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物流人才供需不对称性探析.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965465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物流人才供需不对称性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管理论文物流人才供需不对称性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管理论文物流人才供需不对称性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管理论文物流人才供需不对称性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管理论文物流人才供需不对称性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物流人才供需不对称性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物流人才供需不对称性探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物流人才供需不对称性探析 物流人才供需不对称性探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物流人才供需不对称性探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物流人才供需不对称性探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物流人才是制约物流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地解决物流人才供需不对称性问题,是物流行业中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物流人才市场供需现状,指出了物流人才的需求特征,并探析了解决对

2、策,以此来实现物流人才供需的对称。关键词:物流人才;供需;不对称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8)10-0102-03Abstract: Talents in logistics are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s of it so that it is a strategic issue to deal with the asymmetry of the supply-demand for talents. An overall review of the supply-demand has been made in thi

3、s paper firstly, which characterizes the demand for talents in logistics. Then the solutions are discussed to achieve the symmetry of the supply-demand for talents in the end.Key words: talents in logistics; supply-demand; asymmetry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产业的升级发展,中国的物流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显露出物流作为“第三利

4、润源”的重要作用。然而,物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人才的推动,因此,物流人才已经被作为物流行业发展的战略因素加以对待,然而,纵观我国的物流人才市场,呈现出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企业高薪难觅物流人才,另一方面各物流公司纷纷裁员,出现了物流人才供需不对称的矛盾,这已成为制约物流行业持续长足发展的瓶颈。1我国物流人才供需不对称现状分析1.1现状分析1.1.1物流人才绝对短缺目前,中国的许多高校与职业院校都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或相关专业,但单从数量上也难满足物流企业的需求,何况既懂得物流管理知识又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在2007年10月,国内某著名物流企业开出100万年薪的条件聘高层次物流管理

5、人才,结果应聘者寥寥,物流人才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也制约着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权威预测,中国未来20年里,物流人才紧缺为600万左右,其中高级物流人才为50万左右。因此,物流人才短缺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物流战略问题。1.1.2物流人员相对过剩与物流人才绝对短缺形成鲜明对比的现象:企业(对原物流企业)物流平庸人员繁多,许多企业将富余人员安置到自己的物流企业或部门。由于企业的物流人才短缺,又没有合适的物流人才引进,只好用普通员工代替物流人才从事相关物流工作,使得物流经营水平低下、效益不高,难以发挥物流的增殖功能。这样,不但影响着物流企业或部门的运作,而且也阻碍了企业的战略

6、发展,更难以适应企业日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有效地分流企业的繁余人员,重树物流人才的地位,也将是企业长足发展的当务之急。1.2原因探究1.2.1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目前,在我国从事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培训和教育的主要有三种模式:学校的专业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的证书培训和企业的技能培训。这三种物流人才培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物流人才紧缺的压力。但由于这种教育培训体系的不完善以及自身的缺陷,造成了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学校培养的“准人才”适应能力差。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开设这类专业时间不长、教学设备不完善,绝对大多数学校没有物流实验室,只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层次上,培养的学生实际操

7、作能力较差,无法有效地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第二,社会培训机构参差不齐。由于物流人才市场供需的不对称性,面对物流人才的供不应求,社会上纷纷涌现了各种培训机构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培训,通过短期培训,颁发物流师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在很大程度上对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催生了培训机构的急功近利,使得通过培训获证的学员缺乏物流管理知识、工作能力不强。第三,企业的技能培训浅尝而止。面对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高素质要求,而现有人员又难以适应物流管理工作,不少企业就通过员工岗位技能培训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矛盾。企业对员工的培训经常停留在技能层面或专家讲座,出现投入少、见效快的短期效应,虽然可以环节燃眉之急

8、,但并非企业物流发展的长远之计。1.2.2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认识偏差由于物流行业在中国的起步较晚,它的相关理论的普及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很多的企业或公司为了彰显自身与时俱进的思维,将其企业或部门冠以物流这一名词,但是,许多企业对物流的认识都不够科学与完整,认为物流就是围绕企业的物资管理部门,更有甚者,将仓储、运输、保管、配送等单一的经济活动等用于物流,由于对物流缺乏正确的认识与定位,相对应的就产生了对物流人才的认识偏差,认为从事物流不需要专业的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只是传统工作的翻版,这就出现对物流从业人员的轻视,从而也影响了物流的发展,更有不少企业将物流部门作为安置繁余人员的基础,更使得

9、物流步入了徒具虚名的发展怪圈。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认识偏差,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认识,这也严重地影响着物流人才的正确社会定位。2物流人才需求对称性特征2.1宽厚的物流管理系统知识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作为现代物流人才应具备宽厚的物流管理系统知识。2.1.1物流管理知识。物流管理的核心要从宏观上实现资源整合、微观上实现精益运作。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仅要熟悉该行业的基本流程,掌握物流系统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等方面的相关技能,还应有从宏观上把握全局的能力。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物流中心规划与

10、布局、货物的运输与配送、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机械设备的基本运用原理、物流企业的运营管理等专业知识。2.1.2财务知识和其它商业知识。物流之所以被称作“第三利润源”,就是通过节约成本的方式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作为高级物流人才,应精通财务知识,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正确地为企业进行“物流诊断”,分析出物流成本并加以降低。同时还要有会计、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贸易地理等商业知识。2.1.3英语水平。随着中国加入WTO后,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英语已成为跨国家的交流工具,要想成为一个高级物流人才,英语的掌握不容忽视。2.1.4计算机信息系统知识。由于现代企业的物流运营对信息系统有相当高的要求,高

11、级物流人才除了能够熟练掌握电脑使用技能和办公自动化工具,还必须对信息系统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在企业信息化浪潮中正确地判断企业的物流需要,站在专业的角度为企业的物流变革指明方向。 2.2综合的物流基本素质与能力物流管理人才作为经济管理中的稀奇资源,不仅有专业知识的要求,还有综合能力的要求,这些素质与能力包括:2.2.1良好的沟通和把握全局的能力。良好的沟通是工作顺畅的基本前提,它包括情景感知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反应速度等。调查表明,36%的岗位对应聘者提出了这一要求。2.2.2计量与技术技能。统计分析和数学方法是计量与技术技能中最重要的两项能力,运用这两项技能能够帮助企业迅速在大量数据中提炼

12、出对企业有用的信息,总结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预测未来,较快地掌握顾客的需求并为之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2.2.3规划未来蓝图和团队合作能力。我国物流业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作为物流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应具备一定的预测的能力,在规划未来的过程 物流人才供需不对称性探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物流人才供需不对称性探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物流人才供需不对称性探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

13、以下是正文。中既不能好高骛远,一味的追求业务的发展而忽视了自己的能力;也不能过于悲观,而应该依据自己的实力,客观地对企业的未来进行规划。同时在现代企业中,有很多大的项目和业务复杂烦琐,通常要通过几个人组成团队,相互协作,共同解决和完成。在调查中有11%的岗位都有此要求,因此团队合作能力是物流人才所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3对策研究3.1转变观念,重新定位物流人才加强物流人才培养,实现物流人才需求市场的对称,实现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使物流人才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当前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树立物流人才观,给予物流人才应有的地位,让真正的物流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物流人才是指在物流工

14、作中,熟练掌握物流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物流操作技能,并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解决物流难题的人员,这是一种高素质的管理与操作人才。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物流人员往往只是一个单位的普通职工,地位低下,待遇偏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要加强物流人才培养,首先应树立物流人才观,也就是说物流人才是一种新型人才,他们是推动物流技术创新和实现物流科技成果转换不可缺少的主要力量。在全社会动员各类宣传工具,营造物流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物流人才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能够使他们脱颖而出。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新闻媒体和宣传工具,营造有利于物流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特别是要大力宣传物流人才在生

15、产建设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在全行业甚至全社会营造重视物流人才的氛围,形成尊重物流人才、重用物流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3.2细分市场,完善教育培训体系为了有效地解决物流人才需求的对称性问题,首先是对物流市场的正确细分,应根据物流市场人才的需要,开办设置符合实际、面向社会的物流专业与课程,同时建立健全物流专业的教育体系,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人才。建立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学历教育体系,需要完善包括高职、本科、研究生的相互衔接的教育层次,要根据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大高职层次的培养力度,扩大办学规模。要注意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以培养中级物流人才为主。鉴于我国尤其缺乏物

16、流高级管理人才,应特别重视研究生教育,增加教育投入,在博士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中提倡联合培养和学科交叉,以提高物流人才层次的合理性。按照物流市场和职业类型需要,科学设置物流专业课程。在具体实施教育培训的过程中,鼓励和允许教育培训主体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和职业类型需要,开办和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这一新的学科专业应是许多传统学科的高度融合,是一个集结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管理学、信息技术、国际贸易、工程技术、市场营销、财务会计、金融、法律等多学科领域知识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而非原有学科的简单转型。在合理优化物流人才专业结构的同时,要注意吸收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信息,完善物流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

17、相结合,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由于物流业操作性强,因而,教育培训活动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培训中淡化目前所采用的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探索多种手段,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案例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通过市场调查、方案制作、工厂实习、企业实地考察参观等各种丰富多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物流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模拟实验室,强化物流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满足我国现代物流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要。3.3强化激励,促进供需市场对称从激励的角度来看,员工未被满足的需要是有效激励

18、的前提条件,它由生存激励和精神激励所构成。生存激励是指企业对员工工作给予的物质报酬,如工资、福利、股权、期权以及职务消费等。精神激励是指企业满足员工的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非物质的需求,如成就、地位、尊重、友谊、安全、健康、自由、成长等。如何有效地将物流人才的生存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效整合,来实现物流人才市场的供需对称呢?只有建立物流人才激励机制,引入科学评价体系,通过强化激励这个杠杆来加以调节。物流人才的涌现可以通过各种激励方式来实现,但广开贤路、营造人才聚集的宏观环境无疑可以加速人才不足的现象的改善。广揽社会贤才能够迅速在物流领域形成人才聚集效应,此举也必然会加剧物流业内人才的流动。人才的全方位流动

19、既能为每个人的顺利成长和能力的有效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又能使群体中单个人才的能力得到放大、强化和延伸,产生优化人才结构的结构效应。人才流动促进人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效发挥,形成人才团、人才链,造成人才辈出的局面,达到最佳群体智力效应。因此,应重视物流人才工程中的“马太效应”,以此来实现物流人才供需的对称性。参考文献:1 马永刚,刘雅丽,张莉莉 物流人才紧缺与物流人员相对过剩的成因与对策探析J 中外物流,2006(1):37-392 缪立新 为物流业培养尖端技术与管理人才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85-883 王德荣 未来20年中国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 物流世界,2004(1):1

20、24-1264 梁海琼,侯廷娴 我国物流发展与物流教育现状的分析J 商业经济文萃,2004(10):36-395 王恩涛,邵清东 现代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J 物流技术,2003(10):88-906 罗永泰 技术工人短缺与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设计J 经济经纬,2005(6):76-80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

21、.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22、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

23、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