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哈尼dd 文档编号:3966281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毕业论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目 录摘要关键词一、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现状(一)国外及外省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现状(二)吉林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现状二、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一)外省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1大众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2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出现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3民俗旅游开发选区不慎(二)吉林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三、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发展策略(一)外省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发展策略1旅游地居民应自觉地执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原则2引导旅游开发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3注重民俗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二)吉林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发展策略2吉林地方民俗特色旅游产

2、品整合3吉林营销网络整合4吉林旅游主体行为整合参考文献论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中吉林省与国外以及外省的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大众化民俗文化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旅游地民俗文化庸俗化的倾向、民俗旅游开发选区不慎等地方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在外省与吉林省的地方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对比当中又提出了旅游地居民应执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原则、引导旅游开发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吉林旅游主体整合等几个方面的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发展策略。关键词: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开发地方民俗特色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

3、需求,成为旅游业开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各地旅游部门大力开掘本地区民俗旅游资源,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外省比较,就吉林省而言,省内居住着48个少数民族。其中朝、满、蒙、回、锡伯5个民族人口比例较大,占91%。因此,在各民族的繁衍发展和融合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地方民俗体育游、民俗文化游、冰雪民俗游等人文特色旅游景点也相继出现,地方民俗特色旅游成为吉林省旅游业中最富活力和潜力的部分。一、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现状(一) 国内外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占56.7%。无论是

4、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马车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像“丝绸之路”以及1992年的少数民族风情游,1995年“95中国民俗风情游”的10大项,64小项的民俗风情旅游活动在国际旅游市场上都拥有极高的知名度。从2001年国庆黄金周各地的旅游项目来看,以民俗文化作为旅游项目的活动深受游客欢迎,如山西开发的黄河民俗游。如今深圳中国民俗

5、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二) 吉林省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吉林省民俗特色旅游资源主要体现在:吉林的个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传统的节日,如朝鲜族的“端午节”、满族的“马王节”、锡伯族的“西迁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吉林省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对于服饰有朝鲜族的传统服装、满族的传统服饰旗袍和马褂、蒙古族的长袍等。还有民俗活动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如满族的冰上竞技、朝鲜族的荡秋千、锡伯族的民间乐器鸳鸯琴、回族的剪纸,刺绣、蒙古族的雕刻等。吉林各民族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习俗如朝鲜

6、族有自己的语言。锡伯族人民以狩猎、捕鱼为业。满族的民间信仰是萨满教。等这些民俗反映了吉林各民族融合、充分体现了吉林省地方民俗旅游的特色。二、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一) 外省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1.大众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旅游地的文化传统遭到异地强势的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文化的独特性与地理环境的封闭型精密相连,而旅游的发展却与当地的可进入性息息相关。随着交通的改善,地里的封闭性被打破,旅游地文化的独特性也必然受到冲击。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如果没有收到外界的影响,该地区的文化就能长期保持其

7、固有的特征,而无实质化的变化。可是不断涌入的旅游者身上所穿,手中所携,鲜活的向当地人展示着外面的世界“多精彩”游客与村民相互询问,交流着各自的生活方式与道德观念。这使得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削弱。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损失。2.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出现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为了发展旅游业,接待地会积极吸引各方旅游投资者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时把具有吉林特点或地域特点的文化弃之不顾,不重视自己的文化结构,并且抓住不少旅游者并不关心接待地文化特色的真实含义,而只是为了猎奇心理,急功近利甚至于一味迎合游客的心理,流于媚俗的层面上。一些民俗文化特色的东西被肆意移植照仿,似乎其存

8、在的基础在不是当地的社会生活,而是旅游的需求。如在各地向旅游者开放的民俗风情村里,少数民族风情俗舞台化的倾向十分明显,尽管表演者的行头比生活中真实的服饰漂亮百倍,但缺少了该民族服饰原有的本真韵味,给人以虚假的感觉。3.民俗旅游开发选区不慎如深圳民俗文化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1亿元左右,开业时间相近约在1991年底,199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6亿和360万元199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亿元和691万元,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区域是关键,前者处于口岸城市,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较多,且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少,

9、民俗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旅游。(二) 吉林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今年来吉林的民俗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并取得的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由于缺乏规划和强有力的指导吉林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开发中出现重复建设现象,仍处于浅层次的开发状态,没能充分体现民俗旅游文化的精华,没能发掘其文化内涵,各地区民俗风情旅游商品大都形式单一,停留在简单的、大众化的层次、缺少高文化品位、高质量、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多元化产品。这种情况不仅削弱了吉林民俗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吉林

10、民俗旅游资源必经最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的独特之处才会得到有效地发挥。三、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发展策略(一) 外省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发展策略1.旅游地居民应自觉地执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原则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向旅游地居民强调他们与旅游者之间的区别,向他们传递有关旅游者的背景信息,使他们意识到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对自己的文化生活的自豪与文化自觉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地去维护自己的民俗文化。同时还应为旅游地居民提供学习文化的机会,如现在有一些旅游地都采取了办学校或现有学校中增加有关民俗文化课程的办法。此外,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可以使用行政手段来激励和扶持某些特色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比如,政府可以为旅游

11、的活动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或者经济补贴,甚至可以参与组织协调,创造节日气氛,使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得到巩固和加强。另一方面要事先向旅游者提供有关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准确信息,尤其是那些不易被外来者所理解和接受的部分,让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免因旅游者的歧视、好奇而对旅游地居民产生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影响旅游地的好客度。要根据旅游地的民俗文化环境,对旅游者的穿戴及言行举止进行限制,以免旅游者的不恰当装扮及行为对旅游地居民造成不适当的影响。2.引导旅游开发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旅游开发商要有限制的向旅游者展示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在民俗文化资源转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旅游业可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

12、商品化,即与其他任何商品相类似的消费品。宗教仪式、民俗仪式和节日要求被浓缩和净化,以求应和游客的期望,像那些连少数民族的婚俗,宗教祭祀仪式都可以根据“旅游需求”随时随地“灵活”开展的民俗文化活动,还有多少民俗文化的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呢?这种迁就游客“期望”的文化,仅仅是文化表演,是对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自然发展的阻碍;旅游者无法全面有效地接触和发现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只是接受了一种经过了包装的“伪文化”“伪习俗”,即便是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会因此而逐渐失去特色。所以,必须在演示的民俗文化和保留的民俗文化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使民俗文化的保护和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能够互相促进而不是同归于尽。将民俗文

13、化的内容有限制的。有选择地展示给旅游者,并不会因此对旅游者的旅游经历质量有负面影响;正相反,由于给民俗文化的保护留了一定的余地,民俗文化的真实性得以保证,旅游者能享受到真实的民俗文化。从长远看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都能够从中受益。3.注重民俗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其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二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后者则是决策关键。如就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选区而言,应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市,且具体位置与依托城市之间不宜超过

14、1小时车程,与主要客源尽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围内且交通便利。如距离偏远,应尽量与其他较具吸引力的景点结合成二日游的旅游线路,资投资规模上宜尽量予以控制。(二)吉林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发展策略1.吉林地方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区域整合根据吉林省内各城市民俗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综合东北地区其他省份民俗旅游资源的特色。按民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延边、吉林、通化、白山等市。开发重点是朝鲜族民俗风情旅游。第二、满族和回族主要分布在吉林、四平、通化、长春等市。开发重点是以满族民俗文化为代表的地方民俗特色外加大力推动信仰活动。第三、蒙古族和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西部的白城和松原市。开发重点是以蒙古族为主

15、在大草原上的民间艺术文化旅游。2.吉林地方民俗特色旅游产品整合吉林民俗旅游产品的整合是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分布的基础上,为避免产品类型和结构趋同,一个区域民俗文化内涵,设计出具有竞争力的、符合吉林民俗旅游开发方向的、个性化的地方民俗特色旅游产品。吉林朝鲜族、满族、锡伯族、蒙古族等民俗旅游资源是吉林地方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以满族民俗旅游为中心把满族民俗风情和萨满文化、清前历史都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吉林省特色旅游产品还可以把具有锡伯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旅游产品做大。蒙古族的服饰、歌舞、骑马等民俗可以成为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在一个是朝鲜族民俗旅游资源它因沿边、沿江有着区域优势可以充分实现边境旅游、民俗

16、旅游、生态旅游等的有机结合。3.吉林营销网络整合营销是吉林民俗旅游开发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在包括民俗旅游产品在内的旅游产品营销上存在着“单一”的倾向,浪费了有效的资源,也使吉林的民俗旅游在国内外影响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按照整合营销网络要求,全面协调安排吉林民俗旅游的营销策略。特别是民俗旅游的宣传和促销结合起来统一进行。在各地宣传活动中要将吉林省各民族为一个整体还要强化民族民俗整体地位和优势的基础上来展示区域的各自民俗特色。要根据吉林省民俗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分布实际整体宣传、整体造势。应有效利用网络等现代营销手段,不断提高地方民俗旅游产品营销的效率。4.吉林旅游主体行为整合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

17、存在政府、投资开发商、当地社区和旅游者这四个主体行为协调的问题。政府所追求的利益不仅表现在经济利益上;同时也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上;作为开发商追求的是经济利益,而且作为一个理性的开发商追求的是长期的经济利益;当地社区主要谋求就业和增加经济收入,同时通过发展民俗旅游能够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民俗文化;旅游者的利益主要通过旅游者的满意度来衡量,在时间和货币成本一定的条件下,旅游者的满意度主要取决于民俗旅游产品和个人需求耦合程度。对于这四个主体而言,要想实现自身的利益,都必须考虑其他三者的利益需要。因此应将这四者放在一个共同的框架内去分析。在这个框架下吉林省地方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在政府的指导

18、下,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首先,政府应做好规划,制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法律和法规。阻止开发商的不良行为。对民俗文化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积极挖掘,抢救传统的民族民俗,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民俗商品化的倾向。其次,积极引导开发商的不良行为,高标准、高格调、高品位的开发吉林省民俗旅游。不能过分、夸大其词地宣传、渲染,使得旅游接待地涥朴的民俗文化失真。再次,通过宣传,不断提高游客对民族民俗文化的鉴赏水平,培养大众的民俗审美情趣。最后,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民俗旅游活动,要使当地居民知道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所薀藏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参考文献1马鹤丹,佟王权.辽宁民俗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李莉.民俗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7) 论文评析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