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高中生历史语言的“去学科化”倾向亟待纠正.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70464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高中生历史语言的“去学科化”倾向亟待纠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文:高中生历史语言的“去学科化”倾向亟待纠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文:高中生历史语言的“去学科化”倾向亟待纠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文:高中生历史语言的“去学科化”倾向亟待纠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文:高中生历史语言的“去学科化”倾向亟待纠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高中生历史语言的“去学科化”倾向亟待纠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高中生历史语言的“去学科化”倾向亟待纠正.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生历史语言的“去学科化”倾向亟待纠正王玉兵摘 要:书面表达是高中生历史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示,对语言依赖程度极高。可当前,由于部分老师对历史语言在答题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语言表达所暴露出的问题,未作积极应对,致使大量非历史性、非思辨性、非简朴性的“去学科化”语言在学生答卷中蔓延。本文旨在通过对高中生历史语言“去学科化”倾向三个视角表象及其危害的探讨,以激起更多同仁对此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从而为学生历史意识的养成与历史表达能力的提升尽些绵薄之力。关键词:高中生 历史语言 “去学科化”倾向 纠正书面表达是历史“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的外显,是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及学习能力的集中展示,它要求学生做到史论

2、结合、以专业性语言对历史事物进行言简意赅的描述。在此当中,语言能力的要求与思维能力同处一个级别。尽管书面表达有赖知识储备与方法技巧来支撑,可是要是没有恰当的语言表述,或者表述不能达到“笔随心动”的程度,学生即便有足够解题能力、并且审题无误,也未必得到预期的分数。当前,语言的因素正成了制约学生历史表达水平提升的最大障碍,大量非历史性、非思辨性、非简朴性的“去学科化”语言在不停地剥蚀着他们的历史学习成果。要实现语言表达“去学科”态势的根本逆转,教师就必须尽快从以下三个视角着力纠正历史语言的“去学科化”倾向。 一、倭化学科特质,语言缺乏“历史的味儿”同为人文学科,历史有与政治、语文相异的特质。“历史

3、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1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2页。 “记录”历史的语言须有时代性、专业性和客观性,表达的文字要用历史专业术语,表达的内容要准确、客观,能够反映历史时代特征;否则,就将成为无“历史味”的“门外汉”之语。在学生答卷中,常见的“去历史性”语言有三类:(一)缺乏专业术语的语言历史专业术语是“指历史专业学科领域中一般的概念性文字的总称,它具有约定性和不可随意替换性的特点。”2税光华:历史教学中专业术语的运用,中国民族教育,2010年,第6期。在历史答卷中,学生对于专业术语的使用,主要存在两大误区:第

4、一,书写不准确。比如,将“信息时代”写成“电子时代”、“网络时代”或“互联网时代”,使术语的时限错位;将“半殖民地半封建”写成“半封建半殖民地”,把术语的前提弄错;将“君主专制”与“封建专制”混同,致“专制”术语范围缩小,等等。第二,使用不自为。例如:有一道要求“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造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题,答案为“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有学生却写成:“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替;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工业生产力。”所用词语与专业术语差异过大,俨然“门外汉”之语。(二)罔顾时代特征的语言时代性是历史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无法

5、与“历史的星空”互通对接之语,就是不合格的历史语言。在学生答卷中,时代错置的语言有很多。比如,有一道题:“分析战国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有学生答道:“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古代贵族权力威胁到皇权;启建立皇位世袭制;禹公天下,启私天下。”答案要点内容与所处时代存在错配:“战国”发展的经济应是“封建农耕经济”而非“商品经济”;“皇帝制”创立于秦朝而非夏朝。(三)失却质态界定的语言记录历史的语言要精准,对质态的界定须明晰,不含糊其辞。有三类“谜语”必须清理出历史答卷:第一,对事物特征刻画太过朦胧与抽象,让人看不清鼻孔,记不住印象;第二,对事物性状质态不作界定,让人辨不出物性,嗅

6、不到味道;第三,对“浪尖”观点不置可否,让人猜不透心意,弄不明态度。例如,在回答“据材料(略)分析秦始皇在灭六国后是如何加强国家统一的?”时,有学生答成:“加强边境的管辖,抵御外敌”或“南取南越,北伐匈奴,在地方任命大官。”这与参考答案“派人北伐匈奴、修筑长城,南击南越,设郡县加强管理”似乎相去不远,但却不能得分,原因就在于语言指代不明确、不具体。前者未说出边境管辖的具体办法(设郡县),也未指明外敌是谁(匈奴与南越);后者未指明大官是何种级别(郡县)。再如,有学生对于“亚里士多德政治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是这样回答的,“政治发展,经济发展,古希腊文化的进步”,好似在捉迷藏,无一句坐实语。其实,如

7、果给三句各加一个定语,那么答案将非常完美:“民主政治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古希腊的人文主义”。二、政治绑架历史,语言充满“火药的气味”学生历史语言的“去学科化”倾向既有倭化历史学科特质的一面,更有以他科语言主宰历史学科语言的一面,其中以用高亢激越、充满“火药味”的政治语言取代“平实厚重”的历史语言最为突出。在历史意识阙如的语境下,面对答卷中的语言,人们只会生出“政治绑架历史”的感觉,而无法尝出“历史的味儿”来。学生答卷中的“趋政治化”语言,常以如下面目呈现: (一)超情绪化的表达(1)变更“指称语”。即是将历史厚重语变性为政治激情语。手法有二:第一,变语形。例如,变“民”为“人民群众”,变“日本

8、人、日本”为“日本鬼子、小日本或日本帝国主义”等。第二,更称呼。比如,称“国民党”为“国民党反动派”,称“清政府”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这种“无理”更名,实为篡改历史:第一,“民”之范围远大于“人民群众”,古代除了君主,士农工商都是“民”;晚清除了帝王,社会各阶层也都是“民”;“人民群众”只是其中的下层而已。第二,“日本鬼子”专指“侵华日军”,而非全部日本人。第三,国民党并非“全黑”,曾两次与共产党合作,并为国民革命和抗战胜利作过巨大贡献。第四,晚清政府亦非全无建树,“全腐”说法于史无据。(2)泛“人民化”。即是将“人民”、“人民群众”之类与题无干的词句强纳答案之中。例如,在回答“概括建国初

9、期我国民主政治的成就”、“请扼要评价新中国建立后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等问题时,一些学生竟将“使人民当家作主”或“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等语塞入答案。又如,在回答“罗马法的作用”问题时,有学生答道:“罗马法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这些不问情景,盖将“人民”与答案捆绑做法,实为缺乏分析力的一种表现。(3)乱“喊口号”、乱“诉衷情”。即是无视题目要求,硬将答案写成发泄情感的政治语言。比如,在回答“你对两次工业革命的看法”时,有学生答道:“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标准,”,“我们一定要”口号叫个不停。再如,有一道“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日益猖獗材料给我们哪些政治

10、启示?”题,有学生答道:“我们要发展国家的军事政治力量,提高国际地位,维护中国主权,防御外来侵略;我们国家要牢记历史,承认屈辱,让其成为国家发展的推动力;坚持反对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活动,对他们否定历史上对中国人民的暴力行为作出政治回应”。此类不据材料、无端宣泄情感语言,无疑是不恰当的。(二)超僵直化的思维1、以政治思维方式分析历史。即是在审题中,因受政治语词的激发,放弃正常的分析思路,改从政治视角考量历史。请看题例:【例一】根据材料(略),结合克伦威尔执政时期的领土扩张措施,指出“复仇女神”惩罚他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学生答案选录】克伦威尔建立军事独裁,导致斯图亚特

11、王朝复辟;镇压平等派、掘地派;解散议会,实行军事独裁统治,镇压人民反抗,入侵爱尔兰,并实行血腥屠杀。【评析】题目要求从“领土扩张”上找原因,可由于受政治语汇“复仇女神”的诱惑,一些学生便将目光投向“复仇”,以“独裁、镇压、血腥”类语言阐释原因,导致走题。2、以政治有色眼光看待历史。即是不以历史的眼光看历史,品评人事全凭个人喜好,对“正面”人事过分亲睐,对“反面”人事超常蔑视。比如,有的学生在回答“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时,凡属于西方的,就添上一句“那只是资产阶级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或“具有虚伪性”;凡属于中国的,就加上“人民”二字。再如,抗战胜利本是国共两党合作结果,可一些学生太过“势

12、利”,在“论功行赏”时,总将功劳归于共产党,对国民党功劳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三)超脸谱化的呈现一些学生在“革命与阶级斗争”史观的支配下,采用非思辨的粗暴手段对待历史人物,强给评价对象贴标签。在评语中:1、脸谱色差对比强烈,非红即黑。所有隋炀帝、李鸿章之类“反面人物”全被贴上“暴君”、“卖国贼”标签;孔子、孙中山之类“正面人物”全被贴上“教育家”、“革命家”招牌。其实,靠单调的贴金与抹黑,是无法澄清人物个性的!2、阶级阶层界限分明,各就其位。凡是奴隶主、地主、资本家阶级代表,一律打上“剥削阶级”、“落后、反动”阶级烙印,不能进入“先进、进步”行列;凡是“正面人物”,全要罩上“伟大的无产阶级革

13、命领袖”、“先进阶级代表”之类光环。在排序上,依照“出身越穷越革命”规则,“人民群众”成为最高贵的金字招牌,定然排在最前头。此类血统排序法,显然与唯物史观相悖。3、品级梯阶升降则今,革命维宗。从“革命至上”原则出发,一以“革命标杆”定高矮。凡从事“暴力革命”的就全盘肯定,凡从事“和平改革”的就“一分为二”,添个“但是”,置于前者之后。依此作法,中国辛亥革命的意义岂不远胜于印度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无疑十分荒谬。三、文学盖过历史,语言散发“脂粉的气息”作为高考能力要求的一大类别,历史语言表达的首要任务是对学习成果的精准呈现,而不是文辞的炫耀。抹上脂粉的历史语言,非但不美,反而有害。为此,在文

14、字表达上,应力求做到“简单明了、高度概括、字少句精,用最为简约的语言表达最为丰富的历史知识。” 胡军哲:中学历史学科文字表达的特点与能力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1期。4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68页。至于美的要求,则要量力而行,不可刻意追逐。可事实上,“求美胜于求真”的非简朴性“趋文学化”语言在部分学生历史答卷中大量存在,给表达效果带来极大危害。(一)用语超华丽,致历史表达功能全失客观真实是历史语言的生命,而无限夸张的超华丽语言,则足以将其颠覆。马可波罗行纪描写日本“宫廷皇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笼皆用精金”的语言,有谁能信?可在学生历史答卷中

15、,此类过度修饰的“艳词丽语”确实很多,危害颇大。1、对历史时间、地点要素超量放大,致史实错误。比如,有学生在回答“根据材料(略)概括元朝行省的主要职权”时,答道:“向全国颁布政令,将政令布于天下;长期主持军事大事;传达圣旨,对地方实施诏安。”其实,行省的职权主要有“颁布政令;掌握军事;招讨安抚”等。可由于时间、地域尺度的过分放大,答案内容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第一是长官的施政范围从一省被人为扩大到全国;第二是将时间从“边陲有事之时”扩展为长期。 2、对事物质态、特征程度超量放大,致内容失真。第一,过誉。比如,对唐太宗等“古代政治家模范”的行止给予过分美誉。有人将唐太宗的“赏罚分明”誉为“依法治国

16、”,将“个人优秀品质”誉为“政治觉悟高”,将“整顿吏治”誉为“反腐反贪”,将“开明的民族政策”誉为“民族平等”,这显然与史实不符。第二,超贬。例如,“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实质”在于“否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和犯下滔天罪行”,可在学生的“雷语”中,则被定为“违反国际法”、“带有浓厚的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色彩,仍想不断扩张”、“始终不承认对华犯下的滔天罪行”等,错误被惊人夸大。3、对历史事实过度文字包装,致内容中空。比如,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进程的主要特征是“由专制到民主,由法治到人治;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可在学生的过度修饰下,文字变得反复缠绵而又缺失实质性内容:“道路正确,前途光明;艰难曲折,革

17、故鼎新;道路曲折艰难,但不屈不挠,坚持不懈;不断探索;一人专制到主权在民”。(二)文字超悠闲,致表达历史功能低效叙史要在简练,唐人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就说过:“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5高秉慧,范多宝:高中历史表达的程序和方法初探,学科教育与教学,2005年,第5期。历史表达应“比较直截了当地交代历史发展过程,阐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用多余的文字去描述。即便用了文学表达手法,也应点到为止。学生文字表达误区有两类:1、笔调委婉、笔锋不直接触及核心词,陷文字于闲言赘语。比如,“唐律的特点(与隋律比)”是“慎用刑法”,可一些学生却用成堆的近义词去描述,致答案内容与“特定”相去甚远:“体现人道

18、主义;内容详细,刑罚较轻,轻易不判死刑;更加人性化”等。2、笔法随意、笔端游弋历史范式之外,致文字类旁门之言。请看题例:【例二】材料: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据材料归纳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参考答案】两岸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学生答情概述】有誊录材料的,也有从政治视角谈两岸关系的将来,有人谈自己对台湾问题的看法,等等。【评析】历史表达须论从史出,程式合乎规范

19、。参考答案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归纳“表现”状况,正是这种范式的具体运用。而学生散文式的表述文字,信马由缰,可谓牛头不对马嘴,完全不合中规。此类错误如发生在大分值的历史小作文(事实上,此类高考题目几乎年年有!)上,“杀分”力度可想而知,想来令人后怕!总之,在书面表达上,历史语言既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要结束学生历史主观题得分与真实学力长期倒挂的尴尬局面,就得让语言表达不出意外,不要在历史答卷中出现非专业性语言,尤其不能出现以政治或语文学科语言作答的文字。对答卷中出现的“去学科化”语言,应急速纠正,不让其有栖身之所。至于纠正方法,笔者以为并不难,只要重视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并将纠错当作教学的主题去认真对待,坚持不懈,定会奏效。然而,知易行难,我们不否认部分老师已取得的卓越成效,但在现实中,相当一部分老师对纠错不够主动,采用的行动多为偶尔的、应急式的,致使眼前学生历史语言“去学科化”倾向非但未得到遏止,且有蔓延之势。本文非欲故作骇人之语,旨在激起更多同仁对此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以利亟早采取行动,将上述历史语言表达上的错误倾向置于有效管控之下,进而为学生历史意识的养成、历史表达能力的飙升以及打赢主观题翻身仗尽些绵薄之力。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