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西部地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965539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西部地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西部地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西部地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西部地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西部地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西部地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西部地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 西部地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西部地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西部地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物流业的发展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文章选取西部地区GDP及货运周转量指标,通过对其建立计量模型展开系统的研究,揭示了区域物流业与

2、区域经济之间的内在经济关系,即它们之间是一种长期均衡的关系(协整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计算货运周转量单位增长所带来的区域GDP的增长的弹性值;最后,建立ARIMA模型对20072010年中国西部地区货运周转量进行预测。关键词:货运周转量;协整分析;ARIMA模型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8)09-0079-04Abstract: The logistics development and the local economys development has the relations which promotes mutually. This pape

3、r selects western area GDP and the freight Ton-kilometers, through researching its establishment econometrics model, has promulgated between the region logistics and the regional economies internal economy relations, namely between them is one kind of long-term balanced relations, and calculates the

4、 region GDP growth elastic value which the freight transportation volume of the circular flow unit grows brings; Finally, establishes the ARIMA model to carry on the forecast to 2007-2010 year China western area freight transportation volume of the circular flow.Key words: freight ton-kilometers; co

5、integration analysis; ARIMA model0引言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普及,传统物流业开始向现代物流业转变。中国对物流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物流业的相关经济统计资料,还未建立统一的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只有一些其他相关行业中能反映物流单一功能要素的统计指标。并且研究的对象主要为:物流基本理论、物流发展的政策、物流法规建设、物流标准化、区域物流规划、物流技术开发和应用、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及企业物流管理和物流企业管理等方面。而关于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目前主要停留在定性方面,定量方面的研究较少。为了更好地揭示物流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我们拟以

6、西部地区为例构建模型来进行说明。1实证分析1.1模型选择与数据说明本文选取1978年至2006年西部地区货运周转量(freight)、GDP两个时间序列来分析货运周转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原始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西部地区货运周转量是西部各省货运周转量的总和,单位为亿吨/公里,地区GDP则按照统计年鉴中以人民币亿元为单位的西部地区GDP总和给出;以1978年为基数,利用各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地区GDP进行价格平减,得到不受价格影响的实际值。通过对变量取自然对数可以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而且可以在不改变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和短期调整模型的前提下,提高估计

7、的可靠性。分别对freight、GDP取对数得到新的变量Lnfreight、LnGDP。传统的计量分析大部分都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 但是我们认为:一方面, 由于大多数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的,不满足传统的多元回归或其他方法对数据平稳性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变量间没有关系,也会由于非平稳的序列带有趋势项而显现出一定的关系,即所谓的“伪回归”的问题。相比之下,协整分析方法只有满足变量存在平稳性这个前提的基础上,才可以继续分析变量间的关系,因此可以有效避免“伪回归”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多元回归方法为代表的实证方法是事前假定,即先假定变量间存在关系,而后进行验证;协整分析则是事后假定,即先判断单

8、整阶数,只有变量间单整阶数相同,或不同阶数的变量经过某种组合以后,理论上可能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才可以假定方程式。同时,建立在协整分析基础之上的Granger因果检验,对于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判断更为全面和准确。鉴于此,本文将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西部地区货运周转量是否带动其经济增长(GDP)这一主题进行研究。首先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然后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和多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并对检验结果加以解释说明。1.2西部地区货运量及其地区GDP的协整分析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1.2.1单位根检验如图1所示,西部地区货运周转量与GDP都呈现出上升趋

9、势且变动方向基本一致,从图中还可以看到,90年代初期开始西部地区经济增长(GDP)速度明显快于西部地区货运周转量,而在此之前,西部地区货运周转量增长速度高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GDP)。本文采用ADF检验来确定两个变量的平稳情况,加入滞后项使残差项为白噪声序列。从表1可以看出,在显著性为10%的置信区间下,两个变量水平序列均不是平稳数据;在5%显著性水平下,变量LnGDP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在10显著性水平下,变量Lnfreight的一阶差分也是平稳的,即变量的一阶差分均是I(1)序列,它们之间应该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 即这些变量之间应该存在一个长期的稳定关系。1.2.2协整检验假定一些经济

10、指标被某经济联系在一起,那么从长远看来这些变量应该具有均衡关系,这是建立和检验模型的出发点。采用EG两步法检验两变量之间是否协整。若两个序列都是d阶单整的,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对进行协整回归,建立回归方程得到:1.2.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在考察序列x是否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时估计当前的y值被其自身滞后期取值所能替代的程度,通过引入序列x的滞后值是否可以提高y的被解释程度,还应该考虑另一面,即序列y是否是序列x的Granger成因。检验结果见表2。原假设“地区货运周转量增加不是导致地区GDP增加的原因”被拒绝,但是原假设“地区GDP增加不是导致地区货运周转量增加的

11、原因”被接受。也就是说,根据结果得出:西部地区货运周转量增加促使西部地区GDP的增长的原因,但是西部地区GDP的增长却不是促进西部地区货运周转量增加的原因。1.3误差修正模型(ECM)协整检验通常表达的是变量之间的一种“长期均衡”关系,而实际经济数据却是由“非均衡过程”生成的。因此,建模时需要用数据的动态非均衡过程来逼近经济理论的长期均衡过程。误差修正模型不再单纯地使用变量的水平值(指变量的原始值)或变量的差分建模,而是把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这两者所提供的信息。从短期看,被解释变量的变动是由较稳定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所决定的,短期内系统对于均衡状态的偏离程度的大小直接导致波动振幅的大

12、小;从长期看,协整关系式起到引力线的作用,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13、: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

14、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5、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