛期高水位时,由于渗水流经强透水层压力损失很小,堤内数百米范围内黏土层下面仍承受很大的水压力,如渗水冲破了黏土层,就会将下面的粉砂、细砂随水带出,形成管涌。2.2管涌抢护管涌的抢护,可在冒水孔周围,用土袋围成低堰,孔内填反滤料。最好是按级配先填粗砂,再填瓜子片、碎石,最后填石块,这样可以有效制止砂粒带出。但由于涌水,粗砂往往填不进去,则可

7、先填些碎石、块石,以杀涌水之势;再按级配填筑,略高于原地面。如1次未能达到制止带砂,可以清除部分上层粗填料;再按上述级配填筑,直到渗水畅流不带砂为止。反滤料填好后,仍需注意防守,如发现填料下沉可以继续填砂石料,直到稳定为止。若管涌使堤防基土流失过多,导致堤身裂缝下挫,则是溃口性险情,应予以高度重视,并立即准备救险器材和劳力,同时设法加固堤身防止漫水和漏水。抢护脱险后仍应加强防守,观测周围的变化和渗水量与外水消长的关系,以供汛后处理做参考。3滑坡3.1原因分析堤坝滑坡又称脱坡,一般是由于水流淘刷、内部渗水作用或上部压载等而造成。先是背水侧堤坡表面出现土质湿软斑点,随后渗透量加大,并从堤身内带出土

8、粒,继而在堤坝顶部或边坡上出现轻微细小的纵向裂缝,随着裂缝的发展,最后土体下沉,形成滑坡。3.2滑坡抢护3.2.1透水土撑。在筑土撑部位,将脱坡松土削成斜坡后挖沟,在沟内放置滤水材料。若堤基不好,土撑坡脚要抛石或用袋土固脚,但要注意不要将沟内渗水阻塞。土撑宽度要视水情、险情和取土难易而定。一般宽度58m,坡比15,撑顶高度一般在0.51.0m。填土要打碎、硪实。3.2.2透水压渗台。做法与透水土撑相同。但在布置上透水土撑是分段修筑,而透水压渗台是全面修筑。具体见散浸的抢护措施中的透水压渗台做法。3.2.3外帮。若有外滩,在抢护内坡的同时,可在外坡加做外帮,以减少渗水,缓和险情,争取完成内坡抢护

9、的时间。4漏洞4.1原因分析一般来说,由于堤身内部留有屋基、阴沟、腐朽树根等物,筑堤时未清除;或填筑质量不好,龙口不密实;或为白蚁、蛇、鼠、獾在堤内打洞,导致在高水位压力下,将平时的淤塞物冲开,或渗水沿隐患、松土串联形成漏洞。4.2漏洞抢护4.2.1堤外堵塞。堤外堵塞是漏洞抢护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先要探明洞口的位置和它的大小、多少。洞口小的可先用铁锅扣住或用棉衣、棉絮等将洞口堵住;洞口较大的或周围有几个洞的,可以用棉被张开顺堤坡拖下盖住洞口。洞口堵住后,再压土袋,浇土形成外帮。切勿乱投块石土袋,以免架空,增加堵漏困难。4.2.2倒滤井。在堤外堵塞的同时,堤内漏洞也要做倒滤井。特别是漏洞发生在堤脚

10、平地、出现浑水兼带有细砂、一时难以判明是漏洞还是管涌的情况下,更须按抢护管涌填做倒滤井的办法来处理。只要倒滤层保住堤身的填土不流失,险情就稳定下来。4.2.3开巷断截。开巷是在堤顶挖槽,深到漏洞以下。其开槽宽度以能适合开挖工作的最低宽度为限,尤以开深槽更要谨慎从事。开巷断截是最彻底也是最危险的办法,必须在具备充分的条件(如堤身宽大、人力器材足够等)的情况下才能采用。水位过高时不宜进行,施工时必须高度集中力量,加倍注意填筑质量。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

11、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12、.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13、,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