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浅谈马尔库塞对审美现代性的身份界.doc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3965048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论文浅谈马尔库塞对审美现代性的身份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艺术论文浅谈马尔库塞对审美现代性的身份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艺术论文浅谈马尔库塞对审美现代性的身份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艺术论文浅谈马尔库塞对审美现代性的身份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论文浅谈马尔库塞对审美现代性的身份界.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马尔库塞对审美现代性的身份界 要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之一马尔库塞认为美学(美学论文)能够抵制现代性的弊端本文将以他的美学思想为根基梳理出他对审美现代性的身份的界定。即社会的异在者。面对拥有强大同化力量的社会这一研究对于我们该如何发展艺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何为审美现代性?作为一个术语,很难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时代不同,它的具体内涵也不同。关于“审美”的讨论从柏拉图时代就有,而我们从现代意义上所理解的审美现代性是启蒙理性发展的结果。追溯到启蒙时期,鲍姆加登认为审美是低级的感性认识,它与理性不同;康德认为审美是第三种心灵能力,它调和着人类生存的两个极端;席勒认为审美是一种游戏,它具有重建

2、文明的功用。由此,审美便逐步从启蒙现代性中分离出来,并在这一分离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基本内涵批判性,并一步步涉足更广阔的“水域”社会领域。然而随着社会理陛自身的发展,它所显现的困境和矛盾不同,审美现代性本身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在马尔库塞看来,发达工业社会的审美是作为现存社会秩序的异在者而存在的,因此审美的天地与现实对立着泾渭分明的意向性对立1。他认为只有保持异在性,审美才能发挥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实现对社会的重构,建立一个非压抑性文明。其一,艺术作为异在者,批判着这个全面异化的社会。弗洛姆曾言:“l9世纪,上帝死了,20世纪,人死了。”的确,现代化程度越高,人们的生活处境越不容乐观。概括而言,

3、现今人们面对着如下问题:其一,灵魂与精神分离,精神文化的领域越来越被物质文化挤占,它失去了其崇高与纯粹的特性;其二,曾给人以“幸福承诺”的“肯定的文化”渐渐走向自我消亡。在肯定的文化中,艺术“把美作为当下的东西展示,平息了反抗的欲望奉献于一种把个体弄得服帖的伟大成就”;其三,哲学、宗教、道德等越来越被物质现实的可操作原则左右,变成了可以计量其价值的商品。此时审美现代性似乎已渐渐失去鲍姆加登、康德等人所述说的批判、解放的功效。不过,在马尔库塞看来,艺术并没有丧失其应有的品格,它仍通过作为异在者而批判着这个异化社会。“无论艺术是怎样地被现行的趣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以及经验的限制所决定、定型和导向,

4、它都总是超越着对现实存在的美化、崇高化,超越着为现实排遣和辩解。即使是最现实主义的作品,也建构出它本身的现实:它的男人和女人、它的对象、它的风景和音乐,皆揭示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尚未述说、尚未看见、尚未听到的东西。艺术即异在。”18在这里,“异在”显然是针对现实秩序而言的,艺术同现实保持着距离,疏远现实,并是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就此,可以肯定地说,马尔库塞并没有抛弃现代性审美的他者的身份,它依旧是现实和自然的“他者”。146不过,与鲍姆加登、康德、席勒等人的审美观相比,马尔库塞所认为的审美更为具体化,他主要是从艺术领域来界定审美的现代性身份的。在他看来,发达工业社会的审美凭借其异在性的身份,担负着

5、更为丰富的社会功能批判、革命和重构。其二,通过颠覆日常感知,艺术进行着革命,并力图实现社会的重建。在对社会进行批判时,马尔库塞意识到感官具有一种巨大的、不可忽视的重建功能。人是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结合,如今这种天性的结合却处于分裂的状态,以至于关于社会改革和个体自由的任何言论都是奢谈。席勒认为,如果想要实现社会的解放,就需要改变人的时代性格,恢复人的天性结合,发展一种新类型的人即感性的人(或审美的人)。与席勒观点相似,马尔库塞认为,感性具有破坏旧历史(历史论文)的潜能1,因为人类的自由根植于人类的感性:感官不仅接收给予它的东西,而且它并不把对给予的东西的改造“委托”给知性,相反在实践中,它发现和能

6、够依靠自己发现崭新的(或更加满意的)事物的可能性和能力、形式和属性,并能够促使它们的实现。1同时马尔库塞强调,这种感性的解放只能依靠艺术和审美,因为艺术的真理就是通过与理性的和解去解放感性;审美激发出感性的内在真理,使它不后的学习内容有了更清晰的衔接,学习后知识系统性强,而且教师自身对待教材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有了自己的理解,教师授课也能避免话筒式的传达,而是通过筛选转释的加工,让学生多了一次与新思路接触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榜样。2_2形式关联,重结构分析,凸显美术本位价值克莱夫贝尔认为:有意味的形式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

7、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贝尔的话道出了形式之于视觉艺术的重要性。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史时,对于作品形式的分析是始终无法回避的现实。只有不断对艺术大师的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咀嚼、关联,才有可能在学生脑海里形成随时可以提取素材的经验库,到他们创作时,才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我们又有能力做到:将形式有关联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体味、感受,在联系中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这种相同或不同的深层原因。如:学习北宋山水画时会涉及郭熙提出的“三远”透视法、中国的散点透视法,教师就可选取外国画家霍贝

8、玛的油画作品林间小道(如图1)和中国山水画家郭熙的作品早春图(如图2),以透视作为其关联切入点,进行比较分析。西方绘画主要采用“焦点透视法”,追求视觉的真实性,结合运用色彩学、解剖学、透视学等科学知识来实现这一目标。图1中国画采用“散点透视法”,注重意境的营造。深层原因之一是中外哲学观的不同,西方人追求真实科学,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以包容天地人生于一体的宏观视角,向自然界的广袤、时间的纵远及精神的深度发展,所以中国画体现的是山水的味道,或雄伟壮阔,或绮丽多姿正是因为这些不同,造就两幅画的画面结构不同,带给人的感受也完全不同。再如:分析五代杨凝式的书法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就可以书风相似为切入点

9、,关联颜真卿的祭侄稿;分析图2提香的作品乌尔宾诺的维纳斯时,可以构图相似为切入点,关联乔尔乔纳入睡的维纳斯关联不仅是一种意识,更应转化成一种策略,当内容关联、形式关联等多种方法有机组合在一起时,美术史教学就能变成一种有策略的教学,教学也会更加有效。因此,我们希望关联成为师生对话美术史的一种习惯。参考文献【1】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E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34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5【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5004常宁生美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论文)中的艺术史课程与教学J美苑,20

10、01(6):32-35编辑杨呈祥(上接第147页)再堕入占支配地位的现实原则之中;它旨在解放感观,不仅不会毁坏文明,而且能够给文明以更加坚实的基础、更加强大的潜能。而艺术这种革命性所依凭的,马尔库塞认为是艺术本身的特质即审美形式。“艺术天地以不同的面具和沉默的形式,由没有恐惧的生活意象组合起来。艺术之所以要用面具和沉默的形式,是因为艺术无力去实现这种生活,或者没有力量充分地表现它。不过,艺术之无力的、幻象般的真理(在今天,它尤为无力,并且更是幻象,因为在今日它已成为支配人的社会中的无所不在的组成部分),仍然确证着它的意象的有效性。社会的不合理越是惨不忍睹,艺术天地中的合理性就越发突出。”这也就是马尔库塞一直强调的异在效应。他认为,毕希纳的沃伊采克、布莱希特的剧作、卡夫卡和贝克特的小说就是这种审美的典范,它们以其形式对现实构成“破坏性的潜能”。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看,每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革命的,即它倾覆着知觉和知性方式,控诉着既存的社会现实,展现着自由解放的图景”。,因此,马尔库塞相信“艺术,作为现存现实的异在,它是一种否定的力量”、“艺术的真理是这个社会的异在者”。在他眼中,伟大的艺术作品理应与这个现存秩序决裂,只有这样方能在现实面前展示自己的尊严,给人以幸福的承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